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
王岳川 屈原《渔父辞》篆书 190X360cm 2010
闲来品茶,方感到端午节已近。不由想起节日这一东方文化“二难题目”来。
中华文化不仅以其独立之姿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且因其与本民族共呼吸的关系,又使其成为民族命脉的代表与承续者。而岁时节令乃中华文化千年文明的缩影,可谓本民族精神之底蕴,思想之聚象,风情之反映,几千年的喜怒哀乐粹于其中。
我国民俗节日历来被叫做岁时节日,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而节日源于季节气候。从正月初一举国欢庆春的节日开始,几乎每月都有节日。如“二月二”春龙节,俗称“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歌节,也是定情之节;“四月初五”清明节,踏青、扫洒,祭先人;“五月初五”有为纪念战国时候楚国大夫屈原等而设的“端午节”,以表彰忠义气节;“六月六”天贶节,俗称“晒虫节”;“七月七”七夕节,俗称乞巧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
这些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它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然而在它们未来的岁月中,它们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时令。它们带着先人的质朴,从远古走来,在沧海桑田的变更中,吸纳了历史的、宗教的、民族的文化元素,不断完善以至约定俗成,走入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中华每个人的生活中——上至皇族贵戚,下至贩夫走卒,无一人思想不受其左右,遂具备了自然时令与生活时令的双重特征,成为农耕文明语境中的话语代表。而历代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更扩展了其中的哲理,夯实了其中的民族文化成分。节气与人事的兴叹相联系,令节日成了民族心理、信念与语言的发抒场所,这一文化话语的代表最后也以较完整的形态汇聚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潮中。
本来“仲秋”只指八月,后因八月望日正是三秋之中,于是八月十五成为“中秋节”。周代以来,中秋节是迎寒祭月的节日,到了唐代发展成为祭月、赏月、玩月的喜庆团圆的盛大节日沿袭至今。中国人几千年来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构成了完美和谐的节日文化。这得感谢宋代大文豪苏轼等,是他们的妙笔令节日摇曳生姿,苏轼咏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人间悲欢离合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之间的奥秘。
当农耕民族需要喜庆丰收时,他们选择了农历九月九日。农历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节,加之“九”是最大的阳数,又与“久”谐音,“久久”又有“宜于长久”、“年年丰收”的意思,故于重九日有庆祝风俗。因此,传统节日重阳节,是代表中国人喜获丰收的一个节日。重阳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登高,而登高又可能萌发思亲,尤其于古代游宦之士人,求学之学子,思亲极为强烈。王维一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能响彻大江南北, 传唱至今,不仅在于它揭示着中国读书人千古辛酸之哲理,而又在于它与节日的合一,使它具有了民族的魅力,民族的东西是不朽的。“重阳”又为老人节。
而正可代表中华妇女的贤惠端庄与温淑坚贞,是“七月七”的乞巧节。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从《诗·小雅·大东》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胶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经传演,家喻户晓,织女成了中国妇女对爱情忠贞不贰的传说,为中国妇女美德的代表。至于春节,是为庆祝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是为感谢自然赐予新的开始,也是为了激励新的奋发,普天同庆,万物齐歌……
民俗节日就这样伴随着亿万农耕群体,从远古走到今天,始终与全世界十多亿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中华儿女无论在哪里,始终带着传统的民俗节日,以示自己是炎黄子孙,不忘先祖,因此,民俗节日可谓民族文化凝聚的纽带。
但是,现今,民俗节日除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少数节日外,其余如“端午”“七巧”“重阳”等已经为被严重忽视。似乎“端午” “重阳”过与不过,都无关紧要,“七巧”也许根本就被遗忘了。因此,他国竟然要与我们争夺“端午”的发明专利,可见其趁人之“疏”。如今的文化已成为各家各派,各国各民,有意或无意争取国际地位和身份的利器。于是乎,文化的讲坛,俨然成了争胜的战场。我们得认真思考,我国文化身份何在,我国现代化意义如何描绘,21世纪我国形象谁来塑造,虽然它们实际上于悄然间已经成了关涉我国未来局势与命运,成了摆在全体国人,尤其是引领我国思想前锋的知识界面前的头等大事,遗憾的是我们尚未清楚地意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
东方最悠久、最重要的部分——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迫在眉睫,自然应该从传统中来。民俗节气适逢其会,时代召唤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它,使之继续保持着它固有的文化活力,唤起国人对民俗节气的文化记忆,增强我中华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让中国节不再成为飘逝的,也许是东方绿色生态文化的善良祈愿。
