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东方思想

王岳川 | 美育教育是新时代美丽中国之强国梦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7-02

 

美育教育是新时代美丽中国之强国梦

 

 

王岳川

 

百年前中国“现代美育蓝图”由北大蔡元培校长提出。1917年在北京神州学会上蔡校长演讲:“以后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科学日趋发达,现代人根据科学知识寻求解答,不再以宗教为知识。文艺复兴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蔡校长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但自蔡元培先生在一个世纪以前提出“审美美育”的理念之后,百年中国,长期处于战乱、政权更迭与急迫的经济建设进程中,国家的发展目标首先是解决民族独立、国家安定、人民温饱,美育教育有心无力。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随着中国国力日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仓廪足而知礼仪”的时代已然来临。可以说,下个百年到来之际,美育教育为中国人民以健康的身心状态和精神风貌走向未来,提供文化保障的时代终于来临!

 

 

一  新时代美育成为国家重要文化国策

 

今天,国家高层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及“美丽中国”的提出,彰显国家治理理念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并重的转变。美育教育已经进入国家执政纲领: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我们欣慰地看到,美育教育的重要历史机遇正在到来,美育教育正在成为国家文化强国的重要决策。2020年10月,19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再次强调美育教育重要性。2020年10月19日,教育部发布《美育教育规划细则》正式确定美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美育教育成为大中小学教育的绝对刚需。《细则》强调: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教育部《细则》对美育教育的详细规划。美育教育教什么?“三会”: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教会学生美育的基本知识:1,教会学生去欣赏和体验美、欣赏美;2、教会学生欣赏和体验审美艺术作品;3、教会学生专项的、专门的艺术特长,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初中阶段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美育教育成为确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国家对美育的高度重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瞻远瞩,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经之路。可以说,美育教育将为下一个百年,中华民族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屹立于世界打下坚实的文明基础。新时代美育教育需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美育教育的研究应该有全新的面貌。它不仅包括对中华传统美学、美育思想和西方古典美学现代美学成果的整理,更需要在新的审美信息传播环境下,创新美育教育的新时代要求,培养新一代学生身心健康,塑造具有审美素养的未来新人。

美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培根铸魂让国人拥有文化自信,培元固本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文明根基。因此,新时代下的美育教育研究,需要继承和发扬,需要守正和创新,需要创造、发展和传播。但是社会需求与实际美育师资情况出现了赤字:美育教育师资需求激增。据统计全国中小学在校生共19462.6万人。按50名学生配一名美育教师全国需要388万名符合资质的美育教师。目前符合资格的美育教师不到50万人。缺口达到300万人以上。2021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3468亿元,用户规模2.69亿人,这一数字还在上升。美育师资培包括书法美育师资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各个大学和艺术类协会责无旁贷。

值得重视的是,2022年教育部成立“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教育指导委员会、音乐教育指导委员会”,并请各大学专家担任委员。而在几年前,教育部成立“全国教育书画协会”。2021年高考,书法题目进入高考语文试卷(B卷)。这一切都说明,北大曾经重视的美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教育政策,尤其是书法美育进入中高考,对新世纪人才培养殊为重要!

 

二 北大美育精神坚持回归经典守正创新

 

倡导全民的审美教育,这是鼓舞人心的大事情。美育是审美教育,尤其是艺术美的教育。北大书法所倡导的“文化书法”有自己的美学立场,那就是“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是对百年前蔡元培老校长的“美育代宗教论”的具体化,也是对今日国家美育国策的具体落实。

