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东方思想

书法的人文情怀:王岳川央视“文明之旅”谈书法文化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1-08-10

 

 

书法的人文情怀:

 

王岳川央视“文明之旅”谈书法文化

 

 

 

王岳川教授临《兰亭序》1300x370cm

 

 

刘芳菲(主持人):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于书法都不会感到陌生,尽管你可能小的时候没有练过字,但是看到书法作品依然会觉得非常亲切,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来讲,我们应当如何来欣赏书法?书法反映了中国人怎样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请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岳川先生为您解读书法。大家有请!您好王老师。书法是一个很温暖的话题,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内心一个传统文化的情结。在我们开始这期的谈话之前,我想先向王先生敬茶一杯,通过中国传统的一杯热茶,用茶文化来引开书法文化。有请!

 

 

 

应该怎样理解书法与文化的深层关系

 

主持人:我们今天现场的布置跟往期节目有很大的不同,有各种各样的用来写书法的毛笔和笔架,很特别的笔架。在我们聊书法之美之前,先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中华书法的发展历史。像这样书法作品的画面经常会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屏幕上,它是我们传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我开场白所说的那样,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我们来说书法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可能不见得有人能够说清楚,先请教一下王老师。

 

王岳川:书法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书”,一个是“法”。书就是文字,中国古代文字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法就是规律和标准,主要指的是书法内法和外法。

 

主持人:何为内法?

 

王岳川:“内法”就是书法的内部规律,它包括字法,怎么写这个字,篆书有篆书的写法,隶书有隶书的写法,中国书法和中国建筑紧密相关,如汉代隶书与汉代建筑的大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还有笔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书法书写总是要回锋一下运笔。还有章法,写一个字的字和字之间,行和行之间,乃至整篇的章法。然后是墨法,墨分五彩,焦墨、浓墨、黑墨、淡墨、极淡的墨,有了这些元素以后,可以无限地组合,使书法表现出非常辉煌瑰丽的境界。但是仅仅有内法还不够,书法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技近乎道”,它还有一种大法,就是“外法”。外法是书法的外部规律和文化联系,或者说是书法与众多文化形态的关系,可以说,书法的文化深度决定着书法艺术的高度。

 

 

主持人:您刚才讲书法,看中国古文只能从书法里边看,我觉得大街上有很多现代的文字,比如说一个商店的牌匾,它可能也是用书法文字来书写的,但是它也可能是书法,我们也没有觉得它就是古文它就离我们生活很远。

 

王岳川:书法一方面可以将古代经、史、子、集中的经典文句引入现代生活中,比如说“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心远地自偏”,比如说西湖亭台楼阁的匾额,比如说对联、中堂,挂的招牌等等还是保持了文字比较干净典雅的形式。另一方面,书法如果写现代内容,但最好不加逗号不加句号,也基本上不能写“的、地、得”之类的词,仍然需要保持基本的典雅之美,如毛泽东的草书“向雷锋同志学习”。

 

主持人:您刚才这么一解读,好像让我们内心豁然开朗了,我们以为有一些用毛笔字写出来的就是书法,其实它不是。

 

王岳川:不一定。毛笔写出来的字不一定是书法。对于不会写书法的人写的字只能叫做字,他只完成了书法定义的一部分,我姑且给书法下一个定义,就是“用文字表达深度文化含义的优美书写”。

 

主持人:这是书法这门艺术的定义。

 

王岳川:对。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一定要写文字,如果是鬼画符,如果是画画,都不能叫书法,可叫别的什么;第二,它必须包含深度的文化意义,就像我刚才说的是经、史、子、集所表达的文化深度。比如有人写“发横财”,好像总觉得不太像书法,起码得写一个“金玉满堂”才比较有点文化。书法是文化过滤器,可以过滤掉一些过于滥俗的东西,使得书法必须传达有纯度有深度的文化含义;第三,书法必须优美地书写,如果写得很烂,写得很怪,写得非常糟糕,甚至气息很弱,都不能叫书法,只能叫做习作或是劣质乱划。书法要想达到某种境界和高峰,必须重视字法,写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没有一个字出错。有时我们看到古人写的字涂涂抹抹,说明他很严谨,他在改动中展现精神。书法家必须表达深度的文化情怀文化内涵,在今天作为大国书法家当然要表现大国气象。必须优美典雅地书写,有一种“池水尽墨”“止于至善”的精神,如果拿起笔来心战胆虚,满纸不堪,当然不能叫书法。

 

 

 

主持人:我们讲一气呵成常常用来形成一个书法家写一篇行云流水的书法作品,您刚才讲到书法的演变跟中国的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该怎么来理解呢?

 

王岳川:大致可以这样看,在先民的篆书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大篆比较方正,在秦朝的小篆把六国文字统一以后,变成了略带长形,大抵与当时的重要建筑军事设施——楼的意象有些相关。到了汉朝以后,采用儒家而不是用法家,厌恶战争而讲和平,于是平和中正成为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于是,汉朝建筑大多横向展开,具有大汉宽博气象。到了唐朝,建筑相对来说比较方正,书法与建筑和人的居住环境相关,讲究法度。柳公权说书法就是一个法,“心正则笔正”,要走上正法。于是,心笔方正的柳公权,大气磅礴的颜真卿,瘦硬通神的欧阳询,都是讲究方正。到了行书就不一样了,行书的“行”本身告诉我们快步走。正书楷书是端端正正站,演变到行书就逐渐变成椭圆形,形态与心态想通,书法精神跟人们的生活环境相通,书法随着人心流动起来,变成了流动的音乐。草书更不简单,要写得电光火石大气盘旋般神骏,快起来只有圆转,如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可见他心目当中有磅礴的激情,速度如雷鸣电闪般的快。圆形,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五体书从静止状态的篆书到了极快运动状态的草书,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两个极限,就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主持人:说得真好,谢谢!在不同的时代,刚才您跟我们分析书写的形态和建筑之间美学联系,我在想跟不同时代人们内心的诉求,或者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应当有相当的关系。

