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王岳川:赵孟頫《兰亭帖十三跋》的书论高度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10-01



 

赵孟頫《兰亭帖十三跋》的书论高度

 

王岳川

 

赵孟頫(1254—1322),潮洲(今浙江)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赵孟頫诗书画乐兼善,并旁通佛老经学。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历史上得到充分的认可。《元史》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名天下。” 近人马宗霍《书林纪事》说:“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赵孟书法有浓厚的复古意味,但又能在出入古人之间,得以自出机抒,创造出一种笔画牵丝、结构润泽、借让精巧、形神兼得的雅媚秀丽书风,而与元代绮丽的时代风尚相合。他认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强调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在复古的融合贯通中开辟时代书法新路,形成有广泛影响力的书论。

赵孟頫诸体兼善,《元史》本传云: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赵孟頫书法最大成就在于行书。他醉心于王羲之及其智永的典雅书法,终其一生临摹学习,心摹手追,身体力行,晋人唯美书风发扬光大从而与日渐衰败靡弱的宋人书风划清界限宋濂:“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认为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行书重要代表作。在书法上的弘扬“二王”书法大美大雅精神,卓越贡献有目共睹。就《兰亭十三跋》而言,写下如此多的跋语,足见其醉心《兰亭序》的程度非一般人可比。这十三幅行书作品精彩之处,后世已有评论,不暇多言。而《十三跋》中体现他的精彩书论颇值得深度分析这里仅举出几跋,便可窥书法崇尚高古的精神脉络。

第五跋: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强调习书务必向古代经典学习,哪怕是只古代几行佳作也会有所启悟。尤其是王羲之《兰亭序》,是最精彩的杰作,专心学习便可以领悟其精髓,足以名世

第六跋: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赵孟頫认为要反复把玩古代经典,深刻了解用笔之精和结构之妙,就能使自己的书法获得长进

第七跋尤为重要,道出赵孟頫书法美学的核心思想——“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赵孟頫强调:书法以用笔为第一位,而字的间架结构也需用心安排。书法“结体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发展,但用笔自古以来是不变的。王羲之的笔法与字势是对古代法做了变革,字里行间的雄伟俊秀出于自然天成,因此古人都以其为宗法。南朝齐梁之间书家的书法在结字上并非不古朴,而是缺乏俊逸秀美的气息。这种情况完全取决于每人的领悟可见古人书法之法终归不可丢掉。周星莲《临池管见》深为赞同赵孟頫的看法,认为“‘书法随时变迁,用笔千古不易。古人得佳帖数行,专心学之,便能名家。盖赵文敏为有元一代大家,岂有道外之语?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第九跋说明学书法有人仅得其皮毛,而难以得到精髓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用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说明,得到经典表面形式容易,想脱胎换骨却找不到良药,难上加难

第十一跋殊为重要,揭示了书界的丑恶现象——目中无人,轻薄古人,盲目自大,令人可鄙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赵孟頫振聋发聩地指出:王羲之的人品非常之高洁,所以他的书法堪入神品之列。那些地位卑贱的凡夫俗子,乳臭未干年轻浅薄之人,早上才刚刚学习如何握笔,傍晚就已经开始自吹自擂自我夸耀这种浅薄庸俗的令人极为鄙视,令人蔑视之!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书法精粹,而书论尤为精彩,颇值得玩味。赵孟頫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对此,冯班钝吟书要认为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为奴书之论者不知也近人马宗霍书林记事:“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83113282_283113282_1

元赵孟頫《兰亭帖十三跋》残片 纸本 行书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