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刘云鹏 | 文化书法的理念与美学品格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7-22
◎文化书法的理念与美学品格
刘云鹏
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之根本,在止于至善。在不断强化完善自我,追求真善美的同时,还要对自身学习的立场,进行有批判性的建设。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标举文化书法理念,王岳川教授提出以“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为十六字方针。这是立足于中华文化与美学精神而形成的时代新命题。这样的命题颇具时代性和建设性,而且会引发我们对中国书法所面临的时代课题、艺术挑战、文化机遇等的深沉的思考。
二、求真于经典的文化自觉
何谓文化书法?对此,王岳川教授有较为明确的界定:“‘文化书法’是文化大理论的诉求,它要求从事书法的人具有相当的文化积淀,在经史子集方面,在诗词歌赋方面,在韵律格律平仄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要求。”
正如《周易》所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书法人,他应该是一个文化人,从事书法艺术的这些工作者、爱好者都应当把书法当成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学习书法要从回归经典开始。王教授认为,纵观世界,大师都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传承经典的深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
中国书法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魏晋是老庄哲学流行的时代,也是史上少有的人性觉醒和文学自觉的时代。宗白华先生称魏晋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他说:“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淡,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他还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这种“天人合一”、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统一,正是“魏晋风度”在文学艺术上的集中表现。
古人云:书不入魏晋终成下品。尊崇古人,取法乎上。这些“法”必定是经过历史、时间的沉淀与审视的。
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文化书法展示了一种可视的书法发展路向。“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应运而生。
三、文化书法预设两个高度
文化书法预设了两个高度,一是文化,二是书法。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书法是文化的审美呈现。书法应以汉字为原点进行文化延展。假如书法是一棵大树的话,那文字则是树之根本,文学能为大树提供养料,文化则彰显树之气质,文人则是这片土地。文人所取得的高度,取决于深耕的能力与方向。
“文化书法”突显书法作品的文化属性,基本以书写中国经典一一经史子集为主,提倡自创的合乎格律的诗词,或者是具有当代意义的作品。同时,在笔墨结体中,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夫,又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注重书法家文化内涵和艺术深度。
当然,这个高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大家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或群体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书法的重要性,并对此展开实质性的行动。
四、文化价值与书法审美的本体统一
王岳川教授特别重视传统文化在书法中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书法要以国学经典作为主要书写内容,这可以保证书法作品的思想文化意义不会自行流失。如果书写的内容文意粗率鄙陋,格调卑下,就算是再好的线条形式也无济于事。另一方面,文化书法同样重视艺术水准的提升,注重传统技法功夫与现代笔墨视觉效果的结合。
这是“形式美”与“内涵美”的本体统一。
文化书法也倡导书法之境与内容之境的一致性、人文精神的超越和谐性以及书法风格与诗意品格的同一性。就如《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无疑是文化书法的重要典范。
五、当代“展厅文化”的正大气象
当今我们艺术创作,要能产生共鸣,必须有学理的追问和确认。笔者认为无论是写自作的诗词歌赋,或是抄录经典诗文,都应当注重这一典型特征。我们要知道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这四问,是审美实践之问,如不搞清楚,那么书法创作就犹如无源之水。
比如写毛泽东《沁园春·雪》,若以小楷或欧体等俊秀风格来表现,就不足以彰显其大气磅礴的形质格调。而毛泽东以狂草书法来表现,就像我们站在风雨雷电、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上,观看万马奔腾、纵横驰骋的壮观景象一样,豪迈大气、恣意放纵、横扫千里。书法的审美意趣与文意交相辉映。因此,我认为好的书法作品,书者的文化思想性居于首位;作品所呈现的观赏性居其次;最后才是艺术的表达。
展厅视角下文化书法的创新探索,必须遵循审美规律,了解人文内涵,承载传统之趣。展厅时代的书法创作与审美必然走向重大气象的艺术探索,创造出契合时代引领时代的精品佳作。(作者系北大第二届书法文化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