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书法
屠新时 | 以沈尹默先生为楷模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4-06
以沈尹默先生为楷模
——承精传远 推进中国书法国际传播
(旅美)屠新时
引 言
沈尹默先生是我的人生历程和书法学习、创作、教学之路上的宗师。
旅美20多年,在美国两所大学中创立中国书法课程已16年多。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师从胡问遂先生起,我无数次从老师口中认识、理解,进而崇敬沈先生。在海外书法教育的教学与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更加体会和感悟先生的人格精神和精深书理书义,以及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道技两进”的辩证哲理,不断地汲取到丰富的思想养料,和在中西交汇的时代大潮中前行的激情和动力。
欧洲一位著名教育家当被问道大学的精神是什么时:雅斯贝尔斯明确地回答:“是蓄水库,不需要江河奔腾,只是静静地蓄势待发”。他对教育的简明定义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于一位中国书法界的大师,对我们的意义同样如同一所大学,一座大水库。他具备的伟大灵魂,博大精深、泽被后人。
沈尹默先生,北大教授,当代中国和国际书法界重要和杰出的书法家、书学家和书法教育家。沈尹默一生经历和面对了20世纪文化和书法的重要冲突,也成为中国现代书法史上标志性的人物。对沈先生理论和生平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作客观、科学、准确的再认识,将与中国书法事业和书法教育、中国书法艺术的国际传播等重大方向直接相连,具有现实学术和国际意义。
一、沈尹默-- 新中国推动书法研究教学和国际传播第一人
沈尹默的一生与现代中国书法文化传接与复兴是紧密相连的。
沈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中第一位:书法研究会”的领导人。(1918年,蔡元培任命沈尹默先生为研究会负责人在北京大学成立)。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沈尹默在国内外书界声誉日隆,而其诗歌水平又为时人称道,他对书法艺术的见解渐成体系,与他书法交往的主要是崇尚『二王』帖学正宗的一批文化素养极高的书家。当时上海有马公愚、邓散木、潘伯鹰、白蕉,四十年代的重庆,主要有乔大壮、汪东、叶元龙、章士钊、潘伯鹰、朱家济、蒋维崧、曾履川等人,在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的三年多时间里,沈尹默作为一个职业书家,其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二王』流派基本形成。
新中国建国初期,书坛人事的变动和重新组合,导致了书坛流派力量对比的分化。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退出大陆,身为国民党元老、又是监察院长的于右任,其退居台湾是某种必然的行为。这样就使原有的双峰对峙局面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作为“双峰对峙”的另一方,崇尚晋唐的沈尹默系统,独立挑起了重振书坛雄风的历史重任;沈尹默也就历史性地走上了新中国的书坛首领的位置。(1)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出任上海市第一任长,他第一个拜访的文化人士就是沈尹默先生。在参议政事和文教的多种工作担当中, 沈尹黙先生始终没有轻看和放弃对书法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书法界面临的形势却是异常严峻:书法与旧文化“无法割裂”的关系,被指责为“怀旧意识”、与整个“新时代的需要脱节”,书法艺术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程度的冷落。学校与机关的办公用具改为硬笔,毛笔遭受冷落成为一时无法回避的命运。 建国后被片面强调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特别是五十年代照搬苏联机械反映论美学观的结果,使不能像文学、美术那样直观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书法艺术,被打入了另册。三十年代就称“书法不是艺术”的郑振铎先生,已升任为主管文化的一位部长,使郑振铎和与他持同样观点的文化领导人的意见具有“权威”的份量。
沈尹默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展工作的。这就决定了他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要杀出一条血路,争取到书法艺术的生存权!在当时国内文化教育领域,书法也是排不上位置的;除了中小学有一些写字课,大学教育领域书法要成为一门学术课程,则是无期之遥。也没有正式的书法艺术展,社会艺术团体中,都没有书法的独立地位。对中国书法艺术而言,这是一段暗淡无光的年月,是一段应当正视和需要记取的文化弯路。在这样艰难局促的时局中,需要的正是耐力、淡定和坚守。他写了《书法的今天和明天》等文章为书法申辩正名;他始终在寻找发展的机会,又借助与周恩来、陈毅等高级领导人的私谊,为书界进言。