 

王岳川:是的,“书,乃心画也”。

 

 

 

中国书法经典超越时代的人格魅力

 

主持人:我们常说写一个字,见字能见人,一个字能分析这个人内心是急躁的还是平缓的,一个时代字体的改变,我们看到古人他们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

 

王岳川:我举一个例,中国行书作品何止万千,但最为著名的有“天下三大行书”,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很能见证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是怎样炼成的。我们知道,王羲之很小开始写字,他对经典有一种膜拜感,跟我们今天很多人对经典无动于衷的态度完全不同,今天一些人好像不怎么看经典。蔡邕——三国时期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写了一部《书论》,其实所谓一部就是短短的不多的字,传给谁了呢?传给他的女儿蔡文姬,蔡文姬再传给了韦诞,三国著名的文人。韦诞有一次把它露出来被钟繇看见了,钟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就跟曹操说:“给我看看”。韦诞以私人之物为由,秘不示人。钟繇作为一个大臣非常着急的把胸都捶烂了,可以想象心情之迫切。今天人们要去面对一本帖,好像送给你,你都漫不经心,搁到房子书架里边,满布尘埃。而古人却对经典的神往令人惊讶——钟繇做了一个很荒诞的事情,据传,韦诞去世后将《书论》埋在墓下,钟繇居然派人半夜三更去掘坟(当然这是仅仅传说)。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那些武林高手要冒着那么多的危险去找武林秘籍,而今天书法秘笈就在你的手边,人们却视而不见。从此钟繇书法大进,他死后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被弟子宋翼盗墓把《书论》挖了出来,最后传给了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王羲之的父亲非常珍惜经典,他在外地工作,每次离家时就把秘笈缝在枕头里藏起来。七、八岁的王羲之经常看他父亲半夜三更在密室打开一本什么书,在秘密地展阅。王羲之长到10岁时知道了他父亲的秘密,把枕中书打开一看,如获至宝而书法大进。可以说,经典对人的启悟神奇至极。羲之父亲回来后说:“羲之写字吧”,羲之一写他父亲惊呆了,写得如此之妙。说明白了,你是不是偷看了我的枕中书?王羲之点头称是。蔡邕一本《书论》薄薄的几页,能够影响这么一些风云人物。王羲之处在汉魏之交,汉是写隶书,魏是写魏碑属于正书,端端正正。但是晋人的心飘飘如惊鸿,生死观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在这种境况下,王羲之内心充满了生与死的人生无常,眼睛看到的是满目的饿殍和战争,感觉到要用有限的时间和生命来创新,于是在“池水尽墨”后创作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这幅杰作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把汉魏以降的严整书法变成了自然潇洒、潇洒出尘,像清风明月般的书法,如天马行空,意随笔转,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极尽变化,楷草兼施,平稳中寓险峻,集中体现了晋人的美学观。

 

第二,把过去书法一些浅白的诗文创作,变为《兰亭序》中的哲学思考。《兰亭序》前面写众人徜徉山水之间,在曲水流觞中饮酒的人生欣然感,突然感悟到人生苦短而感喟“悲乎!”前喜后悲是魏晋的生命观宇宙观体现,一种大彻大悟后的痛彻无奈。正是这种魏晋哲学的感悟,使兰亭的诗集序写成了一篇哲思妙文。我们知道,一般的书法家写的作品很少成为哲学系必读的范文,王羲之做到了,《兰亭序》收入正式出版的《英汉对照中国哲学经典》。

 

 

 

主持人:《兰亭序》的真迹现在不知道在哪儿呢。

 

王岳川:《兰亭序》真迹传被唐太宗葬于乾陵,目前最受推崇的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神龙本《兰亭序》。从这幅神龙本中可以看到王羲之行书写得非常神骏爽利。《兰亭序》里边有二十个“之”,每一个“之”都不一样,而且到处有涂抹的痕迹。兰亭雅集,是说每一年的三月三,有一“祓禊”之礼,大家聚到一块,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曲水”就是蜿蜒流动的小河上,“流觞”就是酒杯倒上黄酒搁在水面,水流过来流到谁面前,它碰壁你就饮酒写首诗。那一次王羲之好几个儿子还有他的好朋友们都去了,大家尽兴饮酒写了很多诗。最后大家推举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序。王羲之已经微醺,铺蚕茧纸,执鼠须笔,略一沉思就开始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先交待时间地点是由,然后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位高人都到了,年轻年长者都齐聚于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筦弦之盛,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前面写在山水之美中欢聚的快乐之情,其后抒发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注意,我为什么前面要说“书法是汉字的深度文化意义的优美书写”?因为有人认为书法仅是技法,只要写字就行了。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但是其内容更是很有深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说人在这个世界上一俯一仰就一辈子。“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些人性格内向就在一室之内切磋商讨,有些放浪形骸喜欢到大自然当中去畅游。“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每个人的趣味不同,性格的好动和好静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当人们对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得而自足,竟然没感到自己快老了,而时光荏苒,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其后,王羲之认为“齐彭觞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这是在批评庄子,庄子认为“齐彭觞等生死”,在王羲之看来这是虚诞的,人总是要死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悲夫”!从前面开心雅集到了后面进入深刻的生死哲学,这就是王羲之《兰亭序》在形式的完满和内涵意义的完满相统一中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原因。而我们今天的很多书法家,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不能免俗,拿一本唐诗、背几句宋词就开始写,写完了就叫书法作品。不,古人的真正的书法创作是艰难的,是在意义的深刻性和形式的完满性上精益求精。不妨说,王羲之为了写好《兰亭序》,准备了全部生命的五十年。这是他五十岁写的,九年后他就去世了。

 

 

 

