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东方思想

时胜勋:当代书法观念审理与人文价值透视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9-08

 

 

 

当代书法观念审理与人文价值透视

 

 

时胜勋 刘巍

 

 

 

 

摘要:当代书法问题重重,这涉及书法艺术本体问题。书法分为手写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印刷文明时代的艺术方式两类。当代书法属于后者。从精神症候上说,当代书法以尚西、尚为主,问题多多。人文价值是人类的精神底蕴,就中国而言体现为对个体、文化、自然的重视。当代书法人文价值问题需要注意文化与艺术、技法与精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全球等四重关系。由于当代书法处于多重的人文困境之中,当代书法的人文价值不仅是一个现实性问题,更是永久的精神性问题。

关键词:当代书法 艺术本体 人文价值 精神性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当中最具民族魅力的一种,今天依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近年来,当代书法却问题重重,在遭遇当代艺术、商业资本、市场逻辑之后,书法是什么,书法的本体是什么,书法是人文艺术吗,书法将来该走向何方,就成为迫切的问题了。今天当我们面对汉字书法艺术的时候,肯定会脱口而出,书法具有人文价值,是人文艺术,因为它本于中国文化。但是,你能说书法主义或者某些低俗丑陋不堪的所谓书法蕴含着人文价值吗?显然,书法具有不具有人文价值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才能弄明白这一问题本身。

 

一、古今书法的精神嬗变

 

第一个问题,何谓书法?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了,人人都可以回答,不就是用毛笔写汉字吗。可是,书法就是用毛笔写汉字吗?如果书法可以泛化为写汉字,那是对书法艺术精神高度的让渡。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文字的产生,记录典籍,文字和书法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曾有一度文字就是书法。但是,文字与书法有着本质的差别。文字的根本在于其意义本身。,无论何种字体,总是对所有牛的概括,而书法的根本在于形式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生命意义。平常说的写汉字其实都是从文字角度而言的,如写信、答题、签名等等,是认识、交流功能,还未上升到艺术功能(如展示、阐明价值等)。不过,很快就有人反对,像魏晋二王的信札、唐楷难道也只是认识功能,而没有上升到艺术的功能吗?当然不能这样说。古人所处的是非印刷的手写时代,书写占据核心地位。在非印刷时代,几乎任何涉及文字的行为都是手写(刻),由于弥漫性的文化语境与高强度的、长时间的训练及与生俱来的书写模式,使得书写抵达存在的高妙境界,因而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多宝塔碑》、《寒食帖》等,而这正是艺术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为什么古人的信札、碑帖是书法作品,因为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情感、生命、文化的艺术化表达。在此意义上,书法是文化的。

书法的最大优势是汉字,而其最大的劣势也是汉字。然而,书法建基于汉字并非意味着书法只能是附庸,书法书写汉字绝非被动,而是一种超越。这得益于长时间的书写训练和人文素养(文史哲),是对汉字美与汉字文明(宗教、哲学等)的深度领悟。在古代,由于处于书写文明时代,所以汉字的诗意书写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到了印刷文明时代,汉字书写大面积萎缩,书法的人文素养逐渐消散。虽然作为艺术的书法还保留部分人文素养,但也在日益形式化、专业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中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都是古人识字阶层必备的基本功,是成人的标准。而如今,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艺术也日益分化和专业化。艺术自律观念的出现是西方近代以后的事情,艺术具有审美超越的意义,如康德等人所倡导的。现代艺术始终秉有反抗束缚与精神救赎的功能。这种定义与传统的作为生活方式的艺术是有巨大差别的。

由此可以说,书法有两个定义:一是作为手写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的书法,与政教、文化、生命等为一,是生命的外化形式,是存在性、本己性、非自觉性的,体现着无目的的目的性。二是作为印刷文明时代(信息文明时代)的艺术方式的书法,随着社会分化,与生活拉开距离,更注重技法性、形式性,其自觉性也更强。于是,那种存在性的生命情感意向和文化价值氛围被艺术的自觉性、目的性所取代,这也预示着其人文素养的消散。

 