沈夫人褚保权的回忆录《忆尹默二三事》中一段回忆,印证了当时的一段历史:
“解放以后为了推动和发展我国的书法艺术,尹默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不少工作。他还写信给毛主席,谈了自己对这方面的设想和计划。一九五九年,我和尹默去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期间,毛主席会见老年委员时,夸奖尹默「工作得好」,尹默回答说:「我贡献很少」会议闭幕,周总理设茶款待,之后,陈毅同志又设宴招待我们。席间,尹默就如何发展我国的书法艺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陈毅同志说:「陈老总,新中国成立了这么多年,国际威望越来越高,围棋你倒很重视,有了组织,书法为什么不抓一抓呀?日本现在学书法的人很多,我们再不抓紧,今后怎么与人家交流?」陈毅同志很仔细地听取了尹默的意见和他的一些设想”。(2)
沈先生对陈毅市长的诚恳批评和建言,终于得到了积极的回应,那是多么宝贵的书法事业发展的生机! 沈尹默迅速将毛泽东指示“可以搞点书法”的片言只语在《文汇报》上写成文章发表,有意推波助澜造成了一波在社会文化界推动书法的热潮。为此,沈尹黙和他的1951年就正式拜师入室弟子胡问遂先生(当时上海中国画院的唯一的专业书法家和研究会业务骨干),从组织青年宫的多届书法培训学习班,到积极筹备与日本的书法交流活动,夜以继日地工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1961年4月8日,“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沈尹默任主任委员,郭绍虞、潘伯鹰等任副主任委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此,中国的书法终于获得了一个宝贵的学术文化身份。
沈尹默先生作为大学者搞书法创作和帖学研究以外,花大心血培育了青黄不接时期的一批书法精英人才。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沈尹默和胡问遂等弟子们把书法从晚清文人的馆阁体和私塾教育中解放出来,引领成20世纪中国书法的一次较大规模的青年书法运动。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书法界由建国之初的几乎销声匿迹到逐渐有了局部活动与组织, 开始拥有群众基础的书法复兴气象,有了国际书法交流。沈尹默先生以其执着的实践,让世人懂得:书法国际交流与传播的重大意义和国际影响发展需要文化的推力。沈尹默在其晚年的努力,为祖国的书法蓝天划上了绚烂的不朽一笔。上海在“文革”之后首先创刊《书法》杂志,《书法研究》等丛刊,其中主要骨干如周志高先生,以及周慧珺等一批艺术家,正是当年沈尹默、胡问遂等导师的学生,是他们播撒下的书法的种子。
在笔者看来, 这不仅是书法教育普及活动, 而且是20世纪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一个承先启后、交流对话、保护弘扬经典的重要文化事件;她引领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第一个实践了中国书法走出国门,走向外部世界的国际交流。
二、沈尹默书学理论为传承与海外传播的教育学术储备
在新中国的这一场书法教育活动和国际交流中,沈先生留给后人许多可贵文化遗产。对海外书法教育来说,以下诸点成为直接的教学内容和方向的引领:
(一)架构经典的“笔法、笔势、笔意”书法理论
沈尹默先生对执笔法的论述和归纳。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执笔法决定了写字的方法,方法决定效果,最终决定艺术成就。从教育的层面来说,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法与审美能力启导,具有核心价值意义,也是教给后人认识运用毛笔的规律和书法的本质内涵。
沈先生在他著名的《书法论》篇中指出:“字的点画,等于画的线条。线条要有粗细、浓淡、强弱种种不同而以一笔出之,才能表现出多样而一致的和谐情调,再加上各种颜色烘染,就可一曲尽物象。字是用笔蘸上一色墨,由指执笔,由腕运笔,起倒使转不定而写成的,不是平拖涂抹就的,其中必须有微妙不断的变化,才能显现出圆活妍润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戈戟铦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因此,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实际上是这样,不知道用笔,也就无从研究书法。用笔须有法度,故第一论笔法。笔法精通了,然后笔的运用才能自由,无施不可。第二进而论笔势。形势已得,必须进一步体会其神意,形神俱妙,才算能尽笔墨的能事,故最后论笔意。 …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中,才能称之为书法” 。(3) 沈先生的书法理论不尚玄谈,不故作高深,远非今日书坛一些蔓词自饰、托言自高、故弄玄虚。沈尹默在笔法、笔势、笔意等书学理论上撰写了一系列书法论稿,他以“笔法中心”为主轴,建立了沈尹默体系。
