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园地

书法的文化性与世界性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0-09-21

 

书法的文化性与世界性

 

——王岳川与朱以撒的书法前沿对话

 

王岳川(北大书法所所长,中国书协理事、中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朱以撒(福建师大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理事)

 

一  关于“文化书法”的学术争论与文化价值

 

王岳川:北大于“五四”期间,蔡元培先生成立了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美术研究会。蔡元培老校长当年很重视美术、音乐、书法,他当时没有把书法列为美术,这一点很高明。现在大部分“百科全书”都把书法列为美术类,各个美院系统也把书法作为美术学下面的一个分支,各个综合性大学都放到艺术学里面,连北大书法的博士、硕士学位都是美术学专业书法学方向。到了五十年代向苏联学习,北大在院校合并中成了一个文理兼容的大学,艺术逐渐丧失一席之地。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北大成立了艺术教研室,教全校学生学习西方美术史、音乐欣赏之类的课程。

北大书法所成立比较晚,但自觉接续五四蔡元培先生成立由沈尹默负责的“书法研究会”的传统。书法所刚成立的时候,一些书法界的朋友也不理解,认为北大学术泰斗很多,但会写书法的没几个人,有人提出“北大离书法有多远”,还有人质疑“文化书法”等等。但我们顶住了各种压力,开始招收书法专业硕士生、博士生、高级访问学者,并招了两届书法研究生课程班共130人左右,同时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具有北大特色的书法教材《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研究丛书》(七部),出版了《北京大学研究书法精品集》(20卷),办了一份《北大书法报》(月报),一本公开发行的刊物《文化书法》(季刊),还创办了“北大书法艺术网”,在国内外举办了近十次国际书法展——中日展、中韩展、中国马来西亚、中美展等。

北大书法所在整个书法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况?应该怎样去调动自我的积极性为中国书法做些事情?简单地说,我们立足于本校书法专业的建设,同时面对书法国际语境。我提出的“文化书法”范畴,收到了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的影响杜教授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翻转而提出“文化中国”概念,目的在于发扬中国文化、激活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的时代精神。史学家庞朴把“中国传统”改成“传统中国”,把“传统文化”改成“文化传统”,通过对词语的重新组合来激活词语,也很有启发意义。我在17年前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中提出“书法文化”基础上,又提出“文化书法”理念,我意识到西方后现代艺术反文化、反经典、反权威、反艺术对中国现代书法和后现代书法影响很深。反文化的书法,反经典的书法一时很有市场。因此我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文化与美学》、《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论研究》、《书法文化精神》、《书法身份》《书法文化十五讲》等著作中旗帜鲜明地对后现代艺术提出质疑,进而坚持提出“文化书法”,意在对这种反文化书法反经典书法加以抵制和纠偏,这也是理论批评应有之题。

“文化书法”的主要含义是,书法的基础是文化,而不仅是技术;书法的终端是文而化之的君子;书法的高端代表着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文化书法”还有另一层含义,它对应的是“反文化”的概念。有位书家说“我没有见到反文化的书法”,这是对书法精神史的不了解。只要翻一下后现代发展史,就能看到比比皆是的反文化的艺术和反文化的书法——以裸体打滚、以头发写字、以乳房写字,这些是用亵渎的、恶俗的方式来写书法,都是反文化,让文化的高雅被遮蔽并消失。我有感于当前写那些怪字、烂字,杀气腾腾的、黑压压的字和那些反经典、反文化的字,主要是受西方影响的一些东西。因为我做现代西方和后现代研究近二十年,可以说是深入虎穴之后才知道他们之间的底线。

当然,“文化书法”主要是对北大书法所博士硕士教学的要求,或是对要进入文化高位、进入自己的独特文化境界的书法家提出的高要求,而不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更不是对反感文化书法的人提出的要求。有些人喜欢技术不喜欢文化没有关系,尽管可以继续写他自己的非文化书法或者反文化书法。而历史可以澄清一切!