二、当代书法的西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书法?如果说当代和唐代是一类概念的话,无可厚非。但是,当代有两个致命的问题,一个是唐代等朝代都是封闭的,而当代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时间的和空间的),对这样一个还处于变化期的时代,如何来限定书法?另一个致命问题是,当代有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时代精神。因为我们知道,书法史有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是,一代有一代之精神,如魏晋尚、唐代尚、宋代尚等,[2]那么当代将呈现何种艺术精神?有两个概念可作备选。

一是西,或,这里的西主要体现为现代化,或者说反传统。当代尚西在日本现代书法体现最为明显,开启了少字数派。[3]西就是崇尚西方,崇尚现代化,将西方的一套美学观念引入中国,如现实主义、形式主义、个性解放,从而斩断了中国书法技近乎道、形而上、人文气息等悠久传统。在意识形态的对立中,书法面临两重危机,一是民族资产阶级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全面引进,和对封建主义文化的全方位的反叛,体现在吸收西方美术精神,废除汉字,全面引入拼音文字,汉字在现代史上背负了不应该背负的沉重的历史枷锁。二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否定,视书法为有闲阶级(地主阶级)的游戏,无关大众,对表现个人情调、个人主义的资产阶级艺术观念也予以否认,从而提倡通俗易懂、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如简化字,如文革大字报等。在两重危机之下,书法都首当其冲,婉约柔美的帖学被抛弃了,内心的呢喃与倾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雄强大气的碑学和激扬躁厉的现代性书法。书法所承载的存在感、人文情怀、哲学意蕴等已经被剥离,而成为时代发展的晴雨表和传声筒,书法走向了现实主义、工具主义和集体主义。

然而,当代尚西的时代精神也有其缺憾。历数中国现代书法史的大家如康有为、于右任、沈尹默等,在革命启蒙救亡的时代任务中,虽也积极拓展现代变革,[4]但从社会效应而言,不如文学那样深入人心,如鲁迅的《阿Q正传》等,也不如美术那样激动人心,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不如音乐那样扣人心弦,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我们几乎找不到那种深刻表现时代、影响时代的书法作品。这提醒我们一个尖锐的问题:书法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究竟占据何种位置?

另一个概念是。书法本来是很高妙的艺术,在古代是识字阶层的生活方式,达其性情、形其哀乐[5]而已。当代尚的主要原因在于印刷文明时代的来临。在印刷文明时代,手写书法的出路是艺术化,但不期然却遭遇大众化、通俗化乃至商业化的挑战,各行各业都参与到书法之中,这使得书法艺术化被稀释掉了。

书法艺术化被稀释掉带来了两大问题,一是俗的泛滥。这里的俗有三意:追逐利益(金钱、权力、声名)之俗,缺乏相关训练,技法平庸,但由于利益驱动,有人对此乐此不疲;无创新之俗,研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是临帖,但是很多人止于此,在创作上缺乏新意,落于窠臼;精神之俗,就是缺乏艺术家必备的精神状态,纠缠于俗务,在艺术创作中没有灌注自己的生命气息,对生命、文化、精神、世界、人类等缺乏敏感性和深度的关注。

第二大问题是艺术化的极端化表现,甚嚣尘上的现代主义书法就是例子。关于现代主义书法前文也有所触及。所谓现代主义书法是对手写汉字的挑战,出现了很多尝试。主要有三类,一是挑战汉字规范,可以不写汉字,这种行为有的是提醒人们思考何谓书法,如白谦慎的一些书法试验,有的是获取西方人的青睐,如徐冰的新英文书法,不一而足。二是挑战书写,不用毛笔,不用手,不用纸,不用墨,借用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手法,各种各样的方式都有,如拼贴、装置、行为等层出不穷。三是挑战精神,就是将书法视为挑战权威、挑战传统的方式,其中夹杂了很多意识形态的因素。当然,也不否认有些书家吸收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强调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这一点在于西方制度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两分的结果,当文化现代性再也无法忍受冷冰冰的制度现代性的时候,其叛逆性就凸显出来,西方艺术从审美到审丑一路狂奔,完成了自己的蜕变。这也是西方艺术自律观念的最后崩解。