(二)以二王为宗,学习、继承、保护书法经典
沈尹默在《二王法书管窥》论文中指出:“自唐以来,学书的人,无一不首推右军,直把大令包括在内,而不单独提起”。“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4)
他在《书法论》中说:“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5)
沈先生在他多篇论文中专门就如何认识二王,如何学写二王作了系统细致的解说与分析。我们不仅要聆听其观点,更要紧的学习沈先生对于历史与经典的立场与方法, 对于文化传统和科学分析与继承创新。譬如,有关于临摹学习中摹碑与摹帖之相互关系和异同时,沈先生答道:“要谈一谈,怎样去学王字的问题。我认为单就以上所述二王法书摹刻各种学习,已经不少,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不但经过摹刻两重作用后的字迹,其使笔行墨的微妙地方,已不复存在,因而使人们只能看到形式排比一面,而忽略了点画动作的一面,即仅经过廓填后的字,其结果亦复如此,所以米芾叫人不要临石刻,要多从墨迹中学习。二王遗迹虽有存者,但无法去掉以上所说的短处,这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缺点,在鉴赏说来是关系不大,而临写时看来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必得设法把它弥补一下。不可株守一家, 应该从各人用笔处,比较来看, 求其同者, 存其异者, 这样一来, 对于王氏笔法, 就有了几分体会了。”(6)
沈尹默向以帖学大家和盟主棋手称世,其气质、禀赋、个性多与帖学相合,清秀圆润,平和隽逸,多以腕力运笔,平中见奇,秀中含苍。难能可贵的是,他数十年的书学道路上亦化了极大的功夫学碑临碑,从未偏执而贬碑抑碑,而是在碑帖融合中走出自己独立的路。 沈先生以“涤古来新”为最终目标:不是去向古人顶礼膜拜,“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才算心安理得。”这是最值得敬重的艺术人格。
(三)扎根教学 在书法中求学问求根本
沈尹默作为现代书坛的领袖人物,并不是自封的,当代史上他具有新文化名人、学者、诗人等多重身份。经历和学养造就了他的书法。沈先生不把书法看成一个单纯的技法写字,而始终在书学重技法、重修养,主张去俗取雅,倡导书法学科教育,突出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沈尹默先生以大学问大境界的支撑,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书法史上一位大师;这又启示后人:由一点一面,深修精研以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书法要站立在文化制高点,进入教育和学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可能让书法艺术在世界上走的更长更远。警示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和在意眼下圈内的名利和追求“市价”等小作为,而应向沈先生崇高的使命感看齐,追求大我境界, 扩充胸次;多思考和实践如何把中国文化精神传播出去,使之当之无愧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且从一个侧面,看沈先生是如何告诫学生们研习“二王”的:
“没有解答怎样学王以前, 必须先把几个应当先决的重要问题,一一解决了,然后才能着手解决怎样学王的问题。几个先决问题是,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王字,其次要弄清楚王字的遭遇如何,它是不是一直被人们重视,在当时和后来有那些不同的看法,还有流传真伪,转摹走样等等关系,这些都须大致有些了解,然后去学,在实践中,不断揣摩,逐渐领会,才能和它一次接近一次,窥见真谛,收其成效”。(7)
沈尹默先生以“二王”体系为本体,提出的是一整套文化学术规范和方法,是对几千年历史留下的经典的一种科学态度,学习“二王”, 并非以此排贬其它。而是真正把一家学到以立足,钻研努力,学会“庖丁解牛”的真功,才有经典书风的传承开掘;他的流畅用笔,圆润刚秀,风神爽朗,深蕴丰厚的书卷气,展现的是东方文化精神。沈先生以身体力行启示后人: 历史最终成就的,正是那些把握潮流、抓紧时机、坚定执着、积极作为的人。
