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园地

朱宸仪 | 浅谈中国文化输出──以中国茶文化为例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6-02



 

浅谈中国文化输出──以中国茶文化为例

 

朱宸仪

(北京大学文学硕士)

 

  当今这个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面对的西方文化思想如大浪般席卷而来,几千年来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也难置身事外。然而令我们感到忧虑的是,当文化显得日益重要的同时,中国文化却急转直下,沦落为世界文化的边缘和西方文化的末流。[1] 在这一个中西交流频繁的时代里,中国拿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而对西方却没有进行一定规模的文化输出,其之间的文化逆差必将使中西文化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失衡状态。这样的状态不仅仅是中国人自身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

  传统的中国精神,是秉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把握自身的精神,掌握自身的本质。[2]这样的中国精神内核深刻地体现在中国的书法、绘画、文学、音乐、茶艺等文化艺术中,传统的中国文化是怀有宽广的胸襟、是富有博爱精神的“和”的文化。这正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精神,更是在这个变化万千、文化逐渐走向单一西方化的时代中,应当在世界中注入的一股稳定人心、社会、国家以至于世界的力量。中国文化精神,不应当在这一个时代缺席,将中国文化传承并且将之推向世界更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近年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体认到中国文化输出的必要性及急迫性,中国知识分子也在众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个得以传承中国文化且传播中国内在精神的载体──茶,可以说它具有其无可动摇的地位及优势。

  中国是茶诞生的地方,最早的茶树在中国云南被发现,很快地被人们所使用,并且传播于广大的中国疆土之中,尔后,随着茶的优点被人们一再地证实,茶不再只流通于中国的土地上,更是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珍宝,直至今日,其地位仍旧没有动摇。几千年来中国的茶叶不断地传播到海外,随着越来越多人将茶饮作为日常生活的消费,茶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大众化饮料,茶的传播深刻地影响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在这个世界平行发展、多元价值不断地被世界所接受的时代,中国应当掌握此一极佳的时机,将茶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将中国文化透过平易近人的饮茶文化传播于海外,使当代中国面临的拿来文化有了文化输出的途径与窗口。

  本文试以中国茶文化输出作为中国文化传输的例子,论述文化输出之必要及优势、中国茶文化之分析及传播策略,作为发现东方及中国文化输出的思考。

 

一、         前言

  在现代性发展、资本主义盛行、工业与科技产业高度发展的时代中,盲目的物质享受以及对于利益的追求似乎成为人们生存的唯一目的。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打开报章媒体,总能一再地接收到世界各大品牌推陈出新的广告,快速替换的商品一再地进入人们的眼前,当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不断地扩张,人类的生活里笼罩着各种肤浅的比较,人们追求幸福的定义一再被推翻。在地球的另一端,却有越来越多血汗劳工,每天超时工作,面对狭小的工作环境,被毫无人道地对待。当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工付出了加倍的汗水,背负着西方世界消费主义的压力的同时,却穷得连消费一件衣服的费用都无法负担,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病了。世界资源分布不均,贫富差距日渐增大,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随之而来的是恐怖主义攻击事件的增长,宗教组织之间日渐的仇恨,人心与人心之间的高墙筑起,失去理性的人群飙涨,一场又一场流血的争斗一再爆发。

  当人类打着建设文明的旗帜,以不断升级自身利益的心态为目标生活的同时,生态环境与大自然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精神与生态也面临瓦解。在这一浩劫之中,我们的地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们也失去了心中原有的宁静和和谐的世界观。

  透过《发现东方》一书的启发,我们应当深刻地反省,当全人类跟着西方文化模式发展,是否真的是人类发展正确的道路?当现代性发展一再地让世界面临各种乌云笼罩之时,作为东方文化重要核心的中国是否应当发声,提出自身的精神文化,并且为世界注入一股和睦、和平、和谐的温暖血液。[3]

 

二、中国文化输出之必要

(一)文化形象建立的急迫性

   一个大国形象包含四重形象:经济形象,政治形象,军事形象,文化形象。在中国的形象中,经济形象是辉煌的,政治形象正在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信任,军事形象也正在崛起并且获得认同,但是文化形象却处于不利之境。可以说大幅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立中国文化战略与国家话语,是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4]