主持人:好,您请坐。刚才王岳川先生这一点拨特别的重要,的确我们现在觉得把唐诗、宋词临摹一下,抄写一下这就是书法作品,我们大多在市面上看到的也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刚才这一解读,书法不是这样,那不是书法的艺术,书法的艺术是发乎于自己的内心的高妙创作。《兰亭序》是一个历史上的一件珍品,现在已经不知所踪。

 

王岳川:对,《兰亭序》的流传充满神秘意味。《兰亭序》写完后,王羲之被众人簇拥着说实乃神品妙品,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誉。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后,又写了七八张,发现没有一张能超越原初之作,于是最初那张神品就作为家传收藏起来,传给了他的第五个儿子,然后传到第七代孙隋朝的智永和尚,因为做了和尚没有儿子传不下去,智永就另传给和尚弟子。到了唐朝,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可是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多年里,他的书法地位一直不高,甚至低于他的儿子王献之。但唐太宗酷爱王羲之,收藏了两千多幅王羲之真迹就缺《兰亭序》,他让大臣萧衍去“计赚兰亭”,终于获得至宝《兰亭序》。其后,他命冯承素描摹,还让几位大臣临写并分赠群臣,大大弘扬了“二王”书法。并且他还亲自写《王羲之传论》,他评价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太宗以他的独特的审美眼光穿越历史迷雾,为历史对王羲之书法的不公正评价正视听。

 

主持人:我听说《兰亭序》也是被随葬了?

 

王岳川:对,被唐太宗葬在他的乾陵里。唐太宗对《兰亭序》喜欢到不可一日不见的程度,只好将这件国宝作为自己的陪葬品。现在,曾经有考古学家准备到乾陵挖出来,遭到了否定。当技术把握不好的时候,宁肯留给后人,在高科技完全真空状态把国宝取出来,才能完美保存。

 

主持人:刚才王岳川老师说《兰亭序》之所以珍贵,告诉我们如何来欣赏它,第一就是他的笔体非常的潇洒飘逸,可以说融合了前世的风格和当世的各种感怀加进去,第二就是他有着深厚的人生哲学思想。除此之外呢?

 

王岳川:还有就是他勇于变法,善于创新,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自成面目,终于完成从具有隶意朴质书体到娇美流变书风的蜕变,创造出一个时代全新的唯美书风。

 

主持人:这是我们欣赏《兰亭序》要把握的几点。

 

王岳川:对,王羲之是一个真正超越时代的书法创新者。

 

 

书法在中国文人中具有崇高地位

 

主持人:书法作品在今天大多变成了装饰品,但是在古人书法是生活的必需品,在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人们对于书法的修养,人们是如何认知的呢?

 

王岳川:古代对书法比今天重视得多,在隋朝的时候就有官职——书学博士,是分管某个领域的权威者,比今天的“博士后”还要高。当时的“六经”有博士,书法有博士,但是《论语》没有博士,《孟子》没有博士,也就是对中国书法的重视程度在隋朝时超过了《论语》,超过了《孟子》。南宋朱熹编了《四书集注》还没有受到重视,到了元朝《论语》才慢慢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和出题内容。书法有两大功能:其一是实用功能。古代的考卷科举卷子、告示;今天的一些通知、公文、电脑都可以取代。有些人担忧是否书法就灭了,没有!因为书法还有第二个功能,就是艺术功能。艺术功能是一个文人在挥洒自如的自由书写和精神创造,这是电脑永远达不到的。完全可以把书法实用功能交给电脑去处理,而书法的艺术功能由书法家更自由地去创作。

 

主持人:现在研修书法的人很多,我相信现场的观众朋友,您家里是不是也都有笔墨纸砚,差不多都练过,练过的人举手我看看,写过、练过的?这一看也将近一半,加上我一个。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妈妈给我买过描红和描绿,柳体,大家写过吗?就照着那个描。您刚才讲书法蕴含着一种中国哲学,要想右先向左,这个柳体要写横的时候起笔是这样的,然后再往右拉。

 

王岳川:叫回锋。

 

主持人:我这个说法已经很不专业了,仅知其皮毛,往下写这一竖的时候要起笔先往上勾,再往下来,这是我们普通人,可能有一点书法常识、接触过书法常识的人这样一种体会。但是研究书法,我就在纳闷,我看着王岳川老师领导着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什么呢?您这研究所还带学位、带职称吗?

 

王岳川:北大书法所招硕士、博士、带博士后,同时还招收书法研究生课程班和书法高级访问学者。

 

主持人:书法的硕士、博士是不是我写的比您好一点,我就是博士您就是硕士呢?

 

王岳川:博士硕士差别主要是研究水平的高低,与创作水平关系不太大。只有从事学术研究才有博士学位,所以叫做书法研究所。

 

主持人:像您的研究所我要考的话都考一些什么呢?

 

王岳川:需要考外语,考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理论史,还需要参考写书法的水平。

 

主持人:每一个考到您那儿去必须要会书法?

 

王岳川:当然,他的书法必须达到大学专业毕业水准,有不少还能达到中国书协会员的水平。

 

主持人:这个要求挺高的,前边你说我复习背一背题就能做到,后边这个是童子功。

 

王岳川:他可以考别的专业,可是书法,我前边说了四个字“技进乎道”,他的技法必须“大四”就要完成,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掌握最高的技术。对于书法研究,我这儿特别要想分疏一下,在中国书法教育方面大抵可分成三个阵营:

 

第一个阵营是美术学院。比如说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等。他们很善于捕捉国际最先进的思潮,西方尤其美国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波普艺术,都被他们组合到书法当中。第二阵营是师范学院派,这一派在中国叶茂根深,北师大有启功,首师大有欧阳中石,一说起这两个传统派就知道他们写的是传统书法,因为你为人师表,为人示范,而师和范都是一种很高的地位。第三个阵营是综合性大学,在1918年左右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就已经确立了北大成立“书法研究会”,可惜三十年代以后就烟消云散了,当时沈尹默是第一任会长。建国以后,北大变成了文理综合性大学,到了八、九十年代开始重视书法。

