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东方思想

程郁缀、时胜勋:高等书法教育的文化定位与守正创新(之一)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9-02

高等书法教育的文化定位与守正创新

 

程郁缀  时胜勋

 

这是2021年5月份,在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举办相关展览之际,程郁缀和时胜勋针对北大书法所以及高等书法教育展开的一次对话,分三期连载。

 

上篇:文化是书法的生命线

 

一、重申书法的文化意义

 

时胜勋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以下简称时):程老师您好!北大书法所将在20216月中旬举办北大书法所师生临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展,这是一次致敬传统、回归经典的活动。您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和国学研究,对传统文化了解深入,那么您对书法怎么看呢?书法和文化的关系如何?

程郁缀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1998-201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2004-2017)以下简称程):我主要是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你说的问题就是,我们写书法如何与古代文学、传统国学联系起来,要不要书写诗词,要不要书写文学、文化精品以及国学经典等,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重要话题。这在古代也许不是问题,在今天却成了问题。

:是的,因为在今天的艺术概念当中,艺术主要被导向一种形式,那么他书写什么内容,可能越来越不被重视。这种情况您如何看?

:书法家如果有很好的文化修养,他写什么本不是问题。今天问书法要写什么,其实就意味着它出问题了,书法不那么有文化了。如果是一个诗人,或者文人士大夫,他还写书法的话,你以为他会写什么呢?肯定是写诗词、对联、文赋名篇什么的,这是他的基本功,是不需要问的问题。当然,现在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在传统学问和文化修养方面,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也不必过分自卑,是可以在书写古典的诗词、文章、国学经典等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果连诗词散文的经典名句、名篇也不写,那可就是真的没文化了。这就真是写字了。

:您说到了很关键的几个问题,一是古人没有写什么的问题,因为书法本就服务于文化的,写的就是自己的诗词、文章,这是其一;其二是今天,要有文化,就必须写文化,写流传下来的诗词、文章;第三,如果不写文化,那就是没文化,就是纯粹的写字。那么,写字本身是有文化吗?

:写字当然也是有文化的表现,写字本身就是文化;但这个文化是初级的,还没有进入更高的、更深邃的文化层次。就像你写20个字,就随便写几个字,但诗人却可以写一首诗,如五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时是写字,高下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书法是写字,是文化,但书法是写有内容的字,有思想的字,有情感的字,有血有肉的字,这才是书法的关键。单纯的写字不是文化的问题,或者不是文化的核心问题。

:的确,您提到的书法要写文化,要分层次,不能一概而论。写字是小文化,不是大文化。我记得古代的学问有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都是关于文字的。古代是小学,今天这方面也是大学问了。但是似乎书法家并不关注这个小学,随便写一通的大有人在。

: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有“六书”之说,书法要写得好,文字功底一定要过硬。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总称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小学,是基本功,但也不能说小学就是最高的学问。这是在古代,到了今天,连这个小学也难达到了,很可惜的。随便考一个书法家,文字学的基础估计都很难及格。这其实不能怪书法家,这是大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转型问题,文化普遍衰落了。文字学已经越来越远离书法这门艺术了,记得改革开放后的书法界还有很多文字学家,今天不知道有没有了,即便有也不那么多了。

 

二、书法要有文化的大格局

 

:应该不多了,因为把书法搞得像艺术一样,前面提到的写字主要不涉及小学问题,主要是把字写得正确、规范、到位、漂亮上。是今天的书法家所谓的写字也主要是这些方面。书法和文字学有关系,但不能将其等同于文字学。不过,书法写字也会遇到一些文字学的问题,比如异体字、俗体字、错别字等。您怎么看?

:书法如果作为艺术,不要抠写字本身的问题。错别字并不是很关键的,有时是笔误等等,也有是书写不到位,这些似乎也无伤大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实际上是一个格局的问题。我们诗词里面也有,对仗工整,但总有一些是失对,这要是被死扣对仗的人来说,肯定要较真了,说诗词连对仗都不会,还写什么诗词呢?如果只是将诗词看作对仗,这就是格局有问题,见木不见林,应该看到全篇,看到意境,看到精神气息才对。当然,书法尽量不要写错别字,但写错别字也并不是什么核心的问题。汉字博大精深,几万个字,如果把写字正确视为最终目的,似乎就不会有书法了,这些都是对小学生的要求。书法应该是见性情的。你看王羲之、颜真卿的一些书法,还有漏字的后来增补的,还有涂涂改改的,这些都和字有关系,都是服从于全篇的,不能仅仅只看到局部,不看整体。

:您提到的这个格局很有意思,如果格局打不开,只在局部、细节上纠缠,是不会成为大家的。那么,文化自身是不是也是一个格局问题呢?