  中国自古就是大国。在现代社会到来之前,中国曾经处于乱世的不断交替之中,自居天朝的中国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时大时小,虽然多次遭遇异族入侵,发生朝代更替,但文化共同体的存在一以贯之。这种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在文明的主要方面长期领先。然而,悠久的历史形成的优势地位,随着工业化和全球社会的诞生,也告一段落。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了一路的战败,自古以来的高傲被重重地打了一棒。尔后的中国开始一再地走下坡,从武器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到文化不如人等,被强行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体系当中,从世界的中心沦为边缘的远东,在世界的语境之中,失去了原有的强劲话语权。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启了向世界敞开的大门,三十多年来的时间里,中国不断地大幅提升其综合国力,将经济发展作为全中国人民的目标,中国的GDP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二,在工业发展方面也不落人后,高楼大厦不断地筑起,并且建立了超群世界的交通网络,全新的高速公路、高铁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大大地改善了广大疆土的交通运输条件。新式先进的武器装备不断亮相,高科技的航天设备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国家外汇储备高达将近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再次地挤进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使得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越来越响,然而,中国在开始享受作为有实力国家的回报的同时,却也同时带来了越来越多负面的声音。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一再地生产黑心商品,并流出于海外、中国旅客于国外旅游途中脱序演出在公众场所做出不雅行为造成外国媒体轰动一再报道、中国旅客撒下重金,包下班机在外国抢购各类商品等。中国的形象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媒体报道中,形成世界人民眼中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象。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是世界发展趋势的指标。当其经济形象,政治形象,军事形象,都在自身的掌控之中时,如何更加完善地建立其文化形象,处理其自身内部的文化复兴及获得世界认同的文化重建,这即中国面临的极其急迫的课题。

(二)文化形象建立之主动性

  当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各地的经济、文化、思想不断地交流、碰撞。按照常理思考,世界文化的发展应当要趋向更加丰富、多元,然而我们却发现,中国的声音似乎在西方中心话语之中,一片静默。

  晚清以后的中国,遭遇了深刻的文化身份危机,不断地被世界误读、曲解和妖魔化。正是在这样的语境当中,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就显得越发重要和紧迫。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已然成为新世纪的主题,这是源于东方主义、现代性、全球化与文化战略等诸多问题的深度思考。[5]

  由于中国本土全盘西化和全盘拿来的文化氛围浓厚,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全盘中断,对内文化传承的脉络出现了一大落差,传统意识形态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伦理失效了,而换成了当今的民主制度。[6]当一胎化实行后,中国传统思想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概念也在独生子的家庭中,成为难以实现的理想。当长辈忙于赚钱追求利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时,儒家传统的德行教育将难以于家庭中培养,当“仁、义、礼、智、信”等人格的追求被“权”与“利”所取代时,中国文化形象的建立又将是难上加难。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已经在过去被破坏,而当今的中国仅仅是一个缺乏美感与灵魂的华丽躯壳。然而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深植于中国的每一寸土壤之中,中国缺少的并非文化,而真正缺少的正是一股谦卑的文化自省能力以及挺直腰杆发出自己声音的文化自信。

  文化输出是一个深远的工程,需要更多有自觉、有意识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知识分子应当要担当起主动的角色,透过深入的知识探索,发现当代世界潮流中,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声的价值,并且透过更加全面的教化,使得中国的新一代人能有更高的自觉,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内部的传承,并且建立自身文化在世界眼中的形象。

 

三、中国茶文化输出之优势

(一)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面对西方思想文化如大浪般倾倒入中国,同时面对着科技与信息发展的快速变迁。如何在传承中国文化并且在世界中建立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是本时代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而茶作为传承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其作为文化传承及形象的建立有不容忽略的优势。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文化逐渐普及,成为中国人家常的饮料,饮茶的习惯也一直流传至今。茶不仅仅成为中国人日常不可或缺的饮品,更受到了中国历代文人的喜爱,以茶入诗、以茶入画、以茶会友、以茶怡情、以茶养生等,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文化。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兴衰紧密相连。又,茶文化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及精神密不可分,其中又与儒、道、佛的思想有所联结。

1.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相传自神农氏发现茶这种植物后,茶,就悄然地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逐渐被人们接受。一直到了唐代,饮茶文化逐渐普及,成为中国人家常的饮料,而饮茶的习惯也一直流传至今日。