话说回来了,文化书法目前仍然处于很艰难的状况。但唯有艰难,才有动力!“文化书法有什么价值?我们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北大书法博士生硕士生的教学和理论创新,不人云亦云,比如由北大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北大文化书法丛书》第二辑六本分别是:《日本书法史》《韩国书法史》《港澳台书法史》《东南亚书法史》《欧洲书法传播史》《北美书法传播史》等;二是注重书法外交和书法文化战略,不在国内占一个山头,不去跟国内争任何一点点高低,本来我们就很低,我们主要是走国际路线。因为我经常出国,看到中国书法在海外被人家误读、误解,而且日韩认为中国书法已经不行了,等等。我想国外一定得好好做这个工作,我们到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明年还要到法国、美国做这些工作。第三,我们坚持“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坚持学术本位,创立新时代书法的审美新原则。

    从未来来看,我还是很有信心。我到很多地方,和很多书法家理论家面谈,他们大多对文化书法表示理解并做一些善意的补充,很多朋友希望北大书法所能够做得更好。我们今后还可能会办一些高层研究班,做一些高层次的理论班来扩大中国书法人、中国书法工作者的文化涵养。可能从文化对书法的整体补气上而不是在技法上,也不是在国展或者加入书协的这些名分上,对中国书法有所推进。

朱以撒:从北大成立这个书法所的过程来讲,可见道路很艰难。但是很多事情就是需要有人来做,慢慢做、踏实做,才能做好。从现在来看,对书法的轻视也是比较严重的,甚至认为书法就是技巧的一种表现,没有多少文化的含量,这些年提出一些新的口号见得也比较多。

对文化书法我还是很赞同的。因为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面,他应该是一个文化人,从事书法艺术的这些工作者、爱好者都应当把书法当成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凡是涉及到文化方面的都应该很努力的学习。从具体的表现形式看,“文化书法”我觉得首先是倡导一种宏道养正的正大的气象,这点是很重要的,就是要走的是一条正路,很经典的,不是旁门左道,更不是投机取巧的路。这样的话,这条路子走下去会越来越宽敞,因为如果不是走正道,走旁门小道的话,这条路就越走越窄,可能这样也就证明了这条路不容易走。

    因为走一条正路是很艰难的,他需要付出很踏实的工夫,同时又要抵御很多外来的诱惑。因为从这些年书坛的创作状态来看,对于技巧过于讲究。凡技巧能给人惊讶的视觉效果的统统想自己玩一下,正大的路子所表现的就是不哗众取宠,而且是要抵达书法核心的很深沉的东西。这样的它的难度就很大,既包含了对书法爱好者、工作者的内心的考验,也检验他对艺术真诚的程度,这路子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要有一种信念,使自己走在一条大路上。

    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上我觉得还是有点困难的。比如说怎么样使文化书法的推崇者,他们艺术表现和其他的表现方式能够体现不同?前些年有人提出艺术书法,但是艺术书法的作品和不是艺术书法的作品摆起来,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差别,那么我们提倡文化书法,如果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和艺术内容上和其他的创作显示出不同,我想这一点比较困难。比如说我这两天也看了像赖丽华,这个女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她也是尊崇书法研究所的理念在进行创作的,可是这种作品从欣赏完来看,还是不能很强烈的体现出文化书法的特征,因为她这个特征不明显,我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这个特征明显?因为文化它是藏在内部的,那么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要表现文化书法的特色来,我觉得还是有困难的,不知道岳川兄从哪方面能够让它的表现能够一目了然看出来。

王岳川:这方面其实有不同的朋友也提出一些善意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看有以撒兄说的这些问题,书法内容更注重出经入史,书法风格强调典雅,反对粗俗、粗野的书风。如果说,其他的人的书法更崇尚的是新奇或者视觉张力的话,那么文化书法可能更多尊崇是一种优美典雅,文而化之的书风。