西只是两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并不排除还有等其他内容。无论怎样,在当代尚西、尚的冲击中,书法如何突围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三、人文价值是书法艺术的本体依据

 

第三个问题,何谓人文价值?西方人文价值传统在古希腊时期体现为对人的重视,一是对人自身的赞美,比如《断臂维纳斯》、《掷铁饼者》,这是艺术领域。二是对人的理性的重视和高度自信,那时西人认为哲学就是爱智慧,就是练习死亡,从而形成了深邃的自我意识。

这两点到了中世纪都被否定掉了,对人的赞美蜕变为对神的赞美,对理性的自觉蜕变为神性的自觉。直到文艺复兴以后,人的价值才重新得以彰显。此后,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等不断涌现,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以至于出现了理性中心主义和科学中心主义,其结果只是看到局部的人,而没有看到整体的人,这就是单面人[6]或者看到西方的人,没有看到东方的人,这就是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主义。[7]这是人的提升所付出的沉重的代价。

那么在现代西方,人文价值究竟体现在哪呢?就是对人有限性的警惕,这是一切哲学家、诗人的最高理想。人是有限的,面对无限的世界,人不应该自居为中心。这凸显了反思性、批判性的立场。在资本主义日益发达的时代,人文价值尤其显示了其重要性。然而,西方的人文价值有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就是它只是有限的、局部的,而非全面的、整体的,是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的,并不针对广大底层和广大非西方。如果说这样的人文价值值得推广的话,也必须普遍化,就是说人文价值必须是针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生命,是个体性的精神修为。用马克思的话说,个体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8]因此,人文价值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个体性,经由个体的精神性上臻达人类的精神性——存在、超越与自由。

在中国,人文价值又体现在何处呢?钱穆在临终前认为,天人合一这一观念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贡献。[9]中国哲学强调阴阳和合[10]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中庸 (《礼记·中庸》),这些是中国书法最为深厚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人说,文明以止,化成天下,重视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注重对人之德性的关注。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强调内在精神的重要性。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表现自然精神的高度。在书法领域,蔡邕说书者散也(《书论》),强调书法的心灵澄明。刘熙载说艺者道之形也(《艺概》),视书法为道的体现。中国文化中这样的对人、对文化、对自然(道)的关注俯拾皆是,这就是中国的人文传统。

魏晋信札、三大行书、狂草等,多是个体精神、情感的流露。篆书、隶书、魏碑、唐楷,这是时代精神的文化表征。在中国文艺史上,对个体(情感、生命、精神)的强调,如《古诗十九首》,如《兰亭序》,如《红楼梦》等;对文化(政教、天下、苍生)的强调,如诗言志,如儒家之《大学》,如曹丕之《典论·论文》,如张载之横渠四句等;对自然之强调,如庄子的逍遥游,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山水画之气韵生动,如李白的天然之美等等,个体境界、文化境界、自然境界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人文价值的三重维度。

 

四、当代书法的人文实践的三重维度:现代化、全球化与精神化

 

思考了什么是书法、什么是当代书法、什么是人文价值三个问题,现在我们来看当代书法的人文价值这一问题。

当代书法的出现是全球化的结果,人文价值是面对全球化的时代命题。就文化资源而言,我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吸纳了新颖独特的西方现代文化资源。无论是传统文化资源还是西方现代文化资源,它们只有立足并适应当代中国实际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人文功能。这就是当代大国文化创新实践。那么当代文化实践体现在哪里呢?