反过来看,没有象沈尹默先生那样以中华文化为根基,一生不懈的奋斗前行,抓书法教学不放,若不将书法技艺置于大学理语境中;我们就极易在风云变幻中失去自己的文化立场,也会对西方传递过来所谓“现代”“后现代”理论,和对中国文化经典的解构与否定却失去基本的定力和评判依据。若忽视了中国书法的核心精神与本质特征,以别人的“视觉理念”论高低,用流俗的市场价格左右创作,这就是我们的书法的不幸了,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失守与低下。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文精英需要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从根本上来自对于中国文化的真诚、热爱和把握,和对外部世界的真切了解、把握与学习。实践“走向世界”本身就是发展强化自己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书法申遗成功,表明书法是东方文化精神上的高迈境界—代表东方艺术和汉字文化圈的标记。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三、沈尹默书法精神对海外书法教育传播的引领
30多年来,中国书法艺术和书法高等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与提升,进入一个书法复兴的时代;而对开放的世界,中西对话与互动的时代,目前书法艺术和书法教育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争得国际学术文化领域的亮相与话语权,如何以沈尹默文化人格为楷模,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像沈先生那样自信和执着,抓住当今汉字在海外推广的机遇,让中国书法在跨文化对话中展现特有的幅射力?像沈先生的作品那样给世人以雅俗共赏的美感?这些,都需要将书法教学和传播逐步、深入地纳入到一个大文化的世界格局中,以多维视野为基,拓展书法教育格局和内涵,提升国际审美共识的创建力度;也需要更多关注和思考书法的海外教学和在异质文化土地上的传播发展;国内的书法专业教学应有局部的和海外书法传播连接呼应,研究其特殊性,也需要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连接结合,创新发展;这关系到书法长远的生存与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1)中文教学走出去,海外书法教学正逢其时
在美国大学努力推动中国书法教学,是将书法作为一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定身份与内涵的课程,和西方的学术教育平等对话;是通过书法技法的习练,获得文化精神层面的“法”与“道”的开启领悟,进而连接对人生和世界的领悟和认识。书法艺术,由技入道的修习方式,在多个层面所综合的丰富人文养料,恰是对西方人文艺术的重要补充。在中国振兴走向世界之时,文化的输出中书法正是绝佳的汉字标志性学科。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全球认识,提升和寻求将这一独特的东方瑰宝作跨越文化的传播、展示、诠释的现实操作能力和方式 。
从1997年秋季开始,笔者在科罗拉多州的纳罗帕大学 (Naropa University) 抓住一个需求的机会,设计教学大纲开出《经典中国书法》(Traditional Chinese Brushwork )课程,在科州当地的大学课程中, 这还属首创。这是一门设在视觉艺术系(Visual Art Dept.)的选修课,3个学时,共15周。从97年至今,已有五百多人次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教学实践证明,美国的大学生没有中国文化的背景,之前没有学过中文,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和学习,在学习书法史和训练使用毛笔的同时,学习汉字和成语,他们完全可以理解、接受作为中国文化标志象征的书法艺术;并以此为基点和管道,很多学生开始喜爱中国和东方文化艺术。有一部分书法课程的优秀学生在学完一学期之后,要求再深入再提高;在学院教务部门批准后,中国书法课程设置了1-3三阶课程,可连续性学习,每一阶都是3学分;有多位有艺术天分的学生连续习练领悟,创作出令人折服的中国书画作品,并在国际书法展中参展获奖。从2000年秋季起, 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由时任院长凯瑟琳博士的推荐,笔者开设了“中国书法”课至今。在美国大学推动书法课程的同时, 自2006年起, 我们先后在中美两地举办了三届《中美师生书法作品交流展》,以及多届高层次的国际书法展。和国家汉办合作,创办了丹佛孔子课堂,突出将大学书法教学和社当地文化传播结合起来,在美国中小学推广汉字和书法基础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也和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师大,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北京书法院等联合举办了多次书法教学国际研讨会和进修交流活动。(8)
(2)在跨文化对话大格局中 构建国际审美共识