 

我总结一下,就在于今天这个世界是一个机械化的世界,墙是垂直线的,列车是直线的,所有的线条都是用尺子画出来的,唯独书法是徒手线的,他在保留这个世界上非常可贵的一种自己内心的徒手线书写,因此我是把书法看成是一个人的心电图,每个人的心电图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心电图,因为激动、因为愤怒、因为开心、因为很感觉到内心很“天人合一”,“宁静致远”,他写的字是完全不一样的,他有无限多个可能性,字小可以写蝇头小楷,大可以大到几百米榜书,长可以写得王铎丈八匹,横可以写成长卷。书法的尺幅大小横细不一样,文字不一样,书写的状态不一样,这就导致书法是一个永远没有办法穷尽的、比围棋棋盘更加复杂的一门艺术。往往是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有一些人说书法不就是拿一支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写几个字吗?他入门越深就发现书法深似海。真正的书法家一定是把内心的感悟通过徒手线完美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要让对方欣赏,难度很大。当然也有个别的书法家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张旭有一天写了一幅狂草,醒后自己也不认识,这就导致了一个争论,就是草书究竟是不是认字?我的看法是基本上要认字,个别极其狂放的草书,也不要在乎只认字,狂草可以让人去充分想象,能充分拓展人类思维的方式。

 

主持人:一说布局想到您刚才讲跟建筑结构的关系,疏密。

 

王岳川:“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就是说它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压缩空间、切割空间,让人欣赏到不同的情感,有愤怒之书、有优美之书、有甜蜜之书、有散淡之书。

 

书法文化对时代精神的折射

 

主持人:我们看书法应该从中汲取中国古人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情怀?他反映了我们古人什么样的审美?

 

王岳川:我们可以拿一幅《祭侄文稿》来看。这是唐代颜真卿书写的《祭侄文稿》。前边是他人的题跋,现在展开的部分是真迹原大,当然这是高仿品。今年我去大英博物馆时,展览部主任告诉我,说我们对展出中国书法兴趣不大,因为它太小了而没有视觉冲击力。而我们展出西方油画时,高一丈,长三丈。我想说,这幅《祭侄文稿》的作者不准备参加展出去获奖的,他就是在悲愤中写一篇祭文。颜真卿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如果说王羲之是一种先喜后悲之书,是一种哲学之书的话,那么《祭侄文稿》就是一种愤怒悲伤之书。颜真卿遭遇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史思明作乱,唐朝国运急转直下,当时大多郡县都已经投降或者被灭了。颜真卿当时在山东,他哥哥颜杲卿在河北,他们俩忠贞爱国,坚定不移的带兵起义抗击安史之乱,附近十七郡纷纷响应。颜杲卿幼子季明曾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联络。那些已经投降的郡县看见颜氏兄弟起义,跟着起来抗敌。但是其后惨剧发生了,由于兵力悬殊太大,在一次战争当中,叛军攻陷常山,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被敌军俘虏,他的侄儿季明头被砍下来。颜真卿找到侄儿的首级悲愤万分,而颜杲卿也被安史之乱那些大将凌迟处死,颜真卿的一家三十几口人殉国。

 

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这样的情况摆在我们面前,家破人亡,你痛断肝肠怎么写祭文?颜真卿是这么写的:“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对侄儿“抚念催切,震悼心颜”表达出人世间震撼之情。但是注意看,他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完全合乎中国书法的笔法。真血性主运笔墨随心所至,激情下无意工拙而自合法度,在言志、表情、正气三个方面达成绝佳构成。按常规这么悲痛,这么悲愤,这么激愤的情况下,墨汁应该是满地飞溅,极速运笔飞白处处。没有!他表现出一个中国文人的伟大情怀,就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他把身家性命和国家命运完全承担起来,在悲痛中升华出庄严伟大的思想,在强烈震撼激的情感中产生出崇高的艺术。一个文人如果见小利而亡命,见大义而奔逃,就是一个小人。颜真卿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这幅字不是为准备出版,也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展出,他在涂涂抹涂中表达爱国之美,泪和血和笔墨一块流淌出来,这就成就了伟大的颜真卿!这幅仅仅是一个草稿的《祭侄文稿》,被各代完整保存下来,时光经过了一千多年,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天下第二行书”——悲愤之书。

 

主持人:现在幅作品的原作在哪里?

 

王岳川: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主持人:还好,没有到大英博物馆,他们不认识宝贝。这幅作品也是我们欣赏那个时候文人的爱国的情怀,并不仅仅是欣赏他这幅作品的结构多么的漂亮,他的字体多么的美观。

 

王岳川:是这样,当代书坛有一个讨论,说一个人学问再大,他内心世界境界很高,但是字写不好,也不行。宋代大儒朱熹字写得不错,明代大儒王阳明字也写得很好,将学问与书法融合起来。但今天我们如果请大学的教授来写字,尽管学问很大,著述甚丰,但是字写得不好也不行。就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技法同样重要。刚才分析颜真卿写的十几个字,他的笔法完全合乎行书,而且是很正宗的颜体。一个人在方寸大乱的境况下,一般写出自个儿都不认识的狂暴之书。颜真卿却做到了中和平和,当然这是长期手腕功夫提供给他很高的书法平台。

 

主持人:发乎情,止乎理。

 

王岳川:是的。

 

主持人:刚才您分析了《兰亭序》和《祭侄文稿》,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一部作品特别值得我们来赏析?

