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王岳川 | 《文化书法》20周年特辑前言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3-11-09
《文化书法》20周年特辑前言
王岳川
书法是最具有大国国学意味的艺术。书法看似简单却颇不易把捉论列,就在于书法不仅呈现为某种艺术审美形态,而且深蕴着文化哲学精神。只有深刻地践行体验,再叠加上升华的哲性思维,才能反观到书之道的微言大义,才能真正领悟书法与人的紧密相关。
书法非小技,而有大道存焉。书法融汇了历代贤哲们高度的文化内涵,吸纳他们广博智慧而不断精进。它不但被本民族各界以不同方式认知成为民族的象征,而且惠及近邻。濡染最深者,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进一步看,书法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走向世界重建“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方式。书法书写艺术之美,更书写大国精神气象与文化底蕴。书法的核心在于:将中国文化精神通过书法的文字符号、经史子集的思想内容、典雅清正的技法形式传承下去,影响国人和世界的艺术文化精神气质和身份编码。
书法大美,若能真切感悟,进入脑际的便是乐音般的节奏与旋律。心与思、志与气、爱与恨,人世诸端,皆能表于这方寸之上。墨舞飘际,便是文字、绘画、音乐浑然一体之时。故王羲之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苏轼道:“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将汉字审美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成为东方艺术中最具有哲学气息的艺术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中国人审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一幅有意味的书法作品,除了书法的文字内容和形质(筋骨血肉)以外,还有动态美和表情美(人格气势),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体现出作者的某种审美理想和大美追求。换言之,在有形的字幅中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氤氲着一种形而上的气息,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无限审美境界之中。固本开新使书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部分,其中浓缩了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展露出独特的灵性和韵味。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书法尤其显出其可贵之处。在电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书法的实用性似乎微乎其微,但是另一方面,书法又成了一种文化品位的象征,而成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书法在王羲之以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觉醒”的审美载体,成为诗、琴、书、画完美的东方艺术文化形态,成为历代书法家人格重塑和创作激情展示的最佳平台,甚至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科举考试之“敲门砖”。
中国汉字和书法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承国学经典最直接的审美方式。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写字与做人有着紧密的关系,这表明书法与人格精神生成具有内在一致性。少年强则中国强。国家硬实力强,文化软实力也必须强,大国才能成为强国。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走过了朝气勃勃的20 年的历史。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的学术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坚持传承三千年汉字书法传统,尤其是以“二王”为代表的一千七百年的帖学传统,承续百年北大书法美育传统。1917 年,蔡元培老校长创立“北大书法研究会”,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积极探索并倡导艺术教育对人生完善的重要意义,成为北大艺术教育的精神传统,这也是北大书法学科在全国首创而率先建立的重要标志。在“北大书法研究会”多年教学传播过程中,将北大学者书法、文人书法的传统纳入到现代大学教学体系中,使得大学教授和青年学生在做学问之余,潜心书艺,问道经典,呈现现代学者的古典情怀和温润的人格魅力,而书法散发着难得的书卷气、文人气、金石气。