:肯定的。我们前面的讨论的都是文化,但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多的。写字是技术的,但不是最高的,书法是需要有大格局的。刚才说到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登高看远处,是为了看得更细致吗?能看到千里之外的细节吗?不是的,而是要看到宏阔的整体和大的境界。这就是大格局。格局不是细节问题,而是见识问题、胸襟问题。诗圣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这个意思。看得远和看到细,是不同层次的。大丈夫是顶天立地,一些琐碎的事情能做好更好,做得不太好,只要大局、格局不出问题,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大丈夫都关注细节,计较细节,那就成小心眼了求全责备了。也就很难有天地之气了。当然,这不是说不能看得细致,看待细致是要深入到文化的肌理,看到精微之处,比如文字的点画飞动、富有生气等等,不是所谓的一些小节问题。过于纠缠于文字,既看不到大格局,也看不到书法精微、精妙之处。

:前面提到书法写什么的问题,又谈到书法与文字的问题,都说明书法与文化关系密切,书法是小道,但又是大道,格局很重要。您廓清了一些基本的看法。比如有的人认为书法本身就是文化,没有必要再谈书法和文化的关系。正如您说的,书法本身就写字而言是文化,但不是更高的文化。书法的文字学研究也是国学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远离书法了,不能成为书法本身是文化的理由。问题在于,今天普遍的文字修养低下,不仅仅是细节的问题,而是错字连篇的问题,甚至是提笔忘字的问题了,这就很麻烦了。

:写字本身是细节,无伤大雅,这是有前提的,就是人们或者书家有普遍的文化修养,古代就是这样的。可是如果情况反过来,今天人们包括书法家,普遍的文字素养低下,就像你说的,错字连篇,提笔忘字,这就是大问题了。古代诗词中失对不具有普遍性,但今人不懂对仗的情况下去创作诗词就不是失对的问题,而是完全对不上,甚至就是打油诗了。这说明今人的诗词文化修养水平亟待提高

:我想这一点用在书法上也是类似。就是书法家的文字文化修养不足导致的。从这一点而言,应该重视,通过书法强化文字文化修养。与其争论书法是不是文化,不如强调通过书法增进文化素养,无论是文字素养,还是文化素养。纠缠于书法是不是文化,只是一个认识性的话题,而增进文化修养则是一个行动、实践。通过书法,去接触伟大的汉字,通过汉字去表达思想、情感,接近文化本质,这其实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书法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人都把文化静态化,好像一写字就有文化了,其实,写字只是进入文化的初步,是“入门”,还没有“登堂入室”,不能只看入门,而要看到文化的深邃悠远,要不断深入。在上个世纪金开诚先生和王岳川先生就主编过一本大书,叫《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鲜明地彰显了书法和文化是非常密切的关系。

:这本书非常著名,可以说把书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那时候书法文化还是将书法放置在文化的范围当中去理解,而文化书法,特别是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强调的文化书法,是将文化的这些因素融入到书法当中,或者说带着某种文化的背景、文化的意识、文化的情怀、文化的立场去写书法,这是文化书法的一个根本的特点。您对文化书法怎么看?有书法家也说,我们也是有文化的,就不能是文化书法吗?

:文化是相对于没文化而言的,所谓没文化,通常指的就是没教养,没有修养,没有境界。文化主要不是一个经济、政治的概念。有人很富有,有人做大官,可能依然是没修养,就是没文化。写个字就叫有文化,就把文化降低为技术了。你提到的有人认为书法就是文化,我们的书法就是文化书法,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书法写的内容是文化,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如果他写的就是这些内容,称为文化书法这当然是可以的,是我们欢迎的。文化书法不是以某团体或派别来划分,不是说我的是文化书法,你的不是文化书法。不是的,我们的都是文化书法,只是我这里更加自觉地倡导这一点,我们之间并不是矛盾的。问题在于,写书法不写文化,甚至不写和自己的思想、情感、感受相关的高雅内容,只注意形式、章法,那就可能是没文化了。从内容上说,就是写文化,关注文化的内容,这是其一。还有就是书写者、书家本人,要有文化的气质,要知书达礼,言谈举止有气质,有涵养,有礼貌,这个叫文化。这些都是人的修为的体现,这就是文化。

:书法书写文化的内容,而且是有意识地书写,书家的意识,这一点很关键。如果把书法抽离这种语境,不是有意识地写文化的内容,而是一注重把字写得有冲击力,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将书法形式化、美术化、视觉化了,这就是没文化的体现没文化不是贬义词,这是美术艺术性的体现这对书法而言是比较严重的。其实这也是书法传统中最看重的东西,书法具有文化之功、文教之功,其实绘画也是一样的,书法、绘画对人文修养、文化教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今天的书法却偏偏只重视形式,没有什么内容,说你没文化,这并不过分。