中国书法,不仅仅是艺术,不仅是视觉艺术;她的融通性与复合性,使得书法教育和海外传播不能局限于简单的技法和视觉艺术。 汉字,是人类古代五大文明中硕果仅存的有生命的文字。汉字书法的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势在必行的时代潮流。
书法教育是海外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管道。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教授在他的书法论文中多次提出: 书法不仅仅是拿毛笔写字, 书法习字也是中文教学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当学生在认中文字的过程中, 在读和认的过程中, 加强写的训练, 特别是用毛笔的书写, 一方面认识汉字结构与毛笔线条之美,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文字的记忆, 在写的过程中, 把汉字的发展和缘由告诉学生, 对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帮助极大。(9)
在海外的多年中国书法教学, 使得一批又一批 “目不识丁”的美国学生对书法艺术发自内心的喜爱, 独特的笔墨心性训练对他们的心灵和自我认识产生了震撼与灵感。可以很自信的说, 教学实践证明:书法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获得审美共识。 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你的艺术要有“强势”、有生命“美感”,有得法的教育和丰富的人文学理内涵,还要在海外去争得的和实现话语权,才有生存与发展的天地。
书法对西方艺术家来说,其“拟于与不似”的造象和抽象性、表现情感性, 是一种东方的生命的诗意挥洒下的轨迹(尤其草书、大草), 具有不可忽略的艺术吸引力,能让西方人在现场亲历中直接感受到东方艺术魅力和汉字结构之美、毛笔线条之美;这是书法跨文化传播的一种优势。欣赏彼此差异性是一种文化接纳,珍惜自己的传统则是一种文化自信。中国书法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跨进美国的多所大学课堂,她的成功,受欢迎、被接纳,是一个深具意义的文化教育现象:这意味着新世纪书法不仅是中国的,而成为世界的;开始成为一个确定的现实!书法不仅仅是毛笔写字技巧,它包含了生命体验、情感表达、审美哲思。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
在当代书法的文化定位这个书法发展的基本问题上,当代中国书法重要课题在于在自身创新中寻找一种国际性的“审美共识”——把结构张力、笔墨情趣以及幅式变化这些语言从本民族传统的审美空间扩散到更大的现代文化空间中去,形成一种国际性书法审美形式通感或基本共识。“中国不应该成为被动的纳受者。中国同样应该在全球化文化互动中从事理论播撒和输出新理论,形成双向的“理论旅行”。一种对等互动‘旅行’。”(10)
在美国两所大学的书法教学十年实践证明:书法课程给很多洋学生开启了一扇独特的文化之窗。在书法教学中,穿插比较中西方艺术, 比较观念与方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开掘美国学生固有的文化背景与知识根底。西方艺术注重表面视觉的美, 绘画突出透视与逻辑,东方艺术则更表现文化与人的内心精神。独特的毛笔和纸墨,给予美国学生新的知识和理论框架,同时也给予他们一套新的方法和审美参照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与襟怀。在学期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创作各一幅书法和水墨画作品和五页以上学期论文。学生们的书画作品都凝聚了心血,创作是教学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得到自我训练、也发现自己。
中国书法课程在美国大学的实践具有跨文化的意义,本身也是丰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书法理论和审美观念的重要一环, 其中有很多思维观念与教学的素材可从心理学、中西比较学、视觉艺术学等多方面加以开发和研究。“恰恰是西方人少有的汉字书写经验,却超越了专业术语的范畴,更加注重物资文化、艺术及书写环境等方面的解读, 而这些方面恰恰又被我们本土学者多所忽视。有鉴于此,作为在场的我们,实可结合中国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法, 借机思考书法史研究的方法论转向问题;如是, 则将对书法的研究不无裨益。”(11)
(3) 学经典笔法尊经典大家 由书法教学实践文化输出
推崇经典,经典方法,经典书法理论和经典历代书法输出大家,是我们在课堂中选择教材、范本、传授方法、介绍名家大家的基本原则。没有东方文化基础的洋学生,学书法前如一张白纸。在海外大学课堂,最初的示范、诠释和形而上引领,至关紧要。我们有责任守护自己艺术的纯正与博雅。坚决反对和摒弃那些杂耍式“高招”,和不中不西没有文化出发点的随性涂抹和以丑为美的“创新”。我们既发对把书法粗陋化,也反对把书法精神空洞化、耍酷表演化。