“文化书法”提出来以后,我们先多做一些理论方面的探讨。目前为止,如果我们还没找到一个更好的表达形式,可能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讨和摸索,最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慢慢地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或者有文化认同感的朋友来做。我们主张“回归经典”,一切反经典、非经典的实验可以在别的大学做,但是在北大书法所不可以。当然我们也可以像蔡元培广开言路、多元并举,但是如果它作为毁我们文化基础的东西,我们可能还是不能接受。“守正创新”强调走坚实的发展道路,不守怪创新守西创新,坚持一种正大气象的书法美学风貌。不是像今天有的书法,跟古人比矮。古人很高大了,他们搞不过,就做得很荒诞。我们不主张这样做!不过北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相信今后我们工作很多。博士生的录取、海外留学生的招生,还有今年我可能要招两个书法专业的博士后,和更多的高手一起共同来商量,和以撒兄共同商量下一步怎么走,我相信可能会慢慢地悟到一起。

朱以撒:我觉得“文化书法”提出来是非常好的,它更多是对一个人内在的要求,要求这个人应该是文化人。因为只有这个人他自己有这样的认同,达到这样一种共识的话,他就会非常注重自己的学识修养的吸收,使自己有一种比较扎实的文化的功底。至于在表现上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出入魏晋的这些书法家都是具有文化书法素质的,比如说这些年书风又开始转向了,从明清书法转到了写二王的书法,学《书谱》的小行草,甚至学二王以下,所有带有二王风气的这样一些行草书。那么这些人从外表来看,也是接受魏晋书法的,并且写得一手很精到的王羲之的书法。如果这样的人排斥文化的接受,甚至漠视、轻视文化的素养的吸收,这样的人即便他出入魏晋那只是技巧上的表现而已。文化书法更多是对一个人内在的要求,首先要达到这一点,才可以进入到文化书法,那么如果以魏晋书法来衡量的话,现在这么一大批为魏晋书法创作的们也是继明清书风之后又一场流行书风又开始兴起了,那这样的一些作者在我看来他们当中的大部分的人都是不符合文化书法的理论框架所能够涵盖得下的,他们是游离于文化书法之外的人物了,他们的表现都不在这个范畴之内。

 

二   时代呼唤书法经典大家是否可能

    朱以撒:这个问题上次也稍微讨论过,也没有太深。张海也叫我给他写一篇文章,我写的是《艰难指向》,我认为他所提出的推出大家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很难实现。原因在于现在我们对大家、经典的界定也不明确,因为古代的大家需要有一个时间段的距离,才能看得比较清楚。可是现当代的谁能够成为大家、经典,由于距离太近。我觉得提出这个大家、经典让我们达到共识是非常困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家、经典认识的标准,由于距离太近,衡量大家、经典的标准我觉得是很偏颇的。这篇文章的出现意在鼓励大家在当代书坛能够逐渐形成向大家、经典靠拢、看齐的良好的愿望,可是实际上是没办法操作的,甚至它会引起我们认识上的一些混乱,因为它没有一个时间的过程。现在我们可以说当代谁是大家,谁的作品是经典,恐怕我们没一个人能够指出来,我觉得这篇文章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显得比较空洞。

    王岳川:张海文章出来以后,正好我在这之前也写了一篇文章,而且在一家报纸前后就发表了。关于书法经典的,确实像以撒兄说的,要接近经典需要时间,我们是做文化、文学,文学上的经典不管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打磨以后,经过了多少批评家,像金圣叹、仇兆鳌这样的关于小说诗文的鉴定家,他们不断地普及和大家认同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个协会、专家界定的结果。但是我认为这种提法仍是有积极意义,经典对今天来说是一个风向标,说明我们在全盘西化的范围当中,很多书法家是找不到方向的,今天刮东风往西跑,刮西风往东跑,没有文化“定力”,没有文化眼光和气定神闲的底气。找到经典这一坚实地基,也许很多人就能够暂时找到一种家园感,书法的家园感。