“午”的字源背景非常古老深奥。许慎《说文解字》释“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将“五月”称之为“午月”。许慎对“午月”深层含义揭示为“牾也”。因为,“五月,阴气午逆阳”。换言之,“午月”,是发生阴气开始忤逆、冲销阳气之月。探讨“午”字源背后所蕴含的古老哲学观念:“午月”不仅是一个时间标记,更是古人阴阳对立统一理论的生动体现。许慎的“午月,阴气午逆阳”这一解读,揭示了五月时节阴阳能量的微妙变化和冲突,为理解中国古代历法与自然哲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午”,《广韵》:“疑古切,上姥,疑”。进一步考辩“午”字,可以看到,大抵有以下几层意义。
其一,干支逢五曰午。亦特指阴历五月初五。如:端午,重午,“午月”。又指十二时辰之一,十一时至十三时为午时。午时日正中,因亦称日中为午。《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李善注:“午,日中”。
其二,古人以十二支配方位,午为正南,因以为南方的代称。《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其于十二子为午。”《释名·释天》:“于易为离”清毕沅疏证:“南方,午位也。”
其三,“午”为“忤”的古字。具有违逆,触犯的意思,后多作“忤”、“迕”。《礼记·哀公问》:“午其众以伐有道。”郑玄注:“午其众,逆其族类也。”《大戴礼记》午作“忤”。陆德明释文:“午,王肃本作‘迕’。”《荀子·富国》:“视可,午其军,取其将。”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三》:“午,触也。”
其一,正,不偏斜;公正,正直。《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孔颖达疏:“目容端者,目宜端正,不邪睇而视之。”《墨子·非儒下》:“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汉刘向《说苑·至公》:“今弃法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
其二,开始,头绪;先兆,迹象。《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孔颖达疏:“端,犹首也。”《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唐韩愈《原道》:“不求其端,不讯其末。”《礼记·礼运》:“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孔颖达疏:“端,谓头绪。”《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晋陆机《君子行》:“福锺恒有兆,祸集非无端。”清侯方域《郑氏东园记》:“或曰,凡妖祥之端,必其大者先见,而后小者应之”。
其三,顶部;锋尖;末梢。《韩诗外传》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因此,端午之“午”,既有“干支逢五曰午”之阴历五月初五端午之意,也有“午”为“忤”之违逆触犯的意思;而“端”具有开始,头绪,先兆,迹象的含义,又有正不偏斜的精神含义隐含其间。
更近一步看,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国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伦理观念、生活哲学和自然观。端午节的国学含义丰富且深远,其含义可见以下几端。
屈原:最广泛流传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他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自沉于汨罗江。人们为了防止鱼虾损伤他的身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屈原的爱国精神被后世广泛传颂,端午节也因此被视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他后人为纪念其高洁情操和忠贞精神,逐渐形成了端午节的习俗。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和军事家,因忠言直谏而遭赐死,死后被投入江中,传说中他变成了潮神。尽管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说法并不如纪念屈原那样广泛,但在某些地区,人们仍然将端午节与伍子胥联系在一起。
曹娥: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女,她父亲在五月五日溺于江中,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十七天后寻找投江的父亲而跳入江中投江自尽,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她的孝行被人们传颂,感动了当地人,端午节也被视为纪念曹娥的日子。
王羲之《曹娥碑》局部
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因不愿出仕而与母亲隐居山中,最终被晋文公重耳火烧山而死。虽然主要与寒食节的起源相关,但有部分地区也将其作为端午节纪念的人物之一。
