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师精英班
孙蕙燕 |宋代姜夔《续书谱》对当代书法的启示——传统书论在当代的转化与价值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6-29
宋代姜夔《续书谱》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传统书论在当代的转化与价值
孙蕙燕
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书法理论家,其《续书谱》作为对唐代孙过庭《书谱》的理论延伸,系统阐述了真书、行书、草书的技法要义与美学追求。这部完成于八百年前的著作,不仅标志着南宋书法理论的巅峰,更因其深刻的艺术洞见而持续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续书谱》共十八则,涵盖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墨、行书、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等内容,构建了完整的书法理论体系。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中国书法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传统笔墨精神在数字时代遭遇理解断层;另一方面,形式主义倾向使部分创作陷入空洞的技术展示。姜夔提出的“风神”“真态”“中和”等美学概念,为现代书法困境提供了突破路径。本文将从理论核心、创作启示、教育价值及历史争议四个维度,全面剖析《续书谱》的当代生命力,揭示这一古典书论对解决现代书法发展问题的指导意义。
一、姜夔书法理论的核心体系
姜夔的书法理论以魏晋风骨为宗,在批判性继承唐代法度的基础上,构建了技道并重的美学体系。这一体系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理论维度,包括风神论、真态观、中和之美。
1、风神论:书法精神性的八重维度
风神论是姜夔书学思想的灵魂所在。在《续书谱·风神》篇中,他明确提出:“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这八条标准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将艺术境界与人格修养、工具材料、形式创新融为一体。其中,“人品高”被置于首位,强调书法家道德情操对作品精神高度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观点与唐代张怀瓘“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论断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姜夔的“风神”并非抽象概念,而是通过具体形式得以体现。他认为书法作品应如人一般具有生命力:“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这种拟人化审美观超越了形式技巧的局限,将书法提升到生命表现的境界。
下表简要列出姜夔“风神”八要素的现代解读
原典要素 |
传统内涵 |
现代转化意义 |
人品高 |
书家道德修养 |
艺术家的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 |
师法古 |
临摹传统经典 |
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
笔纸佳 |
工具材料选择 |
媒介特质与艺术表达的契合 |
险劲 |
笔力遒健险峻 |
形式张力的有度把控 |
高明 |
意境高远明朗 |
思想深度与境界开拓 |
润泽 |
墨色温润饱满 |
材质语言的当代拓展 |
向背得宜 |
结构呼应关系 |
空间构成的辩证处理 |
2、真态观:自然书写的审美理想
姜夔在《真书》篇中批判唐代楷书的“平正”倾向,认为这是“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他推崇钟繇、王羲之的魏晋楷书,因其呈现出“潇洒纵横”的自然真态。所谓“真态”,即“字不加人为刻意雕琢的自然姿态”,强调书法应遵循字形本身的结构规律,避免过度人为干预。
这种真态观的形成受到道家哲学的深刻影响。姜夔自号“白石道人”,其艺术思想浸润着“道法自然”的精神。他认为魏晋书法的高妙之处在于“不追求刻意的工整,而是顺应字体的自然规律,展现出一种自然之美”。在技法层面,这体现为三个原则:一是结构自然,不刻意拉长或压扁字形;二是留白自由,不强行收紧中宫;三是用笔流畅,不过度藏锋或调峰。
3、中和之美的辩证法则
姜夔的美学追求并非极端的自然主义,而是充满辩证思维的中和之美。在《用笔》篇中,他提出:“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这种辩证思想同样体现在他对速度的论述中:“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
值得注意的是,姜夔的“中和”并非平庸的折衷主义。他推崇的是钟繇、王羲之作品中那种 “潇洒纵横”的动态平衡,认为这种风格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真正的中和之美。这种美学观对纠正当代书法创作中偏重形式刺激或流于甜俗的两种极端倾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续书谱》对现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姜夔书论中蕴含的创作智慧,为当代书法突破形式困境提供了多元路径。这些启示主要体现在书体本质把握、技法精神融合以及创作心态调整三个方面。
1、对书体本质的再认识