    至于提出的要推出大家名家,我想初衷是好的,但觉得还需要一些中介环节才能落到实处。这个中介就是要让书法名家要有代表作。我们提到王羲之脑子里马上就想起《兰亭序》、《姨母帖》、《初月帖》还有《黄庭经》;一说起颜真卿就会想到他的《多宝塔碑》、《家庙碑》,以及他的行书《祭侄稿》。而今天我们说起一个当代书法家,好像很难想起有什么代表作,只是记得有某种书风,或记住他的书法风格,而没有嵌进历史的代表作,这样当然不会出现真正的大名家。我相信再过二百年,当代书家能在历史上留下几个很难说。我觉得走进经典,推荐名家的中介就是要有代表作,就是让一个书法家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才华拼搏上去的那件作品!

第二,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展出,减少这种自发组织的为了筹集资金的展出风,兴起“名家提名展”。我今后一定要和以撒兄等几个院校形成一个名家提名展,学术提名展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我相信今后书法界标尺高一些,风气会好一些,随意的展出就少了,没有高度展了也没有用。因为今天书法界还是外头看来很热,其实内很冷,我们看看那些工业展、先进产品展门庭若市;但是书法展开幕式是很热闹,结束之后观看展出的人很少,只有部分书家的市场价位还不错,骨子里书法是很冷的。要做实事,呼吁经典,呼吁代表作制度,用意是好的,我们要寻找很多中间环节来把它做的更扎实,我想才会在世纪之初的中国书法有些帮助。

    朱以撒:现在,我是觉得书法家与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是分离开来的。在我印象中,书法家能够和作品联系起来的,一讲起来会让你有印象的,应该就是日本的书法家手岛右卿。一讲起他的名字,我们就会记起他有一个作品《崩坏》,他给人的印象很深刻的。为什么大部分的书法家和他的作品是分离开来的?只知道书法家,却不知道作品。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创作的作品太多,形成了一种重复;再一个次品也多。现在尤其是一些书法家,名气越来越大,但是创作的作品反而不如以前名气小的时候,因为应酬的东西太多。这样的话,越往后越没有代表作出现,那些垃圾作品就越来越多,这样实际上就是毁了自己。代表性的作品没办法出现,创作水准也要下降,一个书法家要很认真、谨慎对待自己的创作,要使每一幅作品尽可能不乱写、不多写,尽可能的每一件就是自己此时此刻比较满意的作品,这样才有可能留下一些比较好的作品。书法活动的泛滥也是有害的,它催生了很多粗糙乱造的作品,缺少沉下心来的研磨、锤炼。宁可作品少一点,但是作品要精一点。

王岳川:以撒兄这个意见非常重要。我自己参加开幕式或者被请去主持讨论会,有时感觉很勉强,说的不客气,友情的出席一下,几分钟就出来了。我还参加一个中国人和外国人搞的双人展,我从进馆到出馆不超过1分钟。满目俗不可耐,神思不清,充其量就叫胡思乱想。但给大家发请帖,排场搞得很大,浪费时间和精力。我现在是很多时候拒绝发言了,我觉得中国的批评学很大程度上变成表扬学了。我觉得独立批评家非常重要,在经典代表作之后中国的书法批评要有那种诤友、畏友的感受,这样我们的书法的空气才会清新起来,才会有更大的气象;而不是泥沙俱下,美丑不分,甚至有一段时间丑、怪的东西甚嚣尘上,以至于中国书法辨不清南北、看不清东西。这个问题很大。

 

三  经济繁荣是否会导致书法创作繁荣

    朱以撒: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的研究差别是比较大的,书法创作的队伍很庞大,书法理论的队伍还是很小。经济的繁荣和书法的繁荣是和有关系的,但是书法的繁荣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因为繁荣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泡沫。书法创作的繁荣跟书法创作的特征是有关系,因为书法创作更多是感性的、即兴的,它的成果就是一个纸面的画面;理论研究是理性的、逻辑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跟社会上的需求是不可分离的。因为社会上还是比较注重书法成果,如果说一个人是书法家,他会引起别人的注意的;如果说他是书法理论家,大概就没有几个人会钦佩他,或者说没有几个人看他的作品。因为书法理论研究在社会上的实用面比较窄,同需要大量的工夫,他要把这一点滴的见解逐渐形成一个系统、文章,就是说他要有内在的理论储备,他要有内在的理论储备,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这对一般人来讲都是比较吃力的,但是书法的技巧掌握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因为现在有书法速成,可以使不会写字的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成某一水平。掌握书法技巧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从事书法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多。