在美国大学的教学, 正确的理解和技法是教学的基石。首先,书法初级阶段面对的主要是“正确握笔与基本笔法”,“读帖临帖”等。技法是“由技入道”的基础。沈尹默先生在几十年的书法教育中,锤炼出一条独特有效的教学法;他特别强调仔细观察经典名帖,尤其是其中的运笔入笔和收笔等 “金针度人”处, 强调“察之尚精,拟之贵似”的重要; 对那种“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的所谓“发挥”深恶痛绝。 特别对于最基本执笔和运腕,沈先生对弟子们有专门讲述和传教。笔者在美国大学书法课堂有一个非常有效和长期使用的传授方法, 是在学生学书法的初中级阶段,多次以“手把手”和“腕触腕”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悬腕和运腕的道理和方法, 教学上很有效,收到学生欢迎。悬腕和运腕, 在学书中很重要,又很不易表述和理解,“作书须运腕,时人常知,但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种种动作装模作样,宛如无病呻吟”。 因此给初学者正确的信息和示范,是核心要点。笔者的方法是“手把手”,用手把住学生握笔的手,从落笔、运笔、收笔的一笔一字的全过程,特别是笔的提和按,转与折,让初学者有一次次直接的感受和把握;所谓“腕触腕”, 是在课堂上,笔者与学生换位, 在笔者悬腕书写时,让学生的手腕搭在笔者右手腕背上,让学生感觉提与按、快与慢的相互交替和腕与肘的运动状态。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传授方法, 正是笔者在国内接受导师胡问遂先生的教导时受益之法,也恰恰是沈尹黙先生让学生高足得法的方式。 胡先生在文章中回忆道:“在作书时,叫我把手凭在他腕上,用触觉感悟沈老的动作,方始得其真髓”。(12)
多年的美国书法教学经验表明:人文观念、哲学方法、精神气质等等,这些相对于技术和专长,有人称之是“无用之虚”。 其实这个“虚”对人的内心精神和人格的成长是非常重要而有用的,是“无用之用”。其次,在提供给学生练习的书法词句中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彩;如选用中国的成语格言如“ 和而不同”、“有教无类”、“饮水思源”、“道法自然”、“依于人 游与艺”,以及“通变”、“和谐”、“神似”等,在习练不同的书法字体的过程中,讲解和提练这些“微言大义”格言中,包含的深刻;让学生在中西比较中得到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的宏观启示。这个学习过程,也正是当年沈尹默当年所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努力倡导的“美育”的一部分(蔡校长当时提出了“美育代替宗教”)。由书法而获得的审美之光,在海外将会具有和体现长久的美学辐射力和文化穿透力。
(4)书法立于世界,需要长期耕耘, 要大格局多方位拓展
十多年来, 笔者在北美大地除在纳罗帕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常年开设《中国书法》有学分学科选修课程之外, 还先后在美国巴德学院(2002)、南卡大学哥伦布校区(2005)、爱荷华大学(2006)、普度大学(2008)、爱荷华州立大学(2009)、丹佛大学(2009)、惠特曼学院(2010)、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2011)、美国西南大学(2012-2)、艾尔弗雷特大学孔子学院(2012-3)、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校区(2012-10)、阿拉斯加大学孔子学院(2012-11)、波士顿州立大学(2012-12)等大学,作中国书法讲座和让洋学生亲手握毛笔书写汉字的入门课程。 作为一个旅美中国人,能为在海外传播书法文化,秉承沈尹默、胡问遂等师长的教导,开拓海外平台延续他们的事业,笔者为此而感自豪和快乐。丹佛艺术博物馆1999年起正式收藏同时展览笔者两幅书法作品达12年,写下当代华人书作在美主流博物馆展出的新纪录,为此而告慰自己师长的栽培。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常为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传播的途径、平台,其展示率、知名度、份额占有、学术参与机会和书法课程认可接受度,等等相关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而深感压力与不安:至今为止, 全美三千多所大学,真正开设中国书法课程的不及30所 。一些稍对东方文化有些了解的民众或学人,八成先问“书法是发源于日本吗?”在很多大学和文化机构的国际文化艺术学术讲台上,“中国书法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很多数状况下是缺席和失声的; 中国书法家站在国际讲台上张扬书法的为数甚少。中国书法在海外的“边缘化”和陌生度,除了对方历史与文化的原因之外,我们还需要自问:我们对书法国际传播想了多少、做了多少?
