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高校书法

北大三杰: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4-07-30



北大三杰
 
 
 
    北大燕园风景如画。这里不仅亭台楼阁参差林立,而且山环湖绕;校园内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步移景异。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这里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凭借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卓越的科研水平,北大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把最前沿的人文、科学知识传播给世人,北大堪称东方世界的学术圣地。本文的三位主人公几乎同时学于斯,长于斯,结缘于斯。书法家曹宝鳞于1978年10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王力教授,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白谦慎先生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本校研究生院,一年后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华人德先生则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他们有着共同的书法兴致,研究着方向一致的书学学术,交谊甚笃,共同发起成立了北大学生书法社。他们书艺精湛,学术成果尤其丰硕,学界称其为中华书学之 “北大三杰”。
    不久之后的1987年,因为共同的艺术及学术理想,“北大三杰”再次深深地结缘于素有吴越文化中心之称的苏州之沧浪书社。在沧浪书社,他们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书学达人们共同营造出梦寐以求的专业书学研讨氛围,书社内部倡导民主平等的交流与批评,秉持认真严肃的艺术态度和研究精神。华人德首告奋勇:“乞同人剖析,切吾要害。苟能儆世,此余之愿望,万勿有所留情。以通讯为月旦,请自人德始!”白谦慎曾批评华人德追求含蓄,反不如过去开张。白谦慎在准备一个会议发言时,谈到八大山人书法与碑学的关系,华人德认为白谦慎的观点有误,于是驰书辨之。随后白谦慎在致华人德的信中,表示对于碑学要有宽泛的理解,碑学追求古朴稚拙,清初八大山人与郑簠都有这样的审美倾向。在学术研究上,他们精诚合作,华人德、曹宝麟共同参与了《中国书法全集》之七卷本《中国书法史》中四卷的撰写工作。连任两届总执事的华人德,在1998年书社的第五次年会上,提出自己将不再担任新一届总执事。他认为民间社团尤其不应该搞终身制,一个人做的时间长了,书社就会变得暮气沉沉;培养、建立一种制度,其影响力要比某个人的影响力大得多。通过民主方式选举出新的社务机构,书社才会更有活力。他的这一要求得到社员们的赞同,在此次年会上,言恭达当选为总执事。正是以华人德为首的北大三杰,真诚地从事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在书学界首开民主、平等、规范的学人学术风气先河。
    北大三杰以朴实的学风,严谨的创作姿态,坚持书学研究与书艺创作的高品位与学者风格,对传统书艺广为师承与开掘,探索与出新,他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艺术及学术成就,有着共同的为艺治学的特征:其一,三家都继承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北大学风,心襟虚怀高远,且学养深厚;其二,书艺皆深得传统滋养,追揽古贤,秉承文脉,推陈出新,然不乏古意,尽显学人风采;其三,三杰均治学谨严,成果丰硕,堪称学术等身。
    北大三杰有着共同的学者品质,且书品尽皆儒雅,然而他们在学术与艺术实践上又各有主张,书风面貌如春花秋月,各擅风流。
 