姜夔对真、行、草三大书体的辨析,揭示了每种书体的核心美学特征。对于楷书,不追求程式化的“平正”,而应体现“神妙飘逸”的内在活力。姜夔指唐楷的僵化源于科举制度下“以书判取士”的功利需求。这对当代展厅文化中为求视觉冲击而刻意变形的楷书创作具有警示作用。草书则强调贵“动态变化”与“法度节制”的统一。姜夔强调草书虽看似自由,实则“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他批评宋代黄庭坚的草书连绵过度,这一观点对当代狂草创作中忽视点画质量的倾向具有纠偏意义。行书以“笔老为贵”,追求“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的境界3。这对当下行书创作中片面追求流畅而失之浅薄的现象提供了解决思路。
2、技法与精神的融合路径
姜夔理论对当代技法实践的启示突出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用笔的辩证法则:姜夔提出的“肥瘦适中”“藏露得当”等原则,为现代书法克服“形浊”(用墨肥腻)或“形枯”(线条干瘪)等弊病提供了具体方案。他主张运笔需在“工”与“拙”、“劲”与“弱”、“速”与“钝”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其次是结构的自然之理:在《位置》《疏密》《向背》诸篇中,姜夔详细分析了字形结构的辩证关系。如“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凋疏”,强调疏密对比的自然而然。他提出的“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的呼应原则,为当代书法空间构成提供了传统智慧。
最后是工具材料的拓展:《书丹》篇指出“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揭示不同媒介对视觉表现的影响。这一认识启发现代书法实验中对综合材料的探索,推动创作者思考“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的当代意义。
3、创作心态的精神超越
在《情性》篇中,姜夔提出“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强调书法是心灵的外化。这一观点包含两个关键启示:姜夔批判唐代“科举体”导致书法沦为仕进工具,使创作失去艺术独立性。这对当代书法过度迎合展览机制和市场需求的倾向具有警示意义,呼唤创作者回归艺术本体。其书论中的核心理念“风神八要素”人品高”置于首位,揭示艺术作品最终取决于创作者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这一观点引导当代书家超越单纯技法训练,注重全面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结论:古典书论的当代光芒
姜夔《续书谱》作为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现代价值不仅在于具体技法指导,更在于构建了一种贯通技术、审美与人格的书法哲学。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古典理论呈现出新的启示意义:
首先,《续书谱》指引现代书法走出技术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迷途。姜夔的“风神论”和“真态观”启示我们:书法不仅是视觉形式的创造,更是文化精神和生命体验的表达。当代书法创作应当在尊重传统法度的基础上,追求个人性情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其次,姜夔理论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搭建了桥梁。他对魏晋书法的推崇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对古典精髓的挖掘,为南宋书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创造性转化的智慧启示当代书家: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正如姜夔所言“时出新意”需以“师法古”为前提。
最后,《续书谱》提出的“人品高”“襟韵高”等标准,超越了艺术领域,指向艺术家的文化担当。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这一思想警示书法创作不应沦为市场的奴隶,而应保持精神独立性和文化批判力。
姜夔在《续书谱》结尾描绘的理想境界——“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化的艺术观。这种将书法视为生命体而非装饰物的深刻理解,正是中国书法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内在动力,也是其在当代艺术格局中保持独特价值的根本所在。在传统与现代的永恒对话中,《续书谱》将持续闪耀其智慧光芒,指引中国书法走向更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未来。(作者系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学员)
参考文献
[1] 刘禹鹏.从《续书谱》看姜夔书论审美取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2):180-183.
[2] 伊迪.姜夔书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7.
[3] 时胜勋.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23.
[4]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 张瑞君.论姜夔诗论与书论的审美倾向[J].中国书法,2011(1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