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汉魏文人书法的高迈境界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0-12-16
王岳川
书法离不开书法史和文化史的阐释。中国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有伏羲画卦、神农结绳、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明文字诞生于先民的抽象符号线条组合中。而书法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还是周代兴盛的金文,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刻(大篆),还是秦统一文字的石刻(小篆),无论是秦(西)汉的竹简木牍帛书,还是东汉石刻和纸书,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书法艺术经过夏商周至秦汉的两千多年发展,不断抛弃甲骨、青铜器、简帛等书写载体,而发展了纸笔墨石刻等更能表现书法艺术趣味的媒介,而成为汉字造型表情的独特艺术形式。
秦代书法风貌集中体现在秦刻石的竹简木牍墨迹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行天下,在峰山、泰山、琅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地刻石铭功,其在位十二年间,留下六块记功刻石。其中碣石刻石早已堕入海中,之罘刻石早已散失,宋代流行的始皇石刻拓本仅绎山刻石、秦山刻石、琅台刻石,会稽刻石四种,称为“秦四山刻石”。而原石现仅存泰山刻石和琅台刻石两种残石。从大篆《石鼓文》到李斯书法,表明秦人书法既有大篆雄强遒劲的气势,又有鲁书曲圆、楚书跌宕、齐书整饬的意趣,流动圆转。同时还有从《商鞅量铭文》到《秦诏版文》的劲直方折的书风,还有不少竹简墨迹,1975年底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一千多枚秦简。这些都为中国书法的多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这里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勾勒中国书法文化史的基本脉络,以此展现中国书法史的精神发展轨迹和它独有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内涵。
汉代书法已众体兼备,无论是碑刻、摩崖石刻、帛书、木牍、简册、纸书,都表明汉书的皇皇大气和开创精神,当然,纸张的发明和推广,也为书法的拓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说,书法历经夏商周三代至秦汉二千多年的发展中,随着书法主体性的精神自觉,在书体上,已不断超越原始刻划符号、图画文字和籀篆,而进入隶书、章草、草书、行书、楷行书等更为简便实用又能迅捷表情达意的书体,于是,书法这一艺术的河流在历经艰难以后,日益走向开阔、大度和气象万千的时期。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现当代的不断相激相荡中,汇成中国书法的瑰丽大川,滔滔东注,影响了整个世界。
一、蔡邕的经学与书法成就
汉代隶书变秦篆的长形结构为扁形结构,并以方折的笔划取代了篆书的圆润笔划,显示出更为自由疏朗,更具有个性风格而成为汉代通行字体的代表。法度谨严、方整平正的《乙瑛碑》,端肃峻逸、遒劲秀丽的《礼器碑》,古雅超逸、宽博绵密的《孔宙碑》,笔致古朴、工整精细的《史晨碑》,疏朗宽博、古拙浑穆的《西狭颂》,秀润典丽、端庄沉静的《曹全碑》,端直朴茂、宽舒雄秀的《张迁碑》,静穆整饬、雍容典丽的《熹平石经》,还有放纵舒展的崖刻《石门颂》等。除了上述碑刻以外,还有一种自由放任的平民化的汉代竹木简书法。汉代书法家比较著名的有程邈、史游、崔瑗、蔡邕、张芝、钟繇、刘德升等。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 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文人书法的代表人物。蔡邕精通经史,对辞赋诗文很有研究。他在书法上很有造诣,工篆书、尤以隶书著称,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其字体结构严整精到,点画俯仰生姿。
他观察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刷墙而出现了飞白,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书法的“飞白书”。所谓飞白体,是指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颇见筋骨,成为一种独特的有个性的书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公元175年(熹平四年),精通经史的蔡邕深感古代经学著作年代久远,文字错误很多,一些人望文生义,错上加错,贻误学子。于是奏请正定《六经》的文字。灵帝批准以后,蔡邕亲自用朱砂写在碑上,大量的工人刻好众多的碑文立在太学的门外,内容是官方钦定的《六经》,作为天下读书人校订文字的范本,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体石经)。碑刚刚立好,儒生们蜂拥而至来观看和摹写,甚至一日之内就有一千多辆车子,道路为之阻塞。碑石共46块,历史上屡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宋代以来,经常有残石出土,据说现已集存8000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元代郑杓:“蔡邕鸿都《石经》,为古今不刊之典,张芝、锺繇,咸得其道”。(《衍极》)
蔡邕除了精通经史而书写范本《熹平石经》,精通篆隶书法而独创飞白体以外,还是一位重要的书法理论家。他在《笔论》中认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强调,书法就是舒散心境怀抱,使自己性情放纵开来,才能振笔直书,获得灵感。提笔之前,必须舒展胸怀,这样才能开始动笔可以说书家精神的好坏,对其书法创作的效果关系极大。迫于事势。情绪不好,就是有最好的毛笔,字也不会写的好,只有胸怀潇散随意,精神集中,如果工具也好,写出的字就会佳妙。
