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文化书法”的现实意义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4-08-09

 

“文化书法”的现实意义

 

王海军

 

内容摘要:2004年北大著名教授王岳川先生“文化书法”思想理论的提出,是当代书法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书法”这个课题,是中国人几千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着文化和艺术的诸多元素,显现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独特现象,我们应该从历史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去挖掘。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从本土主义出发,如何实现中国文化的世界化等方面去理解“文化书法”理论思想。从战略的眼光看,“文化书法”的提出,在当代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北大书法  文化书法  书法本质  教育现状  

 

  北大“文化书法”提出的文化语境

 

二十世纪末中国书法派别林立,象书法拜金主义、书法西化主义、书法民间主义、书法什么主义都有。同时出现了,西方有行为艺术,就搞书法行为艺术,西方有拼贴艺术,就搞书法拼贴,西方有观念艺术,就搞书法观念艺术,基本上是西方时髦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一种中国变种。是在西方这些反文化的艺术当中,那种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下,从事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的很多人产生有些迷茫,看不清楚的情况下,又出现了其他的一些书法,“江湖派”、“俗书派”、“杂耍派”……比如有人用脚丫子写字,有人用指头写字,有人倒立写字,有人把一个女孩抱起来,用她的长头发写字……我们如何感想!但是今天还有一些电视台,把真正的书法创作置之不顾,有“怪诞”的书法出现马上就拍下来煞有介事地播出,求得一时轰动效应,本末倒置,严重干扰了中国书法的正常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王岳川先生1994年提出 “文化书法” 这个理论思想,倡导应该坚持走什么样的书法艺术之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尤为极其重要。

 王岳川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西方文艺理论、当代文化批评和文化战略的研究和教学。 主要著作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译著),《文艺现象学》(译著),《艺术本体论》,《书法艺术美学》,《思•言•道》,《文化话语与意义踪迹》,《王岳川文集》(四卷本),《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文论》,《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中国镜像: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目击道存:九十年代文化研究散论》,《本体反思与文化批评》,《写无尽言》,《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全球化与中国》,《发现东方》,《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大学中庸讲演录》,《书法文化精神》,《书法身份》,《文化战略》,《文化输出》,《文艺美学讲演录》,《王岳川美国讲演录》,《发现东方》。学术上主张“发现东方,文化输出,会通中西,中国身份”,坚持书法是中国文化输出的第一步。理论上提倡“文化书法”,强调“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致力于中国书法文化的世界化。在世界40多个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他提出的许多学术问题,例如文艺研究中的本体论意义,现代性与当代文化价值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跨文化对话,发现东方与书法文化输出,21世纪中国文化创新与中国象形重建等,都是当代学术的前沿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阐发的见解,在当代中国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大“文化书法”的确立及北大书法的传承

 

北大百年,书法艺术传统深厚,书法实践理论建设上有着辉煌的历史,可谓渊源有自,名家辈出。北大书法艺术教育继承了北大的艺术教育传统,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强调书法艺术的学术性、文化性,显示其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特色。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敬业精神,将“文化书法”作为办学宗旨,必将极大地推动北大书法艺术教育研究,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二十世纪初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北大办校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这个方针下,蔡元培要把北大改造成为一片“精神的圣地”,同时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书法文化理念。蔡元培先生的这些思想影响深远,他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次美展座谈会上说:“中国人口众多,要从中培养几个艺术家并非难事,但要培养良好的国民性却非常困难。因此当代艺术家的第一任务在于艺术教育,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美育素养”。蔡元培先生对艺术教育十分重视,不仅在北大讲授美学美育课,还在北大组织“音乐传习所”、“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等,聘请徐悲鸿、沈尹默、陈师曾、陈半丁等著名艺术家到北大授课和指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艺术熏陶。现代艺术在中国出现时就进入北大研究视野,这使得北大成了一所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多元并存的大学,一所艺术氛围相当浓厚的大学。到二十世纪的“后新时期”,艺术学科重新受到重视,书法再次引入北大文化理论教学体系,表明北大学科分类设置和观念拓展有了新的维度,凸显了新世纪综合性大学对大学使命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的重新认识。这种文、理、艺术学科三位一体的格局,将使校园学者和学生成为活生生的、有智商、有情商、而且还有美感商的全面发展的人。