  透过宋朝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茶不仅仅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生活的饮料,茶还并入了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行列,作为文人精神陶冶,所推崇、喜爱。一直以来,茶保健了中国人多年传承的健康血脉、亦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更是生活中沉淀心灵的良药。

  茶的核心精神为“和”。《说文解字》,和,也从口丨上下通陟弓切,和有温和、和谐、谦和、调和之意。[7]茶所具备的高度的和谐及包容性,使得人和自身、人和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地联系在了一起。茶之和、茶所体现的智慧,茶与最深层的中国文化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茶还在许多细微之处体现了茶与儒家、茶与道家、茶与佛家之间的关联。

  更可以说,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他更是大自然与中国的祖先们一同激荡出的智慧,茶,就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受到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敬重和爱戴,茶也在中国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局势中被良好地保存下来,茶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最柔美、最朴实的承载。本文将透过探讨茶与儒、茶与道、茶与佛之间的关系,从中作为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为切入。希望在一定的联系中,寻找到一条线索,作为当代人饮茶时与自身文化联结的一条传承的线。

2.茶与儒

a.茶与修身

  儒家重视人格的修养和德性,认为人应当向内心去发掘自身内在光明的一面,并且将光明的那一面发扬光大,接着才有能力带着一个内在精神充足的修养,善待身边的家人与朋友,由小而大,由内而外的影响,影响这个社会以至于世界。

茶是一种文明的饮料,被人们视作饮品中的“君子”。这样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原因是茶,从采摘、烘焙、到煮茶、到品饮,均严格地要求茶的洁净。且茶味清淡、茶性温和,喝茶使人清醒,沉静。因此人们总喜欢将茶比喻为高洁的人品,有如君子,追求廉俭、高雅、淡洁。

  而茶也恰恰能使人修养。唐代茶圣陆羽,将儒家修身养性、克己复礼的道德追求融入了茶道之中。陆羽在《茶经·茶之源篇》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8]意思是说:茶的性质极为寒凉,而这样的寒凉之气,是淡泊、清澈、冷静,不容易被牵动的一种大自然的天性,如此精炼而没有火气的茶,最适合“精行俭德”的人饮用。“精行俭德”就是行为精诚专一,心无杂念,品德俭约,谦逊而不奢侈的人,是合乎儒家追求的务实、讲求内在心性、德性修养的方法。这也成为中国茶人普遍推崇的个人追求。

  唐代斐汶在《茶述》中记载:“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9] 斐汶在此直接点出了茶,清幽淡雅的特性,也借着茶的特性,将茶品比喻为人品,比喻茶所代表的独高品格。  

茶的用水也是观乎源头的,唐代陆羽《茶经茶之煮》也提到了泡茶时用水的等级可分为三级,“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10],说明了饮茶时用水的等级以山泉水最优,接着才是江水和井水。因为源头的水源总是最为洁静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修养自己的内在心性,也就是思想的源头。不懂得正其心、修其身,那么就更别期待他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儒家总是将道德摆在第一位,唯有保持高洁的情操,和明亮的心灵,才能在茶事活动中体现出具有高度的美学境界。品茶是一种修身的过程,陶冶心灵的方式,体验天理的途径。

b.茶与礼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儒家将礼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讲求人与人相处间所保持的和谐相处。

 《礼记》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11]。礼,要求人要以谦让的精神来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礼的精神律己、待人,那么社会就会显得非常的和谐,而这样的礼的精神也同样体现在茶事中。

  在一个茶席之间,茶人们也是非常讲究喝茶的茶礼的。“茶要七分满,留下三分情”其实背后的道理就是,我们饮茶的时候,茶都是非常烫的,当一个茶人要奉茶给他的客人时,必须想到茶的热度可能会烫伤客人,所以将茶杯留下三分空白,是为了避免客人饮茶时烫到。另外,奉茶的高度也有所讲究,在一个茶席中,如果你要奉茶给你的客人,你必须将茶盘的高度调适到适合每一位客人的高度,而且需要按照长幼的顺序依序奉茶。这也都体现了一种礼仪的规范。

公道杯的使用,同样也是礼的体现。一席间,一壶刚泡好的人我们会将之倒入公道杯,并且由个人将茶倒入自己的杯中。这时每个人应该要先度量公道杯中的茶有多少,桌上的人有多少,如何在茶汤有限的状况下让每个人都能喝到差不多的茶。这样一种茶礼的规范,也体现着礼对于茶席的影响。

c.茶与中庸

  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中庸之道,乃是一种修身之道,是处事做人的态度与方法。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12]