北大百年来书法名家辈出,传统悠久——文以载道,这影响了北大书法所的教学纲领“文化书法”。我们认为,书法不是玩技巧,不是玩游戏,不是西方现代派试验品。书法要书写国学,拿起笔只要写《论语》《易经》《尚书》《礼记》就是“经部”,写《史记》《资治通鉴》就是“史部”,写诸子就是“子部”,写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就是“集部”。1917年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沈尹默先生担纲“北大书法研究会”会长,同样空前重视美育。沈尹默强调书法之美:“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尹默的书法人生将主要精力倾注在书法上。陆维钊评沈尹默书法说:“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我很少看到中国二十世纪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教授、校长,把如此多的心血和精神几十年完全托放于书法。相反,书法在很多文人雅客眼中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但沈尹默力挽狂澜,回归经典,走进“二王”,为中国的书法走正脉、走正路、走正途立下了大功。北大书法所继承“北大书法研究会”的光荣传统,从象牙塔学术自赏中走出来,从单纯美学理论中走出来,让美育尤其是书法美育实践进入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中去,我们正在努力。

 

 

北京大学书法所成立二十年来,致力于教学和培养书法高端人才,共招博士生、硕士生数十名。招收硕士研究生班共四届将近二百人,招收书法精英班共三届二百多人。我在中文系和艺术学院还招收书法与美学访问学者百人,基本上是全国各地各学院的教授、院长、系主任和重要骨干,全部加起来共培养五百多书法专业人才。学员中有近60名先后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中,中书协理事有近十名。为坚持北大美育传统和书法守正创新理念,北大书法所还致力于科研工作,出版书法研究著作《北京大学书法所“文化书法”丛书》7本(北大出版社),出版《北大书法研究生书法精品集》20本(荣宝斋出版社);创办北大书法刊物《书法中国》五期;主编《书法》中小学教材30部;召开国际书法会议和举办国际书法展数十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组织师生出访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瑞士、捷克、印尼、古巴、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等国并举办书法展和书法文化讲座,传播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还同其他高校书法所联合举办书法高峰论坛,以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得到著名学者、书法家的现场指导。组织北大师生书法国内各省市巡展,传播文化书法理念。20年来,北大书法所坚持文化书法宗旨,以弘扬中国书法美丽精神为己任,积极推进书法创作研究等各项工作。坚持书法作品必须回归经典,走进魏晋,达到高水准,对王羲之王献之经典保持一种审美虔诚和价值认同。

但是,我们深感还很不够,因为全国有2.1亿中小学生,而现在美育教师、书法教师缺口是三百余万。北大有培养中小学书法教师和美育教师的责任。书法所下一步工作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要积极推进中小学的师资培训工作,努力解决书法难于进课堂的问题。因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强则国强”。

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到一些所谓书法家写怪书、诞书、脏书;一些影视肥皂剧和娱乐节目胡编乱造娱乐至死;一些影星制造一些花边新闻而形象受损。似乎美不再重要,美被恶俗丑怪所屏蔽。现在,国家空前强调美育的培根铸魂功能,而提升到国家意志层面。如果培养的一代人有丰富的知识,却是一个个知识发达的“美盲”——不懂审美、不懂艺术、不懂境界格调,这样的人当然不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应该关注当下书法的重要问题,诸如:王羲之书法的美学精神何在?王羲之书法经典对当代的启示?王羲之书法对日韩等“汉字文化圈”的影响为何日益减弱?书法界有无知无畏的人提出pass王羲之,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吗?同时,我们还应反思21世纪书法怎样具有美育精神、审美精神、美学精神?

每个民族都有经典。季羡林先生认为经典是不可逾越的。国人应怎么样面对经典?我去了近40个国家,西方没有任何学者提出:打倒古希腊,打倒古罗马,打倒苏格拉底,打倒柏拉图,打倒亚里士多德、打倒莎士比亚,打倒歌德……,而中国胡适提出打倒孔家店,当代书法界一些不学无术之人提出pass王羲之等等。这其实是文化自卑到了顶点,文化虚无主义到了极点!