蔡邕在著名的《九势》中强调:“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所谓九势是指: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九势八字诀》则首先提出了“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的重要思想,揭示了书法美的哲学根据,认为书法是经过对天地万物的仔细观察后创制的,自然形成之后,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就产生了;阴阳产生之后,文字就随之诞生了。起笔隐藏,收尾回护,而书法力度就在字笔画的中间。下笔能够充分地运用腕力,字的骨肉就会蕴含着神韵,所以说:笔势来时听其自然不应停止,笔势去时也宜听其自然不应遏制,只有用笔乏力的时候才会有千奇百怪的效果产生。只是因为笔豪柔软,才会产生奇异瑰丽。所以只要学书者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又能勤学苦练,即使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是可以达到书法的“妙境”的。
同时,蔡邕还是一位古琴家, 古琴作品有《琴操》,《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琴曲)等。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可见,蔡邕通经史,喜好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这样的出类拔萃的文人,当然会在书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二、 张芝池水尽墨草书惊天地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东汉献帝初平三年精于章草和草书,学书极刻苦,池水尽墨。其书法为世所宝,但却寸纸不遗。三国魏人韦诞称张芝为“草圣”。唐代张怀瓘《书断》评张芝草书:“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之字下而为下之字上,奇形离合,数字兼色”,并将张芝的章草和草书列为神品,将其隶书列为妙品。张怀瓘《书断》称他“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唐代时,张芝书迹已经罕见,今天已真迹不传,但对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有重要的启发作品,对后世草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张芝因《冠军》、《终年》等帖传达出夺人的审美个性和创造激情,被冠之以“草圣”。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笔势连绵回绕,酣畅淋漓;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笔致出神入化,而法度具备。他们在草书中追求的险绝美。《冠军帖》《终年帖》笔画的省简、字和字之间的勾连。省简是指省略或简化某些笔画、部首。可以一笔代替数笔,或者以简单的笔画代替复杂的部件。勾连有一个字左右部首之间的连笔,也有上下两个字之间的连缀。这些笔画和字之间的勾连最容易表现出气势之飞动,展现空间的变化。这种空间变化不仅仅是笔和纸之间的位置变化,而且还是作为精神主体对于纸的空间变化,是精神之舞的时间性迹化。因此,笔和纸之间的每一次遇合都是“我”在与大地相摩荡,提笔而立,素笺犹如雪地茫茫,胸中有万千意绪,喷薄欲出,只在须臾之间,便呈现于点画形质。这里与其说是精细的布算认为,还不如说是书法自身的时间性绽出,是一个主体精神的迹化过程。张芝草书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笔画勾连,飞动流美,方不中矩,圆不副规。项穆《书法雅言》说:“顿之以沉郁,奋之以奔驰,奕之以翩跹,激之以峭拔。或如篆籀,或如古隶,或如急就,或如飞白,随情而绰其态,审势而扬其威。每笔皆成其形,两字各异其体。草书之妙,毕于斯矣。”
章草兴起于秦末汉初,是隶书的草写,作为早期的草书,又称“隶草”、“急就”、“行草”。相传后汉张芝脱去章草中隶书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刘熙载《艺概》说:“张伯英草书隔行不断,谓之‘一笔书'。盖隔行不断,在书体均齐者犹易,唯大小疏密,短长肥瘦,倏忽万变,而能潜气内转,乃称神境耳。”张芝草书影响了历代很多草书家,最为著名的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诸帖,行草夹杂,字与字之间,顾盼呼应,用笔巧拙相济,墨色枯润相合,意态活泼飞动,最为清丽秀美。
张芝代表了中国文人很纯粹的一种气象,他醉心于书法尤其是草书,而轻视功名利禄,长期临池练字达到忘我的程度而池水尽黑。他能够把人内心那种无穷欲望全部屏蔽开,变成一个纯粹为了书法而生的人,为了审美创新而生的人,为了艺术而守正创新的人,弘扬中国的书法文化大气象的人。晋卫恒《四体书势》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大抵即来源于此。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汉代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可见当时社会对书法的狂热程度。所以张芝,历史记住了他。
三、钟繇楷书绝世影响深远
钟繇(约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人。是汉末魏初的著名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酷爱书法,相传,“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蔡邕)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宋·陈思《书苑菁华》)。尽管为索笔法而“捶胸”“呕血”有些过分,但也可以看出悟得笔法对书法的登堂入室和继承创新是多么重要。据传,钟繇向韦诞索求但是没有得到。等到韦诞死后,钟繇暗地里令人挖开了他的坟墓,这才得到,从此才得知腕力得当、筋骨丰厚的才会写出好字,无力无筋的就会有缺点,一一依照上面所说的来用笔,所以从此更为神妙。一般认为,钟繇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钟繇所处的时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新旧书体并存而互相渗透,在篆隶与楷行草诸种书体中,是坚持复古(篆隶)还是创新(楷行),不仅成为每位书法家的抉择,也成为书法大家是否能继往开来的关键。总体上看,魏晋以前,篆隶为主体,草为副,楷行为隐;魏晋以后,楷行草上升为主体,隶为副,篆为隐。处于这一转折时期,有的书家善八分书(如师宜官、梁鹄),有的书家善篆隶草或隶草(如卫觊、韦诞),有的书家善篆隶(如邯郸淳),有的虽善楷行(如刘德升),但多为名士隐者,故影响不大,只有钟繇既选择楷书、行书这一新的书法方向,又是朝廷重臣,所以对推进楷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宣和书谱》称其为“楷书之祖”。