  在这里举一个一杯好茶的呈现需要经过的过程为例子。一片叶子在生长时,他必定会吸收土里的养分,和天降的雨水,呼吸所在地的空气,在成长的过程中将其所接触到的自然化为自身的一个部分,但他所处的环境必须严格讲求是没有污染、洁净的天然环境。当经过了一定的时间的自然成长才来到采栽的阶段。一片新鲜的叶子被采栽下来,需要严格把关其叶片、叶梗的长度,不可以过长、也不可以过短,因为叶子的形状与大小与茶叶制作中脱水与成形的制作过程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又经过一定严格的杀青、炒青,去水分的过程使之后才能将叶片与叶梗中所含的多余的水分除去,此外还需要透过一定的温度控制运用火的温度炒茶,不过高也不过低的运用火候,才能使之香气迸发,最后进行揉捻成型,这才能成为我们所见到的茶叶。  

  然而想要泡一杯好茶要做的还不止如此,泡茶的过程还需要掌握好水温,使温度不高也不低,投叶量不多也不少。在最后,斟茶时也要秉持不多不少的中庸之道。

  一杯令人清心的茶的呈现,必须从茶树的成长开始,采栽、制作、品饮,每一道治茶的程序和每一个过程中恰如其分的展现。我们说茶是在山与水之间生长,在水与火相交融中创造出的产物。每一步小心翼翼地修行,才能受到历代中国文人的爱戴,成为人们口中的茶君子。

2.茶与道

a.茶与自然

  茶蕴含了道的精神,更直接地说,是对于自然之趣的追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 道家认为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最高法则,这种观念也体现在茶事之中。

  茶本来就是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植物,而茶的制作过程,除了利用空气、水、温度,等大自然的元素,以及其本身自体发生的变化。其他就并无任何外在的加工。有别于现代人喜爱的可乐又或者是市面上加工过的化学饮品,茶可以说是一种纯天然的饮料,本身就存有按自然的规律生成,自然是一种很高的存在状态,有时与“无为”联系在一起。真正的自然肯定不是有为的,但作为无为,绝对不是任何事情都不做。而是说作为本身是合乎自然的,做了就像没做一样,虽然像没做一样,却把什么事情都做了——“无为而无不为”。就向茶的制成一样,茶自然生长,受温度与水分的刺激,自然的变化等等,符合自然、无为的道家追求。

  明代朱权的《茶谱》云:“然天地生万物,个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14]借由朱权的这段话体现了茶所展现的自然而然的性质,并且我们喝茶应当要顺应茶之特性,就如同不同的茶树,所采摘的茶叶,我们应当顺其自然之性也,将之制作成最适合其性的茶品。这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茶性。

b.茶与虚静

  “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才有机会展现在眼前。“虚静是生命的本质”。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老子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世界。

  喝茶亦让人有精神层面的陶冶。大家应该都喝过茶,不知道是否曾有过当茶汤滑过喉咙,心也就跟着平静下来的经验,并且当茶香回荡在口腔与身体间的时候感觉自己整个人身上的细胞和毛孔都活了过来,心灵好像被打扫过了变得更清醒了。这与喝一杯可乐或是一杯热拿铁咖啡的感觉是很不同的。喝茶就是有这样一种清神的效用。

  斐汶《茶述》“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15]斐汶在此点出了茶味属于淡洁,但是确具有涤烦、清神的状态。元代诗人马钰在《长思仙茶》中:“一枪茶,二旗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为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16]这种自然无为的茶,是上天赐给道家的仙露清丹。古代文人在品茗时常会通过“坐忘”入静,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之中。

  在品茶的过程中,应当将心中得杂念放下,用一颗更真实的、纯粹的、洁净的心灵去品味、感受每一道茶品。让杯中的自然与人相互沟通,尝试去体悟,味觉以上的,更高一层的境界。

c.茶与天人合一

  唐代卢仝所作的《七碗茶歌》说明了品饮茶饮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形神兼容的心灵感受,并且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卢仝《七碗茶歌》的内文清楚地阐述了品茶的审美体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17]诗人从喝下第一碗茶滑过喉头时湿润的美好感受,这是停留在审美体验的感官享受的阶段。接着帮人赶走心中的孤闷、涤烦。喝到第七碗时,诗人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带给诗人不仅仅是润喉、除烦、发兴作诗,甚至可以让诗人有了不计世俗,抛却名利,到达了羽化成仙的境界。

