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三十年书法发展的艺术轨迹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4-03-26



三十年书法发展的艺术轨迹

 

陈振濂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心思想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它是中国最古老、也最有生命力的艺术门类之一,绵延了几千年。回过头来看中国书法,从来都不只是高高挂在墙上供人欣赏的艺术作品。这些书法作品,在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之外,也更因为其真情实感,而被后人称颂。
 

  30年间,书法从写毛笔字转向艺术

 

  书法艺术有文字传达信息的一面,也有作为艺术品供人欣赏的一面。中国当代书法以1978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家用电脑打字的普及,书法的实用功能进一步减弱,而艺术欣赏的价值不断增强,这恐怕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种动向。

 

  在这30年里,我们遇到了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的彻底变革,电脑打字正逐步把汉字这一书法赖以生存的根基毁掉。书法其实就是一门艺术,有它没它无所谓,但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承传最重要的汉字文化没了,我觉得这是当前面对的最大挑战。

  鲁迅在他的文章里曾经提到,上世纪20年代,人人都拿一支自来水钢笔,灌墨水写文章,报纸上有很多人都为这个话题争辩:我们的传统就是用砚台磨墨蘸毛笔写字,都用洋人的东西,这是不是数典忘祖。鲁迅说,再义正词严的民族精神、民族主义,也抵不过使用的方便。所以,毛笔和砚台还是被扫地出门了。

  过去,书法是一个全民都需要掌握的基本文化技能。只要是读书人,就必须得学会写字。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书法水平的高低也是决定考试成绩的重要依据。当然,书法的重要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能够充分反映一个人的修养、胸襟和趣味,是其人格灵魂的外化。看到一个人的书法,即使从未见过面,也能从中想象出书者的精神风貌。书法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材料——笔、墨、纸、砚,伴随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生。许许多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也把自己的智慧投入到书法中,从中寄托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因此得到不朽的声名。

  但随着科技进步,书法逐渐退出实用舞台,但其审美欣赏功能不断强化。书法从一个人人必须掌握的文化技能,迅速地被赶出实用的汉字书写的舞台。书法就是在现代文明下,不断地挤压、节节败退。书法家很郁闷,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于是在书法的艺术部分加以强化,使得书法被文字书写舞台赶出去的同时,能够在艺术的领地里找到一块绿洲。

  因此,最近30年是书法从写毛笔字转向一个艺术门类的过程。如今,书法作为艺术品,评价它好不好,其功力深厚只能占60分,创意、风格,以及作品里面所施展的匠心,这种复合的能力占40分。这个评判标准和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是一样的,但只有书法史从实用中间而来,所以我们习惯于用毛笔字来判定书法作品的优劣。

  一个普通的书法家,顺手就可以写书法,其作品的点画笔墨工夫,甚至可以与古人媲美。但是,今天的书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打开《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这些经典之作,无论是王羲之在流觞曲水的得意中,还是颜真卿在追忆哀思的悲愤中,或是苏东坡在孤独寂寞的惆怅中,他们情之所至,遣兴书写,带有强烈的体验性,至纯至真,造就了千古卓然的地位。

  一个成功的书法家,不能以一种个人风格慢慢锤炼,要善于和敢于与自己拧着来,怎么难受怎么做,怎么不舒坦怎么做,这种选择会很痛苦,但最后一旦成功了,其欢悦也是无可取代的。

  古代的书法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多是自己的诗文创作。当代书法作品则主要以抄录前人的诗文为主,自己创作很少。很多书法家只关心写得好不好,不管写什么内容。这对于书法来说,就是把它的文化根基抽空了。这可能是当今书法家的一个致命弱点。

 

  书法,从来都不只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

 

 

  书法兴盛有赖于每一个书法家脚踏实地的努力。古人没有的今天不妨有,古人不以为然的今天无妨重视关注,古人认为不足道的今天却可能是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书法的发展才会跟得上突飞猛进的时代步伐。

 

  2009年,我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个大型展览,除大部分写唐诗外,我还写了一小组名师访学录,内容是记录我与启功先生、赵朴初先生、沙孟海先生等如何交往的,结果在展览期间,每个人都很感兴趣,请我念那些句子讲的是什么内容。当时我恍然大悟:其实展览厅里面的书法,是应该具有阅读功能的。书法作品所记录的故事,如果引起观众的共鸣,要比单独看无关痛痒的唐诗有趣得多,而且并不影响书法艺术本身。

  再就是2011年西泠印社108周年纪念之际,我从西泠百年历史中,遴选出106个重要史事,创作了相对应的108件作品。从“数峰阁”开篇,到“辉煌百年·西泠之光”结束,这其中有许多不为人注意的珍贵史料;有许多当年活跃在西泠印社但后来却渐遭湮灭的名人逸事;更有许多出自内心的有趣文字。展览的效果很让人意外,观众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转上一圈就走出展厅,因为又欣赏又阅读,感到既好看又丰富。

  文人的随笔、学术的研究,成为我书法创作的文字素材。后来,我又想,书法与今天的生活,可不可以产生一些美妙的化学反应?譬如——用书法来记录当下的民生生活。

  这个想法,一个人难以完成。我熟悉的生活和交往的人群都有限,生活阅历也有限。于是,我想到通过媒体征集,寻找到更多普通人,让大家来讲自己的民生故事。没有任何限制,只要关乎民生。最后,挑选一部分典型的人与事,由我来改写成文言体,再创作成书法作品,组成一个展览。

  这些来自于你我他的民生小故事,汇聚起来,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最最真实的缩影。用书法来写民生,这是一种从不曾有过的全新尝试。通过这些经历,我真正地感受到,书法艺术,其实与衣食住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休戚与共。

  其实,回过头来看中国书法史,书法,从来都不只是高高挂在墙上供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大家最为熟悉的经典名作——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当年文人聚会之后,王羲之写下的一篇散文,说的是当日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而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颜真卿《祭侄稿》,是颜真卿为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季明所写的祭文。字里行间,还能感受到他书写时由克制到不能自已的悲痛。

  这些书法作品,在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之外,也更因为其真情实感,而被后人称颂。而今天的我们,也正是通过它们,来感受过去的人与历史。而这些,正是今天书法家们思考的,书法在作为一门艺术之外,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30年前,我们用毛笔写字;通过30年时间,我们把书法变成了一个非常充沛的艺术表达;这个目标达到以后,我们就希望寻找到新的目标。

 

  文字整理 / 徐墉
                                                                   2013-03-04 来源: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