“文化书法”主要目的是跟美术书法划清界限,也和那些民间书法、日常书法区别开来。王岳川教授认为:文化书法的观念,意在找回曾经失落的文化精神,找回老北大老学者的艺术风范,并致力于弘扬正气优雅的经典书风。张扬的“文化书法”,就是要追求温润的人格内涵、恢宏的意义表达、美妙的诗意呈现与广博的人间关怀,以空灵、高迈、宏大、温馨构筑人类的精神生态。

 

  书法之本质概括及“文化书法”的功用

 

中国书法是一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文化现象,它是唯一超越了装饰艺术阶段而收容巨大精神含蕴的书法艺术┄它通过语言与整个民族的精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它建立了复杂的意义体系,每一个时代都为扩展这个体系而竭尽全力┄它是与语言最贴近的艺术,同时又是中国最具抽象性的艺术。①这是一个学者对中国书法的阐释。                              

书法是中国民族特有的又是有悠久历史的优良传统艺术。它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特种艺术。②世界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有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③书法承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来优秀的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与中华民族精融为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文字学、历史、地理、美学、哲学、诗词等方面,联系着经史子集,又与舞蹈、音乐、美术相通。

书法是在文字衍化的历史中裂变孳生的,“是汉字的造型艺术”,也是“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书法与人的对应关系是最本质、最实质性的,整个社会的一切都归结于人,它是最根本的。书法从秩序和典范的整体框架而言,来反映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具体是在经验和哲学中落实。以儒、释、道家思想的整体框架、创作框架、审美框架关系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国书法理论,书法审美、书法批评的传统。这个传统与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完全可以与中国古代文化史、思想史或艺术史相呼应。是对历史的吸取、总结、归纳而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更广阔的因素,都是以“文化”为背景。中华民族有这样的“文化”,才有这样的书法思想和书法作品以及书法审美标准。如果说这些都是纯艺术的,与“文化”没关系,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文化”成了书法的底色和生命,大学书法的本质意义在于其文化根基。在传统的各种艺术形式中,书法对文化的依托最典型,也最为深刻。了解书法,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和传统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就都有了解。同时绘画史、舞蹈史或其它艺术史也没有书法这么多翔实的东西,书法更加丰富,因此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书法文化华夏文明民族之魂;文化书法传承经典启迪智慧”。

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的时代。书法作为文化体现的独特形式,“一种语言最贴近的艺术”,以独特的形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以我的亲身感受来讲:从小生长在被誉为“全国书画之乡”美誉的我,身受浓郁书画氛围的熏陶,七岁开始漫步书林,亲受全国众多书法家、教育家、金石学家精心指导。“书为心迹,画乃意流”,对书画、篆刻艺术酷爱三十多年,至今坚持不断。二十多年从事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和中学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在书画创作之余,从事书画理论的研究,篆刻金石、铜、银、玉章千余方,在全国各地培训书画学生近万人。深刻认识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这一传统,我如何继承发扬中国书法艺术的呢?为此,在2006年通过北京大学中学校长专业化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后,深受到北大广博知识启迪和文化滋养,2007年通过考试,再次有幸成为北京大学第二届书法研究生,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心血,通过北大三年的系统学习,增长了知识,达到书品、人品与技能的共同提高,受益匪浅,从中感受到“文化书法”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而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独立的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敬业精神,激发起我坚持走“文化书法”立场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崇高的人生修为境界和爱国热情,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文化书法”对我的现实功用,我将终身感激!

