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邹传安 | 心正笔正,书即其人——《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精品集•萧华卷》前言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7-21



心正笔正,书即其人

——《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精品集萧华卷》前言

 

邹传安

 

萧华年逾知命,但看起来也就刚入不惑,干练、精爽、谦逊、平和,分明小帅哥一枚。虽然同是新化人,但初未识荆。世纪之初,我移居深圳不久,他独自敲开了寓所的铁门,笑意盈盈,稍作自我介绍之后,赠有行草虞世南五言绝句一纸,灵气飞动的书法,绝无俗韵,留下良好记忆。书即其人,有此书便有此人,是可交也!此后便时有往返,也就平畴远风,君子交而已,唯不时偶一思念。某岁中秋,与二三故人相约长沙小酌,忽忆萧华,立与电话邀其赏月,既而悔之,人在北京,自有家人朋友快活,京城之月圆于省城,奈何扰人清兴!翌日,诸友正欲举杯,萧华忽立席前,惊诧之下,也不管风尘仆仆,相拥大呼,是胜王子猷之雪夜泛舟矣!

任情之士,必有逾常越人之举。萧华自小酷爱书法,长而钟此一艺,遍谒名师巨擘,毕业于首都师大,再投师湘籍大家李铎之门,复入北京大学深造,尽研篆隶正草,法帖名碑精髓,乃以深厚之专业素养,执教于北大书法研究所,并创立“萧华书法大教室”,开班授艺,门墙之盛,遍于海内。其为人也,随和而坚忍,“轻禄傲贵,与物无营”,抱定终生只做一件事的宗旨,不酬酢,不驾车,不听电话,终日读帖临池,研墨挥毫,暇则默颂古圣典章,咏哦词赋,陶然忘机,曾不知世事冷暖,春秋异色。如是者三十余年,作品流布四方,出版有北京大学文化书法作品集·萧华卷等书法专辑多部,饮誉业界。

六艺非止文也,六书非止字也。“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歌永言”,吾国一切承传有序的艺文形式,都是“三才”凑泊的玹玑,技而道者也,宏旨盖在敦教化,正人心,一风尚,传久远,魏文帝所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也。文字是民族心理的载体,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基质,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承袭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吾国之所以五千年屹立不替,根源就在于民族文化的同质性,有共同的文字。历史经历了南北朝169年的分治和五代十国60年的纷乱,最终复归一统,全仗有此文脉一线,不绝如缕。尤可贵者,经过南北朝的长期分峙,竞成就了书法史上北碑南帖的学术分野,和南韵北刚的艺术风格,成为影响后世的书双璧,汇成了当代书风的整体面目,正是“开篇玩古,千载共明,削简传经,万里对面”。才有了身为南人的萧华,却坚执于北碑的研究与演绎。

书法自魏晋以来,即以其特殊的审美功能,存在于国人耳目所及的一切视野中,成为风景名胜、公共场所及个体居室、书斋不可或缺的存在,借助于古籍精华、楹联警句的书录,使人在冶起居之间,受到感动和熏陶,艺以载道,潜化之功,于兹为甚。多年来,萧华尽一己之力,为公私场合,寺观殿宇,无偿书写了不少庄严威重的榜书,一尽书法艺术之妙用。为社会、为公众而奉献,是他的至乐。

墙头一尺纸,案上十年工。

从来学问,均是痛下功夫,广收诸善,乃能专善一枝,明人徐子益所谓“僧家托钵,集千家米,熬一锅粥”。萧华以魏碑名世,而临池所及,汉朴晋韵唐法宋意,无不登堂入室,荟而化之,形成“萧氏”魏体,观其已出版面世的张迁、曹全、颜勤礼碑等教学范本,都在再现原帖笔法体式的规模上出以己意,弱者使强,缺者使整,“择长而师之,所短而改之”,更适合于初学者临习;行学自成一格,寓放于约,见灵变于刚健,小楷圆融端古,出入钟王正脉,此境非数十载悉心伏案,不可到也。

魏碑自隋唐以降,较为落寞,盖举国重帖,不言北碑,直至清末,经包世臣、康有为辈鼓吹,得以勃兴于同、光之际,风靡及于当代。萧华致力于此历有年所,尽窥其精要,新作兰亭序、千字文、朱子家训,魏碑之紧凑方刚,及诸典型徵验具在,横竖之方直,如见孙秋生造像,撇捺之开张,仿佛瘗鹤铭遗风,而偃仰涵蕴,结体舒和,在魏体斩斫方折之中,见帖学之温雅从容,北骨南神,神而化之,“因其猛励以通幽冥”,将军儒者也,创魏碑之新境。

书法之要,千变万化,要在执笔结体之基础健实。以平正之笔,造均停之体,变自正出,草由真发,则虽奇而不怪丑,势险而不支离。王羲之十七帖,以正书法作草,字字分列,无连笔带体之象,所以为研习草书者不逾之矩;杨凝式韭花帖的欹侧萧散,曲尽欧阳询楷书的约束收敛。唯弘一李叔同应是特例,后期作品完全无源可寻,无起止,无虚实,无棱角,不见技术,无所谓笔墨,清空莹澈,盖由书写化作心写矣,是大造玄功,宣泄于纸帛,技进于道者也,然其早、中期作品,魏灵藏造像张猛龙碑之功底,出神入化。故正书之功用,岂止自为审美哉!萧华如此执爱魏碑,正以其法度之严谨,气象之凝重,“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向者心生敬畏,项穆云:“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学书之人,炼己持心,不忮不求,尊贤容众,以法前贤,以启后学。恃此一技,非为宣泄自我,游戏职场,博弈大众而已!是知萧华在诸体兼擅之时,犹自连作三部魏碑正楷,其意之深,岂在炫技哉!

2023.8.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