钟繇的楷书代表作主要有《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等,真迹不传,皆为后人钩摹暗写之迹。《贺捷表》为楷书开创第一表。写作年代是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68岁。书法行笔之中略举行书意味,笔姿摇曳,字形呈左低右高欹侧之势,而且笔划粗细不求匀整,而是讲求自然安详。不少字的笔划仍能看出隶意,显示出书法转型时期的痕迹。
《宣示表》为钟繇书法中最有名的作品,是其71所书。钟繇死后,该书帖为王导所得,在战乱中,仍随身携带,并随晋室南迁到江南。王导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给王修,王修死后,“其母见修平生所爱,遂以入棺”。(王僧虔《论书》)传世帖为王羲之临本,小楷,18行。《宣示表》写得严谨古朴,将隶势的波磔中和化,横笔不波,点画回锋,字体圆润,笔势呈内擫之意。
《荐季直表》为钟繇唯一留下的响拓墨迹。(因第六行第一字“民”省去戈划,讳李世民而省,故非真迹,而是唐响拓本)。该帖历代相传,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为一英兵所劫。民国初年流入霍邱裴景福家,又被人偷去埋入地下,掘出时已腐烂。现仅存慈水王民所藏一张墨迹照片。《荐季直表》内容为向皇上举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所以,书写时恭谨规范,笔画自然,结体精妙,具有较多的古意。
钟繇书法在隶书风行四百年的汉末,转到楷书上来,开启了晋代行书、唐代楷书的新局面,完善了楷书规格,使楷书与草书、行书在笔法融为一体。钟繇作为“楷书之祖”的转型意义就在于此。
四、陆机章草传世为西晋国宝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一般人看过国宝西晋《平复帖》以后,都认为陆机是一位书法家,殊不知他首先是一位文学家。陆机有深厚的国学根基提出“缘情”和“绮靡”的观点,第一次最为明确具体地从美学角度来观察文艺,他认为诗是“缘情而绮靡”,要求“情”与文辞之美两方面的结合。陆机作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缘情”与“绮靡”构成陆机论诗的两个不可分离的特征;是贯穿陆机整个文艺思想与美学思想的最根本的东西。在诗歌创作上他要求“应”、“和”、“艳”、“悲”、“雅”诸内容和形式因素的统一,并构成“味”的美感内容。在中国美学史上,他首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美学领域,并赋予它特殊的美学意义。陆机还论述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所谓“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认为艺术想象富于创造性,不受时空的局限,具有选择性并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新形象。他谈到形象思维中的灵感现象,指出灵感具有突发性、亢奋性,并形象化地描绘为“来时如风发泉涌,去时如枯木涸流”,只有把握灵感来临之时,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文赋》对文学作品结构、文体分类、艺术风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表现出他对艺术所具有的较自觉的审美意识,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书法家的陆机,创作出了旷世名作《平复帖》。
陆机善书法,其章草作品《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平复帖》其字体属章草范畴,个别字与汉简颇为相似。因其文字颇有古意,字面斑驳,难以全部辨认。明人只试释了14个字,日本的《书道全集》也只试释了36个字。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其所著的《启功论稿》中对《平复帖》注有释文,相比较而言,较为可信。
宋陈绎曾云:“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大观录》里说《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平复帖》总体风格为苍莽素朴,古雅浑厚。用干笔铁线在粗燥的纸上面硬擦出痕迹,用笔多用短线,笔画几乎笔笔独立,提按不太强烈,右折钩偏向方中带圆,向左下行笔皆出锋方向基本一致。结字大多偏于修长,尽管很少连笔,但这种自然体势与用笔自然会形成行气的畅快。古人评价说。平复帖最奇古,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古人所能下乎。可谓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平复帖》陆机《平复帖》墨迹,与其《文赋》说是他献给中国文化的双璧,对后世也产生过较大影响。
陆机可谓集诗人、诗论家为一身,《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所作诗、赋、文章,共300多篇,今存诗107首,文127篇。而且,陆机在史学方面也有建树,著有《晋纪》四卷、《吴书》(未成)、《要览》、《洛阳记》一卷等。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陆机还著有《画论》,真可谓全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