可以说,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的成立不是北大书法学术研究的开始,而是百年前北大书法学术研究传统的文化复兴与学术重生,更是对汉字书法传统、“二王”帖学传统的艺术复兴与价值重生。近来,中国作为书法原创国重新具有复兴国粹、再创辉煌的文化自信力。书法作为中国思想中精微的部分,才能够承载 21 世纪的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可以说,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书法是文化的审美呈现。同时也是对年轻一代新人培根铸魂及极重要的美育方式。北大书法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它能够打破那种专科院校单一的美术史、美术技法、美术理论、美术观念方面的教学模式,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双科、多科乃至全科的训练,使书法研究生、博士生朝“双语精英”和文化艺术底蕴丰满的“学者型艺术家”方向努力。必要的学术文化训练可以修正书法界的急功近利倾向,还可以为真正的书法家提供将文史哲考古作为中国知识型阐释的文化平台,用文化的放大镜聚焦艺术的阳光,使得“依仁游艺”“立己达人”成为可能。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办所理念“文化书法”的核心特质就是国学文化。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它有着浓厚的文字学、文献学、文章学、文学、文化学的因素,是“五文一体”之形态,不可能仅仅用艺术尤其是西方现代性以来的艺术观念来界定书法。最早的“书”是“六艺”之一,而“六艺”是“成人之学”——人格修为、性格养成、精神塑造之君子必修课。重技法的书法之皮最终是附着于作为文化的国学之本,抛开了作为文化的书法,作为艺术的书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种仅仅在抽象的笔画、线条中讨生活,这样的艺术将是没有生命力的。
北大的书法学术研究向来注重文化性与审美性的合一,深度挖掘书法艺术的文化本体。“文化书法”十六字教学临创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在研究、教学、创作中不断落实,如今已经获得书法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扬。这说明,坚守文化才能抓住书法的核心,才能真正把中国书法文化与审美精神发扬光大。当今,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美学立场。在书法对象、书法接受方式、书法传播机制、书法价值功能都产生新变化的时代,真正的书法文化前沿践行者,当通过自己的笔歌墨唱,为新世纪中国书法文化实践和理论的守正创新和海外输出,提供坚实的文化观念和价值重建地基。只有中国书法的国际地位提高了,才可能对“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东南亚形成更大影响,才可能从发现东方文化的精髓到推出一个新的理念——中国书法文化的输出。
强调“文化书法”的办学理念,意在强调大学书法的文化追求或“书法中国”的文化指纹,进而重申中国书法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内涵。书法是“无法至法”的艺术形式,分内法和外法,内法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外法包括生命之法、境界之法和精神之法。书法超越技法而成为直指心性的文化审美形式,从中展现出生命的境界和哲学的意蕴。书法要达到炉火纯青绝不能满足于技法,真正的书法家都是在“技进乎道”的历练修为中去追求宇宙大化的心性价值,那些止于技滞于巧的书法是不足观的。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 20 周年来,排除各种干扰,坚持“文化书法”,意味着未来书法不仅有自己的跨文化的国际眼光,而且有文化价值担当的书法身份立场和问题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弄清:中国书法是否一定要变成被西化掉的东西?东方话语是否只能在现代性话语中成为非我的形式?解决书法传统与现代矛盾的办法只能是:找到西方或者其他民族的精神内核中具有人类共同性的审美形式,如空间张力、视觉冲击力、抽象多元,或如铁画银钩的干净清纯、枯笔渴笔的高古都可以为人类所用。并不是那些已为西方现代化后现代化的狂躁的“书法”,才是现代的吸引眼球的东西。一种完整的书法生态美学观,应该在获得世界性的审美共识的形式框架中,注入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和东方美学,这才是中国传统向现代转型、现代向传统回归的必由之路。
北大文化书法走在光明大路上!
是为序!
《文化书法 20周年特辑》目录
前言(王岳川)
一、北京大学百年代表人物书法作品精选
(孙家鼐、吴汝纶、许景澄、张百熙、严复、辜鸿铭、朱益藩、罗振玉、刘廷琛、蔡元培、章太炎、黄节、王国维、陈独秀、鲁迅、马衡、沈士远、叶恭绰、章士钊、马寅初、沈尹默、马叙伦、周作人、黄侃、蒋梦麟、钱玄同、沈兼士、张君劢、李大钊、胡适、梁漱溟、毛泽东、汤用彤、董作宾、冯友兰、钱穆、徐悲鸿、朱光潜、宗白华、王力、俞平伯、唐兰、魏建功、余冠英、张中行、钱锺书、季羡林、周一良、吴小如、陈贻焮、李志敏、裘锡圭、金开诚、袁行霈)/p1
二、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20周年书法展作品精选