    曹宝麟(1946.05—),斋号晏庐,上海嘉定人。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沧浪书社社员。1964年9月入华东化工学院化机系,1978年10月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王力教授。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1993年在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工作,1993年12月调至暨南大学文化艺术中心,为该中心研究员,书法篆刻研究室主任,硕士生导师。2005年合并于艺术学院,今为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自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荣获一等奖后为世瞩目,其作品入选河南“国际书法展览”、全国第二届至第九届书法作品展览(第五届获“全国奖”)等,在报刊发表或被博物馆、纪念馆等收藏。并为全国中青展第二至第八届评委,以及行草、楹联等专项书展的评委。
    他自幼爱好书画,受伯父顾振乐熏陶,但基本自学。行书初学《圣教序》,不得要领,舍难就易,转学赵孟頫,稍似形貌。1967年得戴尧天指导,曹宝麟始学米芾,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复兼习苏黄,上溯二王。涵泳书卷,发扬文心,功力深厚,精致隽秀,他实为传承古典书风之代表书家。先生自述有云:“我深知创变的重要,但欲变而不知变或故作而违规律,还不如委顺随化,与时推移。因为变迁是宇宙定理,想不变也不行。缓慢的变犹如坐地而不觉,揽镜而不知,而十年的比照便凸现差异的巨大。有时对比旧作,深慰尚有寸进,那么自可不必只争朝夕,好像非变得面目特异不足以独立书坛而惶惶不可终日似的了。”一语道出真谛,推陈非易,出新尤难,非一日之寒也。近年他锐意变法,精研米芾,博涉颜鲁公、苏东坡、黄山谷诸家,其书法遂自成一格,以纯粹的帖学家法再现了古典之美,熔铸宋、明,渐达苍茫浑成之境。
    曹宝麟精于书史、书论研究。考据是其研究生毕业后调整学术方向才开始着手的事业。先生自云:“不可否认,三年师从王力先生的生涯砥砺了我科学的求实精神和慎独的学术品格,但思接千载而又游刃有余,则全倚仗由广泛涉猎积累的各类有用知识。我读书从来细致,几不疏漏,博闻强记和审思缜析,是考据的必备素质。我自许有佞古之癖,时时扮演细作,以勘破千年迷案,还历史真相而乐此不疲。”沿此精神,他把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一百多幅作品,考据排出先后次序,开创学术界前所未有的先例。他更耗费近十年时间,将二百通宋人尺牍为主的书迹,一共涉及一百五十多位书家,详尽考证,填补了学术界对对宋代政治史及文化史研究的缺隙。考证至勤,收获颇丰,其《读帖考斟》、《蒙诏帖非伪辩》、《赵佶书蔡行敕考》、《陆机平复帖商榷》、《颜真卿自书告身证讹》等论文陆续在《故宫院刊》、《书谱》、《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代表著作为《抱饔集》、《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中国书法全集.北宋名家》、《中国书法史·宋辽全卷》等,享誉弥高。近十年来还参加了《汉语大词典》、《全唐诗词典》、《新编文史词典》、《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的编纂和编委工作。足见晏庐主人学精识广,学术涉面相当广阔。
 
