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东方思想

王怀瑞 | 推进文化书法建设的几点思考【作业选录】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7-22

 

◎推进文化书法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怀瑞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提出“文化书法”理念,在全国书法界引发广泛反响,得到大部分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认同和点赞。通过参加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学习研讨,对“文化书法”的基本内涵和思路举措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下一步如何推进文化书法建设,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首先,要立“魂”,就是高高举起国学大旗。国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份瑰宝,和西方一样值得全世界的人们尊重、学习和践行。中华文化最精粹的部分是国学,理应为中华民族、每一位炎黄子孙所欣赏诠释进而价值重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就是中庸和合,强调尊重历史,尊重教化,尊重道义,注重个体精神修养。国学中阐述的诸多思想,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皆贯穿在宇宙万事万物规律之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思维和人们的处事行为,皆具有历久弥新的重要价值。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倡导全民大力学习国学经典,从小学到大学开设国学专门课程,并作为考试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要把学习国学经典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把优秀国学内容融入当前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广大书法家和爱好者要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重塑中国文化之身,带头学国学、讲国学、写国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其二,要尚“文”,就是扎实学好汉字文化。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在《光明日报》刊发的《书法灵韵》一文中提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汉字是书法的最基本的载体。没有汉字,书法就无从谈起。可见,要学习书法,推进文化书法建设,首要的任务是人人学好汉字,懂汉字,尤其对每一位书家而言更不能不识汉字、写错汉字,否则一幅笔法较好的作品因错字而大失水准。作为一名合格的书家,除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外,还要具备其他的文学知识素质。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倡导书法求“韵”脱“俗”,最佳途径就是多读书,以使胸中有书千卷,这也就佐证了为什么宋代书法家都是“文人”的缘故。所以,古代凡是有名的书法家,都有着丰厚的文化修养根基。对此,各个学校要加强汉字、语文的学习,多设置一些诸如书法史、古文字史、古代汉语以及诗歌、散文课程。各级书协吸纳会员,要先过汉字关、文学修养关,以此激发广大书家学习古文、汉字和运用汉字的热情。

其三,守“正”,就是坚定不移回归经典。赵孟书论的核心理论是“用笔千古不易”,提出变中的“不变”,把技法提到相当的高度,强调“书法以用笔为上”,将汉字书写的笔法的基本要素和根本规矩的不变看成根本。纵观中国书法史,历代书家对书写用笔变化奥秘都皆有一种内在价值的尊重和坚守。这就是说,学习书法一定不能摒弃古人优秀的东西,要倡导以经典名帖为本,读帖、摹帖临帖,打牢基本功,提升硬实力。各级书法院校、大中小学的书法课程,都要以临摹经典名帖为主,大力倡导举办各种形式的临帖比赛或展览,为各级书家施展学、临帖提供竞技平台,以此全方位、更广度提升广大书家、爱好者掌握古人书法大家笔法水平。

其四,育“美”,就是全面打造“风神”精神。书法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王岳川教授认为,书法之美是多层次的,它不仅呈现出线条之美,还蕴含了结构之美、布白之美、墨韵之美、印章之魅、意境之美。这就告诉我们,书法不仅要在技法上下功夫,还要在神情上下功夫。宋代书法家孙过庭曾阐述“神”与“情”的关系,即“风”“神”关系,认为二者所指虽有不同,但都与书家的内在修养和澄清情怀有关。就是说,要想提高书法整体水平,不仅要在“技”的层面上下功夫,还要在“神”“情”方面细加琢磨尤为重要。为此,为提高文化书法的审美情趣,必须采取综合施教的措施,让书写者不仅懂得书法内容和技法,还要重点掌握其他学科对书法创作的美育功能。要倡导当代书家和爱好者广泛涉猎诸如哲学、文学、美学以及文艺、音乐、戏剧、绘画等方面理论和知识,进一步丰富自己美育修养,真正成为具备“风神”的书法大家。

最后,推“广”,就是让书法艺术走向世界。艺术无国界,同样书法艺术也无国界。中国书法审美经验不仅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人类的;中国书法文化的可持续输入,将使中国书法文化走向世界而获得书法文化复兴。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国策的进一步扩大推进,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目标成为可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开阔国际视野,在世界各国筹建更多的孔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习培训机构,让更多中国书法家走出国门,站上国际书法讲坛;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组织,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加快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国外中国书法学者,全面提升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中国书法艺术的光芒普照全球大地。(作者系北大第二届书法文化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