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书法
王昭容 |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和美学品格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7-19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和美学品格
王昭容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与哲学智慧。书写者并不只是拿起毛笔随意写几个字,就能成为书法。书法是有高度和内涵的,而这离不开我们五千多年来的文明,流传至今的经典是滋养书法赋予创造力的关键。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就提出“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的“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短短十六个字,蕴含对历史的沉淀,对未来的展望,没有墨守成规,但也不是标新立异。
这种教学理念强调书法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其教学理论植根于传统书学,同时融入当代文化视野,旨在通过书法教育提升文化自觉与审美品格。这个理念即是对传统书法本源的追溯,也是对当代书法发展方向的指引,对源远流长的书法传统经典的敬畏学习。它强调对经典碑帖的文化解读,使学生理解书法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学内涵及哲学思想,将传统的书法艺术和现代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王岳川教授认为,全世界所有大师都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传承经典的深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
经典是书法艺术的根基,回归经典意味着重新审视历代名家的杰作,以敬畏之心吸取传统精华,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经典是具有典范性、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兰亭序》《乐毅论》《圣教序》《张迁碑》《丧乱帖》《二谢帖》《曹全碑》等所学的皆为经典。
在中国书法历史的长河中,王羲之、王献之两父子为代表的晋代书法,代表了中国书法的觉醒和书法个性的空前张扬,从而超越汉魏书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王羲之以坚实的传统技法,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转型为自然洒脱、典雅流变的书法,对书法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兰亭序》为例,就体现了魏晋文人的思想自由开放和他们的精神追求。因而,魏晋被视为文化书法之“根”。走进魏晋,是指走进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从“二王”的书法中领略文章的意境和古人表达的精神状态,了解古人,取其精髓。“文化书法”的理念就是强调临摹经典古帖,不是单纯模仿技巧,而是理解其中的文化语境和精神价值,而后才进行实际书写训练。经典作品,文辞优美、技法精湛、格调高雅、意境深远。我们通过多临摹书写,才能感受和体验书法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坚持对古代经典法帖的尊重和热爱,通过书法技法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情怀和树立文化自信。
然而学习魏晋书法,并不等于照搬照抄,而是要做到“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意味是守住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取其精髓,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书法要弘扬正能量,抵制丑陋不堪的作品。现如今受到西方的艺术理念的影响下,丑书、怪书横行霸道。这类不堪入目的丑书背离了传统书法,脱离汉字本体,开拓新的书法样貌,已然失去书法的意义。这种乱象极其恶劣,影响了一群思想不成熟的书法爱好者,误以为那才是书法,审美观因此被带偏。殊不知这种不正气的书体,给人带来的审美观感,是丑陋,不适的。这种乱象的猖狂,也意味着传统书法教育的弱化,导致一些缺乏扎实基本功训练的书写者、盲目地模仿。然而,这种丑书是“无根之木”,不仅不能代表中国的书法,也必然走向灭亡。作为书法爱好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捍卫传统,坚守“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理念,坚守大美书法之正派,走一条中国书法发展主流大道。在进行创作时,就应具有正大书风,走正路,走进大气象,大境界。
在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塑造方面,文化书法特别注重魏晋风骨的当代转化。魏晋时期被视为中国书法美学的巅峰,书法艺术追求神韵、意境和自然飘逸的审美特征。教学中通过“走进魏晋”的深度临摹,体会刚柔相济的线条韵律,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每一笔一画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力度,笔画有着明显的起伏和变化,形成文字的动感和节奏感,又例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横披、竖挑”技法创造的动静结合之美。这种训练不仅提升技法,更培育对“正大气象”的审美认知。
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核心在于“正大气象”,这一概念强调书法应传递刚健中正、恢宏深厚的审美特质,与当下某些“以丑为美”的书法乱象形成鲜明对比。书法之美源于汉字结构的哲学意蕴与书写者的人格投射。所谓“书正者,德自高。书乱者,性自乱”,书法的美学价值与书写者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
书法通过笔墨流动与结构稳定的辩证统一创造美感。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以端庄稳健的结体呈现静态之美,而笔画间起伏顿挫的力道变化则赋予作品内在生命力。颜真卿《祭侄文稿》更是典范,其笔势如江河奔涌,却在激越情绪中保持法度,形成“动中有静”的美学张力。汉字的结构讲究平衡与变化。如颜真卿的楷书雄浑厚重,而赵孟頫的行书则优雅灵动。美学品格的形成依赖于对空间布局的深刻理解,教学中可通过对比分析经典作品来提升学生的结构感知能力。
最后,最高层次的书法美学是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塑造。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将贬谪的郁愤转化为笔墨的豪放洒脱,线条的疏密浓淡皆承载情感波动。而《祭侄文稿》中顿挫的笔触与枯润相间的墨色,直观呈现颜真卿痛失亲侄的悲怆与忠义凛然的气节。怀素的《自叙帖》以狂放不羁的笔法展现禅意,而文徵明的小楷则透露出文人的清雅气质。这些作品都证明了真正经典的书法是“艺文兼备”的统一体,技法只是传递人文精神的媒介。
文化书法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的结合,使书法教育超越单纯的技术训练,成为文化传承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只有深入理解书法的文化底蕴与美学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传统根基又有创新精神的书法者。学习书法,应扎根过去立足未来,在经典中不断学习精进,提高自己的书法造诣。在未来,书法教育应继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作者系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