“文化书法”的思想理念,通过弘扬“文化书法”精神,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战略的眼光看,实行这样的艺术教育,既可以提高其文化艺术的修养,加强人格力量,又能自觉地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达到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目的。其次,“文化书法”对于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为什么会喜欢她呢?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人们对美应该在自己的心中有所定义吧。书法作为一种心性修养,一种美德去研究它、创造她。汉代的杨雄曾说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④即书法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学习书法文化,实际上是用眼睛感受美,以书法创作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说,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写得美却可以靠后天努力而获得,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和文化品味,许多人喜欢在办公室、家中挂几幅书画作品,增加文化书香氛围,这不仅是装饰,也体现个人的文化品味,同时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当代人们,要把他们带到书法美的意境中去,让人们耳濡目染,深受书法文化的熏陶,学习“文化书法”,则人们必定会出现全新的精神面貌,久而久之,也将会出现全新的自我精神状态。 

唐代大儒,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主张“文以载道”; 人们看书法虽是“小技“,但行的是“大道”,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的那样“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⑤“文化书法”的提出,一方面,将书法文化站在深厚的文化地基上创造新的精神形态高峰,书法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从文字到形式,从文字到精神,从感悟到人身修为,可以说是从无到有,最后结穴于人文精神、人文陶冶的教育上”。在当代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丧尽天良的“三鹿”毒奶粉事件,“98”襄汾溃坝事故,众多食品安全问题,震惊全国的猪肉瘦肉精事件,台湾的食品添加剂事件,还有更多被瞒报的、被私了的人造灾难等,都说明了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且这正是未来我们将会遭遇到的人间惨剧的幕后黑手。另一方面,中国书法史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人文书法教育史,书法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书法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既不是不要传统的创新,也不是对传统的复制,应当具有现代的观念,这个现代观念,要求中国文化必需逐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大文化圈中去,书法也在融入之中。是古代与现代的承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从自我内心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并于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相和谐,这样的精神才是当代“文化书法”所应该担当的价值观。从学院派书法理论体系对书法的科学解构中跳出来,注入书法新的内涵,新的血液。

书法不是写字那么简单,它包含了很多的文化因素和技术技法,当代中国的家庭现状,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因此借书法,弘扬“文化书法”,传播书法文化的传统和魅力,让更多的人理解书法,欣赏书法,宣传书法。学习书法则是调节学生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的学生心里表现在浮躁、马虎,学习不够认真,不够专心。但是学习书法要求全身心的投入,做到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同样当代大学生缺少韧劲与耐力,也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法训练,来纠正一些草草了事、粗枝大叶、马虎的毛病,增强毅力,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等的良好习惯。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文化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培养其他技能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对我国悠久文化传统的学习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事实证明,由对书法学习,到对书法文化的理解,再到文化书法的提升,不仅对当代大学生、还有中学生、小学生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由于当代大学生在精神世界方面还有以下表现:

1)盲目的偶像崇拜观:“把某个人奉为偶像,不只因为钦佩及希望效法他(她)的某些优秀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把偶像作为自己的一种具体可感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指引”。“偶像观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个体性。他们表达的其实是一个与偶像无关的精神世界”。

2)狭隘的务实观:大多都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把“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作为评价人生最大幸福的主要标准,而“为社会做贡献”“成名成家”等人生幸福标准没有受到大学生主流的推崇。要引导好学生,寻求社会规范与学生个体需要的对话渠道,首先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触及学生思想和心理深处;要求我们要看到讲求教育的科学性,同时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强对“文化书法“的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对话,和谐、健康的生态精神环境。                                

3)在道德判别上失去自我,对己宽,对人严;只求权利,不尽义务。有的学生讲的头头是道,可行动不对号。如考试作弊屡禁不绝、出口脏话、乱写乱划、打架斗殴、我行我素的现象也客观存在着。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大学生形象,充分表明道德精神匮乏。

