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黄梦媛 | 浅析姜夔《续书谱》书学思想与谢赫 “六法”的跨艺术领域相通性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6-29
浅析姜夔《续书谱》书学思想与
谢赫 “六法”的跨艺术领域相通性
黄梦媛
在中国艺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法和绘画宛如两颗璀璨星辰,虽分属不同的艺术领域,却如丝线般紧密交织。“书画同源”“以书如画”,历经沧海桑田、沉淀传承,已经成为了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精神世界的关键密码。姜夔的《续书谱》,作为宋代书法理论领域的不朽经典,与南齐谢赫在《画品》中精心提出的绘画 “六法”,恰似两座巍峨高峰,交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宏伟殿堂。二者之间的跨越艺术领域的相通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艺术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韵与风神:艺术生命精神的共鸣
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准则,南齐画家谢赫将 “气韵生动” 置于 “六法” 之首,强调艺术作品不能仅停留在对物象外形的机械描摹,而应该如灵动的音符一般,传递出内在的生命律动与精神气息。他极力推崇能够精准捕捉物象灵魂的画家,如陆探微,其 “穷理尽性,事绝言象” 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画家追求的典范。仿佛在艺术殿堂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奠定了之后文人画发展的基础。
姜夔的《续书谱》效仿孙过庭《书谱》而作,但并非《书谱》之续,其中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和自己的心得之语。在《续书谱・风神》中,他独具慧眼地提出书法之魂在于 “风神”。所谓 “风神”,就是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气质与精神风度,书法宛如一位舞者,在纸上翩翩起舞,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姜夔认为,风神境界需要创作者具备高尚的人品、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守正创新的艺术精神,将这三者熔铸为统一的 “气韵” 表达,恰似将三股丝线编织成一幅精美的锦缎。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绝非偶然。其字势俯仰欹侧,如灵动的舞者姿态万千;线条流转如呼吸,自然而又富有韵律;章法疏密似林间光影,错落有致。姜夔评其 “二十八行,章法如天成”,这正是书法 “气韵生动” 的典范之作,与谢赫对绘画 “神韵” 的追求异曲同工,二者都凸显了中国传统艺术对生命精神的高度关注与深情礼赞。
二、骨法与用笔:线条美学的同源共流
谢赫六法中 “骨法用笔” 的理念,强调以笔力构建画面内在骨架。线条在绘画中,不仅仅是造型的手段,更是传递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线条好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创作者的情感与观众的心灵紧密相连。如顾恺之 “紧劲联绵” 的线条,赋予人物衣袂以 “吴带当风” 的飘逸之力,让画面充满了灵动与生机。
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中,同样将笔法视为书法的筋骨。他追求中锋沉厚骨力与侧锋灵动变化的统一,认为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这如同一位高明的指挥家,精准地掌控着笔锋的节奏与力度。其 “如折钗股”(圆劲有力)、“如屋漏痕”(自然渗透)等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用笔的奥妙,与绘画中 “骨法” 对线条质量的重视完全契合,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在艺术的长河中并肩前行。
元代赵孟頫提出 “书画本来同”,其书法点画如竹枝劲挺,在《胆巴碑》中尽显刚劲之美;绘画线条如书法写意,在《鹊华秋色图》中展现灵动之姿,这些都是 “骨法用笔” 在书画中贯通运用的生动实践。书画虽表现形式有别,但都以笔法为根基,通过线条的质感、力度与节奏,展现出艺术的内在生命力,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对线条美学的高度共识,宛如一条无形的艺术纽带,将书法与绘画紧密相连。
三、道法自然:审美境界的终极追求
谢赫将 “自然” 视为最高艺术境界,他批评 “纤细过度,翻更失真” 的匠气之作,推崇张墨、荀勖 “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的天然意趣,认为绘画创作应顺应自然,避免刻意雕琢,让艺术在自由自然状态下潺潺流淌而出。
姜夔同样以 “天成” 为书法至境,他痛斥唐楷 “过于整齐,了无神气”,主张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他认为刻意求工反而会失去神采,唯有人笔相忘、心手双畅,方能达致 “如虫蚀木,偶尔成文” 般的自然化境。
二者皆源自道家 “道法自然” 思想,谢赫的 “气韵” 实为宇宙生命精神的艺术显化,如同一幅神秘的画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姜夔要求用笔 “如云行水流”,章法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正是 “无为而无不为” 哲学在艺术中的体现。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自然天成境界,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艺术家以心灵感悟自然、顺应自然,将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美完美融合,从而达到 “天人合一” 的艺术境界。
四、疏密经营与章法:空间辩证法的统一智慧
谢赫提出的 “经营位置” 强调画面构图需讲究疏密、虚实、开合的辩证关系。在绘画中,画面元素的布局如同精心创作的钢琴曲,节奏此起彼伏、强弱有致、虚实相生,营造出优美灵动的音乐世界。
姜夔在《续书谱・疏密》中提出 “疏欲风神,密欲苍老”,以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的空间对比营造气韵流动之势。书法中字间留白与绘画中 “计白当黑” 的空间意识,皆源于《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辩证哲学,如同阴阳两极,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怀素《自叙帖》中,狂草如疾风骤雨(密),却因字组错落形成透气之隙(疏),恰似一场激情四溢的舞蹈,在密集的节奏中穿插着灵动的停顿;而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仅一舟一翁,大片留白却似江天浩渺,宛如一幅宁静的水墨画,在简洁的画面中蕴含着无尽的意境。二者皆以虚实相生之法,构建无限意境,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空间,体验到艺术的深邃意境,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世界。
五、师古与出新: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谢赫将 “传移模写” 列为六法之末,强调对经典的学习是创作根基。画家通过临摹古人的作品,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掌握技法与审美规范。姜夔亦在《临摹》篇中要求学书者 “朝夕谛观” 古人名迹,“思其用笔之理”,然而,二者皆反对泥古不化。谢赫赞 “出入穷奇” 的创新者,姜夔更直言须 “时出新意,不践古人”,这种 “师古而不囿于古” 的辩证思维,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传承的核心方法论。
董其昌 “集其大成,自出机杼” 的书画实践,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他的《临颜真卿书》笔法承袭唐楷骨力,却以淡墨飞白营造空灵之境,可谓 “师古出新” 的典范。中国传统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又不忘传承,这种动态的发展模式保证了艺术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绎出新的华章,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姜夔《续书谱》与谢赫 “六法” 的跨艺术对话,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精彩盛宴,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艺术共通的 “基因图谱”。以气韵为魂,超越形式的技术性,追求生命精神的表达,使艺术成为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的存在;以骨法为骨,通过线条质量构建艺术内在力量,为艺术作品赋予坚实的筋骨与挺拔的气质;以自然为境,在 “技进乎道” 中抵达天人合一,让艺术回归自然本真,展现宇宙万物的和谐之美;以辩证为法,在疏密、古今、形神的对立统一中生成艺术张力,使艺术作品在平衡与冲突中绽放独特魅力。这种深刻相通性,根植于中华文明 “道法自然”“心物一元” 的哲学土壤。姜夔与谢赫的跨艺术共鸣,不仅为 “书画同源” 理论提供坚实注脚,更为当代艺术创作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技术与境界,提供了穿越千年的东方智慧,也指引着中国艺术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前行,守正创新,续写书画艺术的新篇章。(作者系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