 

王岳川:那就是四川的苏东坡,他写的是《黄州寒食帖》。我特别想说一下苏东坡,他是中国文化人的典型代表。今天很多人认为,写书法只要把技法掌握好了就行,其实这不一定对,苏东坡七项全能,第一,著名诗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第二,是著名词家,“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第三,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前后《赤壁赋》无人可敌;第四,是著名画家,也是画论家,论文与可画竹,苏东坡画《枯木竹石图》;第五,著名书法家,《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第六,著名美食家,发明东坡肉;第七,还是一个著名官员——杭州太守。

 

主持人:真是无法超越。

 

王岳川:苏东坡早年太幸运了,他二十三岁中进士,进士相当于今天的博士,甚至有人认为被殿试过的进士比博士还高,因为他是状元、探花等等。苏东坡二十三岁就达到了比今天博士更高的高度。

 

主持人:加上殿试,二十多岁就见过皇上,殊为不易。

 

王岳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州寒食帖》,作品下边已经被火烧了。我先讲它的流传史。这件作品从圆明园流传出去以后,几经辗转被颜韵伯收藏,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收藏的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房子已经着火,他看见《寒食帖》将葬身火海,冒着危险从烈火中将已经着火的《寒食帖》抢救出来。二战刚一结束,国内王世杰访觅《寒食帖》下落后,高价从日本买回来,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东坡二十三岁很得力,四十四岁开始倒霉,发生了“乌台诗案”。王安石做了丞相开始改革,苏东坡就认为这个改革太快了,不能硬着陆,发生了争论。那些改革派开始清理苏东坡写的诗词中一些不满意新政的语言,其后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有点像今天监察部。苏东坡被抓进去关了一百零三天,天天让他交待写这些反诗的背景和用以。终于要判案了,东坡的脑袋是留还是杀,、全在皇上宋神宗一句话。苏东坡没想到辉煌前世,后半辈子居然如此之险恶。在这个时候,有个人伸出了援助之手,那就是王安石。在王安石等人的斡旋下,苏东坡头保住了,被流放到湖北的黄州,今天湖北省黄冈县。一流放就是五年。这件作品是到黄州第三年写的。我们看一下一共是两首诗,尤其是第二首诗沉郁顿挫。他写到“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请大家看这两个字“衔纸”,什么意思?“空庖煮寒菜”,美食家居然家里空空的厨房,煮的是发霉的寒菜,寒食节是每一年三、四月份清明之前的青黄不接的时候。“破灶烧湿苇”三个石头垒起来的破灶,烧的潮湿的芦苇根本点不着火,一代文豪满头是灰满脸是泪在这儿吹火。“哪知是寒食”,突然想起今天是忠贞之士介子推的祭日,不能开火。“但见乌衔纸”,又饿又累又冷,看见门外乌鸦群衔着祭片飞来飞去,想想这情景应是比杜甫的“《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更加悲惨。但是,您看“衔纸”儿子写得多么轻爽、多么神骏,多么潇洒。这说明了东坡把内心的悲痛已经化解了,他能够很好的超越沉重的命运苦难。“君门深九重”,我再也见不到皇帝了,皇帝离我越来越远,“坟墓在万里”我在眉山的祖坟已经很远了,这话的意思是说我上不能尽忠,下不能尽孝。最后是“也拟哭途穷”,我像阮籍一样穷途而哭,而“死灰吹不起”,就像我刚才那个破灶一样灰都扬不起来,一切都心灰意冷。苏东坡在黄州五年,降至团练副使,一个相当于民兵连长的有名无实的官,处境非常艰难。但您知道吗,潇洒出尘的苏东坡写了《黄州寒食帖》后,发明了一款重要的美食——东坡肉,还写了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可以说,苏东坡就像一个嚼不烂,打不碎,响当当,硬梆梆的铁豌豆,任何苦难也征服不了他。

 

主持人:苦中作乐。

 

王岳川:是的。这幅《寒食帖》,将诗句的情感跌宕和点画线条的变化合一,笔锋多变,笔断意连,疏密参差,洒脱奇崛。他起笔最初字很小,写到最后的时候,一个字相当于过去四个字,他心里边还是多么的压抑和反弹。尽管他作为一个文人,宋朝的文人已经像瓷器一样精美了,他们努力压抑自己,但是看到这里还是显示出苏东坡的愤懑,所以到了“衔纸”以后,“坟墓”、“哭途穷”、“死灰”这些惨不忍睹的言辞就出来了。离开黄州后,苏东坡过了四年比较好的日子,做了杭州的太守。然后又再一次被贬,贬到今天的广东三年。他写了两句诗“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大意是说,我是每天足足睡到天自然亮,小道士怕惊我的清梦轻轻打五更钟。当朝姓章的奸臣一听,你还过得那么逍遥,再贬,贬到海南岛。我们知道,宋朝放逐海南岛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重罪。据说,东坡到了广东发明了更大的肉——东坡肘子,到了海南发明了著名的东坡酒。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一种生命姿态和人生情怀,通过他的字我们能看出,书法它固然有技法,但是最高境界一定与“道”相通,没有“道”的书法是书法初级阶段。

 

主持人:好,刚才这三幅书法作品让我们每一个人既了解了历史,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今天我们看书法应该看什么,终于看出一点门道来,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到那么多人生的起落挣扎,悲欢离合,这可能是书法凝聚历史,展现给今人的那一面的魅力。

 

书法文化海外传播的重大意义

 

主持人:中国书法的发展,使得书法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影响力,出现了一些文化现象,如很多外国人身上纹中国字,还有体恤衫、文化衫经常写一些中国字,人家已经把书法当成时髦流行了,这一国际文化现象体现出怎样的书法文化走向?

