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现代性语境下诞生的“文化书法”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9-12-15

 

陈凤珍

(邢台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西方的现代性改写了中国的文化身份,重塑了中国的艺术景观。受西方现代性的影响,当代书法分成了零星的风格或流派:传统书法、现代书法、后现代书法、后殖民书法、学院派书法、民间书法、艺术书法、新古典主义书法、观念书法、行为艺术书法等等。在这种全盘西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资源大量流失,书法界出现了一种文化偏执状态——书法无文化或书法反文化,书法不再审美,书法反审美。在这种现代性语境中,书法界却诞生了一种侧重传统、侧重文化、侧重精神的书法理念——“文化书法”。

这一理念提出,尽管已经成为媒体上频频争论的焦点得到了书法界一些同仁的赞同但就目前中国书坛来看,大多数书法流派仍在跟着西方走,仍在质疑传统、拥抱形式。如何改变书法的这种窘迫状况,是目前书法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全盘西化语境中,本文从文化书法”提出的背景、审美内蕴及本体立场三方面切入这一时代的困惑,探讨在新世纪语境中,书法的未来方向性,强调“文化书法”是当前书法的一种文化思考,当代书法承续传统精神后的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和未来方向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性语境中北大文化书法”的提出

 

当书法走到公众开始拒绝厌恶书法家,甚至拒绝书法这一步时,书法从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从过去的考举人考进士考状元的重要考试敲门砖退回到文人雅玩,又退回到几个人的小圈子书法——书法广阔的社会基础正在消失,中国书法的文化共识正在破裂。理论界将中国书法最近十年称为“书法战国时代”,就是指一种很难统一、莫衷一是、分散离析、各自为战的局面。中国书法在短短十年中,经过了书法流派不断刷新的过程,之后的书法应该是什么呢?在中断了传统消失了文化之后,书法应该是什么形态呢?在这种现代性语境中,诞生了一种侧重传统、侧重文化、侧重精神的书法理念——“文化书法”。

“文化书法”提出之前,早在1995年王岳川教授就在《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中,提出了书法文化[1]的概念,书法文化”的提出在当时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2年王岳川教授在中国美术馆《北京著名学者书法展》后记中又谈到了学者书法和书法文化,对“书法文化”做了进一步阐释。之后,王岳川教授在这一领域不断进行探索,2005年在理论界首先提出了“文化书法”的概念。2005年10月18日王教授在北大书法研究生班讲《书法美学专题》时,首次提出了“文化书法”的观点。他明确指出:“走文化书法的路,注重体验内法与外法。内法者: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外法者:生命之法、境界之法及道。”2006年4月29日在《北大书法研究生班毕业展》展览前言中,对文化书法的内容、形式、价值担当、文化意义进行了阐释,这是北大“文化书法”首次隆重向社会“亮旗”。正如2006年5月13日《美术报》上所称的《亮旗:文化书法》[2]这一理念向社会隆重推出后,得到了书法界众多同仁的赞同,人们认为,“文化书法”是当前书法的一种文化思考,它表明了当代书法承续传统精神后的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和未来方向性。

北京大学书法所不仅提出了“文化书法”的理念,而且一直都在用实践去证实“文化书法”,2008年4月出版了金开诚、王岳川主编“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研究丛书”。这套丛书共6本,分别是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书法身份》、《中外名家书法讲演录》,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曾来德《书法的立场》。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当代书法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路径,树立了一种问题意识,触动了书坛人敏感的神经,它让当代书法与文化的许多问题暴露在阳光下,从而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我们以及我们所从事的艺术与文化的当下境遇。[3]

 

二、新世纪视域下文化书法”的审美内蕴

 

王岳川教授在《中国身份立场与书法文化的世界化》中对“文化书法”的审美内蕴做了明确界定,所谓‘文化书法’意在突显中国书法的文化根基和内涵,强调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使书法成为文化的审美呈现,文化与书法具有非此不可的关系。书法是“无法至法”的艺术形式,是超越技法之上的直指心性的文化审美形式。”[4]在《书法文化精神》中,王教授进一步指出,“‘文化书法’自身有两个定位,一个定位是,‘文化书法’是一种理论的思考和精神的探索,强调‘生生之谓易’,强调‘走近经典’、‘走进魏晋’,张扬传承不息固本创新的精神,它反对书法山头主义,强调书法文化视野中的大书法观。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书法’不是书体,也不仅仅是书风,它更多的是对书法提出一种文化铸灵性的要求。”另一个定位是,“‘文化书法’有其相应的内容和形式,有它的审美的风尚和基本的风格要求。这种风尚和风格又是在文化、经典中提升、提炼出来的。‘文化书法’写的所有内容,严格上说都要求是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史、子、集的内容”[5]。不能仅仅写集部中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而尽可能写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在内的中国文化经典中的警言佳句,用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去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化书法”认为书法的形式技法有难度但好解决,而内容精神方面很难,需要不断地修为才能得到提升。

