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书法回归经典与守正创新的意义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9-12-25

 

范迪安

  

  在当今学术界有一位富有独特造诣的学者,在文艺本体论与文艺美学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文化研究与西方思潮研究,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等方面,深入致思,独成己见。他的许多著述思维跨度很大,兼有充分的思想深度,我每次读来,都感到为之一新。他提出的许多学术问题,例如文艺研究中的本体论意义,现代性与当代文化价值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国际跨文化对话,发现东方与书法文化输出,21世纪文化创新与中国形象重建等,都是当代学术的前沿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他阐发的见解,在当代中国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位学者就是北大中文系博导、北大书法所所长王岳川教授。

  在进行学术思考和研究对话中,王岳川教授在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领域也倾注了大量精力,并为当代中国文化书法的倡导者和书法文化发展的推进者。著有《书法艺术美学》、《书法文化精神》、《书法身份》、《简明书法史》、《简明书论史》,主编了洋洋二百五十万言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中外名家书法讲演录》(上下卷),他在文化与书法的研究中的文化推进和意义创新,值得申说。

  王岳川教授十几年前提出了“文化书法”,引起了一些论争。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全球化时代致力于东方书法的世界化。在当代书法的文化定位这个书法发展的基本问题上,王岳川教授强调书法的原创性和寻找国际审美共识,坚持认为中国书法需要具备一种大气象和国际眼光。在他看来,21世纪中国书法艺术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真正的原创型书法家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书法大家。当代中国书法最大的课题在于寻找一种国际性的“审美共识”——把结构张力、笔墨情趣以及幅式变化这些语言从本民族传统的审美空间扩散到更大的现代文化空间中去,形成一种国际性书法审美形式通感或基本共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借鉴西方一些现代艺术的形式通约,融入我们的本土文化内容,使之充实而具备现代形式美感。王岳川指出,从本土主义出发后,应该提出世界主义的书法。就是说书法不仅仅是东方化的审美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审美需要。

  除了书法理论批评以外,王岳川从小习字不辍,遍临名帖。上大学期间曾经获得四川省大学生书法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书法优秀奖,国家教委书法比赛一等奖等。在执教北京大学期间,长期从事书法创作和书法教学工作,以思集识,以识带笔,形成了他学者型的书风。

  王岳川教授早年专攻颜楷,用笔取势筋骨厚重,追求恢宏磅礴的大美。其后转向二王行草,用笔行中带草,方圆并施,又补之以学术浑厚之气,不激不厉,颇富文人韵意。再后取苏之酣畅意态和米之风樯阵马,结体稳中富险而兴随笔划,章法错落起伏而又真率自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全力攻草,潜心“二王”和王铎,融入自家性格,使得书法既有文人情怀的温润,又有专家炼达的风骨,很有文人书法的特征。

  依我浅识,书法以线条为生命,气韵生动的线条是最富于美学意味的语言。在王岳川的作品中,那些经过思想和感觉过滤的线条,以其纯净的运行轨迹不仅述诸视觉,也述诸精神。按王岳川的理想,中国书法在新世纪是中国文化输出的第一步。这第一步文化使者的本真性质,应该就是披染了文化情怀和具备视觉感性的线条。书法艺术那忘怀骋情的线之脉动,实在是心之脉动,是书家自在自为的“我之境”。这种最直观而又最内在的视觉艺术形式,当成为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对话的桥梁。

  王岳川教授强调北大书法教学理念:“走近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要求书法的中和品格、创新意识、生命体验、高妙境界等的紧密关联,对中国书法的国际形象和精神生态平衡价值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这种将书法纳入国际文化发展大语境中加以思考的思路,值得书法界认真思考,从而使中国书法在不断创新的精神意识中,成为人类审美的重要文化方式。

  北大提出的“文化书法”,仍然可以继续在和谐相生的学术界讨论,在我看来,其意恐怕是在重申中国书法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内涵,强调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书法是文化的审美呈现。书法是“无法至法”的艺术形式,分内法和外法,内法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外法包括生命之法、境界之法和精神之法。书法超越技法而成为直指心性的文化审美形式,从中展现出生命的境界和哲学的意蕴。

  中国文化进入了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如果书法家有意识地吸收传统并可持续地攻克当代书法新高度,尽量减少平时低水平应景之作,定会激发生命巨能并创造出自己的代表性作品。

  

  (本文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院长,原中国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