 

王岳川:这是近十几年来中国书法文化输出的结果。我最初提出中国书法输出是在2001年,十一年前,书法界许多人不以为然,说书法是自己玩的东西,欧美人懂什么,字都认不全,还能懂笔法?这些人文化视野狭窄,心胸更狭小,他忘记了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你不影响我,就影响你,你逃避的结果就是你被全面文化殖民。这个时候勇敢地出来进行中西文化对话非常重要!中国书法文化需要更为自觉地向海外输出。中国书法讲求八面出锋、神来之笔。从工艺上更是强调文人的个人情趣,展示自我情怀。总结一下,我认为中国书法文化有四个重要的维度:

 

其一,书法的一端挑着中国文字。从结绳记事,破天荒的发明文字,“天雨栗,鬼夜哭”。为什么发明别的东西不惊天地泣鬼神,唯独文字发明惊天动地?因为有了文字人才告别了史前时期,从次以后人类开始就了历史。所以书法的书,就是先秦哲人说的“书于竹帛”的文字。文字又分为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中国的文字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化演进的历史,从初民一直贯穿到当代,把一个民族文化记忆贯穿其中。从国际上看,四大文明所有的文字都失效了,唯独中华民族的汉字变成了汉字魔方,它的数量非常惊人,从甲骨文有3500字,一直讲到康熙字典五万多字,前十年中国出了一本《中华大辞典》九万七千多字,将近十万,中国人造字的激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字的涵盖性具有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我认为今天中国南海和东海的局势那么微妙,关键的问题在于“汉字文化圈”失效了。1945年美国规定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都要“去中国化”“废除汉字”。现在越南全部废除汉字,韩国全部废除汉字,日本全部废除汉字(现在又恢复了一千八百个字),菲律宾也是同样如此,新加坡也贬抑汉字,而把英文看成是最好的。可以说,整个东南亚“汉字文化圈”正在变成“美国文化圈”。不要小看书法,书法是逐渐恢复“汉字文化圈”的重要途径。为什么要从书法去做,因为他书写的是文字,唯独中国的书法,但当了中国思想传承的载体。

 

其二,书法的另一头挑的是文化经典。除了书写个人生命体验的诗文以外,还需有儒家写经、道家写经、佛家写经。中国历朝书法家都写过经,王羲之写道家的经《黄庭经》,颜真卿写《多宝塔》、柳公权《玄秘塔经》,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都写过经,历代的学者文人也写经,老百姓也写经,历代的僧人、尼姑也写经。在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都依赖于书法保存传播最精粹的经文思想。除了书法与宗教以外,还有书法与文学、书法与音乐、美术与书法、书法与建筑、书法与文人、书法与兵家、书法与日常生活等等,中国书法与文化有多维联系,书法因为文化而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其三,书法具有广阔的人类文化空间——书法与亭台楼阁,书法与园林,书法与文庙、书法与孔庙、书法与佛庙等。不能设想,西湖如果没有书法的对联、斗方、条形,没有长卷、没有对联,西湖还剩下什么?所以我在西湖“申遗”失败几次后去西湖,西方评委们认为这么小的湖在瑞士、北欧比比皆是,有一些国家有一千多个一尘不染的湖,你这个脏兮兮的西湖为什么要申遗?我告诉他西湖是一个文人湖,一个文化湖,一个书画湖。这是南宋以后中国的文化史的缩影,寄托了将近一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情思,比如说苏东坡、白居易、岳飞精忠报国、断桥故事与《白蛇传》,十大名胜景点让中国人梦牵神绕。书法的广阔空间还表征在在千家万户写书法,小孩写书法、中年人写书法、老年人写书法;历代皇帝酷爱书法,秦始皇任命李斯以秦篆统一六国文字,从到梁武帝到唐太宗都酷爱王羲之书法,从武则天到乾隆都酷爱书法,中国历朝历代文官、武将也都会写书法。书法代表着文化传承不绝的精神和实践,书法是生命的净化器,书法是人生的心电图,书法是引领人们提升前行之道。

 

第四,书法是文化外交的重要途径。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最早交流不是政治团体,甚至也不是京剧,而是书法,大陆和香港、澳门来往最多的也是书法。和美国、日本,韩国交流最多的也是书法。如今已经六千多万外国人在海外学习汉语,将汉字用毛笔书写出来就有可能成为书法。

 

主持人:您说到书法的作用有对整个社会而言的,也有对传承文化而言的。您能再讲讲书法对我们这些普通观众有什么用呢?

 

王岳川: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功用: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有电脑了,不用笔了,提笔忘字,更没有人欣赏书法了。这是对书法是一个福音,因为书法有两个功能,一个叫实用功能,办理公示要写一个布告,一般是楷书。这个功能正在被电脑字取代;第二个功能就是艺术功能。怀素“醉来信手三两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书法的文化性艺术性在今天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第三,书法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写字的时候人心从繁华的浮躁世界中抽身出来,进入“收视反听,胸有成竹”的境界,然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收视反听,就是不去看那些功利的东西,而进入非功利审美境界。他书写的是经典文辞“立己达人”、“道不远人”、“神与物游”,他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陶冶。所以他通过书写的内容和书法的高度技法是自己心手合一,自由潇洒,变得崇高,变得美好了。

 

主持人:很有说服力。

 

王岳川:我这儿还要强调一句话,一个城市修了很多大楼叫“大城市”,但是这个城市如果有了精英文化,就叫“伟大的城市”。“伟大”和“大”区别可是根本性的,前者重物质,后者重精神文化,仅仅有物质只是“大”,有了文化就变得伟大了。一个人也是这样,如果光是有钱叫富人,如果有了文化就叫贵人。我们知道富不过三代什么原因?就在于他有文化编码上的缺陷,就像基因有缺陷一样,必须改造基因,就是用文化来改造。而书法是中国文化当中知行合一最有效的方式。书法界同仁常说“学问再好,没笔头上的功夫不行;反过来笔头再好,没有文化深度也不行”。所以,人在书法中能尽可能地达到心手合一,这是每个书法家每个学者都应该汲取并互补的。

 

 

书法与人生情怀和公共空间的关系

 

主持人:王岳川老师写书法写了多少年了?

