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从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铭文看西周金文,周人为何喜欢在鼎上刻字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7-23

 

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被称作晚清时的海内三宝,这仨鼎有几个一样的地方:

全是清朝末年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周原遗址周边给挖出来的。

2、全是西周时期那种鼎样式的青铜器。

3、都有着挺长的铭文(金文)呢

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这仨鼎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鼎的身量和重量不一样。

2、制作的人不一样。

3、铭文的内容不一样。

【一、毛公鼎】

公元1843年,在陕西岐山县,毛公鼎被董家村的村民董春生从地里挖了出来。很快就有古董商人来了,花三百两白银买了这鼎,打算运走。可同村的董治官父子出来阻拦,董治官觉得自己也该有份,不许古董商人把鼎带走,还揍了古董商人一顿。

古董商人觉着特丢人,就去找知县,拿50两银子去贿赂人家,把董治官给抓进牢里了,这下子古董商人才把毛公鼎给弄走了。过了几年,北京最大古董铺永和斋的老板苏兆年和苏亿年把毛公鼎给买下来了。

 

1852 年,收藏家陈介祺花了不少钱,从苏亿年兄弟那儿把毛公鼎买了过来,这毛公鼎在陈介祺那儿放了三十多年,一直到他没了。1910 年,陈介祺的孙子陈孝笙把毛公鼎用 2 万两白银的价儿卖给了清末的大臣端方,端方靠骗的法子得了毛公鼎。转过年,端方就让革命军给弄死了。

毛公鼎让端方的后人抵押给了天津俄国人弄的华俄道胜银行,换来三万两银子,没过多久毛公鼎又存到大陆银行了,后来被民国时当交通交长的收藏家叶恭绰买了去,毛公鼎跟着叶恭绰一块儿搬到上海,抗日战争开始后,上海被占了,叶恭绰跑到了香港。

毛公鼎还在上海,叶恭绰的小妾潘氏想独吞毛公鼎,就和叶恭绰打官司,还把这事告诉了日本人。关键时刻,叶恭绰的侄子叶公超把毛公鼎藏起来了。为了能摆脱麻烦,叶家做了个假鼎给日本人。1941 年,他们把真毛公鼎运到了香港。没多久香港沦陷,叶恭绰又悄悄把毛公鼎运回到上海。

抗战胜利后,叶家把毛公鼎捐给了南京政府,从上海运至南京,交给那时的中央博物馆保存。国民党垮台后,毛公鼎被带去了台湾,如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

毛公鼎的遭遇那可不一般,差点就落到日本人手里了,好在有叶家人护着。这毛公鼎呢,有三足双耳,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公斤。它最值钱的地方,是鼎身里面的铭文,有32行,差不多500字,在咱中国目前出土的青铜器里,它的铭文字数是最多的。

 

 

那这就有个问题了,毛公鼎的铭文数量不少,它到底说的是啥呢?

毛公鼎是毛公造的,这人叫厝。他可是周宣王时候的重要大臣,还是毛国的国君呢。毛公的先祖第一代毛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毛叔郑。在周宣王那个时候,毛公是执政官,他为彰显自己的功绩,就铸了这鼎,后来这鼎就被叫做毛公鼎了。

毛公鼎上的铭文呢,是以周宣王的口吻讲了五段话,大概其意思是:

周王讲:了不起的文王和武王,皇天看中他们的品德,让咱周国跟皇天相匹配,咱诚心接受了皇天的大令。老天爷不再把命令给殷商,而是给了咱周国。这是先辈大臣帮着他们的君主,勤勤恳恳顺应天命才有的结果。

周王讲:我认真照着先王的指令办,让你把咱国家和咱家族的事儿都管起来,大大小小的政务都得上心。护着我的王位,把上下关系整顺溜,考核四方官吏,绝不能让我的王位不稳当。多跟我说先王的好品德,这样我才能顺乎天意,接着使劲保住这大命,让四方各国都富强安稳,别让我给先王添忧愁!

周王讲:这些官员们进进出出做事,对外下达政令,确定各类徭役赋税,不管对错,全讲是我明智。这会导致国家灭亡的!往后,不管是进出做事还是颁布命令,要是没提前告诉你,也不是你让他们颁布的,就不准随便对外发布政令!

周王讲:我这会儿再次强调先王的指令,让你当一个地方的政治榜样,把咱国家和家族发扬光大。别荒废政务,别堵住百姓的路,别让官吏贪钱,别欺负那些没了妻子或丈夫的人。好好教导你手下的人,不准酗酒。你得把先王树立的榜样当回事,别让君主为难!