    华人德(1947.03—),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文学学士。华人德自幼酷爱书法,14岁临池从颜体入手,继学柳体、赵体,后得王能父指点溯源而上,学北魏墓志十数种得紧密之构,习汉隶名碑得朴茂之气、生动之趣。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又遍观图书馆所藏金石拓片,由是书艺大进。书法作品参加国内外各重大展览,1986年入选“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获一等奖,隶书对联荣获“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奖”,为十名获奖者之首,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书法卷》。1999年3月,应邀参加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举办的“中国书法的文字及其文化背景”国际学术会议;1999年6月在苏州举办了“《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为筹办者之一。山东翰墨缘画廊推荐书法家华人德发表出版书法论著数十种(篇),出版《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注》。曾任北京大学书法社社长,沧浪书社总执事,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展评委。全国第四、五届书学讨论会及隶书学术研讨会论文评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委、苏州市书协主席、沧浪书社社员、苏州大学图书馆参考特藏部主任及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华人德首先是个书法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就跟随语文老师课堂学习书法,14岁临池从颜体《麻姑山仙坛记》入手,继学柳体《玄秘塔碑》、赵体《重修玄妙观三门记》(墨迹本),初得楷法。文革中期,在苏北农村插队四年,白天劳动,晚上和雨雪天就临习碑帖。为求突破楷法之程式化,后得王能父指点溯源而上,学隋《龙藏寺碑》得萧散风神,学北魏《元诠》、《元倪》、《石夫人》墓志得紧密之构,学汉之《石门颂》、《张迁碑》、《曹全碑》诸碑刻得朴茂之气,又从前秦《广武将军碑》处悟宕逸之势,于篆、隶、楷、行立足根基,已至于轻车熟路。喜用长锋羊毫喜以大笔作大字,所书碑帖尤能“拙厚”。北大期间,华人德又遍观图书馆所藏金石拓片,名迹图书,深受顾炎武《日知录》“采铜于山”的治学思想启迪,完全选择了碑学途径。由于唐代及以后的名碑大多是名家所书,故不专注于唐宋元碑刻,则精力集中于中古时期的两汉和未受二王书风影响的十六国和北朝时期,以及清代后期兴起的碑学书派。书法创作与书学研究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华人德犹广泛参阅首都各大博物馆历代大家真品、名家展会,组织成立北大书社,与同好深入切磋交流,书艺日进。他主张写字不一定要通过变形、错位、支离、夸张、草率,才算有趣味、有个性,缜密、洗练、绮丽、含蓄、典雅,才是高格;婀娜小篆、端庄正楷,照样能写出个性,写出境界来。加之其学养渐趋丰厚,为人坦诚、低调,谦谦有如君子之风。其书恰如其人,下笔沉着从容。楷书用笔多藏起藏收,锋芒收敛,藏愠去火;结体开张有度,字行疏朗,气静神闲,彬彬学究风度。隶书功力格调极高,那种气定若闲的书写状态令人向往,和那种剑拔弩张者拉开了距离,恬静淡雅,如之筠林得沐清风。行书则从隶书和魏碑中脱胎,吸收了它们一些结体的特征,而抛却了凛厉角出的刀刻味,去追求宁静恬淡的境界。其书观之如耆老品茶,涩里藏甘,其味悠悠。是可谓人未老,笔先秋。
    华人德书法创作着重研究碑刻的书法,作品形式构成尤其独特,其作品多有始于古器物的拓片者。当器物的时间、出土地点和图像的主题被确定以后,华人德常常选择文辞清雅、语言朴茂的文学文本,通常是一首古诗,某种程度上来说明图像的内容或是被图像所阐释。通常文本的写作时间与拓片实物的年代是相同的,但并不总是这样。华人德在与拓片相对应之处,用一种适当的书体和风格写下文句。印章多成组钦用,印章的内容务求突出作品所营造的特殊的对话氛围,使作品更加谐调、完整。
    因为酷爱书法,华人德进而研究书学。一开始就切入较深层面,他直接研究中国书法汉魏六朝断代史,集中于中古时期的两汉和未受二王书风影响的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围绕汉魏南北朝碑学展开探究。于是便结二籽:《中国书法史·两汉卷》与《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升南北朝墓志》,初步奠定了他书学学人的地位。从此一发不可收,《华人德书学文集》、《兰亭论集》、《六朝书法》、《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等相继面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他的研究分为两大块:早期书法史部分,专攻汉魏六朝;晚期书法史部分,专攻清代碑学。这些研究成果继承了乾嘉以来的朴学传统,结合二十世纪考古的新发现,对特定历史时期书法现象的文化背景、社会体制、艺术风格、名物制度都有深入独到的分析。《论东晋墓志兼及兰亭论辨》一文是华人德1995年首发于台北《故宫学术季刊》之秋季号的书学力作,之后又在美国《中世纪早期研究季刊》英译重发。可见此作得东西方学界多方嘉许。该文罗列近四十年出土并文献著录之两晋南北朝墓志,先考其形制,后辨其时代书风特征,得出此一时期士族墓志乃由当世工匠刊刻,形质简朴,书法粗劣;与同时期士大夫流行的书法流美之风大相径庭,故而推倒郭沫若先生以东晋墓志的隶书书风来论证《兰亭序》为伪作的观点。华人德的书法史研究因而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和推重。
    孔子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华人德先生恰值耳顺华年,书艺与学术业已根深树巨,桃李满天;犹尽可从心所欲,云天绣锦,令人仰慕不已。
 
