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季羡林:北大应该坚持“文化书法”的方向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9-10

 

 
北大应该坚持文化书法的方向

 

季羡林

 

编者按:季羡林先生已经去世11年了。先生在北大书法所2003年成立后担任顾问,经常到书法所来看师生们临习、创作作品,并谆谆教导师生们不管有多少险阻和攻击,一定要坚持北大文化书法的大方向,将书法文化看作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维度。季羡林先生与王岳川教授多次对话并发表于各报刊。现在转载这篇文章,寄托我们对季羡林先生的敬重之意和缅怀之情。

 

 

  文化书法是经典书法的发展

 

北京大学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今在书法艺术审美教育方面又推进了一步,无疑将使北大的文、理、艺术学科得到全面地整合,从而促使北大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北大书法研究生班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将使北大人文精神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弘扬光大。今后这类书法展持续举办下去,无疑将使北大在科学民主精神之中增添新的精神魅力和人文活力。

中国是书法的原创国,欧美的拼音文字一般不能成为专门的书法艺术,穆斯林国家的文字有画画的意味,但是仍然不能成为书法。弘扬中国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弘扬书法文化,书法有实用和艺术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其还有文化传承和生命陶冶功能。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将海内外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团结起来,在深邃的北大文化土壤中培养新一代的书法博士和研究生,这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大学书法尤其是研究生书法,应该在真正继承传统书法文化的基础上,走一条合乎人性的清新优美的艺术道路。中国汉字的线条和结构,使得书法创作必须尊重艺术文化规律,凡是违背这些规律走入旁门左道的所谓追新,即是与大学书法旨趣相悖的。

从文化书法倡导可以看到学者的文化修养和宽宏眼界的重要性。好的书法给人精神和身体带来双重好处,使学者身心健康。看怀素狂草,使人心花怒放,看邓石如书法,惊心动魄,看吴昌硕墨荷的笔墨,精神和身体双重振动!

北大应该坚持文化书法的方向,不仅讲求书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在我看来,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经典书法表达了中国书法精神中极为精致的文化品位,是形式和内容的协调完美,应该成为大学书法教育的主流,在此基础上,兼容并包而推陈出新。可以说,大学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也是学者们对汉文字的美化和文化。从研究生们作品集充满文化气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北京大学书法的文化风貌和学术精神。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

 

   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一位德国人教德文。教室里,前边有一黑板,后边有一黑板。我们学生好奇,上课前,在后边黑板写了几个字。这位德国人一上课就看着后边的黑板不动,学员一看他怎么不讲课?他说,我不认识中国字,我看中国字是看线条。你们写的字,也能看出一些线条来,就是线条美。我认为,过去提倡美育,北大基本上还是有兴趣,过去当政的某些人大抵喜欢书法,好坏不说。提倡美育,有的是与世界一样的。中国书法别的国家是没有的,日本、韩国都是中国传过去的。

中国文字在五四时代的改革,最先是鲁迅,他主张的不是文字改革,而是语言改革,改革语言。胡适也是个观点。他们认为中国语言落后。在当时有点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日本的文字改革当然是与明治维新有关系。建国以后我就参加了就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在叫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从1954年成立就参加。当时吴玉章先生是主任。

最初是文字改革。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参加了。这可能是建国后参加的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周总理在日内瓦就很感慨。有什么感慨呢?大会发言用拉丁文字和其它字母的国家,第二天可以见报,就这么快。而中国呢,先把外文翻成汉文,再把汉文翻成字母,再用拉丁数字来代替,打回国内,在国内再根据拉丁数字翻成汉文。汉字影响通,罪莫大焉。当然实际不是这样。当时没有宣传,因为那时牵扯到统战工作,国际统战工作,外界华人反对废除汉字,不敢讲,说你们文改会里边也别公开说。有一句很原则的话:民族之形式,科学之内容。文字委员会人很多,吴玉章是头,后边有老舍、侯宝林、魏建功、王力等,参加会议研究民族之形式。方块字是民族之形式,字母就算是科学之内容。研究后怎么也行不通。后来就反映。后来一个最大的理论根据,就是电脑发明了,要输入电脑,字母输入得快。后来,有争议,到现在我不知做到了没有,说是方块字更快。

我小的时候写过仿。最初是柳体,然后是颜。后来到国外很多年,没有毛笔,墨也没有,就没有用毛笔写过字。书法归书法,应用归应用。我自己做为一个语言文字委员会的委员,不应该发表反对意见。文字当然要变,这没问题。从甲骨文到大小篆到隶书都在变,但是由政府来指定变的,秦始皇指定过,一般都是由老百姓开始。我们现在简化字的问题不少。如前後的和皇后的,云彩的和当说讲的,老出问题。第五批简化字撤消了。为什么取消了呢?同音代替怎样解决?如都用元旦是过新年的元旦,还是圆圆的鸡蛋。

这是一种的表现。文字改革都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不是随便改的。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第五批简化字取消了,把同音代替取消了。要不然用到现在的话,将造成大混乱。