4)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耳闻目睹大学校园里的事与物,使我们感到:在人们物质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明显出现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味的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现象严重,伦理道德迷失,自身文化修养不足,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人生价值观取向的偏邪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不够重视,这样对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辉煌博大的文化遗产造成很大的冲击,再加上外来文化侵略,崇洋媚外的现象加剧,本体文化逐渐的消失。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修身立世的人生主要部分,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是修身、齐家、治国、立德的根本依据。对中华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书法”是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提出的当代书法思想立场,也是北大书法所强调的书法教育纲领和书法文化身份的体现。“文化书法”坚持自身的人文精神和书法文化特性,显示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特色。把北大广博的文化思想注入当代书法艺术领域,对当代东方书法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文化书法的当代意义在于提升作为人类新感知方式的媒体平台,改造世界单一西方化的审美直觉。深切认识到生态艺术精神的重要性,并在尊重东方书法的基点上,形成新世纪东西文化艺术平等对话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因此,“文化书法”教育的倡导对当代人们“适应人生新环境,实现心灵软着陆”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书法教育现状及“文化书法”的指导意义

 

我通过多年的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看到我国与近邻韩国、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的书法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青少年在创造力还是意志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不能及时弥补,五年、十年后中外大学生的差距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正如一位大学校长所说,“未来的大学必须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往往比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多得多。所以,21世纪的大学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我在对现代书法教育现状的深入了解之后,不禁思索着这样一些问题:书法教学能否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正式进入中小学以及大学课堂?如何改变当前中小学书法教学现状?书法对大学生的精神素质建构具有怎样的影响? 如何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书法教师队伍?如何改变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只求表面形式的现状?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血脉能否健康的传承发展?一切以经济为中心,价值衡量观的今天,我们缺失了什么?为什么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心态发生了裂变?书法能否从“文化理论”和书法作品两方面统一命题进入高考?可见“文化书法”思想理论的提出,担当了现实何等重要的价值观和精神指导意义——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书法教育。自古三尺蒙童读书,塾师除了教 “三字经”之外,还必须规定习字课。“日课三千”摹、临之法不可缺。直到近代教育改革,不管是光绪、宣统朝的办学条令还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都设有专门的习字课,概莫能外。然而,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经过经纬两向的比较,情况如下:在部分大学里,书法已不在必修科目之列,而成为任意选修课,加之书法教师水平普遍较低,指导不了学生提高书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从而导致淡化了学生提高书法的信念。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并非杞人忧天。我国本是书法发祥地,然而,书法教学却落后于外国,尤其是日本、韩国,虽然其由于文字障碍,书法的风格、书法的层次、书体的种类等尚不如中国,但书法教育的普及面远在中国之上,大有争夺书法霸主之势。在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中小学生必修书法,对大学生更是降低了要求,因此,不少大学生便认为只要懂英文、会电脑、有口才就可以驰骋天下,而书法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并不在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之列,长期下去,确实令人担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支柱,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塑造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应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改变当今书法教育现状,应大力宣传“文化书法”的重要性,倡导“文化书法”的现实意义,提高大学生对“文化书法”的认识势在必行。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从历史上讲,书法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通过“文化书法”教学,让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深广的哲思情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通过“文化书法”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精神意识境界得到净化和升华。从根本上讲,“文化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增强人们对美的感受力、感悟力、分辨力以及创造力。

    “文化书法”的提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精萃,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普及推广,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即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弘扬北大倡导的“文化书法”精神,面向全体大学生,而同时又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从战略的眼光看,实行这样的艺术教育,我们既可以让大学生提高其文化艺术的修养,加强他们的人格力量,又能使他们自觉地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达到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目的。

 

  我对“文化书法”的理解与“文化书法”的指导实践

 

