文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何满宗 | 宏论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精品集•何满宗卷》后记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7-21

 

宏论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

——《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精品集何满宗卷》后记

 

何满宗

 

引论:高瞻远瞩的新命题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眼观当代艺术的潮流、站在时代的高峰、着眼未来的大趋势,提出了文化书法的十六字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新命题。历史的前行,理论的创新,科技的进步都要有突破前人的新论点。如古希腊欧几里得,他在《几何学原本》中,对平行直线定义为:在同一个平面内向两端无限延长不能相交的直线,就是平行线。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平面内无限延长,而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这个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理论,被俄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打破了。他认为平行线是可以相交的。这一论点的提出,世界数学领域一片哗然:平行线那是不可能相交的!

罗巴切夫斯基运用反证法,其观点认为,如果将两条平行线放入曲线中,这两条平行线就可以相交了,例如将两条平行线放入球面中,或放入双曲空间中那是可以相交的。

在音乐上,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的《卡门》音乐,被当时的巴黎音乐界一片骂声,而现在看来的确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作品。如我们熟悉的《斗牛士之歌》就是歌剧的一个片段。还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将刀、枪、扁担等道具的运用,京剧《智取威虎山》当中打虎上山的音乐用手风琴演奏,把西洋乐器与京胡等传统乐器相结合,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达到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新风尚。

笔者就守正创新的观点,用唯物辩证法的理念,来探索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在宏观书法艺术中,守正与创新的涅槃与蝶变。

正论:书法领域的新辩证

书法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其实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何为书法的守正?守正就是遵守正道,弘扬传统。在各种艺术门类之中,书法艺术是完整而系统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字。

从甲骨文、篆字、隶书,再到楷书、行书和草书,每一种书体都与汉字的变革与发展一脉相承。可以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替代,是中国文化的形象,是中国文化的血脉。一看到书法艺术,就会联想到汉字之美,从中就可以寻找到泱泱华夏几千年历史的踪迹,从中可以感悟中国人的精神,可以激发人们前行的力量!

那又何谓创新呢?创新就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敢于突破,敢于亮剑,敢于标新立异。也就是敢于突破固定思维,探索新的思路和发展的前进方向,有时代特色,有现代风范。

讨论至此,读者朋友不禁要问:守正创新,既要守正,守住传统;又要创新,突破传统,岂不自相矛盾!是的,这是哲学上的悖论。也就是一个合理的矛盾,看起来合理而又相互冲突;看起来顺理成章,而又困难重重。冲突,是矛盾的外在表现。联系,是矛盾的内在因素。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矛盾。矛盾的实质就是对立统一。

明确了概念,推理就迎刃而解。既然对立,通过矛盾的相互转化、相互联系,必然会统一,而且在一定的时空里会高度统一。由此而论,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守正是创新的源头。只有守正,才可创新。所以说,创新是守正的必然。

书法艺术的守正创新,也是质量互变的历史发展过程。

书法的量变,是指书体的量,即从刻画,甲骨文到篆书,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这种量变,使书体、书写艺术、传播的便捷起到了与时俱进的作用。

而质变呢?即书法的本体不变,就是汉字的本体不可能改变的前提之下。那什么在变呢?就是书写的形式在变。刻在器皿上的符号、象形文字,再到用工具书写,如硬笔、毛笔把汉字艺术化。这种质变严格上说是材质的变化。如纸质、绢帛、印刷的发展。使艺术的传播起到了质的飞跃。书法艺术的量变到质变,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大超越。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文字书写的历史。在印刷术发明之前,都是靠书写来记录现实、记录时代,传播信息、相互沟通、加联系,使文字的书写由实用性而转化为艺术性。

如今,书写的艺术性,书写的多元化,就是书法从历史长河走来的量变到质变的逻辑推进。也是艺术的时代化,人们精神生活的高度升华。

结论:书法创作的新格局

西方艺术重写实,而中国画则重写意。书法艺术中同样有写实和写意之别。正书则实,点横撇捺一丝不苟。笔者总结为,正书有观音坐莲的庙堂之境;草书重意,则有嫦娥舞袖的梦幻之境,洋洋洒洒、参差不齐、错落有致;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则是有西子浣纱的灵动之境。行书写得端庄一点,就是行楷;写得放纵一些,那便是行草。

东西方的哲学如果讲差异的话,那就是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关注人类的理性和科学性。而中国哲学则调整体思维和非理性思考,调道德、伦理,关注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基于这些因素,我们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有自立于民族文化之林的自我优势。书法艺术,作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承载着民族精神,也是替代着中国文化的存在与赓续。

在印刷技术发明之前,或者说在印刷技术不够发达的过去,人们书写在讲究字形美观的同时,重在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等等。所以说,文字的变革就是书法的演进。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书法从古至今都有系统的传承和科学、艺术地发展。

本人在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创作中,如何守正,怎样创新?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认为临摹字帖要“象”,就是说临帖要细注重细节,写得越象越好,既要形似又要神似,达到形神兼备。而创作时则要“放”,就是要放得开,写出个性,写出风格。如临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这件作品高0.9米,长63米,每个字20厘米见方。这么大的尺幅,在临创之前要做长时间的准备,先是要熟悉书写的内容,然后呢则研究字形,笔画,结构等等。对那些不常见的字,反复琢磨,用心把握,临习之中才能得心应手,前后气韵连贯。草书《颇蔺相如列传》,是黄庭坚的代表作,笔势连绵,大气磅礴,写出了完璧归赵的智慧,写出了负荆请罪的胸怀,写出了将相和的风度,更是写出了草书的境界。本人多次临写,在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天津美术馆展出。还被天津美术馆收藏。这件狂草作品高0.9米,长46米,一气呵成。在临习时既要有艺术思考,还要有顽强的意志。至于自己的创作,由于长年坚持临习各种经典字帖,融各家之长才形成了一些自家风貌,或者说自家风格。

综观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结论就是:守正必须创新,创新来自守正。在守正中创新,这是推陈出新;在创新中守正,这是回归经典。只有这样反复循环,由实践而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书法艺术的创作必将产生新的格局:紫气东来,百花齐放!有诗为证:

回归经典意悠远,走进魏晋追先贤。守正创新是王道,正大气象史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