至于我们书法创作中的批评那就更为罕见了,因为批评是一种逆行,批评跟批评者所走的方向是逆反的。他要往这个方向,但是你觉得这个方向不行,你阻挡他、批评他,这样会使对方感到不愉快。尽管你的批评是准备的、善意的,但是要使对方接受还是比较困难。问题在于书法创作者不太自信,王羲之都可以批评了,当然人为什么不可以批评?从事书法理论的比较少,大概是觉得批评会得罪人。古人也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有人和阮籍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听到他褒贬对方一个字,喜怒从来不形于色,谈到问题他从来不表态,因为表态了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如果这个立场是和对方相反的,实际上就是在批评他,尽管是对的,但是对方会很不舒服。理论研究的人会很少,但是有艺术良知的人,他有话就要说,他觉得事实怎么样就应该实事求是的说出来。我觉得这个是对艺术发展有好处的。

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和形式让书法理论也像书法创作这么繁荣,是有困难的。困难就在于现在我们书法队伍里面大部分人功底有缺陷,缺乏思辨的能力;即便有思辨的能力,也无法相处文字,因为文化的功底太差,他的批评只是即兴的,点滴式的,三言两语的。回到刚才的话题上,“文化书法”就是要培养一批喜欢读书、有文化的人,加上他们艺术的良知,能够把他内心的感受说出来。这样的人多了,书坛就会健康起来。

    王岳川:书法现在的火热和书法批评的冷寂相比较,更感到理论批评振兴的重要性。书法法像王羲之那样奔走于大江南北,学习前辈大家的丰碑巨制,刻苦练习池水尽墨的精神,今天的人大多缺乏,创作甚至找一些走捷径的创作的拼制。甚至有些小孩为了获奖,就写两个字,写一千遍,他就成了这两个字的书法家了,再写第三个字就很丑陋。这就是片面发展,极不正常的书法行为,有一些获奖专业户,如果是命题创作,那个字就惨不忍睹了。可见很多书法的突击队很善于“时间就是金钱”,节省时间来做。

相反从事书法理论、书法批评需要高深的学问,除了遣词造句,不敢说是满腹经纶,起码也是疏通经史子集。要知道中国书法史的基本演变,那些经典、人、命题、观点,了然于心,临到头去查字典就完了。他要去写一个批评文章,首先对这个书家的身世要了解,对这个书法的书风的演变、发展,长到他在中国书法长河中的地位,短到他自己书法当中的一个片断,他应该有基本的定位,而再当代众多书法家当中什么样的位置,他也要准确的判断,这很难。既要懂得经史子集,书法理论的名著、名篇、名章、名句,同时还要对这个书法家非常了解,他才可能拿笔写成千把字,辛辛苦苦写出来可能就印在一个报上面,然后稿费可能可有可无。和那个书法家练好字以后,动辄几千块钱,甚至上万,他的付出的劳动是成百倍,而收获却是万分之一。

还有一个就是为什么批评会难?批评需要立场,一个批评家他不可能今天把这个事说得很糟糕,明天把它捧上九天,昨天可能写的是二王,今天小草流行了,他也写,后天又听说章草流行了,又写章草了,他可以不停的换,最后究竟是写什么,大家谁也搞不明白了。而一个书法理论批评家他是有风格的,他是“文如其人”,他必须要形成这么一个东西。

我从一个书法家构成群体来说,另外还想补充一点。这个时代也确实是精英精神文化再生产有着太大的障碍。出现一个情况:写书的不如出书的,出书的不如卖书的,卖书的不如盗版的。这个情况如果国家不解决,我认为未来不仅是书法界的问题,是整个文化界的精神疲劳问题。

    我觉得我提出文化书法还是合乎时宜的,文化定输赢,但是要有爱文化的人,要有伯乐,要有制订政策的人,知道文化的轻重;不要认为文化是软实力就不重要,是很重要的,人的骨节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膝盖、没有人的腰椎的软组织支撑我们,我们就没有灵活性,就会残废,文化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重要支柱!