“文化书法”不仅讲求书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文化书法的本质意义在于其文化根基,以传达出当代学者对汉文字的审美书写和汉字文化圈的文化传承。“文化书法”认为,那种仅仅张扬个性的奇思怪想的所谓反美学书法,违背了书法的文化精神。

在新世纪语境中,“文化书法”在强调走近经典的同时注重书法的创新。“文化书法”注重从书法自觉和生命自审的魏晋时代寻找文化基因,将魏晋风骨作为一种审美风范整合进今天对文化传统的延伸中。“文化书法”的精神价值取向注定了要将传统具体化凝练化为流动的生生不已的新传统。“文化书法”强调在追求“走进魏晋”之时,还有区别于民间书法、艺术书法等其他书法流派的独特的创新性风格,要求书写者要不断创意经典,从而创造出书家自己的经典。走近经典,为了继承;创意经典,为了图新。这种创新是建筑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之上的,是从生命修为当中生长出来的,按照这样的理念创作出的作品,才可能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并能揭示出当代艺术精神的症候。

“文化书法”重视个性人格精神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从而使“文化书法”在当代具有创新的文化潜力和生命魅力。“文化书法”强调书写者应该坚持自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性,珍惜书法的内在韵味,提升书法的文化品位,张扬书法艺术的文化意识,不要把传统变成僵化的文本,而要让传统变成一种活生生的精神,从每个人身上流过去。书法是一种学术文化,应有哲学思想贯穿其中,才能达到艺术创新。“文化书法”注重将文化思想资源注入当代书法艺术领域,这无疑对当代东方书法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三、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书法”的本体立场

 

20年,中国主要以经济为中心,长期以来对文化重视不够。今天中国已成为GDP世界第的大国,文化战略问题值得思考。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不是军事和经济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在近几年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已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冲突。比如2003年,在韩国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韩国一家博物馆的馆长公开宣称“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的高丽纸写的”2005年,在汉城举办的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上,一位韩国教授甚至提出:应当废除中国的“书法”、日本的“书道”等名称,全东亚都统一为韩国的“书艺”,以对应西方“Calligraphy”词义。这几次文化冲突显示出,在国际文化交流大国文化崛起中,书法不是小事,而是最值得重视的文化之一。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应当重新认识书法在文化战略中的位置

就目前中国书法的国际地位而言,中国书法在众多的书法国中被“边缘化”了。韩国、日本、新加坡已经质疑当代中国书法的水准和价值。新加坡在1988年就成立了国际书法家协会,中国只是会员国而不是原创国。而韩国人认为,中国书法在十年之后会因对传统整体疏离而逊于韩国。日本人到现在都认为在面对西方时只有日本的现代书法得到西方认同,比如手岛右卿的《崩坏》,认为中国书法手札在重视展厅的视觉冲击力的当代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这种状况在中国书法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中国书法仍处于“个体户”时代。中国仍然热衷于书法个体户式的书法形象,而日本、韩国展示的是国家书法形象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文化书法”坚持鲜明的东方价值立场,强调在全球化语境中,书法要坚持本体立场——中国身份。“书法在国际化的今天,代表了中国身份、中国立场、中国指纹、中国文化细胞,表征出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6]“书法是中国的文化指纹。东方和西方艺术门类中都有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电影、建筑,但是书法是东方艺术所独有的,在这个意义上,书法是向西方证明和体现中国形象的东方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身份,尤其是中国文化身份。[7]

“‘文化书法’强调书法的文化内涵,注重创作中多些孔老孟庄的内容,籍此传播中国文化的审美编码,从而实现书法对人的塑灵性。[8]中国书法只有获得书法文化的正面阐释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才能使国际视野中的中国书法走出低谷,而成为民族的文化指纹。“文化书法”正在努力建立文化书法体系,改变彻底西化的模式,为东方艺术留下一些话语和审美空间,为西方关注东方艺术留下一份文化备忘录。

 

参考文献:

[1]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9.

[2]蔡树农.亮旗:文化书法》[N].《美术报》.2006.5-13.

[3]朱中原.《“文化书法”的传承与守望》[N].《美术报》.2009.2-21.

[4][7]王岳川、陈凤珍.中国身份立场与书法文化的世界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1).

[5][8]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83.279.

[6]王岳川.《书法身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