    白谦慎(1955—),生于祖籍天津安溪,长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本校研究生院,一年后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1990年在获硕士学位和修完比较政治博士课程后,转学至耶鲁大学攻读艺术史,师从班宗华教授。1993年获硕士,1996年获博士。1999—2000年为盖梯基金会博士后。1995-97任教于西密执安大学艺术系。1997年至今任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中国艺术史教授。2004年获终身教席。2002年春为哈佛大学艺术史系客座教授。现居美国。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2003年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天倪——王方宇、沈慧藏八大山人书画》(2003年与张子宁等合作于佛利尔美术馆)、《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2003年上海书画出版社)、《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2003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傅山的世界》(中文繁体字精装本,2005年由台北石头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200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等。
    白谦慎是1980年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的获奖者,他从此在书法圈内颇有名气。这一次,北大三杰同时获奖。白谦慎学书法,是1973年在上海财贸学校读书的时候开始的。最初他从萧铁先生系统地学习书法,主要是临习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不久又先后师从王弘之、金元章、刘景向、章汝奭诸先生学习小楷。北大就学期间,白谦慎利用学余时间学习书法,经常和华人德、曹宝麟一起研讨书艺,共同发起成立北大学生书社,华人德担任社长,他被推举为副社长。由于有着北大书社极好的研讨和学术氛围,白慎谦书艺大进,在校期间他以小楷《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在全国学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中一举夺魁。
    书法一直不远不近地相伴着白慎谦。他隶、楷、行、草诸体兼善,尤擅小楷。其小楷笔功精到,字字玑珠;兼得颜鲁公雄健与钟繇高古风神,又行间取之杨凝式与林逋疏朗一格,更得书卷气,虽是小楷,却气象深宏。1989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白谦慎有幸得识“民国才女”张充和先生,竟成忘年之交。张先生亦雅擅小楷。白谦慎常去张充和先生家造访,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其手卷《兰亭序》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清雅高古,三惜草堂赞为“法书”。
    在北大期间,白谦慎便已开始书学学术研究。之后旅美读博,1990年在获硕士学位和修完比较政治博士课程后,由张充和先生推荐转学至耶鲁大学攻读艺术史,师从班宗华教授。那时,他在艺术博物馆和私人藏家那里得以近距离地观摩了无数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珍品。在耶鲁大学,他用了3年完成博士要修的课程,又用3年完成了博士论文。毕业后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任副教授并获终身教席。从此,白慎谦步入书艺书学专业研究殿堂。2002年春任哈佛大学艺术史系客座助教授。1990年以后用中英文发表多篇关于中国书法、绘画、印章、的论文,其中有些被译成日文、韩文。和华人德合编《兰亭论集》(2000年苏州大学出版社),获首届“兰亭奖”编辑奖(2002年)。2004年在美获古根汉研究奖金。
   《傅山的世界》来自白谦慎的博士论文,也是他以艺术史学者身份出版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傅山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奇特的人物,他身份繁多,文人、道士、书法家,除此之外,他还是医生,甚至因此为民间所熟知。白谦慎前前后后用10多年写成了《傅山的世界》,清晰地勾勒了傅山的艺术传奇。这是他一次完美的访古,用艺术化的语言描绘了傅山在那个时代的困惑与光芒。这本书打动了很多人,成为近年来少有的学术畅销书,很多人通过《傅山的世界》走进了白谦慎的世界。令白谦慎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部由专业论文衍生的学术著作,竟吸引了很多非专业读者,《傅山的世界》简体版1995年由三联书店推出后,从八千本起印,一个月后就开始加印,首印加上重印已达两万二千册,而当年国内书法理论类图书的印数大多在四千册左右。白谦慎凭借此书跻身当代中国艺术史学者行列。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是白谦慎的另一本小书,因《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一书“立论的时代性和反思的深刻性”,出版当日即迅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议。2005年初,因其在书中“立论的时代性和反思的深刻性”而被《书法》杂志评为2004年中国书法界“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旅美学者白慎谦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学者书家,更重要的是他已经自觉担负起将国粹书法推出国门推向世界的使命和责任。目前他正着手研究晚清名宦、学者、书画家、收藏家吴大澂,这是他关注了近20年的人物,估计若干年后人们又能见到一部全新的巨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