  喝下一杯来自自然的纯天然的茶,也是一次美好的审美体验,从感官一直上升到了心灵的状态,最后茶性的自然、质朴、与人内心的清静无为,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品茶,并非单单指品茶之味,更要品茶之性,回归自身、回归内心、回归自然。

3.茶与佛

  茶与佛的结缘最初是因为僧人需要长时间的打坐修行,为防止僧人们在打坐得期间犯困,进而开始大量的饮茶。茶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功能,加上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营养,茶成为僧人修行坐禅时提神、清神得不可替代的饮品。尔后,僧侣对茶的认识逐渐加深,逐渐在茶道与佛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思想内涵的共通之处,并且将许多佛教仪式加入了茶的元素,以茶供佛也成了佛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茶汤清淡、洁净,这刚好契合了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对茶的追求就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的层面。并且,茶味带有苦性,按照佛家的说法“苦”,提醒我们生命是有限的、不完美的,由苦转化成的宗教体验又带给我们一个“彼岸”的希望。这与茶的苦后回甘,甘后生津的饮茶体验,可以两相呼应。茶的特性可以使佛家产生众多的联想,引导修行者在品茗时,品味人生。最后,平和茶性,容易使人心平静,保持平静的心和平衡的心态,也有助于收心念佛。 

  笔者曾经走访常州天宁寺,询问寺中的出家师父,茶与佛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师傅静默不语,转身倒了一杯清茶,摆放在我的面前,告诉我:当你进入了佛门,就如同眼前的这一杯清茶,再也不要去想着外头尘世间繁杂的俗事了。茶与佛,就如同茶与心,最终饮茶的意义还是由心所生,茶中的苦、茶中的甘甜、茶中的醇美,也只能靠自己去领悟、体会。

  茶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离不开的饮品。而深入地探讨茶与中国文化的联结,并且透过茶,传承与传播中国文化,将是当今非常重要的任务。今日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得飞快。面对各方思想与文化传播的大浪、面对着科技与信息发展的快速变迁,社会上许多人皆在尚未掌握自身所处状况的同时,迷失了自己,并且成了一个心灵空虚的躯壳。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当积极的学习,并且汲取中国五千年文化积累下的智慧。透过先人的智慧,带领我们度过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难关。

(二)中国茶文化的地位

  中国是茶诞生的地方,几千年来茶陪伴着中国人的每一天。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眼中,乃是天地之间的灵气之物,其生长在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清风、云雾为伍,取天地之精华,饮茶修养人的内在心性也培养着文人的雅兴。[18]茶在中国的老百姓眼中,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中国的老百姓天天相见,是中国人养身、怡情、联系情感的重要媒介。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茶叶就不断的传播到海外,受到外国人民的青睐。随着越来越多人将茶饮作为日常生活的消费,茶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大众化饮料。目前全世界已有多达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日常饮茶习惯,饮茶人口也已经逼近20多亿人,中国人若能透过世界既有的饮茶习惯,加强中国文化及精神的输出,这将是不可多得的契机。

 

(三)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那时候的中国商人便开始在蒙古的边境,通过以茶交换对象的方式向蒙古输出茶叶。大约到了汉代中国茶叶开始传入日本。

  明代郑和下西洋,将茶叶由海路传播到东南亚和波斯湾,自17世纪起,茶叶相继传到荷兰、英国、法国、瑞典、西班牙等欧洲国家:18世纪,饮茶风俗已经传遍了整个欧洲,欧洲殖民者又将中国的茶带到美洲大陆以及大洋洲的英、法殖民地。到了19世纪,中国茶就已经几乎遍及全世界,成为众所皆知的饮品。[19]