 

四   普及与提高:书家创作与书法教育的关系

王岳川:中小学生书法教育很重要,在网站上看到一个新闻,美院一些人看到写唐楷的作品,就说这是写字,不是书法。那么小学生的教育中书法与写字的关系值得厘清。

朱以撒:因为小学、中学的书法教育实际上,即便书法教育有这样的愿望,实际上还是很难进行的,它是用一种行政的手段来推广的,但是他必须要有书法老师。因为只有书法老师具备了,有老师才能有教学生的可能,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学校里面并没有多少,甚至没有书法教师,没有书法教师,现在的写字课是任由学生去写,老师也没有能力去纠正、辅导。就像我们今天参观的实验小学,那个家和万事兴“兴”,一看就知道写错了,那这个老师根本也认不清楚,自己也不懂;还有硬笔书法里面抄的课文,还有学生写的作文错字也好多。那么这些作为学校的一种展示,因为学校也是比较注意这种形式的,但是在这种外在形式之内,那里面的错字却没有老师把它挑出来,这说明什么?说明老师也不重视这方面,甚至他可能都弄不清楚这个字要怎么写。那我们可以说这个学校是很重视书法的,但是他却缺乏一些很具体的、得力的指导方式。那即便是这个地区的书法很繁荣,这个书法教育就很难进行下去,因为这个学校要由政府解决这个问题,没有老师就没办法进行书法教育。

写字跟书法的界限我觉得确实不太好分,如果是写的很差的,当然是写字;写的比较好一点的,又学古帖,写出某一种体,那我们就把它当做一种书法;但是书法和跟写字相互之间的界限就比较模糊,有的人又像写字,但字里面又有一些书法的东西,这个就比较困难。写字的标准就是能够把汉字清楚的、写完整的,不写错,是一种基本的技能,如果上升到书法必须是有体系的、系统的、必须按照一定的技法来写的才算书法。

    至于用什么体来引导学生?实际上唐楷、魏碑,或者用其他的什么体,我觉得审美的方向是多向的,应该不能只临一种体,可以多样的选择。大家想一想很多学校都是按照这样来写,虽然打基础是可以的,如果只有这一种体就未免太乏味了。有人认为要选择一种中性的体,以前欧阳中石提出一本帖《等慈寺碑》,这个碑我看了一下,就是中性的,就是楷书,按照你说他有什么体,也没什么个性,然后欧阳中石认为写字应该是中性入手。各种提法都有,应该具体到某一个教导者、老师。他擅长什么样的体,他觉得什么样的体是他教学中最大的优势,应该就可以用这种体来进行教学了。

    王岳川:一旦一个人触及到书法,他就触及到整个中国文化的神经。我们这次去参观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写的字,我数了一下有30%没有落款,什么原因?落款中大有学问,时间年与季的讲究,题字嘱书的雅致,题跋的才气,看着书法小道,非小道也。那么这些无疑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和一次对近乎失传的东西的学习。

    我的看法是从哪种字体入手关系不是太大。不管哪个学校、老师从哪个地方入手,关键的问题是给孩子选优秀的古代书法经典法帖。有的小孩下手就写《张孟龙碑》,丢掉童趣而获得人为的老辣,于是今后写字的灵动就很难了。还有小孩写小楷《灵飞经》,写了好几年,很像馆阁体,笔笔软弱,气象没有打开,找不到自己了。还有,书法要和人的秉性结合起来,有些人生性细腻内向,不能潇洒挥毫书写草书,让他写大草甚至狂草,他总是紧张兮兮,线条质量总是不高,满纸俗不可耐的圈圈;但是有些人写狂草很好,你让他去写非常规范的小楷或篆书也受不了。