因此,端午节纪念的不只是一位古人,而是多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高尚品德或重大影响的人物。一些地区和文化中可能还会纪念其他人物,比如药王、蚕神、张天师、钟馗等,但这些并不是端午节普遍认同的主要纪念对象。总的来说,端午节纪念的主要是屈原,其次是伍子胥、曹娥等,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纪念的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纪念先贤,弘扬忠孝:端午节最重要的国学意义之一是纪念屈原,他是中国古代忠诚与爱国精神的象征。通过纪念屈原,不仅缅怀其高尚情操和文学成就,还弘扬了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操。同时,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忠”(屈原、介子推)、“义”(伍子胥)、“孝”(曹娥)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家国情怀的体现。端午节通过纪念这些历史人物,强调了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这种情感在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祭龙文化,顺应天时:端午节源于古老的自然天象崇拜,与龙图腾文化密切相关。古人认为在这一天“龙升天”,是祈求雨水、庆祝农业丰收、以及祭祀龙祖的重要时刻,呈现古人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和顺应,以及对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端午节起源于天象崇拜和龙图腾祭祀。古人认为端午节是“飞龙在天”的吉日,因此端午节也是祭龙祖的日子。这种崇拜和祭祀活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未知力量的敬畏。
驱邪避疫,保健养生:端午节期间,民间有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这些活动旨在驱除邪气、预防疾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健康生活的重视和对自然疗法的应用,与中医养生理念相契合。端午节也有祈福和避邪的含义。古人认为端午节是“恶月恶日”,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驱邪避害。例如,挂艾叶、佩香囊等习俗,都是为了驱除邪气和瘟疫,保佑家人平安健康。端午节可以说是古代卫生节。端午节的习俗中包含了许多有益于健康和防疫的措施,如端午节沐浴、饮药酒等,这些习俗在古代起到了预防疾病和保护健康的作用。
亲情与友情联结和文化传承: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等活动往往需要家人、邻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家庭的亲密度,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谐与社会团结的价值观。赛龙舟则体现团结与协作精神,团队成员需要紧密配合、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端午节的习俗和庆祝方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文化自信与国际交流。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国际文化交流:端午节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和骄傲。同时,端午节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向世界多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
《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会意之恉。呼教切”。
《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其一,祭,祭祀。《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祭义》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涖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无勇非孝。五者不遂烖,及于亲,敢不敬乎”。《史记·夏本纪》:“(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其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诗大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朱熹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汉桓宽《盐铁论·诏圣》:“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也。”汉贾谊《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反孝为孽。”又谓孝道。《孝经·庶人》:“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其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惠帝时,奖励有孝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者。《汉书·惠帝纪》:“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汉书·高后纪》:“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颜师古注:“特置孝弟力田官而尊其秩,欲以劝厉天下,令各敦行务本。”《汉书·文帝纪》:“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唐代科举选士的科目之一。《旧唐书·代宗纪》:“癸卯,上御紫宸殿,策试茂才异行、安贫乐道、孝悌力田、高蹈不仕等四科举人。”推荐有孝行之德者为官。《新唐书·孝友传赞》:“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宋陈亮《祭林圣材文》:“孝悌称于宗族乡党,慈爱隆于父子弟昆。”
“教”字原初含义:“教”的甲骨文是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都呈现左下为“子”(孩子),两个叉表示孩子在学算术(爻),右边是教师手拿一根教条。