 

王岳川:写了快半个世纪了,从五岁开始写。

 

主持人:您练的是童子功。

 

王岳川:是的。我是这么看的,写书法,今天我们有两个优势:2011年8月6日教育部公布,中国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必须开书法课,这样一来在教育体制内固化了以后会在一代人,两代人以后会看出成绩,这是国内;第二,国家汉办在海外有五百所孔子学院,很多的外国朋友,包括在座的几位汉语专家,他们对中华文明感兴趣而学汉语,我相信今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会增设一门新课“书法”,使学生在书法与经典或书法与经史子集中“文而化之”,学生们通过书法就把那些难记的古代名言记住了。

 

主持人:写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书法,书法改变您了吗?

 

王岳川:改变了,我要谈的第三点,就是书法对孩子的人格提升很重要。看不出来,我小时候很调皮吧?

 

主持人:我小时候也很调皮。

 

王岳川:调皮到什么程度,我们四川是瓦房,我有一段时间酷爱上瓦房。

 

主持人:上房揭瓦。

 

王岳川:而且能够练到的功夫还很像练武侠的轻功,在瓦上飞不踩破一片瓦。但是我的父母亲很担心,四川的瓦房都是四、五米高,怕摔下来,于是老外公微微一笑,心生一计,教我写书法。我最初写字手忙脚乱,不是把墨弄倒,就是哪一笔没写好。老外公就告诉我你只要写出一个好字,就给你画一个红圈,一页有二十个字,当画到十个红圈的时候你的字就好了。我发现,当我拿着一支笔,悬肘抬腕,对一个小家伙来说很难,毛笔下边还有没有硬东西可以支撑,全靠臂、肘、腕、纸、肩悬空产生力,写的字是中楷颜体字。但我静下心来,一笔一划,写了三、五个字以后,世界消失了,杂音没有了,背景消逝了,就听见自个儿的心跳,就看见自己笔下字和帖之间的同和不同,然后,一种东西油然而生,那就是一种沉静,一种文化,一种启迪注入血脉,万籁聚集,万象在旁,从此以后我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主持人:一个顽劣的小男孩,今天变成了做客“文明之旅”的一个大家,一位教授,是书法改变了人的心性。

 

王岳川:对,经过心理学测验,书法能够让一个人的心跳从八十次逐渐降到五十次,让一个人的呼吸变得深沉绵长。出现了一个奇迹,书法可以让小孩子静心、修身、养性,可以让老人健康、长寿。唐朝人均寿命四十岁,欧阳询活了八十五,柳公权八十八,颜真卿活了七十八,还是被杀掉的。今天凡是练书法的皆长寿,我们在医疗条件日渐变好,但是药三分毒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拿起一支毛笔让自己延寿二十年呢?

 

主持人:说得好,有人说书法使小孩子可以更沉稳,让他的心性变得更好,还可以加一句说女士可以美容,这估计练字的人就更多了。

 

王岳川:还要加一句,多一个写书法的,少一个偷井盖的。就是小偷变少了,他每天写那些伟大的训导那些圣词,他内心就一定会感化,他就不会放下毛笔去撬井盖、偷东西了。

 

主持人:中国人面对书法作品的时候,比如刚才拿的那几幅帖,我相信有很多人会认识其中的一些字,但是并不是通篇能够读下来的,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笔体,可能你读的了楷书,可是你看到草书,特别是狂草就完全不知所云了。

 

王岳川:对,这儿就是一幅狂草,是明末清初草书大家王铎写的。这样的字,如果有释文也是可以看得懂,但是草书主要是讲一种气势,一种书法的神韵动感。等一会儿看看我的草书,我练“三王一孙”——王羲之、王献之、王铎、孙过庭。王铎这个人评价很麻烦,他是二臣,政治上有错误,但是中国人很宽容,认为只要他对中华民族在书法有点儿贡献,也可以让他留在中国书法史上。

 

主持人:承认他的历史的功绩。

 

王岳川:他对传统很努力,他提出了几个字,就是“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他被人称为“神笔王铎”,写的出神入化还每天临帖,而我们今天很多书家已经自满到不再临帖,于是他自我重复的书法就永远停在四五十岁水平,他进不到六十岁以后的创作高峰期。

 

主持人:这是王岳川老师写的草书作品。

 

王岳川:我用连绵草写的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我意识到,中国书法应该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从魏晋时代的王羲之到唐代的颜真卿,从宋朝的苏东坡到明末清初王铎,再到当代书法,中国书法应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书法作为国宝不应该走向穷途末路。

 

主持人:在书法发展方面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王岳川:第一,今天的共同空间建筑发生了变化,书法作品越写越大。八尺、丈二、丈八、两丈的作品很多;

 

第二现代展览模式发生变化,在颜真卿、苏东坡时代,可以说没有展出,书法就是我与人的手札通信,看到以后觉得写得好,就收藏起来。古人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你看不起我的手札就批复送还给我。当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给著名书法家谢安将军精心写了一封信,他认为完美无缺,谢安写完看后肯定会爱不释手而收藏起来。没想到谢安看完后,翻过来后边签了几个字,送回。王献之见到谢安后说“我的字已经超过我的父亲”,谢安说“非也!你还没有超过”。这是一个有趣的书法公案。今天书法越写越大,除了是展示空间发生变化,还有一个是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快了,所以今天写的行草,草书比较多。

 

主持人:蝇头小楷已经很少见了。

 

王岳川:的确少见,但是还在另一部分人当中存在,就是抄经,佛教的抄经、道家的抄经。

 

主持人:怎么把时代的审美、时代的气息跟书法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呢?