    中小学书法教育不是为了参展,也不是为了获得小小的书法家的称号,当然更加不是为了升学有些优惠。我倒觉得小学书法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要和小学语文课本结合起来。我查了一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古诗文、古文占的比例相当大,将近有一半,每个孩子应该拿毛笔用心把这些诗词练个百十回,不仅诗文烂熟于心,而且字也写好了。小学课本一般的字很少用宋体字,都是用的楷体,虽然那个字呆板了一些,但是它还是有一些指导性的作用。这样一来,我觉得小学这一代人,将近一亿小学生,如果能够把小学课本当中诗文、包括一些词都能写的相当不错,写的字都是大方、正大,我想他们到了中学阶段,对他们会有更好的好处。

    朱以撒:对学生学书法,我一般认为选字帖要有两点,一是选择要是古代书法中优秀的作品,其次优秀的作品应该是符合你的性情的,这样的学习就会有更大的主动性,因为路子对了,这本字帖又符合你的性情,这种书写速度就会加快了。

    现在学校的书法教学或者写字教学比较薄弱。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书法家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带学生,这个也是作为学校书法教学缺失的一种弥补,我觉得功不可没,但是现在比较让人担心的是家长和任教的老师都比较缺乏平常心,总是想在短时间内出成绩。当然,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情当然是可以理解的,自己教的学生如果比较快的出成绩,来到他这里向他学习的生源就多,生源多经济收入就可观,也因此往往老师和家长都缺乏这种平常心,就把一些环节省掉了,尽管学习书法的进度快了,这样说到底也是不利于学生书法的发展。因为书法的学习是一种慢学,它可以慢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慢到一辈子都需要学,如果说一辈子去做别的事情可能早就做好了,但是书法是需要一辈子来学的。如果是抱着这种快的心情来教育、学习,那么也只是一时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即便一些小学写的非常好的儿童,他们到了中学基本上就放弃了。为什么?就是在早期的书法教育中没有培养一种兴趣、快乐的情趣、情调,当时就注入了一种通过书法学习获得等级的愿望,因此他们后来就没办法坚持下来。书法到了后来如果没有支撑就感到很艰苦,因此就放弃了,书法的学习应该坚持让小孩子感到快乐、感到有兴趣。兴趣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即便是今后不是搞艺术、文科的,学理科的,如果兴趣培养起来了,实际上会使这个小孩子今后的生活增加很多的乐趣。书法是一门比较高雅的艺术,一个人学了书法,他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都会显得比较文雅,书法教育应该本着这样一种按步就班的程序来进行。这样才能让少年的时候让他们有一种感受,书法是不能快的,要慢慢来,它的过程是比目的更为重要的,要慢慢地享受这个过程,这样书法教育就会持续下去。

    王岳川:高等院校成立书法所书法系,近10年内如雨后春笋,可能各个学校已经认识到书法的重要性。81年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以撒和我都参加了,我拿了一个优秀奖。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个人的书法兴趣,成了持之以恒逐渐修成正果。可见信心不仅是对孩子写字重要,其实对一个学者进入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同样也是很重要的。想想当年,81年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很多事已经成为过去了。

    今天的高校书法,可能师资不太具备。我也谈到了一些学校,尤其是理工大学的书法专业,可能今后造成一些新的问题。如果今后条件成熟可以成立中国高等教育书法家协会。当前,各大院校书法比较强的可以多互动,比如说两校联展,或者开些书法高峰论坛,可能于会有助高等院校、教学、教材,难点疑点的问题进行探讨,因为这些大学书法教育问题,各级书协是不会管的,各级行政部门也不会过问的。