《说文·教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意思是:教,在上的实施,在下的效仿。字形采用由攴、孝会意。所有与教相关的字,都采用教作边旁。
第一层含义是,启蒙开化、教育指导,与孝悌相关。《周礼·师氏》:“以教国子弟”。《孟子·梁惠王上》,“谨相序之教,生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尽心章句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第二层含义是,把知识技能和观念传授给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韩愈《师说》:“择师而教”。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总体上看,端午节的国学含义涵盖了纪念历史名人、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天象崇拜与龙图腾祭祀、祈福与避邪以及团结与协作等多个方面。通过庆祝端午节,不仅能够缅怀先人,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在全球化的今天,端午节更是成为了连接中外、促进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节日。
人物:王岳川、于丹、纪连海、聂卫平、方文山等
(此处仅仅列出王岳川的讲演和回答提问。正式播出时有删节)
主持人朱军:压轴上场的重要嘉宾:他精通书法,专于音乐,擅长演讲;他涉猎极广,从西学到国学,从文艺美学到文化研究;骨子里保存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蕴,使他善于在哲学层面去反思,对文化精神价值进行再符码化的定位。他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不是小我,而是“大我”——中国和世界,他大量专著都与“发现中国”的大主题有关;他对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有着知其不可而为知的精神。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四川人,更是一个醒着的文化学者,他就是北大著名教授王岳川先生。掌声有请。
王岳川:大家好,今天准备给大家讲一讲“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的六个关键词。
“汉字文化圈”曾经辉煌无比,如今正在变成“美国文化圈”。我们应该追问,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原创国,中国文化应该怎样重新崛起?还有没有美丽精神?在我看来,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表征为各个方面,而最终凝聚为中国精神的汉字魂。这里可以用六个汉字来高度概括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第一个字是“水”。我们面前的河姆渡一江春水向东流。河姆渡七千年文化证明中华文明不仅仅是黄河文明,也是长江文明,我们把它称为“中国的两河文明”。水在中华民族中有几大美德。孔子说:“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原文为:大意是,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之乳汁,它好像有德,德高盖世;水无定形,流必向下,或方或长,循之以理,它好像有义,义重如山;千支万流汇入汪汪,茫茫荡荡不见涯际,水好像有道;穿山崖,凿石壁,从无惧色,水好像有勇,勇往直前!再者,安放必平,无高低上下,水似守法;量见多少,勿需削刮,水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向东,好像立志;万物入水洗涤必洁净,又好像善施教化。由此观之,水乃真君子也,它能晓人以立身处世之大道,安可不观!于是,李白有黄河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大气磅礴,是中华母亲河。杜甫有长江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源远流长,气势雄浑。两位大诗人一南一北,描写的江河却是一北一南,这说明长江和黄河构成了中华的“两河文明”。我想化约地说,水在中华民族当中有着崇高的美德——上善若水。首先,水主平。我们说海平面,天下没有比水更平的了。其二,水勇敢,水赴瀑布高谷而不畏。其三,水坚持,九曲黄河滚滚向东。其四,水圣洁,水冲洗掉一切污泥浊水。其五,水谦逊,水就下,谦卑,但资源万物良田。其六,水是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水就是生命时间维度。可以说水是中国文化当中水的哲学、水的精神的一个体现。了解了水就了解了中华文明的根本。
第二个字是“节”。我们今天过端午节,我们却在浙江的河姆渡谈楚国屈原,不是觉得有点奇怪吗?就是因为这个节把我们结起来。中国结每一个结和我们今天节日的节相关,节者结也。中国史前——最初造文字之前是打结,小事情打一个小结,大事情打一大结,更大的国家大事打一个更大的结。结变成了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了中国文化中每个人必须记住的民族精神传承的密码。这个节是纵横的,不仅关乎家庭,而且关乎社会,关乎到整个国家。中国节是一个团结的节,是一个团圆的节。互相沟通了解了的节,我们知道中国节和水一样,是中国文化的指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人过节跟思念、亲人紧密相关。
第三个字是“中”,中是中国的中,中庸的中。西方天平是把一段取其中,中国不是这样。大家看到中国称中药的秤没有,左边很短一段,右边很长一段,有一个四两拨千斤的秤砣,就把整体平衡找到了。中国的中不是二者相折取其中,相反是一种高的智慧,高的平衡能力,四两拨千斤的“中”。