作为一个当今世界大国,文化对话还刚刚起步,我们需要有紧迫感,使命感。世界天地很广阔,书法艺术所表现的汉字的线条与结构的美,对应着表现人的生命健康之力与美,足以感染和打动各种种族的人。我们需要足够的自信自尊,大步而扎扎实实走出去。
以沈尹默先生为楷模,从扩大增强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大我使命感为出发点,是中国书法走向国际化传播,乃至书法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核。一个民族,她的文化就是他在世界存在之的意义。在中西交流中我们输出的文化,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特别是象书法这样东方特有的东西。 我们决不能指望西方人在学术讲台上来推广与介绍中国书法,基础传播是在一门艺术在国际立身的基础,应当确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大格局大战略。试想,别人连书法是什么也没见过,何谈书法立于世界之林?我们没有自己精彩的好作品展现出来,别人何以动心动情? “拿来主义”过多,会呈现巨大的文化赤字;过分热衷于用西方的形式和观念解构中重朔中国书法, 将有失去自我的高风险。
结 语
书法艺术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比肩当年沈尹默先生: 抓住历史的机会,有目标地把书法艺术和教学法推向海外、推向大学和孔子学院和课堂。认真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新观念新方法,可使书法本身再发展、再丰实而具备现代形式美感。可以确信,我们把自己文化中最有价值和特色的瑰宝让全世界分享,同享其利, 而决不是强加于人。书法,将被证明不仅仅是东方化的审美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审美与心性的需要。书法艺术本身,也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文化水库”。以书法的书写性与精神性之交接贯通,推进多元文化之间的审美共识,这是一个有大得益、有大创意、有大天地的的事业。
(本文作者:美国纳罗帕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书法课程专职导师,美国大学美国汉字书法教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特邀授课教师)
注释:
(1)李庶民:《沈尹默书法生涯》参选文章部分史实
(2)褚保权:《忆尹默二三事》1983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3)沈尹默:《书法论》 1957年出版
(4) 、(5)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1965年出版
(6)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1965年出版
(7)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1965年出版
(8)《中美师生书法作品交流展》在2006年、2008年2011年由上海中华书画协会、美国汉字书法教育学会、美国丹佛孔子课堂共同主办,分别在上海文庙和美国大学校园展出,获得各界欢迎好评。2006年6月在上海首次展出时,中国新闻社用“破天荒”为标题作了专题报道。
“海外书法教学国际研讨会暨中美书法论坛”于2009年7月27日在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举行。“书法海外教学与教材国际研讨会”于2009年7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召开。(9)《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启功书法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王岳川:《中国文化守正创新与世界传播》2008北京大学书法网
(11)吴 鹏: 《日常生活与物质文化》2013中国书法艺术国际论坛文集(成都)
(12)胡问遂:《谈谈写字的姿势、执笔与运腕》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