其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命题,就是从传统中蜕变,适应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为这个社会提供精神食粮和智慧支持。[11]其二,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这是一个列国竞争的时代,抢占文化的高地既是文化的尊严,也是文化安全问题,更是文化创造力、影响力、竞争力的表现。[12]其三,中国文化的精神化,这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终极任务。[13]在这三大实践中,书法有着不可或缺的人文意义,即只有面对这些问题,才能使当代书法的人文价值实践更具自觉性。

从现代化角度而言,时代的巨变给人们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精神困境,人们迫切需要在艺术中得到启示、得到安顿。中国书法是否为这个时代提供精神食粮?我们的汉字书写能否表情达意,看着一幅一幅的作品,能否引起我们灵魂的震颤,给我们提供精神的动力?大家看启功先生、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温柔娟秀,赏心悦目,给我们以无尽的精神享受。然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书法并没有跟进。在各类古典园林中,对联、匾额比比皆是,然而在都市家居、公共场所中,书法缺席了,我们看不到书法的踪影。书法摄人心魄的精神关怀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从全球化角度而言,中国汉字在西方语音中心主义面前抬不起头,始终作为次等符号而存在。英语(拉丁文字)至上主义阴影笼罩全球。其实,汉字是充满魅力的文字,有它独立的价值。书法体现了中国人对线条的把握力度。李泽厚先生说书法是线的艺术,[14]进一步而言,书法是汉字线条的艺术。由于是线的艺术,汉字书法拥有了建筑美和音乐美。这是西方拼音文字书法所难以比拟的。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书法艺术本来可以有更大的作为,然而在现代艺术发展史上,日本的现代书法以其对线条的试验获得了西方抽象主义绘画的青睐。中国现代主义书法所做的种种努力已经落人之后。中国书法走向全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书写内容的障碍,西方人欣赏线条没问题,他们也止于线条,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深意必须学习汉字、汉文化、汉字艺术。[15]书法是汉字美的集中体现,它书写着汉字的美丽精神。在大国崛起的时代语境中,书法家对此须有充分的意识。

从精神化而言,中国书法有着极广大的群众基础,这本是好事,但是却在大众化中无法迎来提高。这归根到底没有放对书法的位置。或者成为升学之特长,或者成为盈利之工具,总之,无关个体精神超越。个体精神超越不是脱离文化、脱离历史的。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研习汉字就是亲近文化,就是对古老汉字文明的重温,走进篆隶楷行草的意义世界。书法是人文修养的重要部分。因此,书法最初不是去创新,而是去传承,是温故,去遍临诸家。在此意义上,书法是历史的、形式的,彰显艺术经典价值。第二阶段是成一家之法,遍临诸家的结果不是成为诸家的复制品,而是有自己的面目。在此意义上,书法是技法的、创新的,彰显汉字审美价值。第三阶段是技近乎道,书写文化,经史子集无一不可入书法,在此意义上,书法是文化的、传承的,彰显汉字文化价值。第四阶段,达其性情,道法自然,真正实现自我的精神,彰显汉字生命价值,用汉字的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精神。这一阶段很难达到,因为需要创生书法家特有的内容和特有的形式。

用书法来表现感情,首先须有相应的感情,这是有其。其次需有特定的承载内容,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等,这是有其。最后是需有专属性的文本形式,像王羲之的《兰亭序》。这是有其。拿《兰亭序》而言,有其情者,这是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有其文者,这是一篇自创作的富有高度和内涵的哲学散文,有其神者,这是一篇独属于永和九年彼时彼地王羲之之心迹

 

五、当代书法人文价值的四重关系

 

从上面的讨论可知,当代书法只有面对全球化时代处境,才能彰显其重要的人文意义。但这只是一个方向,就具体实践而言,当代书法如何具有人文价值,我认为有以下四重关系需要注意。

其一,处理好文化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在当代书法界有这样的争议,究竟书法是文化的还是艺术的。从历史角度而言,书法首先是文化的,它是生活方式,身心一体,而从当代角度而言,书法首先是艺术的,它是专业分工的结果。艺术的本质是精神超越,是精神的提升、灵魂的净化。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提升人们对生命的感悟。书法是文化的,它传承文明,彰显伦理,感化人心。深邃的经典,优美的名人名言与诗词佳句,都是书法表现的对象。作为艺术的书法偏重个性,是情、文、神的统一,作为文化的书法偏重历史性,书写经典,深入文化。这两种道路,我认为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如能妥善处理,书法既能彰显文化,又凸显心灵,真是善莫大焉。