  1. 中国茶传入日本

 唐朝时期,日本僧人最澄禅师来到中国浙江一带的国清寺研究佛学,在学佛

期间接触到茶,并且十分热爱,回国时就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境内。宋朝时期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再次来到中国浙江一带径山寺研习佛学,回国时将当时宋代流行的点茶器具以及茶事活动的经验带回了日本,对于日本茶道的有了极大的启发和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日本茶道的传播历史中,佛教与茶有着不可分割的交融。日后日本形成的茶道思想,也将中国的佛教及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融入于其中。故,茶中有佛、佛中有茶的文化特色就此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归结为四个字:和、敬、清、寂。由高僧千利休确立。和、敬即和气、尊敬之意。从小方面说,即即使是主茶人与喝茶人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敬。从大方面来讲,则是希望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皆能和平、安定。清、寂,有其修心、修身之意。意指心灵上的清净、幽寂,这意味着日本茶道及其茶事活动,从备具、煮水、泡茶、饮茶乃至于茶室的陈设、茶室的布置,都有意使人超脱当下世俗间的烦忧,达到更高远的境界。茶,乃是调整心律,强化内在,平静心灵之良药。茶,乃是心灵与行动合一的活动,喝茶的清苦与清神能让人进入一次又一次的修行之中。喝茶的忍耐,也能使人学习忍让。日本茶道强调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和高尚的人格、优雅的仪态,以及通过饮茶来陶冶情操,舒缓身心。

  源自中国的日本茶道,所使用的器具皆与中国相似,且其内在追求的思想与中国儒家的修心、修身等概念相同,其仪礼更是讲究。

  1. 中国茶传入韩国

中国茶叶及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深刻的影响到了邻邦日本,在韩国也有了深刻的承袭。朝鲜茶礼讲究清、敬、和、乐四个概念,与日本多有雷同。清,指的是不论泡茶人或是喝茶人应当要带着一个清净愉快的心情。敬,指的是喝茶应当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对待杯中的茶汤。和,是指和平、和气,只进行茶事活动时,人与人之间应当要抛弃所有的杂念和烦忧,用心的细细品味当下。乐则是指心灵上的愉悦,指一种享受审美的感受力,希望透过杯中的茶,能让参与茶事的人们感受到快乐。

  朝鲜的茶礼,延续着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庸”精神,期待饮茶之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当有其心中衡量的价值,凡事不过度,亦不可以过于偏激。遇到任何事都应当要以平常心相待。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境界。在茶事活动中,凡事讲求洁净、讲求真诚,一杯杯中佳茗就如同一个真实的世界,透过清、敬、和、乐之心,使人格一再的修正、一再的超越、一再的完善自身。

  1. 中国茶传入英国

1662年,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与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结婚。婚前相当喜爱饮茶

的凯瑟琳公主于出嫁后把茶叶带到了英国。茶叶在传入英国的初期,是一种极为珍贵的珍品,因为进口的茶叶量极少,所以只有在宫廷中招待贵客时可以使用。茶叶在贵族中流传,最后使得茶叶的名气流传开来,带动了全国的饮茶风气。后来,英国也将茶传播到了殖民地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早期在英国饮茶活动是一种尊贵的象征,每一个贵族的女性腰间都要佩戴一把精致的小钥匙,这是用来开启茶叶的箱子。英国人一整天都喜爱喝茶,不论是早餐茶、休息茶、还是午茶或是下午茶,饮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传统。

中国文化传向世界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传到日本形成了茶道,传到了

韩国形成了茶礼,然而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大,中国的茶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仅仅接收到了中国的茶叶,而没能将中国文化的内涵、精神涵养所吸收。这也正是茶文化输出所面临的困难。

 

四、中国茶文化输出的分析

  面对当前出现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文化思潮,中国在努力学习西方现代化的同时,也应当要在文化上有所作为。中国应当从一个世纪的“拿来文化”推进到当代中国的“文化输出”,使中国悠久的文化精神走向世界。[20]

  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中国茶文化透过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家传播的历史,古已有之,在当今这个交通发达,网络通达四方的时代,茶文化的传播也不断地透过文字、网络、电子媒介等方式努力寻求海外传播的途径。然而在当今这一个时代发展多元、节奏快速的年代,要如何引导人们放弃味觉刺激感强烈的咖啡、可乐,让年轻人愿意放下手边事静下心来品饮一杯略带苦涩的茶汤呢?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接收到的巨大信息量的今天,在这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中,让躁动的年轻人,静下心来品饮一杯茶,多一点思考饮茶背后的文化呢?关于饮茶环境的培养以及饮茶文化内涵的传达,这将是这个时代茶文化传播所需要面临的强大考验。这也正是将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输出于世界的窗口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中国文化输出与交流,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三个层面:实用文化、艺术文化以及思想文化。