(王岳川、时胜勋、高译、萧华、李彬、张振国、卢永璘、何满宗、黄鸿琼、叶欣、周东芬、周剑初、李优良、冯健、陈日果、陈宇、程立斌、丁红艳、丁仕美、窦万龙、傅录志、傅子会、甘鸿杰、高岚、黄朝、黄立成、黄青、纪维曼、姜露、蒋金岳、金辉、李波辉、李成栋、李洪为、李强、李青刚、李书河、李祥瑞、李艳情、林成、蔺治银、刘德旺、刘枫、刘昊、刘巍、刘永泽、卢淑艳、欧阳兵、欧阳强、潘飞星、彭文斌、蕲军民、钱惠芬、钱继权、任平、邵鼎、沈东南、施百忍、舒立立、唐南桥、童汝嘉、王德勤、王宏、王晓南、王孝飞、王雪松、武绍海、武晓梅、谢莉红、许永强、颜振卿、姚强、殷昌军、岳德华、詹冬华、张宏伟、张建国、张玲霞、张晓笛、张琰、张义胜、赵福堂、赵立勇、赵小亢、郑子皎、周长城)/p19
三、书法文化与文化书法
北大应该坚持“文化书法”的方向(季羨林)/p32
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金开诚)/p35
体志气韵(袁行霈)/p43
汉字,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遗产(程郁缀)/p45
书法创作中的若干问题(苏士澍)/p47
当代书法文化的思考(言恭达)/p52
文化书法的正大气象之美——王岳川教授文化书法的审美境界(向云驹)/p60
四、历代书法理论考辩研究
王羲之《兰亭序》考证与“二王”书论研究(王岳川)/p65
唐代孙过庭《书谱》的书法理论之维(刘明)/p79
从《书断》论张怀瓘书法批评观(刘巍)/p97
北宋书法文学化现象及其当代意义(陈振熙)/p106
《淳化阁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刘昊)/p111
项穆对历代书家的批评及其批评的依据(王稼丰)/p114
朱和羹论帖学技法的多维构成(程立斌)/p118
民国章太炎书论的指导思想与审美取向(袁峰)/p130
民国时期书法教学管窥(郑子皎)/p135
五、文化书法的价值意义
文化书法20年回顾与美学远景(时胜勋)/p139
北大书法的文化自信(萧华)/p150
重申文化书法的紧迫性(李优良)/p152
书法文化和文化书法(郭继明)/p157
“文化书法”的时代语境与大文化价值(詹冬华)/p162
文化书法:书法审美与文化安全(韩志华)/p166
当代展厅时代之文化书法“正大气象”(李青刚)/p170
六、书法美学与海外传播
中国书法美学与养生之道(杨辛)/p174
论书法的神韵(李志敏)/p177
中国书法的魅力(张振国)/p187
中国书法艺术的意蕴美(高译)/p188
唐代的书品论(中田勇次郎/文,卢永璘/译)/p192
以沈尹默先生为楷模——承精传远,推进中国书法国际传播(屠新时)/p194
韩国国策对当代韩国书法界的影响小考(叶欣)/p202
七、“文化书法与美育国策”学术论坛
书法美育的现实作用与历史展望(何满宗)/p206
美育与北大文化书法的溯源与坚守(李彬)/p209
书法与儒家人文化成之道(张兴成)/p211
书法文化身份的当代语境(王晓南)/p213
以书法美育塑正大立场(张跃月)/p216
书法美育的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邵鼎)/p220
大众美育思潮与书法美育建设(廖丹)/p224
八、闻道北大文化书法圆桌论坛/p228
书法正大气象呼唤东方韵味美(王雪松)/p228
文化先行,修养神采(景晓娟)/p229
夯实书法文化根基,重塑美学时代丰碑(林成)/p229
浸润文化,提升精神免疫力(曹甲伟)/p230
正大气象,行稳致远(窦万龙)/p231
取法乎上,技进乎道(唐南桥)/p232
教学相长,艺文并进(郑子皎)/p233
文化书法彰显东方大美精神(詹习成)/p234
文化书法是中国书法界的一股清风(邹宗淼)/p235
正道直行,培根铸魂(赵坤)/p236
维护可持续发展的书法精神生态(韩亚龙)/p237
守正脉,扬正气,走正路(朱峰)/p238
走向文化自信与艺术自觉(张秀琴)/p239
回归文化本源,澄清书法天空(张江莉)/p239
以文化人,德艺双馨(张会凯)/p240
文以化人,书以载道(谢晓浓)/p241
净化心灵,陶冶生命(田琦)/p241
修己,写人,达文(施一苇)/p242
敬畏文化,充实书法(刘姗姗)/p243
弘扬书法经典气韵美(刘锦涛)/p244
文化书法是中华人文精神的高妙体现(李宏涛)/p245
九、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大事记
访谈录:回归经典守正创新的文化书法(王岳川)/p246
“综合大学书法”发展的历史谱系(刘巍)/p265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大事记/p269
十、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近年出版学术论著/p279
1、王岳川著《饮之太和:中国书法意境美》/p279
2、王岳川著《王羲之王献之》/p279
3、王岳川著《书法里的中国》/p280
4、时胜勋著《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p281
5、王稼丰著《项穆的书学思想》/p281
6、程立斌著《朱和羹〈临池心解〉研究》/p281
7、刘巍著《张怀瓘〈书断〉书法批评研究》/p282
8、王岳川著《文化书法》/p282
9、王岳川著《文化与书法》/p283
10、王岳川著《中国书法美学史》/p283
11、王岳川主编《文化书法精品丛书》/p283
后记(时胜勋)/P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