第四个字是“庸”,很多外国朋友到中国来学习,觉得庸字是平庸,是凡庸,甚至是庸长。庸在古代的解释,庸者恒也。什么叫恒?持之以恒。我曾让我的博士生举着一张书法由我来评点,大家知道一张宣纸不到10克,这个同学身高1米80,举了不到10分钟,他的手就渐渐举不动了,说老师我不行了。这个学生如果要举一个百斤重的巨石可以轻而易举,为什么举一张十克的书法作品却坚持不了10分钟呢?如果老师让他举一天呢?让他举一个月,举一年呢?可见持之以恒是多么艰难。我们好不容易找到的事物规律和矛盾制衡的方法——度,就是中,但是人们却没有能力和精力把这个中坚持到底。人们有多少美好的蓝图、多少美好的计划、多少美好的想法,可惜都付诸东流,这在于我们不能坚持下去。所以中国的庸字告诉你,有了美好的想法和制度,一定要把它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这才是有效的。
第五个字是“孝”。孝是什么?是爱的回报!中国文化是孝文化,孝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资本。端午节、重阳节乃至春节,几乎跟孝都紧密相关。每一年春节,到外面的打工仔有几亿人,冒着严寒和乘车的艰难,像候鸟一样坚持不懈的大年三十赶回家,把一年辛辛苦苦挣的钱给父母亲,这就是孝!大家看一下“孝”字上面一个老字的一部分,下面一个儿子的子,儿子把老人扛在肩上成了他的拐棍,这是孝。(《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大家看中国的“教”字,左边一个孝,右边好像个文,只有孝敬老人的人,有了文化人的启蒙教育才成为有教养的人,才是受到教化的人。(《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屬皆从教。古孝切”。)您知道孔子怎么论孝吗?孔子说了两个字:“色难”。为什么孔子不在很大的体系性中建构孝呢?却说两个字——色难,翻译成今天的现代汉语,就是面对父母亲和颜悦色并坚持百年不变,直到老人家去世。难不难?难!中国有句古话“久病无孝子”,可以孝一次,孝十次。但是大家知道,鸟都可以反哺,羊吸奶都是跪在地上,动物也可以有孝。给父母亲买一样好东西,买一斤粽子不仅仅是孝,孝是持之以恒的“色难”!今天,中华文明中的孝文化受到了质疑,但是我认为它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六个字是“和”。和是和谐的和。20世纪世界的大走向,欧洲为整个世界提供了现代化的文明,所以欧洲殖民文化强调的是“三争文明”——个人和个人之间是竞争,集体和集体之间是斗争,国家和国家之间是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在世界强国之间打起来的。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了世界的执牛耳者。美国的后殖民文化和欧洲殖民文化不一样,提出来具有文化殖民的“三片文明”!第一是“大片”,全世界现在所有的电视台和电影院播的都是以美国为主的大片。我们知道亚洲有三个电影大国,一个是印度,载歌载舞的民族歌舞,但今天很少有人看了;一个是日本的“和魂西式”电影;一个是中国的全盘西化的电影。但您知道吗?2008年底在美国做了一个对亚洲电影的观众评估,结果美国人最喜欢印度电影,因为非常具有差异性的民族特色。不太欣赏的是中国电影,因为全盘西化了。这就告诉我们越是有民族文化的,越是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差异的才可能被其他民族更好欣赏。第二是“芯片”,就是电脑和所有电子设备的芯片,今天的电脑的芯片的高速度和高容量使得读图时代成为可能,美国开创了读图时代和电子远端控制技术,甚至可以控制和偷听他国。第三个是“薯片”,什么薯片呢?麦当劳、比萨饼等等,正是这样的洋快餐的全球化,使整个东亚青少年今天出现一个饮食西化问题。美国文化成为后殖民文化是通过大片、芯片和薯片的方式,这种暗流的、缓慢的、文化产业和信息权力控制的方式,把全世界殖民控制起来。
中华文明有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呢?我认为是“三和文明”!第一,是在家庭当中个人之间是和睦——“家和万事兴”;第二,是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第三,最高的和是天下和平。当西方提出竞争斗争和战争的时候中国提出的是和睦、和谐、和平。我相信东西方都有各自不同或者求同存异的文化心理结构,西方的三争文明正在衰落,中国三和文明将在二十一世纪求同存异互动互补中,成为人类未来文明的重要方面。
今天,我从“水”讲起谈到“和”,水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作为思想文化的儒家文明强调“中和”,道家文明崇尚“逍遥”,佛教文明就两个字“慈悲”。作为艺术文化的中国的琴棋书画,琴——古琴曲有《高山流水》,二胡有《二泉映月》,琵琶有《春江花月夜》,都和水相关;棋除了围棋以外还有象棋,象棋有出楚河汉界同样与水相关;中国书法称之为水墨艺术,与水相关;中国画是水墨画,与水相关。可以说,中国在思想文化、艺术文化、节日民间文化无不与水相关。请五大洲的二百位外国朋友记住中国文化的六个关键字——水、节、中、庸、孝、和。谢谢大家。
主持人朱军:王教授留步,请教您一个问题,我觉得当今的东西方文化,它的互动,它的对接更加的紧密了,因为我们有很多便捷的方式,在对接和互动当中怎么样才能真正的建立属于中国的文化身份?
王岳川:我认为是向西方的优秀文化学习,同时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灵魂,然后把这种文化的元素和灵魂国际化。中华文明在一百年以前落后于世界,所以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钱玄同提出“废除汉字”,还有一些激进派提出“打倒孔家店”。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在全世界属于倒数第几名的GDP,但是我很高兴的告诉朋友们,中华民族通过百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的GDP在今年从全世界第三名变成第二名,在这个时候如果一个民族还要“打倒孔家店”,还要“废除汉字”,还要“全盘西化”就很没有民族自信和自尊了。对中华民族的振兴要有耐心,给多一点的时间,让中华优秀文化变成人类的世界的。
主持人朱军:还有一个问题,您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同时也是非常出色的书法家,您现在还兼任着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的所长。我想问问在这种文字的交流过程中,外国朋友对中国的文字有什么样的认知,他们真的喜欢吗?