 

 

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我们应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经典?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在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重建的新时代,这个严重问题是不能忽略过去的。同样,在书法界喧哗骚动之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书法美育的重要意义?应该如何对全国大中小学生的书法美育做那些有效的工作?这些都需要书法界教育界一起来思考的前沿学术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近30年来,中国文学、美学、书法学尽管有长足的进步,但是还不完美,还有不少文化泡沫和审丑杂音,我们需要守正创新——弘扬中国书法文化正脉。同样,面对国际上文化霸权主义,中国书法文化还应该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大可不必哈美哈日,更需要艰难地输出中国和谐文化。我们应该在文化上为大国文化自强自信喝彩,在精神上为大国艺术美学做清洁的工作,祛除崇洋媚外的污染,弘扬书法文化的正大气象!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我们有一份力出一份力,让大国文化迅速成为强国文化而更加努力。一言以蔽之,北大书法美育将继续发扬蔡元培校长“以美育代宗教”的精神,坚持沈尹默以“大雅书法为创作宗旨”,落实国家美育战略,推进全民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的书法教育和培养。真可谓任重道远!

 

三  二王经典书法是中国书法之美育正脉

 

书法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探索并创新的历史。王羲之书法是中国书法由“古质”审美范式转向“今妍”的重要里程碑。王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在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等方面皆入神妙之境。《晋书·王羲之传》说:“时议者以为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但他不满意于汉魏书法用笔过于滞重,结体古拙厚朴的形态,独辟蹊径,精研书势,以坚实的传统技法和戛戛独造的守正创新姿态,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转型为自然洒脱、典雅流便的书风,推进了中国书法文化的自觉时代到来。

穿越历史的迷雾,可以看到,王羲之书法美的创新推进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将汉魏拙朴书风转为自然流美书风,与东晋文人雅士风流倜傥的人生姿态和审美趣味相合拍。王羲之重视书法线条运行的自然流美。因为意在笔前使得线条——心画,将书家情感迹化而禀有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这种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的流动不息,使得线条成为带有玄学意味的时间节律、大化流行道的光辉的写照。

其二,将魏晋崇尚的“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中和”之人格美书法美,发挥到尽善尽美之境,形成传承古代精髓、独标新意的雅致飘逸、刚柔相济的书法美学理念,与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多样统一的“中和之美”“中庸之美”美学原则相合拍。王羲之手札是在实用中产生的书法,其篇篇不同、风格各异,说明王羲之书法极具包容性与丰富性,这种多样性的创新成为历代文人学士学习书法的圭臬,其根源与中国人内心“和谐”观相合鸣。正是这一深得中庸之神、刚柔相济的书法,获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美誉,并雄霸书坛一千六百多年,使得帖学的潇洒流美之风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主流。孙过庭《书谱》所说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恐怕是总结王书风貌之虚实、欹正、违和关系处理的最精炼的表述。

其三”,“尚韵书风”的完成。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最早用来品藻人物形态风度,其后才逐渐扩大到书画诗文中,并成为写意艺术流派的风神卓然的理想美。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中国书法重视线条,一个伟大的书家追求的是忘掉线条,从线条中解放出来。书法得其“韵”,即达到自然随化、笔与冥合之境,反之,则意味尽失。笔意是生成书法独特气韵意味的关键,而点画虽断而笔势承续的整体势态的“笔断意连”是其根本的审美要求,“心手达情”是书法艺术魅力得以呈现的创作形式。

可以说,王羲之的书法美学精神代表了中国书法美学登高行远的大境界,到今天并没有过时。那些想pass王羲之的那些故作姿态和虚无表演,其实应了韩愈的话:“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我们还可以往深里思。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分成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就是这样不断地超越而往上升。同样,淘汰那些书法表演和书法杂技之后,真正的书法书写与生命联系也有几层美的境界:

一,意在笔先,沉静心灵。我们拿毛笔在气定神闲地书写中,世界杂音消失了,内心的烦恼消失了。用这样全身的灌注力写书法,意念极为集中,心灵非常沉静。儒家才说“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就书法而言,致广大,可以写很大的字,写摩崖石刻那么大的字;尽精微,写蝇头小楷,写蚕豆写黄豆那么一颗颗小字。换言之,把全部的身心瞬间聚焦到书写时,身体清除了所有的杂念,排空了喧嚣的人世噪音,淡然了所有的幸或者不幸、开心和悲伤,仅仅专注在书写这点上,呼吸开始放慢,变得深沉,协调了交感神经五脏六腑,协调了整个的人生。为什么书法家能长寿——心跳变慢,呼吸变深沉,五脏六腑被敞开被瞬间激活,生命的正能量激活了。书法之美能使人长寿绝非空穴来风,它是有现实的心理和医学的证据的。

二,空故纳万境,心灵更澄澈。书法之美放平了人的心态,心理学已经注意到,宁静书写使得呼吸变得深沉。我们知道,“空故纳万境”,如果满腹满脑子都是些欲望杂念,什么也记不住。当内心沉静下来,才觉得宇宙如此地辉煌,天空如此地高远,生命如此地可贵。《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者王静安先生取《大学》里边的“静”和“安”,已然表明其国学高度!

三,书写国学圣洁词,传播正能量:书写“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心远地自偏”等等,这些伟大的正能量的词,逐渐由春风化雨进入他的心和智,于是书家豁然感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达到心手合一畅神沉醉的最高境界,人会感觉到天地是如此地美好,人间应如此地感恩。我经常在子夜时分书写,感觉到无比幸福——万籁俱寂,一灯独荧,兀自在灯下写着书法,听见笔和纸的摩擦声音,有如听见雅乐一般。我写的那些字词,千百年来在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王铎笔下出现过。在我们今天这个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时候,又源源不断往下传承。于是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只是中国书法审美史上的一环,只要努力把这一环做更好做更大,就能代代传下去,因为我们这个环就叫做“汉字文化圈”。

四,观天地大美,感悲欣交集。中国历朝历代的书法家,他们不追求炫技,而是追求更高远的审美境界。《兰亭序》记载42个诗人在上巳雅集,曲水流觞,大家饮酒吟诗,听着阳春三月风从竹林飞过,天高地阔,其乐也融融。但是王羲之,却写出了一篇生命哲学作品。为什么叫做生命哲学?《兰亭序》前是“可乐也”,中是“岂不痛哉”,后则“悲夫”。王羲之把人生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叙说得入木三分,书写得淋漓尽致。中国古人不仅仅玩的是艺术和笔墨,他是把心目中的伟大情怀和生命思考都纳进来,使这幅字和内容完美合一,故而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的经典意义显示出惊鸿一瞥:他把隶书、章草、草书揉合为行书,使行书书写规范化和写意化,将其在艺术上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同时强调线条的浑厚生动,以一种艺术感极强的随机态度对待提按、顿挫,绞转和行笔的力度、方向、节奏和空间切割,使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通过轻重坚柔、光润滞湿的墨痕,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王羲之美学上强调“意”,空前注重书家的心性情感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认为书法可以表现人的内心的悲喜哀乐和意绪情操。而且这“意”必须融入笔墨之中:“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书论》)书“意”还指书法的意趣笔韵,讲求飞动美、错落美、中和美,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好书法就像陈酿老酒,好酒需要搁存起来,老酒要过滤掉那些苦涩,好书法要过滤那些人为张扬和剑拔弩张,要沉淀下来才书写。而且书法对书写者的要求极高——书写两分钟,有可能会被历史盯视2000年!此谓不可不自重!