北京大学倡导的是“文化书法”,在“文化书法”的前提下,怎样区别“文化”和“书法”?同时怎样理解“文化”和“书法”的结合点?这个是我近几年时间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书法就是一种文化,因为书法不是美术,不仅仅是视觉艺术,它连着文字,连着经史子集的经典,它是一种中国文化深层次的集体意识。书法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而文化又给书法注入生命和内涵。书法是文化的分支,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指纹。我深刻地认识到:由书法研究文化,转变为文化对书法的系统研究,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书法理论体系,将文化书法理论体系运用与实践,再到用文化指导书法实践和活动,进而形成一种大文化——“文化书法”。是具有国际眼光的世界主义书法,在不断创新的精神意识中,成为人类审美的重要文化方式。对中国书法的国际形象和精神生态平衡价值是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从技法讲,北京大学在书法教学方面对技法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每个同学要做到无微不至,“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不仅要做到形和神的配合,而且在大小方面要每个人做个基准。教授和辅导教师参与技法教学,同时与几十个同学在一起,在教学一线细心指导每个同学,每一个人写的时候,教授和辅导教师都要亲自指导。像《兰亭序》中“永和九年”中的“永”字,一个点,只一个点就要写上千遍,还是跟《兰亭序》有区别,可能几万遍也达不到王羲之的那种效果,但我们同学就是在这个学习的环境下,大家相互观看,看看哪个同学写得好,在旁边看一下,这个提高相当大。由这一点我想到中国书法的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从王羲之到明清的王铎这些大家,他们最基本的落脚点是线条的质量相当高,晋代的、唐代的、明清的书法家,他们线条的质量是可以抗衡的,现在我们这些人,刚才说到一些孩子写的书法,线条的质量肯定是不如他们的,差得很远,这就是中国书法的魅力所在! 要不断地用生命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线条的质量,“线”是有生命的。 这是我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体会颇深的一点。

从文化方面讲,真正的传统文化研究必须追求更高的真实,这就是从各种纷杂迷离的文化表象中去发现和把握其蕴含的普遍、永恒的因素。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海尔德就指出:“真正的认识应该摆脱在在变化着的生活情况中的主观束缚”,以达到它的“客观”和“永恒”。⑥王岳川先生也提出了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指纹和形式。这个提法,我认为具有时尚性,每个时代,尽管王羲之、苏东坡,他们没有鲜明的对话,但他们个人的行为,我觉得就是一个时尚。那么,从王羲之开始,到唐朝,很多人都在学习他,从《兰亭序》里诞生出了很多流派,他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很多人觉得他好,这是一个时尚性。苏东坡的时尚性是创造了他的苏体。黄庭坚也写得好,他是一个没有提出口号,没有提出理论的行为家,都在效仿,这是一个时尚。我觉得文化书法不仅仅是书法,是书法工作者个人修为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时代、一个人的文化品味。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书法的很多元素书写过程被采用。奥运会开幕式的设计要经过导演的探讨,也要经过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商议。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国家对奥运会开幕式这个面向世界的文化传播,融入书法的情致,把书法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北京大学倡导文化书法立场品味书学经典,放眼世界,文化输出,同时也十分重视中小学书法基础教育。

总之,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指纹,书法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承形式,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书法犹如灿烂的星光在历史长夜中一直照耀着、开启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智和灵魂。应该历史地理解书法专业,从古至今中国书法大家皆非专业书法家,但他们深厚的文化学养使其在古代书法中的地位很高:要成为书法大家,必须做到众体皆备,有磅礴的创作激情,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书法的发展需要兼顾实用性、艺术性与文化性,在普及中提高;书法是中国文化之道。中国书法需要走出去,“文化书法”理论的提出,顺应时代潮流,通过中国书法的世界化,推进整个中国文化的世界化。“文化书法,同心同德,华夏之魂,民族之幸!”

最后以“咏挥戈挽日之典”一首诗共勉:“若使鲁戈能挽日,斜阳领命照书城;三十已恨时过午,四轶精勤慧心行;先贤圣迹垂青史,吾辈清思证笔耕;时不待我加鞭走,艺道深究一事隆”。

 

注释:

1)邱振中《书法的心态与阐释》之《初版前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月第1版。

2)沈尹默《书法的今天和明天》。

3)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

4)(西汉)扬雄《法言》。

5)宗白华《美学散步》68页、110页。

6)参见(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现象学的方法》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