  第一个文化层次代表着最底层的日常生活文化,有如:工艺文化类的茶叶、茶具、瓷器等工艺品。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美学的精华,然而,在这一个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已经很难见到全心投入于创作的艺术家,其艺术作品之质量已无法与过去相比拟,若仅仅将带有中国特色的实用工艺品输出于海外,而忘却了宣扬其背后的中国美学精神以及东方器物可给予人的审美享受,更严重的问题,当代文化输出的状态够过一种单纯以价值衡量的炫富心态来看待中国文化的器物瑰宝,这即使是将这些器物输出了,也无法使中国文明的精神向外传播,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第二个文化层次则是在艺术文化的输出,艺术文化大多是文学作品、书画艺术、戏曲等,最上层的则是思想文化的输出。第二个层次以及最上一个层次的交流,正是这一个时代中缺少的。

 

五、中国茶文化输出的策略

  纵观茶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脉络,我们可以得知,中国茶文化的传播绝非单一的,其与生活、经济、教育、社会、思想等方面紧密融合。笔者对于如何在应今日的社会形态中,输出得以彰显中国文化的历史厚度和气韵的中国茶文化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             提高中国人对于茶文化的自信及自觉

  中国人面向世界输出茶文化的基础在于国人对于茶文化及其内涵有着一定的掌握能力,在西方文化大量推展于世界时,最重要的应对方法为中国人本身对于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深度的自觉及认识。只有一个有自觉的民族才有能力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有自信并且理性的判断什么样的文化应当接收,什么应当舍去。作为一个活在中国文化传承脉络下的中国人,在全球化语境的环境中,我们首先应当要了解自己本身的历史和本源,唯有中国人了解自身的本源,我们才能读懂当下,并且看见未来。

  因此,国内应当要透过更加积极的心态,于国内大力进行茶文化教育的培育,将茶文化带入课堂、带入校园,并且开设茶文化研究专业,推广茶文化在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中发酵,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关注茶文化,使得茶文化得以注入年轻的血液、常保活力并且得以传承。学校教育及高等教育外,家庭教育的培养也将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的推广场域。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家庭为核心,而中国茶文化的茶礼与和谐的观念,恰恰得以帮助当今社会的家庭气氛,作为一个家庭和睦的媒介,使家庭成员透过饮茶,创造话题性与家庭教育的可能。中国茶文化输出从自身做起,透过在生活中恢复传统生活形态的培养方式,唤醒当今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觉,也作为中国茶文化向外输出的根源。

(二)使西洋留学生与中国茶结缘

  在这一个汉语热、国学热兴起的时代,大量的洋学生积极的学习中文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来到境内的外国学生或是参与国外孔子学院学习的学生,都证明了外国的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高度兴趣以及热爱。恰逢这一个好时机,中国更应当将茶文化推广向世界。

  茶,本就是温文儒雅之物,茶可以怡情养性,自古以来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最好媒介。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追求淡薄、品尝甘苦、休养身心,饮茶本就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因为饮茶的过程是一个心与心交流的过程,当双方都是在宁静和谐的气氛下交流,这样的过程更有利于跨越语言程度及国籍的鸿沟,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品茶的放松且愉快的状态中,植入外国学生的心中。不仅仅如此,更可以透过茶文化的旅游吸引,使外国留学生真正的体验中国不同的风土民情,带动更多的外国人游历中国的土地,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茶乡文化。

  西洋留学生,将是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传播渠道,透过让西洋学生与茶结缘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将能跨越不同语言与文化的文化传播困境,透过更为亲近、深刻且有温度的方式,将中国文化深植于不同国家中。培养西洋留学生与茶结缘将是主动将中国文化“送去”的快捷方式,也将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茶文化传播途径。

(三)善用网络时代的传播力量

  面对科技的飞跃进步,传播媒体的形式已经越来越多元,面对眼下的时代,网络的传播力量已经不容忽视,人手一支智能型手机,信息在掌中不断的流通,信息的传播大大的打破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