    还有希望高校能够有一些中间力量能够坚持下去,否则就会变成这20年的书法热一样,到最后出现一个问题,一届到八届国展的作者今日何在?大部分流失了,老百姓也不知道。当时匆匆忙忙创作、匆匆忙忙获奖、匆匆忙忙被人们遗忘,这是很可悲的。高校也是这样,匆匆忙忙上马建立很多书法所、系,最后不了了之了,最后培养的一些书法学生找不到工作,可能更加有害于我们中国书法史。

朱以撒:我同意岳川兄刚才对高校是不是要理论联合会这样的看法,因为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团体越来越多,头衔很大,但是有做事的却很少,有的甚至就是一个空架子,形式是做给别人看的,没有实际效用的。我觉得高校的这种培训、研究跟社会上团体举办的活动有很大的差别,他应该是更注重学术品位,更注重相互之间的对话提升,规模不一定大,但是要很落实,这个实际上是很有好处的;而外面书法机构的培训也不一样。因为高校的培训人才应该立足于文化修养的培训,而现在外在的一些书法机构的培训往往针对于某一个短期的行为,针对于某一个活动、大赛,组织的培训,那种培训目的性很强,速成班、冲刺班。这样实际上算是把方向给扭转了,就是一个人原来是很正常的,按部就班学习书法,而一进到培训班,马上被洗脑,各种技巧也往往被扭转了,如何去附和正要开展的某一个大展的评委。这样的培训对于培训接受者来说是弊大于利。那么高校书法的研究,相互之间的切磋交往,主要是要提升高校书法研究的水平,是需要高度、深度的,看起来不是像外面搞的轰轰烈烈、规模很大,但是却很实在,使接受者都能够收益,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可行的。

王岳川:就书法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普及可以,但不要轻易号称小小书法家,也不要经常想着或书法奖;另一方面,真正的书法家要大力提升中国书法文化,是中国书法大国实至名归。现在书法界和超市一样,里面什么都卖,但是没有精品。普及和提高两者不可以对立,在普及和提高二者中,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还是精英提高,要出现一些更加代表时代水平、代表书法家个人最高水平的书法代表作,我们希望这个时代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代表作,不是造势的、作秀的、占山头的书法家。

    朱以撒:普及肯定是需要的,因为如果没有普及,那么就没有精英的基础,但是普及要做到广泛的普及这一点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个社会已经不是古代社会,那种大家都需要动毛笔写字的时代了。可是如果一个人不会写汉字那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个普及实际上涉及到能够认同的人到底有多少?多少人愿意做书法普及中的一员,这样书法人到底有多少?可能性有多少?我觉得这个都是比较困难的,但精英是很少的,其实这些年书法的普及程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是有的地方仅仅从普及的程度来看,只是普及而已,也没提高多少,也没有出现太多的书法精英。普及以后如果没有提高,仍是处在一个很低的层面上,现在更加让人感到忧虑的像岳川兄说的,有些名家已经到了高的水平里,可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在水平又慢慢地降下去了,反而不如以前的字写的好了。作为一些水平比较高,地位比较高的人他们所存在的危险也是比较大的,就是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有的书家名声一起来,请他写字的人已经在排队了,这样的人他最终很难成为精英了,他最终成为一个书法活动家,书法的应酬者,只能做到这一点。精英是很少的,对精英的要求是很高,真正要成为精英是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在一般的老百姓看来,书法的最高水准就是中国书协的领导,因为老百姓只是凭着职务来看书法家的高低。作为我们能够从内在分析的人的眼光来看,实际上这样一部分人随着年龄慢慢增大,随着他们应酬的增加,已经慢慢地在走下坡路了。普及的人如果没有得到提高,最终也还是处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精英在现在这个情况看越来越少,产生精英的条件也越来越苛刻。能不能抵御外来的诱惑、抵御无聊、应酬?能,有可能成为精英;相反也就无法成为精英了。在普及和提高方面是很艰巨的,需要有肯奉献的人来做这样一些具体而实际的工作,才能帮助推动书法事业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