汉字改革委员会,里边总觉着有两派。每一派都是从消灭不消灭汉字而来。要消灭汉字的,是激进派。侯宝林、罗章培、王力、叶绍钧(圣陶)等是保守派。使繁用简,是袁晓园的口号,这个口号没错。繁体字要使,不使怎么行呢?做为艺术来讲,现在并不限制你写繁体字。启功先生是主攻书法的,第五批简化字的下面不是猪(),而是(象一样)家下面这个好写,宝盖下边一个就不那么好写了。家里面怎么有猪,而应有人,这也是改汉字者的观点。

 

   书法不是画画应该有自己的美

 

当代有些人写书法不写汉字,那还是书法吗?画画与书法不同。大概有人把画和书法合在一起,比如写字,下面看上去是藕,上面是荷叶,看上去像个荷字。这个我不大懂。这又何必呢?书法是书法,画是画就完了。当然画荷也有各种流派。

最近一期《中国书法》,我看完了。最后一篇是曹宝麟的文章,对比王羲之的《圣教序》和《兰亭序》。后来我看那个表,那个字的结构,我觉得中国汉字一个是线条,一个是结构。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知识》那几个字据说也是集的王羲之的。我看了曹宝麟那篇文章,从结构上讲是王羲之的,别的不讲,正符合我的口味。王羲之字的美我形容不出来,就是感觉着好。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粹典雅的东西也应进一步推陈出新,继续创造。《文史知识》集王羲之的字,眼睛为之一亮。其实是中国文化中长期积累下的,对华夏审美趣味的共鸣。这种趣味,有可能经过历史的演变书法本身审美的东西不能丢掉,不能抹杀,要开创出新,书法构成线条的美、结构的美和它那种长期的人文的艺术的文化美。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少数民族中的东巴文,前几天有人送给我一副对联。西夏文,可以会写了。蒙文和满文是一个体系来的。我的欣赏能力还是喜欢王羲之那个传统。看着曹宝麟的那个表,看着字的结构,我也说不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喜欢《兰亭序》,颜真卿的《争座位表》,怀素,宋朝我最喜欢黄山谷。在江西庐山不远的一个地方石钟山,看到黄山谷的碑刻,那真是惊心动魄!另外清代我喜欢邓石如。清代恐怕他是大家,第一大家。他写赋,那是十二赋吧?现在捐给故宫博物院了。原来清华展览过一次,看了之后,不是精神上的震动,而是生理上的震动!这幅作品原是北大邓以蛰教授收藏的。他是邓石如的重孙。这幅作品字大,刚才说《圣教序》《争座位表》字都很小。我最怕刘墉、翁同和这样馆阁体,毫无美感。

弘扬中国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弘扬我们书法文化,书法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艺术功能和生命陶冶功能。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之处。我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仅是艺术,书法是中国历史中最璀璨的一颗文化钻石。它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民族在其实用性文字——在白纸上写黑字中留下踪迹的一个书写行动,而变成了一种高妙绝伦的艺术和文化。这是中华民族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那个德国人看了中国书法后坐了半天而不能起,说明他对中国的线条的内在神韵有心灵感应。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把书法艺术做为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刚才谈到了书法教育,在今天学生全面发展当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也是一种精深的文化教育。

 

  书法文化与学者眼界

 

全世界文字可以成为审美的艺术———书法艺术,只有中国的汉字。别的国家没有专门的书法艺术,欧美的拼音文字一般不能成为专门的书法艺术,穆斯林国家的文字有画画的意味但是仍然不能成为书法。真正成为精到艺术的书法只有中国书法。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书法实在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书法需要严谨的基本功训练。学写字必须从楷书入手,横平竖直,有法度规则。现代有的书法家包括不少日本书法家不重视楷书,也不重视行书草书的规则,这样写出来的字不注意的话就是鬼画符,很不美。看不美的所谓书法作品,感到心里难受。

书法应该有更多的博士点。北师大有启功先生领衔的书法群体,首师大有欧阳中石先生的博士点。北大成立艺术学院,我看起码应该有书法专业的研究所,将北大的书法家和研究书法理论的博导团结起来,培养新一代的书法博士,这实在是一个英明之举。北大书法专业书法成立起来,真是一件大好事。

学者书法有自己的历史,起码清华过去有梁启超,北大过去有沈尹默等。学者书法不仅讲求书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学者书法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文化,同时也是学者对汉文字的美化和文化化。

从学者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学者的文化修养和宽宏眼界。好的书法给人精神和身体带来双重好处,使学者身心健康。学者书法有文化建设意义,不仅老年学者可以多练,中年学者和青年学者都应该好好练习书法,不仅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对中国的书法事业同样有百利而无一害。在书法艺术中,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勤奋。希望中国的老中青几代学者和青年学生都热爱书法,愿学者书法精神在中国不断发扬,愿中国书法教育和书法艺术继往开来不断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