 

三、发扬雅正高迈的文化精神

 

:古人强调美善一体,尽善尽美,善就是文化,文教。说没文化,并不意味着没有美。当然,说没文化太绝对了,或者说就是文化含量不足比较合适些。书法当中如果文化含量不足,只是美,只是形式,这就是孔子说的“尽美矣,未尽善矣”。当然,这里所说的书法这个美和今天的书法的美还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今天的一些奇奇怪怪的书法可能连美都谈不上了。

:现代以来的艺术也是去道德化的,就是不要道德。因此,说某个艺术家的创作一点道德感都没有,他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他追求的。如果说有些在意形式的书法家被人认为是没文化、不道德,那就说明他的艺术观还不彻底,没有被西方的艺术自律观牵着鼻子走,说明他还有文化的情怀,这应该是很值得高兴的事。

:关于现代艺术观念,我不太熟悉。其实,艺术本来就不能和道德脱离,和文化脱离。脱离文化、道德的艺术,肯定是走不远的。

:我同意这一点。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文化这个概念最近也被搞得很乱,一个是产业文化,文化工业,就是商业文化,这是西方一些思想家批判的,这是资本逻辑下的产物,这一点和我们讨论的文化没有实质联系。还有一个是大众文化,这西方相对于主流文化的通俗的、底层的、青年的文化。这两个文化观念都影响了对文化的理解。我们理解的文化还是主流的、传统的、雅正的文化。当然,这一点也有的问题,就是过分精英化。今天我们是人民的文化,为人民的文化。

这些关于文化的理解无可厚非,而我理解的文化相对单纯一点,就是经史子集,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正脉,至于其他,就书法来说也许不是重点。

:这一点我想补充一下,就是现代文化有反精英的意识,包括对古代的文化也是如此。您是研究唐诗宋词的,这是主流文化,但新文化运动之后,学界就开始研究小说戏曲,并抬高它们的地位,于是就出现了这样问题,雅俗文学平起平坐。

:这一点我是知道的,雅俗文化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宋词刚开始也是通俗文化,后来上升到雅文化。

:现代文化追求的这种知识平等对艺术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大众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这对书法的影响就是,有些书法家不是去找主流的书法,而是去找非碑非帖的资源,就是民间书法。他们认为这也是文化。

:这就是我们文学史上讨论最多的主流文学、民间文学等问题。从艺术性而言,民间文学的水平不如主流文化,只有它上升到主流,被文人士大夫进行大规模艺术提升之后才会成为精品,宋词就是如此。今天的书法更多从民间书法入手,也有这样考虑,但问题在于这些书法家并不像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并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难免显得先天不足。

:是的,他们主要是书法家,非常重视形式线条、结构等,他们看到这些古拙的、原始的字,对他们的形式感是一个冲击,所以书法走向了民间以后,日益出现了奇怪的字。这就是您说的先天不足,书家不具有高超的文化素养,只是面对一些技术。

:这就像“文革”时期抄写大字报的字,若干年后,被人发现,如果就照它们去写,这能写好书法吗?

:当然不能了。而且是越写越差,越写越丑,等而下之。如果民间书法的这种实用性很强的书法作为对象,那是会出问题的。

:民间书法体现的是民间的生活方式,但民间的生活方式并不是艺术的生活方式,至少没有达到很高的艺术性,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远远高于它们的地方。民间文化只能是高度不够、超越性不强的一种实践了,有它的价值,但不够,而文学和艺术的更高妙的文化层次,就是体现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我非常同意,文学和艺术应该是不止于生活方式的,是高出生活方式的,民间生活方式本身有价值,体现了民间性,但对于艺术提升而言还不够。

 

四、坚守文化正脉与文化大道

 

:文化可以不同层次来说,比如实用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哲学的文化。日常生活的器物是器物层次的文化,而文学、艺术、建筑、美术是审美的文化,是高出日常生活的。比审美的文化、比艺术的文化更高的是哲学的文化,用中国传统的概念术语来说,就是,就是形而上,就是“形而上者之谓道”。“道”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精髓或者核心,文化就趋向于“道”的。或者说我们包括书法、音乐、绘画在内的艺术、审美文化是趋向于“道”的。

:就像《庄子》里边提到的“庖丁解牛”,提到的“技近乎道”,解牛这样一个活动是按照牛(或者说自然)的肌理(或者说规律)来的,所以说他的刀就没有坏,是游刃有余,不是直来直去,蛮横粗暴。