  在这一个网络时代中,人们的生活习惯快速的改变,对于文化传播的方法也应当要随之调整。过去人们习惯透过面对面的方式交流,透过点与点的交流方式相互影响,这样的方式比较容易传递情感同时却也比较单一。当代网络媒介的传播方式是由点传播到面,甚至是网的方式,其信息接受的受众无限延伸、面向全球,若能透过网络将茶文化送向世界,将有更多的机会在世界面前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想要推广中国茶文化,进一步推动跨民族、跨国界、跨文化的沟通与交融,主动的引导使得世界了解中国,进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我们应当架设日语、英语、韩语等多国语言的网站,并且培养更多精通各国语言的中国茶人,善用网络时代的便利,更加有力地传播中国茶文化。

  网络时代的来临带起了信息的便利,但全面将茶文化推展于世界必将投入大量的资金及人力,如何唤起国人的重视,并且在不断推广的同时维持茶文化信息的质量这将是网络传播的挑战。

(四)透过国家政策及外交,由上而下地传播

观察当今饮茶风气兴盛能与中国相匹敌的英国与日本,其茶叶的传播历史有一个重要的共性,极其传播的源头皆从社会高层开始。唐代时期日本高僧荣西禅师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带回了日本皇室,受到日本贵族的喜爱,也将茶文化的美学推展到了极高的审美层次,并且推进了茶文化在日本的深耕及流通。十七世纪中期,凯瑟琳公主将茶文化带入了英国,同样在英国的贵族圈中流传并视为珍宝,成为尊贵的象征,并且带起了英国人饮茶的风潮,成功地推动了英国茶文化的形成。

  在面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时,我们应当要了解人性,并且善用自身的优势。当人们习惯追随名人及高层的脚步,追求更为高雅、有品位的习惯时,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条线索,有目标且有目的将中国茶文化传播于特定的人群中。

  中国的崛起,是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事实,若能透过中国有力且友好的外交,透过高层的来往将中国茶文化由上而下传播、透过网络媒体的传播与渲染力,这必能将中国茶文化展现在世界的面前,达到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目的。

 

五、结语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应当透过学习茶文化,品饮中国五千年来的智慧,透过智慧建立自身的正确价值观,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智慧的尺,作为评价一切事物的度量。

  在这样一个变化快速的时代,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太过繁杂,在资本主义横行的时代中,人们容易迷失在物质与名利的洪流里,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成了一个心灵空虚的躯壳。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去挖掘自身的本源,了解中国文化的脉络,做一个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往哪里去的人。面对中国当前大量的“拿来”文化的困境,我们需要更多有自觉、有意识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期许知识分子担当起主动的角色,透过深入的知识探索,在当代世界潮流中,找出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声的立基点。

  中国文化输出是一个深远的工程,本文以茶文化传播为例论述文化输出之必要以及茶文化的内涵和其对于世界的影响,笔者乐观地以为,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唤醒,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知识分子提出更多文化传播的建议并且加入文化传播的行列。

 

 

参考书目

[1]王岳川.发现东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郁愚,《茶事茶话》[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0

[5] 郁愚,《茶事春秋》[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0

[6] 朱小明,《茶史茶典》[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0

[7]文轩译,陆羽,〈茶经〉注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8] 方雯岚.《茶与儒》[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

[9] 李文杰《茶与道》[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

[10]马莉《茶与佛》 [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

[11]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王立霞 王俊暐 主编,《中国茶文化科学建设论述[C]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5

[13] 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P66

[14] 陆羽编,《中国茶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 王岳川.《發現東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P.6

[2] 王岳川.《發現東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P.18

[3]王岳川.《發現東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p14

[4]王岳川.《發現東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p13

[5]王岳川.《發現東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p21

[6]王岳川.《發現東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p6

[7]  許慎《説文解字》卷一下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 文轩译著,陆羽著,《〈茶经〉注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P7

[9] 朱自振 鄭培凱,中國歷代茶書彙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P49

[10]文轩译著,陆羽著,《〈茶经〉注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P.52

[11]漢 鄭玄《禮記》卷一 四部叢刊景宋本

[12]宋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卷十七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P66

[14]朱自振 鄭培凱,中國歷代茶書彙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P174

[15]朱自振 鄭培凱,中國歷代茶書彙編,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P49

[16]陆羽编著,《中国茶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P8

[17]陆羽编著,《中国茶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P8

[18] 中國茶文化科學建設論述P234

[19] 陸羽著中國茶經,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p426

[20]王立霞 王俊暐 主編《中國茶文化科學建設論述》[C]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5 p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