王岳川:外国学生真的喜欢中国书法。我在北大教外国留学生书法时跟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书法的一极是文字——文字是中国文化中的密码,而另一极则是中国经典文化思想(经史子集)。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公馆门口有些小男孩总是到处撒尿,十分不雅。于老先生很生气,就写了一张“不可随处小便”的字贴在墙上。一个喜欢于右任先生字的人趁着宣纸没干,揭下来挂在自家堂屋里,并请很多朋友来一起欣赏。朋友们看了都觉得大不雅,一个正堂屋中挂了这样一张字颇不合适。但他太喜欢于右任字的形式,怎么办?一个文人说我帮你解决,用剪刀把这张字剪开,重新排列并装裱好——“小处不可随便”,就是一幅很好的作品。我们知道,古汉语实用功能已经淡出当代生活了,但是我们说起“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立己达人”“上善若水”这些名言警句,从《论语》、《老子》等中出现,就在我们居室中变成我们今天生活的元素。我希望留学生们通过学汉字,慢慢的喜欢书法,渐渐的通过书法上的文字进入中国文化的灵魂。
主持人:这位外国留学生想了解河姆渡,他说关于端午节他能听得懂,关于河姆渡他听不懂,他想了解河姆渡的历史,哪位专家能回答他。好,王教授请回答。
王岳川:河姆渡是距今天八千年的文明形态,在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挖掘的时候,最初挖到第四层三层二层文化层,距今天分别是5500年,6000年,6500年,当挖到最后一层的时候7000年文明,出土了很多文物,震惊中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谷子,就是我们说的水稻,人工种植的水稻。我们知道野生的水稻已经被发现有12000年,但人工种植的水稻过去一直认为是从印度输入中国的,河姆渡水稻的大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但是,河姆渡还有很多奇妙的地方,它在7000年第四层再往下的时候就没有了,难道这种文明形态是突然出现的吗?而且是在5000年时候突然又消失了,它存在了两千年,来得很突然,消失得很突然,这是河姆渡的一个文化神秘之处。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和其他各种陶器,水稻种植技术,木结构的房子等,都说明中华文明很重要的一方面:把中华文明的黄河文明中心变成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两河文明中心。
外国观众:大概明白了,你们都是专家,佩服你们,我现在是研究生,我要跟着你们学习,我有可能有一天做一个专家,谢谢大家。
外国观众:鬼字是中国的灵魂,我记得中国的灵魂的字有“鬼”字,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有那么多词有鬼字?
王岳川: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奇奇怪怪的东西存而不论,鬼是中国文化如刚才说的正面六个词相反的部分,在中国是除了儒家文化的正面文化——正大气象以外,还有一种鬼文化。鬼为什么一般人觉得很可怕呢?因为它和神不一样,神是上天的,超过人的力量,超越人的那部分神,而鬼呢是在地狱,或者是阴暗的墓穴当中,甚至鬼鬼祟祟的一些旮旯里边出现的,具有超越人能力的神秘。所以如果神是帮人的,是让你飞升——向上提升的,鬼有可能让你下地狱,所以中国人比较害怕鬼。遇到不爽心的事就说“撞鬼了”,搞不明白的迷糊事就说“鬼迷心窍了”等。之所以又说“鬼子来了”、“酒鬼”之类的,就说它太精于此道不太常规不太正常,所以也可称为鬼。我想,中华民族更多的还是向往圣人君子,因为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是现实当中帮助他人的人,君子也是自我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的真人境界的人,人才是最大的,鬼只是人的一个影子,谢谢。
主持人:王老师,这个鬼有时候也不完全都是贬义,你比如一个妻子在说自己丈夫的时候说死鬼,这一定是在夸奖。
王岳川:说得好,因为中国人修辞学上喜欢是正话反说,两人相处非常好的时候还说“痛并快乐着”——痛快。说鬼的时候,尤其说“死鬼”的时候,是爱到极点而产生的反说。
外国观众:我知道这样的节日在西方也有的,不过跟你们中国的过端午节不一样,你们感觉有什么特点?可以解释一下。
主持人:说在西方一些国家也有一些这样类似的节日,说中国的这个节日跟他们那样的节日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王岳川:西方的节日往往跟基督教和天主教相关,比如说复活节、圣诞节、感恩节有关,中国的节日大部分跟人有关,尤其是跟孝、亲情、和睦有关。我们一般说春节,是开春喜庆,同时也是万物复苏,大地转暖。中国的节日有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所以中国人特喜欢一些重复的吉祥数字,这些都跟家庭亲情有关系,这同西方有点区别。
王岳川:在瘟疫全球肆虐的时候,过端午节有重要的意义,是清洁之日,是辟邪之日,也是团聚之日、感恩之日。
王岳川:非常高兴,《艺术人生》越来越有文化了。在中国和平发展的情况下,把中国文化灵魂中的核心价值解释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事,让思想界、艺术界、文化界的名流与二百多位留学生现场交流,这个文化创意非常高明。我相信《艺术人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是文化的人生,更是东西方文化和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