:你说得很有道理。按照规律创作,已经成为美学、文学研究的基本的常识,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依照着某种规律,而这种规律就是“道”,这个“道”是所有活动当中的最高的一种原则。有的人他不按这种原则来,他东砍西砍,旁逸斜出,他走的不是正路,不是追求大道,他走的是左道旁门,导致走火入魔,那么他就不可能抵达到“饮之太和”的高妙境界。艺术文化不能仅仅在这个技术的层次上绕弯弯,打转转。技术或者形式要指向的就是文明精髓,形而上的、规律性的东西,这叫大道。即便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所言所行都符合了某种规范,而这种规范就,而且中国的古人非常强调“道不远人”,强调是不离人伦日用的,是不可须臾离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时刻都有“道”的影响。

:对的,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家庭伦理道德,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实践中的。由近及远,由浅及深,由下及高,由国及天下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叫生命有机思维方式,我称之为“文化整体主义”。我们可以从《大学》里面的“三纲八目”看出这一点。文化和技术或者道和技术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不能仅仅在艺术里面讨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也不能仅仅在生活层面而讨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而必须看到高于生活、高于艺术的。有些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的精致化,仅仅维持在生活层次,或者仅仅维持于艺术层次,而不讨论、不触及更高的“道”的层次、规律的层次、价值的层次,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等而下之的,或者说是不充分的。

:是的,放在传统当中,书法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都要写字,但生活方式的内容却是思想的、情感的,通过书法传情达意,书为心画,字如其人,通过写作来表达他自身的挚爱真情、情操趣味,通过写作、通过交流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生命的联系。我们看很多古人的字帖,往往不是为了被拿来观瞻的,比如书信,它是有着非常强的精神性的作用。对一个作品,一个艺术活动的艺术形象的理解,不应该抽离它的语境,而应该放置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当中进行理解和探索。

:您提到的观念非常有价值。问题是,今天很多的美术艺术作品、书法艺术作品,不再具有这样的一种人与人思想情感交流的作用了。这是因为现代性所导致的,所有的作品都被放置在美术馆、博物馆当中,我们只有去艺术馆,才可以看到,它们已经脱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个书法已经不能够再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可以观摩的、可以交流的东西了反倒“围观”、看热闹的多了。这些书法受到了现代性的影响,强化了它的纯艺术的功能。对此问题,我们说这是现代性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不仅是书法,包括美术等都是如此。

:在古代,书法必须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说书法在园林当中,在宫殿当中,在家居当中,挂一幅对联,既可以赏心悦目,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又可以耳濡目染,对人的精神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这种书法的形式,感受到一种启迪、一种意义,感受到书法的、文字的魅力。我们去参观博物馆,看到古人墨迹,这的确是一种参观,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通过这些线条、墨块、字形等等,了解的是艺术家或者说古人在写作作品的时候,创作是处于怎样的一种心境、怎样的状态,如何通过书法表达出来,而不能一味纠缠形式。

是的。我们通过书法去了解这个人,去认识这个人,想和他对话,有精神的交流,那么这种观点这种艺术观是有合理的地方,它并不因为今天现代性、后现代的一些艺术观的出现而丧失它的意义。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书法,所有的美术,所有的作品把它形式化,把它对象化,抛开形式之外的一切因素。而今天在美术界或者美学界、哲学界有这样一种前沿趋势,就是强调破除主客二分,就是我们理解、观赏、欣赏作品,必须去揣摩它,玩味它,与它朝夕相处,才能够感受到字的伟大的魅力,而不是给我们一种视觉的冲击力。

: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我们的欣赏是一种主客融合的状态,使我们走进艺术品,从笔墨的外部形式走进书法内在的最深邃的地方。老一辈学者朱光潜、宗白华都强调这一点。书法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不是客观地得到一个定义、一个结论。我们的欣赏、评价都代表着我们的某种立场、某种态度,你愿不愿意真正地走进文学?愿不愿意真正地走进艺术?愿不愿意真正地走进书法?这是非常关键的、重要的。

:今天谈论书法和几十年前谈书法完全不一样了。这个问题其实要简单也很简单,复杂它也很复杂。简单来说,我们把书法视为一种艺术,通过艺术进行人的精神情感交流。复杂来说,艺术有很多种定义,有艺术史学家统计不下百种。在这么多的艺术观念下,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观念?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符合中国书法自身的历史经验。书法有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不能对此置若罔闻,用100年的、用几十年的、用几年的艺术观点来pass掉这么悠久的历史,我认为是错误的。

:是的,探讨书法,并不一定非得把书法放置在艺术的层次上来谈,即便书法不是艺术,也丝毫不妨碍书法的影响,书法不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只要它发挥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增进美育、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那么它的这种作用就应该被重视、被强调。我们看书法,自古以来书法都是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不仅仅是艺术层面所能囊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