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当代观察:当前书法教育现状问题透视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1-09-08

 

 

当前书法教育现状问题透视

 

 


 

书法教育担负着传承书法经典、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加强书法教育,既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自豪感,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和掌握书法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丰富文化知识、增强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素质教育离不开美育,而书法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前我国的书法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大学书法教育的喜与忧

 

目前,在国家教育部的强力部署和统一要求下,全国的小学虽都已不同程度的开设了书法课,但系统的书法学习和书法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校。当前,全国除了美院、师范院校及部分大学开设书法专业外,各大学、高职、中职学校还普遍设有书法选修课,书法专业的毕业生也呈逐年上涨之势。

全国的美院、师范大学及部分综合性大学的书法专业的课程设置各种书体临摹创作、篆刻临摹创作、古汉语、文字学等等,内容丰富。其注重国学基础,强调理论和技法并重,实实在在培养出了一批书法优秀人才。

但也有例外,一些院校为了鼓励学生多多参加全国各类书展,淡化基本功训练,另辟“蹊径”。如河北美术学院书法系,不注重文化和理论教育,从全国各地特聘一批国展高手参与教学,让初入大学的新生放手临习古代行草经典。学生从大一开始直接从草书入手,创设草书教学模式,这与其他高校大一、大二不能染指草书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如此,便出现学生基础薄弱,只会简简单单的临摹草书造型,线条薄弱。注重行草书的创作实践,以行草教学为主线,提倡个性,但由于对楷书、隶书接触的略少,基本功底跟不上。虽然每一届也能出几个国展苗子,但后续面临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缺失的问题却难以回避。

 

二、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尴尬

 

书法宜早,古人都是从孩童时期就练习书法,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应该从小就养成。尽管早在2012 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就将书法教育正式列入了中小学校课程,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恢复书法学习和书法欣赏,然而,由于大多数学校仍紧盯升学率,加之缺乏专业书法教师和相应的配套教材来实施教学,因而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状况还是不容乐观,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书法课程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无一席之地。日前,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提出,将在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教育课。据调查,目前开设书法课的中小学依然很少,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被语文、数学课程等挤占,这使得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书法教育。

第二,书法教育资源短缺。目前,全国中小学中书法教育的资源配置在义务均衡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不能保证书法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学生希望有专门的书法教室,可是,除县城中小学和极少数有条件的乡镇中小学之外,多数乡镇中小学仍不能正常实施书法教学。

第三,缺乏专业教师,授课水平不高。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书法素养普遍不高,书法专业毕业的教师人数有限,绝大多数中小学书法师都是由学校安排语文老师来充当。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书法课程地位的下降,最终也将导致中小学的书法教育被边缘化。

 

三、社会书法教育的媚俗与功利

 

目前社会上的书法教育受众广泛,既有针对成人的书法培训,也有针对少年儿童的书法培训。社会类书法教育的队伍在不断壮大,问题也层出不穷:一方面,教授书法的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老师的书法水平和综合素养也很难得到评估,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虽然其中有一部分老师有真实的水平,他们也真的在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身体力行,但其中也不乏滥竽充数者,而这样的老师极易把学生带入歧途。另一方面,社会类书法培训机构普遍侧重于技巧训练而缺乏理论教育和文化熏陶,学生学到的只是笔墨技巧,而对于书法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其文化渊源却知之甚少。

社会书法教育虽然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不足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但绝大多数书法培训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并不重视修身养性,而是偏向于应展,偏向于书法的速成,偏向于迎合完全不懂书法的家长的“需求”。因而,教授书法的人急功近利,学习书法的人也急于求成,致使社会书法教育在当前的现实语境中偏向于媚俗与功利。

当然,随着国家教育部“双减”和“素质教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随着社会群体对书法学习、书法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当前社会在书法教育问题上所存在的一些弊病将会逐步得到解决,中国书法的春天也一定会更加绚烂多彩。

(特约撰稿人:程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