书法风格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生命过程,任何人为的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可能适得其反。前提是要对中国书法经典了如指掌,其次要对自己的性格作出一个判断。比如说有些人是适宜温文尔雅的,却要去写剑拔弩张的东西跟性格相违背,有人本来是属于大江东去的豪迈草书,却去写江南春雨点秀丽小楷,终于成不了他自己的特色。我认为不要太着急去形成自己的风格。颜真卿44岁写的《多宝塔》,还没有大的气象,他晚岁写的《颜勤礼碑》《家庙碑》就有更宏大的气象,代表了盛唐大气磅礴的美学风格。孙过庭书谱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今天一些人违背规律甚至挑战规律,还未入门就想爆得大名,自标风格,自然会被规律所惩罚。那种有意违背自己天性去“做”风格,反到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坚持“道法自然”,然后“人书俱老”,风格会自自然然形成。

可以说,王羲之的风流儒雅,以素笺简牍为书,并以流美的行书作为主要书体,呈现出一种秀丽俊逸的书风。王羲之书法经典能够历千年而不衰,其关键在于创化出独特的书法境界。书法意境有观之不畅,思之有余的不确定性,重表现性而不重再现性,使真力弥漫、万象在旁的主体心灵超脱自在,于抟虚成实中领悟物态天趣,在造化和心灵的合一中创造意境。这是一个深层境界的创构。书法杰作都是一个独立的充满审美意味的线条世界。点线按字形结构进行全新的创构,使书法作品在空间构成中充盈着时间的动感,而成为有独立生命的运动着的时空境界。书法意境产生于文字线条墨象的无穷变化之中,产生于走笔运墨所诞生的笔意情性之中。因此,那种泯灭书法的线性特征而与绘画合流的做法,是违背书法本体特性的;同样,那种一味创新以致抛弃文字形态而走纯线条之路技法的“试验”,也是难以成功的。因为它们违背了书法“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孙过庭《书谱》)的艺术规律,与书法造境背道而驰。

 

 

四 对待文化经典的态度凸显一国之美育水准

 

在当今西方现代派丑学否定中国文化审美精神和中国古典书法精神的怪诞书法、世俗书法甚嚣尘上。我对这些现象写了系列批判文章,也遭到了一些小人的恶意报复和攻讦,但丝毫没有损伤我对“二王书法”的虔敬之情和对经典的致敬之意!对经典的文化态度是民族文化自信与自卑的分水岭,坚持文化美学和文化书法的自信,是我们这次师生临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展的策展初衷,是全民书法美育要旨之所在。

一部书法史告诉我们,真正的书法经典超越于技艺之上的“无法之法”。书法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位置处于核心层面。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书法家在文化素养方面存在重大文化空洞,他的书法就是饾丁之学,丧失了灵魂和鲜活的生命。没有了中国文化精神张扬凌厉的奠基,所谓笔墨功夫也就不了了之,无可如何。正惟此,正由于整体上缺失文化底气,一些书家的所谓创新充满了“怪力乱神”的旁门左道之气。有些人没有精读书法史,没有仔细琢磨每一家的笔法,对书法理论史同样非常陌生,这种没有理论也没有实践的随意看法很浅薄。谈论书法要尊重前人、尊重传统,而不是一味地恶意批评。道之不存,炫技之法必行之不远,虚幻热闹之后终将归于销声匿迹。

对古代经典应该有一种虔敬之情,这建立在二重体验的欣赏书法上。真正的审美欣赏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恰切书法欣赏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是一个人生不断修为不断提升的过程。蔡小石在《拜石房词》序里形容意境层次极为精妙:“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也,余霞绮天,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悠悠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最初看书法是平淡无奇,然后看出门道——内容和形式是否统一,然后看出这个人格境界高度,最终看出书法家的是否有正大气象。正可谓: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庄子《庄子·人世间》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诚哉斯言!