其二,处理好技法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中国美学历来强调技近乎道,不假人为,熟后生(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得意忘言(《庄子·外物》),显示了对有形世界的超越。艺术直抵本心,出神入化,这才是最高境界。这一境界是靠他的学识、修为、感悟来体现的,如《多宝塔碑》,如果不是散发着颜真卿对大唐文化精神的深度认同,如何成为经典?好的书法家应该是有诗人的情怀,有知识分子的理性意识,有宗教家的救赎精神,不仅是饱读诗书,而且是阅尽人情冷暖并深爱这个世界,是不忍离去的流连,是徘徊无尽的爱恋。是从技法的崇山峻岭冲击到精神的高原,而不是使精神成为荒原,就如同八大山人的绘画,技法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创造了一幅一幅畅饮凄恻、倾泻心灵的作品,感动无数心灵。就像启功先生的书法一样,其技法并非不可超越,但是启功的书法体现了他做人的纯净、平和、温润,是字如其人。

其三,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波德莱尔说,艺术分为两部分,一半是瞬息万变的,这是现代性,还有一半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传统。[16]传统之所以永恒不变,乃是对现代性加以筛选之结果。在历史上,有层出不穷的现代性,如楚王爱细腰,李煜爱小脚,但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人们喜欢的还是生命美。生命就是传统,而美容、时尚就是现代。传统乃是历史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对人的重视和关切。传统是人类的精神底蕴。这些亘古不变的精神价值就是传统。传统就是大地,是苍穹,而现代就是变量价值,是草木荣枯,是云天变幻。追求传统本身就是价值,它可以不必成为现代的一部分。中国书法追求的传统并非仅指二王、唐楷等传统,更是二王、唐楷之下的华夏人文精神。法国艺术理论家让·克莱尔引用埃贡·席勒的话说,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17],以决绝的方式提示了艺术对人类内在精神的坚守,对书法也是如此。

其四,处理好中国与全球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文化语境问题。就是西方人在不理解汉字的情况下,很难理解书法艺术。于是一些好事者专注于形式线条的可读性,从而增加书法的认同感,这种做法短期效应足,而潜力不足,并且有很大的副作用。问题更大的在于,这种方式很可能抽空了汉字书法艺术的精神,使其破碎化。美国艺术不是全球艺术,而是美国艺术,是服从于其全球霸权的国家战略,因而将美国艺术打扮成全球性的艺术,奥斯卡成为全球电影的标准。美国奉行文化霸权主义,他们没有王羲之,就要用彼洛克、克莱因的抽象表现主义来打败你三千年的书法传统,用拼音文字的花体书写打败你徒手线的汉字书写。[18]文化的竞争绝非好坏之竞争,而是生死存亡绝续之竞争。中国与全球的关系绝非文化产业的高度,而是文化软实力、文化安全的高度。中国书法不进则败。因此,中国当代书法回归中国本身,立足中国,彰显中国价值,发扬中国智慧,传递中国精神[19],才能在21世纪的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当代书法人文价值实践的困境及其出路

 

当代书法的人文价值不是一个空话,而是一个需要积极实践的命题。然而,如今的书法实践等,恐很难承担这一任务。因为真正的具有人文价值的书法恰恰是指向内心的,指向灵魂的,是生命的分泌,而非量产。即便如现在的各种书法展览、教学、培训等,它能不能产生真正的具有人文主义的书法家,也令人担忧,因为当代书法处于重重困境之中。

第一,书法艺术生命体验不足。人文价值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话语这一层面,而必须落实为深层的体验层面。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评比出来的。纵观人类历史,伟大的艺术家哪个不是尝尽人间冷暖,涵咏百味人生?如屈原、王羲之。今天,书法作为艺术,如何实现它的人文功能?它的精神超越性何在?无可置疑,我们几乎不可能再写出像《兰亭序》、《颜勤礼碑》这样的书法作品了。它们是情到深处乃佳,是生命的勃发。而有些书法家都是有意为之,是带着强烈的目的性乃至功利性、商业性,经过了千百次的试验之后,写成了这一幅作品。要让他在作品里投射某种深刻的感情,体现无目的性的生命存在感,显然很难。