 

王岳川:我认为未来书法发展一定继承中国传统的经典,同时守正创新具有“正大气象”的作品。尤其是与新建筑空间相适应的大作品、大视野,具有展厅的视觉冲击力。但是要减弱那些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游戏成分,人类毕竟是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文明,越来越高迈。

 

主持人:很有道理。

 

王岳川:第三,要强调书法在日常生活交流当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诗意地栖居。我不能想象,有的人的大宅或别墅四壁空空,只买些廉价的假油画或印刷品挂在墙上,这是一种没有文化的炫富露丑。孔子说“富而后教”,经济地位提高了,应该将名人书法挂在家里。我曾经给国家旅游总局建议:今天评五星级,超五星级,六级酒店是看有没有游泳池,看有没有高尔夫球场,其实应该加进一条:大堂里面有没有大名家的大字画,主要的VIP的房间里有没有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这样才能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和审美水平。我甚至认为,今后大中小学生教室中不要光挂一些标语,也应该挂一些名人字画,然后延展到家庭当中。有人说,人们对中国书法作品不感兴趣怎么办?写不写书法,不是不能,是不为也!我想举例说明:北京一所小学的校长非常高明,最初全校的学生不喜欢书法,他就通知大家搞一个书法展,获第一名者为学校书写校牌。第一年一个女孩子获得一等奖,她开心地书写了校牌。不得了,所有的同学每天几次经过学校门口,家长带很多人来观看,于是第二年有一个男生书艺大进获得第一名,他也光荣地书写了校名。几年以后,全校学生几乎都变成了小书法家。

 

观众提问与对话

 

主持人:在今天节目的尾声,我们请王岳川先生为我们展示一下您写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书法,好不好?我们现场提供笔墨纸砚,请您为我们栏目提名——“文明之旅”。

 

观众提问:

 

观众:王教授您好!您刚才谈到了书法艺术真正书法艺术是要有道的,您刚才提到了《黄州寒食帖》的作者苏东坡也是参禅的高手,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书法艺术将对于建筑、舞蹈、音乐,还有中国画,对于禅宗的这种表现会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因为禅宗也是根植于中国传统里面中国首创的一个体系,这两种书法和禅宗,这两大体系之间有怎样的相互影响?谢谢!

 

王岳川:这个问题很大,我简要回答,禅宗忽略文字,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写书法有一定的制约,但是我们写的时候还是跟禅连到一起,包括有一些直接写禅这个字的时候。舞蹈我认为他表现禅可能是通过形体语言,音乐通过节奏的缓慢,空灵、高迈、高远,而书法估计要写禅的时候要写比如说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前他可以花天酒地,无所不为,他一旦进入佛门尽废其他,他只留了书法。今天我们看弘一法师的书法不食人间烟火,就因而是禅。

 

观众:王老师好,刚才您讲到就是王羲之他在创作《兰亭序》的时候是在一种,就是喝了很多酒的状态下,就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是,这个书法传统和中国传统中酒,酒文化有什么关系,谢谢。

 

王岳川:很有关系,中国历代的大书法家都跟饮酒有关系。张芝喝酒,王羲之喝酒,怀素喝酒,张旭喝酒,王铎喝酒,苏黄米蔡无一不喝酒,甚至黄庭坚,达到无酒不书,没喝酒就不写。今天很多书法家也喝酒,酒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把人格面具去掉,比如说我们人在社会当中都带了很多的人格面具:要端坐,要直立,要谦和等。一旦喝了酒,本性就开始暴露出来了,拿着毛笔写字时就写的是个性,而不是共性,而不是装出来的共性。书法是明心见性的,书法是人情感呈现的心电图。但是酗酒就不好了,喝得酩酊大醉,写的书法一定是不好的。王羲之写《兰亭序》是微醺——微微地上头就可以了。

 

观众:王教授您好,我想向王教授提一个问题,希望王教授能够呼吁一下中国画家研习书法,古代大画家无疑是一名书法家,而在当下中国的画家已经很少写字,在展览过程当中,中国画作品已经被西化了,现在整个的构成了制作的东西。就是说是您提出的守正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在此请你谈一谈书法置于中国绘画的重要性?谢谢!

 

王岳川:中国画有一个基本的要素,就是中国画和西画的一个根本不同,他不是象,这是中西两种透视观,中西两种视觉观的不同,西方强调从我主体出发向无穷推演,有一个消失的焦点,是立体的,而中国画平远、中远、高远,他从这种方式把天地万物,比如说七百里长江尽收眼底,他不用真画七百里,只是脑子中视野中保存最美好的画面组合在里面,这里边有着很重要的技术,那就是笔法。中国绘画家最后的功底就是笔法,而笔法正好是书法重要的内容。今天你刚才谈到中国画家重视造型、重视透视、重视立体感是从西方学到很多的方式,但是他丢掉了笔法,这样的中国画生命力会大大降低,所以我很赞同你的看法,我也愿意呼吁那些画家拿起笔来提升自己的毛笔书法,蔡邕说“唯软,奇怪生焉”这个“奇怪”表现在书法当中精彩纷呈,绘画注重笔法一定会再创辉煌。

 

观众:王老师您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也作为中国最著名大学的书法研究所的所长,你在中国书法的传承当中将担任什么重要的角色?谢谢!

 

王岳川:在我看来“君子不器”,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的意思是君子没有任何器皿将他定型,所以我在中文系研究文学,然后研究大文化,从事中国文化的海外对话,在这方面,我认为书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现在作为北大书法所的所长,我愿意也很有诚意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各个大学的书法所一起来共同将未来中国书法发扬光大。当然,中国书法的崛起不是一两个人的工作,中国书法的历史发展到当代,我们当仁不让地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文化任务,任重而道远!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岳川先生做客文明之旅,在我们现场传道、授意、解惑,也解开了很多现代中国人心头的书法究竟看什么,书法之美究竟通过什么来体现。可以说书法笔底黑字之间书写了几千年的是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一代一代古人给我们传承的是中国古人的人文精神以及他们忧国忧民的很多的人文思考,我们怎么能忍心在我们这一代就这样断掉呢?所以非常高兴的是我们看到了在中小学当中又开设了书法课,我们也期待着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时期的中国能够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