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仰韶文化“半坡陶文”与汉字起源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4-30
一、一般而言,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期之彩陶文化。故而,仰韶文化也称彩陶文明。该文化类型,因率先在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继而得名。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学界多认为仰韶文化,承袭自距今达9000年的贾湖文化。
二、仰韶文化其实是母系氏族公社聚落,也就是女性地位最高的氏族社会。理论上,仰韶文化包括半坡(类型)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等。所以,这也成就了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史前文化,其主要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的甘肃和河南省之间,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
三、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仰韶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半坡类型(遗址)文化。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达6000~6700多年,占地面积近5万平米。其中,发掘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另外,还有1万多件的生产和生活用具。
四、通常来说,半坡遗址区域,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其中,房屋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形式,且还伴随有储藏东西的窖穴,房子周围还有家畜圈栏等。其中,制陶区较为独立,墓葬区则大多位于房屋外围。以上的这种遗址结构表明,半坡遗址人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发展形态,已经发展到了较为高阶的水平。
(1)从出土的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以及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来看,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
(2)通过彩陶上绘制的人面、鱼、鹿、植物、花纹、三角形、圆点等图案,以及石、骨、陶、蚌制耳饰及发饰等装饰品来看,半坡人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审美水平。
(3)彼时,半坡人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矛头、箭头、鱼叉、鱼钩、纺轮、骨针、石制研磨器等;粮食作物主要是粟类、蔬菜等。
(4)彼时,生活用具主要是钵、碗、盆、盂、盘、杯、罐、缸、甑、釜、鼎、瓮等彩陶器物。
(5)由此可见,半坡人无论是在生产工具,还是生活用具,又或者是粮食作物上,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显然,这验证了半坡人的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五、需要说明的是,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陶哨,而这一器物的出现,则意味着陶埙离出现不远了。显然,种种迹象都表明,距今近6700年的半坡人,同距今近9000年的贾湖先民一样,应该也有了原始的音乐艺术追求,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
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半坡遗址中,要说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属那些陶钵口残片上,刻划的那27个谜一样的文字符号。对此,考古专家们将这些“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称之为“半坡陶文”。
(1)话说,为什么这些“半坡陶文”最能够抓住人的眼球呢?只因这些“半坡陶文”,大概率和笔者写过的,“贾湖刻符”和“双墩刻符”一样,极大可能属于是原始汉字,是汉字的源头之一 。
(2)题外话,目前发现的这27个“半坡陶文,以及姜寨遗址中的39个“陶文”,同属于仰韶文化,所以两者看起来非常的类似。显然,目前所发现的,这两处遗址中的“陶文”,应该仅仅只是“陶文”的一部分,肯定不是全部。笔者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推进,无论是半坡还是姜寨,应该还会再发现一些“陶文”。
七、关于半坡遗址彩陶残片上的27个“半坡陶文”,以及和半坡遗址之“半坡陶文”高度相似,同样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姜寨遗址中的39个“姜寨陶文”,是不是文字、汉字。专家、学者们的意见明显出现了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主要分为了两派。
(1)其中,以郭沫若、于省吾、李孝定、陈炜湛、王志俊、陈全方等为首的,认为半坡遗址中出土的27个“半坡陶文”是文字、汉字,或者说是文字范畴。不管如何界定,这一组专家,认为半坡遗址中的27个“陶文”属于文字,且认可它们是汉字的源头之一。
(2)其中,以高明、裘锡圭、陈世辉、汤余惠、汪宁生、严汝娴等为首,则不认为半坡遗址中的27个“陶文”是文字,而应该仅仅是刻符性质的,属于某种标记。不过,这一组专家,虽反对“半坡陶文”是文字、汉字,却基本认同它们与汉字的起源有关,属于汉字的源头之一。
八、说完专家们的意见,笔者选取了部分“半坡陶文”,与一些“甲骨文”之文字,进行了一番比较。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半坡遗址中的部分“半坡陶文”和部分商之“甲骨文”,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甚至可以说是,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的。不用多说,笔者显然是支持“半坡陶文”是文字、汉字之说的。正所谓:“距今近6700年,仰韶文化之27个半坡陶文,和“贾湖刻符”、“双墩刻符”一样,应当也是汉字的源头之一也!”
转自“汉字乾坤”,原题“距今近6700年,仰韶文化之27个半坡陶文,当是汉字源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