第二,书法的价值阐释不足。当代书法的最大的功能不是展示、阐释、阐明价值,而是交流等实用功能。书法要实现它的艺术精神飞升就必须疏离交流功能,突出阐释价值,强调深入文化、历史、精神,有感而发,强调无意为之,强调一气呵成。由于书法尚缺乏较纯粹的艺术环境,这使得书法走向更深刻的人文价值较为困难。一些特立独行的现代书法家倒是有这样的纯粹的艺术环境,其交流等实用功能被降到最低,然而他们的书法几乎没人读懂,这就走向了艺术的反面。真正的好的艺术,要有突出的阐明价值的功能,如书法之篆隶楷行草,一笔一划,一字一文,彰显汉字的美、文化的厚度。尤其像《兰亭序》这样的伟大作品,饱含深情,生命的迁逝感突兀于眼前,令人心动。因此,书法是价值的阐明,体现了生命的真实性、文化的真实性、价值的真实性。[20]

第三,书法体制的不健全和利益板结。一方面书法谁都可以进去,进来之后就有利益的交换,这是资本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艺术的纯粹性日益消散。艺术本来是反利益的,是超越利益的,因为它是精神自由的天使。梵高、高更生前都不是腰缠万贯的人。他们所专注的其实不是利益,而是一种自由性、批判性的思考。而如今的书法很少有这样的作品,应试、应景、应邀之作成为主流。由于当代书法体制的存在,使得利益板结化,已经很难真正推出真正的艺术家了。因为艺术家从来是自由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但是如今的书法家为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一体制而乐此不疲,只要加入,就是国字号的书法家,名利双收是可以预见的。这是一个标准严重扭曲的时代,从根本上说这是有悖于艺术的初衷和规律的。

最后,书写者所需的是内在精神召唤。真正的书法家不为任何外在呼唤而来,他只是依靠自己的本心来思考天与地,灵与肉。放眼中华大地,书写者们正在忙着训练,忙着展览,忙着宣传,忙着做与艺术无关、与人文无关的事情。我们的呼唤,他们也不会倾听,而真正的书法家也不因无呼唤就不出来。艺术家总是生活在清贫中,甚至赤贫中,但却是精神富有者。像孔子、颜回这样的哲人正是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对艺术家也是如此,忧艺不忧贫。艺术家都是资本链条中被剥削最严重的一环,但他是精神富有者、精神贵族,在这种清贫中,他实现自己的价值。像巴尔扎克一样,拼命写作挣稿费还债,但从来不粗制滥造。他说:他要用笔完成拿破仑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可以说,艺术是生命的爆发,是精神的跃升,是对世界的把握。是这些精神的富有者垒起了人类灿烂辉煌的精神大厦。

当代书法的人文价值是一个诱人的字眼,也是一个稀缺的元素,然而要实现这一点显然有上面提到的重重困境。如果说当代书法的人文价值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它更像是永久的精神性的问题。书法的人文价值太过深邃、太过超拔、太过艰难了,在这样一个消费化、平面化的世界里,谈论人文价值似乎恍若隔世。但是,人文是一切伟大艺术的底蕴。对那些富有人文情结的书法家而言,人文不是一种工作,也不是一种事业,而是一种梦想,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21]

 


[1] 《周礼·保氏》。

[2]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 陈振濂著《现代日本书法大典》,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4] 朱仁夫著《中国现代书法史》,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 孙过庭《书谱》。

[6] 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7] 赛义德著《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94页

[9]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载《中国文化》1991年第1期。

[10]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

[11]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著《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9——文化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 王岳川著《全球化与中国》,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 唐君毅著《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5] 一些西方汉学家坚持认为书法是形式的,无关内容。如苏利文:书法的评价标准不是书写内容,而是书写本身的美感。苏利文著《中国艺术史》,徐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2页。

[16] 波德莱尔著《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4页。

[17] ·克莱尔著《论美术的现状——现代性之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8] 桑德斯著《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19] 时胜勋《艺术话语的思想脉络与中国艺术话语问题的提出》,载《清华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20] 朱良志著《南画十六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1]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