坦率地讲,当代书坛最主要的方向是被西方拉走的,即受到西方后现代大杂烩虚无文化价值观的极端影响,而其背后则是一种中国书法的民族虚无主义。如果对这些现象坐视不管,很有可能是中国书法文化品格的逐渐消失,剩下的就是一些琐碎形式和人为炒作,个别所谓的创新,表征出来的却是“守怪创新”“守西创新”,在数典忘祖中津津乐道。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不能跟着欧美流行的后现代“波普文化”走。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贬低是行不通的。不思超越就永远没有超越可能性,于是越写越差。我们可以在形式的现代性方面探索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使内容具有更多的整合传统的精神气韵。而西方绘画那种玩世不恭的行为派的艺术其实非常肤浅,甚至只是一种意义虚无的闹剧,但是它要成为真正的艺术还有待来日。

书法是具有广泛文化影响力的艺术形态。书法只要是张挂展览出来,就有其文化传播学的特点值得注意:社会共同体的公共领域的书法评价机制。今天挂在美术馆的书法作品是给千百人看的,它的价值有赖于社会共同体的基本评价机制,也有时代感和社会当下对这个作品共同营造的文化交流对话氛围。在公共空间的文化影响力增大的情况下,书法的境界提升不仅触及到个体自由的行为,同时变成为民族文化导向的重要方式。

 

 

五  书法美育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对青少年书法教育而言,坚持文化书法经典和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书法与时代、书法与生活、书法与文化的关系,保证新世纪书法艺术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因为,书法文化延伸着一代代新人的精神,书法美育提升着中国文化软实力!

我认为,国家对全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美育要求,非常重要非常及时,无形中是对北大“文化书法”的价值支持。因为文化书法重视人的审美教育,注重书法经典对人的正能量激发的重要意义。

其一,重在将书法变成人心中珍贵之境,变成我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变成生存环境中名家书写的大雅、优美、雄强的书法氛围。进而言之,文化书法强调书写的笔墨是其来有自、传承有序的,我们将用大美书法培养新时代的书法美育教师和学生。

其二,文化书法反对将书法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消解掉,而剩下形式结构,似乎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其实,书法的“书”就是文字,书法的“书”又是文字组成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一底线,就可以叫做画法抽象法或者刷法都行,唯独不能叫做书法——只要有“书”法这个“书”字,就必须书写“字”,这个“字”就必须有“意”,这个“意”必须有神韵地传达出来而成为“法”。

其三,文化书法是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的审美提倡,书法不是所谓个人自由闭门造车,更不是反文化反大众的反文化书法。书法是一种很重要的公共空间艺术,它不是小团体排外的一种利益驱动活动。书法是为了大众,为了提升大众审美趣味的艺术,所以是“文而化之”的高雅艺术。

其四,强调书写的内容尽可能地要达到一种文化的高度。书写内容上最好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能够填词作诗甚至能做文写赋,如果达不到也要走进经典,坚持书写经、史、子、集。所以书法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将文化书法深入到基层,将北大学术和教育的热情投放到新一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上,力求通过国学教育、审美教育、书法美育,使他们“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成为胸怀祖国,关爱人类共同体的人,中国的大国梦必然在青少年一代中生根。

不难看到,书法在今天的国民教育中殊为重要的独特功能。全世界只有中国有书法,传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建立我们的“汉字文化圈”。作为我们接班人的孩子们如果不继续写汉字和书法,“汉字化圈”就会很可惜的逐渐消失而变成“花圈”。如今,我们的汉字文化圈已经正在变成缩小——日本废除汉字、韩国废除汉字、越南废除汉字、新加坡不重汉字,东南亚一些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而背中国而去。什么原因?是文化缺乏辐射能力,软实力急需提升。如今我们是“一手硬一手软”,硬的是军事、经济、科技,软的是文化、教育、审美。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文化问题症结之所在,我们能让孩子们这一代徒蘼岁月浪费审美才华而再度滑落文化软实力吗?

我们应该大力促进国学、书法进入千家万户的家庭教育中,促进书法美育进入青少年学生群体中,让国家成为“硬实力软实力双重提升”的文化强国。少年强则国家强!文化强则民族兴!我们一定会在美育和书法教育中,使新时代国学和书法通过“书”——写字认字、书写书法、传承经典,让中华灿烂悠久的审美文化和国学书法美育正能量长久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