周王讲:我跟那些卿事僚、太史僚讲过了,让他们归你管。还让你一并管着公族以及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还有我的所有官吏。你带着你的族人保护我。给你这些东西,好让你用来进行岁祭和打仗。

毛公为回报天子的高尚美德,打造了一个宝鼎(毛公鼎),让子孙后代永远珍视使用。

从铭文所写的内容来讲,全篇都是夸赞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品德,接着是鼓励毛公用心处理政事,随时告诫毛公,好辅助周王管理天下,最后提到毛公为回报天子的赏赐,也为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才铸了此鼎。

 

【二、大克鼎】

清朝光绪年间,大克鼎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现身,一块儿出土的还有7件小鼎。没多久,大克鼎就被工部尚书潘祖荫弄到手了。等潘祖荫死了以后,他弟弟潘祖年把大克鼎运到苏州老家藏起来。到了抗日战争的时候,大克鼎被装进木箱,埋到了潘家祖宅的地底下。

那时候有好几次日军闯进潘家想找宝鼎,可啥都没找到。到了1951年,潘家后代潘达于女士把大克鼎献给了国家。1952年,上海博物馆建起来了,大克鼎就搬到了那儿,成了镇馆的宝贝。

大克鼎是周孝王时大贵族克做的,为的是宣扬国君、祭祀他祖父师华父。这鼎个头很大,有三足双耳,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里面有铭文,28行,总共290字。

 

大克鼎铭文说的大概是:

克讲:我那文采出众的祖父师华父,心胸平和又谦让,神思淡泊又宁静,德性纯净又聪慧。正因如此,他能够恭敬地保护和安定君主恭王,整顿王家的事情,关爱百姓。天子明智有智慧,安心敬奉神灵。时常怀念伟大的导师我祖父师华父,我克才得以被提拔成为王官,接受并传达王的命令,多次得到王的赏赐。光明正直的天子,万年没有尽头。守护并治理周邦,长久地掌控天下。

王在宗周的镐京,天亮时,王到了穆庙,坐好。王叫史官头儿册命膳夫克。王这样说:克,以前我让你传达我的命令,现在我还是这么要求。给你红色礼服,给你野地的田,还有那地的奴隶。你得从早到晚认真干活,别把我的法令不当回事。克叩头拜谢,夸天子的好,给文祖师华父造宝贝物件,克盼望永远没尽头,子孙后代一直当宝贝用着。

【三、大盂鼎】

1849 年,大盂鼎在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礼村出土。没多久,这大盂鼎就被工部尚书潘祖荫弄到手了,跟大克鼎一块儿被他收藏,一直到他去世。后来,大盂鼎被他弟弟潘祖年弄回苏州。抗日战争那会,大盂鼎和大克鼎一起被装进木箱,埋到了潘家老宅底下。

 

1951 年,潘家后人潘达于女士把大克鼎和大盂鼎一块儿献给国家。1952 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后,大盂鼎就搬进去了。1959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好,大盂鼎又被挪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一直存放在那儿。

贵族盂是大盂鼎的主人,此鼎是为纪念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对贵族盂的册命而铸,铸于公元前1003年。这鼎有三足双耳,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内壁有19行铭文,分2段共291字。铭文的大致意思是:

周康王讲:了不起的文王,受皇天庇佑得以称王,建邦立制这事儿就交给武王了。我承接了文王开创的大业,能有文王所获天佑福禄的个两三成,我就挺满足了。所以,我让你盂,一定得用正统道德接着教导帮衬我,啥时候都能给我提意见,而且天地随便你闯荡,跟我一样只敬畏上天。

王讲:如今我任命你盂,接替祖上南公的伯爵之位。

王对盂讲:“盂啊,你是我的重要大臣,得管着警戒教导、进言劝诫、惩处诉讼这些事儿。你得不分白天黑夜地帮着我,把天下四方打理好;得让我顺应天时,像先王那样得到民众,保住疆土。”

王对盂讲:“你要是想让政治管理做到公平公正,那可千万不能违背我的法令。”

盂用了殷朝的宝贝器物,打造出了祖南公鼎。拿这个当作王二十三年祭祀的用具。

要是把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的铭文内容对比一下,就能晓得西周时候的贵族为啥爱在鼎上写字,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夸赞先王和当今国君的成就

2、夸赞自己的功劳。

3、给子孙后代提个醒儿。

毛公鼎夸赞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品德,这二位是周朝开国的君主,功劳很大,同时也对周宣王进行了赞扬,虽说他没立下啥大功劳,可铭文中全是夸他的话。

再者,毛公鼎夸赞了毛公的成就。毛公是周宣王时的执政官,从铭文里能晓得,在西周,毛公的地位就比周王低一点儿,大臣们的上书得先通过毛公,命令的传达也得先经毛公,不然就不能下达,这就体现出毛公那种仅在一人之下、处在万人之上的地位和功绩。

最后铭文讲了铸鼎的缘由,还鼓励后世子孙遵循祖先的品德,把祖先的功绩发扬光大。

再瞧瞧大克鼎和大盂鼎,套路都一样。大克鼎是夸赞了周孝王,接着赞扬了克和他祖父师华父的功劳,最后表示这鼎是为了纪念周孝王册封克和他祖父的事儿,还盼望后代子孙能凭着好品德获得保佑。

 

大盂鼎那时候更早,夸赞了周文王、周武王跟周康王,还讲了盂辅佐周康王有功,因而受赏,最后说要让子孙后代把这鼎当祭祀的东西。

《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里讲:国家的重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

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是搞祭祀用的,它们上面的铭文写了铸鼎的缘由、时间以及主人是谁。在国家里,祭祀和打仗是顶重要的事儿,周人铸鼎主要是为了祭祀,还得夸赞国君和主人,给后世子孙提个醒。这是周朝留下来的风气,也是周人爱在鼎上写字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