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书法

中国书法在海外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5-05-18



中国书法在海外




文物流失

 

    前段时间,法国佳士得[微博]拍卖行计划拍出圆明园流失的鼠首、兔首文物,面对如潮抗议只得作罢,由此将世人目光再次引向对中国的海外流失文物加以关注。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因战争及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珍贵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而流落到私人藏家手中的文物,推测为二倍于这个数字。这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如流失海外的甲骨文共三万片,仅日本就拥有近一万三千片。顶级国宝不在少数,在中国之外的王羲之作品就有四件,美国藏有《行穰帖》,日本收藏《孔侍中帖》、《丧乱帖》,私人收藏《妹至帖》。

 

    欧洲博物馆藏有大量的中国商周青铜器;美国最早收藏的中国艺术品也是青铜器、瓷器、漆器等。在欧美的中国艺术收藏和研究中,以书法作品最为迟缓,这和文化障碍及西方没有相对应的艺术门类有关。

 

    收藏中国书法最丰富的数欧洲,英国居首位,主要集中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图书馆等。美国收藏书法起步最早的收藏家是顾洛阜(John Crawford),代表性的有黄庭坚《廉颇与蔺相如列传》(图1),米芾早期作品《吴江舟中诗卷》(图2);艾略特(John Elliott)收藏有欧美唯一的唐摹本王羲之《行穰帖》,黄庭坚行楷精品《赠张大同卷》,米芾的《留简》(图3)、《岁丰》、《逃暑》三件手札,赵孟頫楷书代表作《妙严寺记》(图4)等;安思远(Robert Ellsworth)是中国文博界熟悉的名字,上海博物馆所购藏的《淳化阁帖》便出自他手;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有传为褚遂良所书的《大字阴符经》(图5),乃书法界如雷贯耳的临摹范本。 

 

敦煌劫难

 

    流失在海外的书法文物中,以“敦煌劫难”最具悲剧色彩。不但是书法艺术的劫难,也是民族的灾难,由此促进对中国近代史进一步加以反思。

 

    敦煌书法历时久远,自西汉的汉简始至清末碑碣止,时间跨度大,数量众多,风格多元,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弥足珍贵的史料。中国文化研究习惯上将敦煌学、徽学、藏学并列。敦煌学中最显著的当属敦煌写经书法,也是流失最为严重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西北成为世界各国探险家的乐园。尤其是敦煌文献发现后,一些西方探险家和学者赶到敦煌,攫取大量的经卷,故而如今在英国、法国、俄罗斯的一些文化机构里,藏有大批量的敦煌文献。

 

    据统计,敦煌藏经洞的5万件文物如今分散在11个国家。敦煌遗书目前在国内仅存2万件,英国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万件,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约两千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六千件,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有1.2万件。

 

    1907年,英国人斯坦来到藏经洞,付给王道士500两银和130镑税金,拣选24箱古写本,五箱古画和丝绣品,计一万余件,全部运抵伦敦大英博物馆。1914年,再次骗走五大箱手稿,计有600多卷佛经,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刚经》,是印刷史中的瑰宝。

 

    接踵而来的是法国人伯希和,他在敦煌密室呆了三周,将斯坦因遗漏未取的全部精品捆载而去,仍是付出500两银,同时还逐洞摄影,编印出六大本《敦煌千佛洞壁画集》。几年后,千佛洞被白俄士兵严重破坏,这批照片竟成了反映壁画原貌的绝版资料;随后,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骗走约600份经卷;俄国鄂登堡盗走许多彩色塑像及200多份手稿;美国人到来时,易于携带的文物已不多,于是便把注意力转向大型壁画和雕塑。1924年,兰登·华尔纳用树胶粘走36方唐代壁画,盗走一尊精美的盛唐彩塑菩萨像和七个菩萨头,在居延海黑城子盗走一尊彩塑佛像和壁画。由于增加了以上文物,哈佛的福格博物馆一时身价倍涨。

 

汉字魅力

 

    书法除大陆本土外,还包括港、澳、台地区,远及日本、韩国乃至欧美等世界各地的华人。

 

    汉字文化圈又称“儒家文化圈”,主要指在历史上受中华政治和儒家文化影响,现在或曾经使用汉字,有相近文化习俗的区域。一是中国文化本土,包括港澳台,属于“地理中国”范畴;一是海外异域,涵盖日本、朝鲜、韩国、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属“文化中国”范畴。

 

    港澳台至今仍使用繁体字,没有经历“文革”的冲击,保留了令人惊艳的传统文化。香港的书法研究,主要由两批人士所组成,一是大陆开放以后,移居香港的研究者,二是香港原有知名人士。这其中,老一辈的如泰斗饶宗颐先生,中年学者有李润桓、莫家良等。澳门书法代表人物如已逝的梁批云先生。台湾则有傅申、张炳煌、赖贤宗、林丽娥等。    

 

    中国明代中晚期对近现代韩国书法影响巨大。由于政治背景的关系,所引进的主要是相对温和、平实的书风。当代以金膺显、权昌伦、杨镇尼等为代表。

 

    日本书法主要由“关西派”的村上三岛、今井凌雪、古谷仓韵、栗原芦水,“假名派”的杉冈华邨、高木圣鹤,“篆刻派”的梅丁斋等为中心组成的日本书艺院,以及“关东派”的谦慎书道会及金子鸥亭创立的创玄书道会组成。中国大陆书法界所熟悉的名家还有很多,如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青山杉雨曾创立日本最大的书法团体读卖书法会并任总务,井上有一在1952年和森田子龙、江口草玄等结成“墨人会”。 

 

    美国社会的书法研究自然以华人为主。长期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的张充和女史乃沈尹默先生的弟子。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1949年随其丈夫德裔学者傅汉思移居美国,年近百岁,仍笔耕不辍。

 

他者视角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但书法的传播是无限的,折射出中国文化超凡的魅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世界各地有很多的汉学家,虽然生长在另一种社会环境,却热衷于研究中国文化。众所周知的《神断狄仁杰》便出自荷兰人高罗佩之手。高罗佩曾与沈尹默、齐白石等名流交往,对中国文化的迷恋达到狂热的程度,品茶、弈棋、抚琴、吟诗、作画、练字、治印、写小说,俨然名士。    

 

    英国教授柯律格著有《雅债》一书,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成果,重新梳理了文徵明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并从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将文徵明还原为社交网络中的文人雅士。    

 

    德国海德堡大学的雷德侯是西方研究中国艺术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著有《清代的篆书》和《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等代表作。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用了八年完成《汉字王国》一书。林西莉的瑞典名字是塞西丽亚·林德奎斯特。上世五十年代随汉学家高本汉学习,迷上汉学。林西莉在书中对每个字进行了刨根问底的探讨,并以散文的笔法阐述了来龙去脉,揭示了其中的美,由此生发开去,揭示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汉字王国》自1989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七八种语言,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之一。

 

    书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见证。东西方时空交汇,历史不再是单纯的纵向,而是纵横交错,西方文化的影响无可避免。以西学思维模式或中西思维结合来评论、思考有关书法的一些问题,可以做到角度新鲜独特、客观、理性,但要避免盲目发挥。文化传播没有时空限制,任何一种先进的文明都是应该学习的对象,通过“他者的视角”能够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