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文房

当前位置: 首页» 碑帖文房

黄显洋 | 治传统崩坏之虞,正法度僵化之弊,纠当代时风之乱——论《续书谱》文化精神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7-22

 

治传统崩坏之虞,正法度僵化之弊,纠当代时风之乱——论《续书谱》文化精神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黄显洋

 

一、续书谱》的时代背景:混乱与动荡中的文化孕育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在研读《续书谱》之前,首先关注姜夔的生平与所处时代背景。姜白石生平为一介布衣,其传记只散见于《齐东野语》等笔记小说之中,但其生卒年大概可确定为公元1155—1221年。1141年绍兴和议后为南宋中期(1141年—1207年),公元1207年,南宋开禧北伐失败,开始走向衰落。因此,姜夔所处的时代大致为南宋中后期。

两宋时期均遭遇过书法传统面临断代的困境。尽管北宋时期出现了以“尚意”书风著称的宋四家,重新振兴了书法艺术,但好景不长,社会很快又陷入了动荡之中。南宋偏安一隅,时刻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这使得人们从事书法的兴趣远远不及对生死存亡的忧虑。南宋时期虽有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四位名家,他们各自在书法上有所造诣,但其才力与前辈相比已显逊色。南宋人的笔下已较少展现出安闲的风致,尤其到了南宋末年,赵孟坚、陈容等人的作品中更透露出一种狂躁之气。

绍兴和议之后,南宋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经济逐渐复苏,文化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南宋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诗词、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都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人才。其中,姜夔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词人,还是音乐家和书法家,在诗词、音乐、书法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1208年,宋金战争以“嘉定和议”宣告结束。此后的26年,南宋由主和派权相史弥远专擅朝政。开始大兴理学,将朱熹奉为圣人。曹宝麟认为:“南宋书法出现江河日下之势,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艺术思想的变化……理学虽可看作是儒学的禅学化,发挥了禅宗的心性之学,但是他们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对艺术的观点,还是力图把它纳入儒家以道德为先的规范中去……品评是非取舍的标准到南宋已完全颠倒,而这所谓标准一旦借助学术正统的官方力量传播并深入人心,那么书法的艺术生命力也就不言而喻了。”(《中国书法史(唐辽金卷)》因此,随着思想的逐渐统一,南宋晚期的书法整体上呈现出风光难再的衰落景象,缺乏才情横溢之士,书风萎靡不振,书法艺术走向式微。

因此,姜夔所处的南宋时代,是一个书法整体上呈现衰落态势的时代。尽管其间曾有过短暂的繁荣景象,但这并不足以挽救南宋书法整体没落的趋势。

 

二、南宋中后期书坛之整体弊病探析

(一)魏晋书法传统遗失。南宋中后期,书坛在继承与发展上再次出现了明显的断层。晋人的法帖和笔法由于战乱动荡而失传,正如宋高宗赵构《翰墨志》云:“本朝承五季(五代)之后,无复字画(即指书法)可称。”又云,“书学之弊,无如本朝。”北宋党争的残酷迫害中,苏、黄的大量书迹被禁毁。与此同时,书法家们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却忽视了书法艺术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导致作品缺乏深度和韵味。

(二)学影响下的唐楷范式僵化。南宋中后期,在理学的深刻影响下,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唐楷范式被尊为书法之正宗,广受书法家们的推崇与效仿。然而,这种对唐楷的过度崇尚与模仿,却不幸导致了书法艺术走向僵化。书法家们过分拘泥于唐楷的规范与形式,以至于忽视了个人风格与情感的抒发,使得作品缺失了生动性与创新性。

(三)书坛时风的乱象南宋中后期,书坛上出现了各种流派和风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然而,这种多元化的书风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些书法家过于追求个性和新奇,忽视了书法的基本规范和审美标准,导致作品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美感。

 

三、姜夔的书学成就

南宋时期,书法艺术步入式微之境,整体环境亟需新的理论来指引书法实践之路。在此背景下,书论领域涌现出诸多重要著作,如洪适的《隶释》、姜夔的《续书谱》、陈槱的《负暄野录》等,旨在为当时的书法实践注入新的活力与方向。笔者认为,姜白石的《续书谱》对于南宋书坛产生了尤为积极的影响。

(一)传统崩坏之虞回归、尊崇魏晋传统的书学思想在姜夔的《续书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锺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于平正?……魏晋书法之高超,实因各尽字之真态,不以个人私意参杂其间。”此观点实为数百年后赵孟頫提出“复古”书风的先声。

与此同时,在“风神”所阐述的八大要点中,姜夔始终将人品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去除俗务是人品修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因此,雅俗之辨成为姜白石最为关注的问题。他曾说:“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而,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这种强调“人品”与“书品”的高度统一,以及书家须具备极高文化修养的观点,无疑是对魏晋书学传统的深刻继承。

(二)正法度僵之弊尽管姜氏并非“尚意”派书家,但他将唐人作为批判对象的做法,与“尚意”派书家并无二致。他指出:“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且宇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姜氏对唐楷法度的僵化提出了批判,表现出崇晋抑唐的倾向。

三)纠当代时风之乱。姜夔在《续书谱》中对于两宋书法的评价是复杂而多维的。他既认可了宋代书法中尚意书风的个性化和情感表达,又批评了部分书家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而忽视内在精神和韵味的倾向。一是对苏轼、米芾等尚意书风的认可:姜夔虽然整体上对宋代书法有所批评,但他对苏轼、米芾等人的尚意书风是持认可态度的。尚意书风强调书法的个性化和情感表达,与姜夔追求自然、潇洒的书法理念有相通之处。二十对黄庭坚草书的批评:姜夔明确批评了黄庭坚的草书,认为其草书“无骨”,缺乏内在的力量和支撑。这反映了姜夔对书法作品内在结构和力量的重视。

(四)书法理论的时代表达。《续书谱》是为唐代孙过庭《书谱》而作的续篇。姜白石在文体上作了两大改革。首先,《书谱》承六朝馀习,骈四俪六,雕肾镂肺,而《续书谱》改用相对浅易的散句叙述,既避免了行文的枝蔓,也减少了读者理解的隔阂。其次,《书谱》较为笼统,眉目比较含糊,而姜文自成段落,而且举以标目,从而收到提纲挈领之效。全书共分20个段落,先立“总论”,然后逐体分说,从“临摹”至“书丹”涉及书法各方面的问题。

 

四、对当代书坛的启示

《续书谱》作为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对当代书法创作与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审视当今书坛,不难发现一种过分强调技法而忽视文化内涵的倾向,正如白谦慎先生所言,“精英的撤退”现象日益显著,即社会文化精英大多不再从事书法创作,而从事书法的人群也往往非社会文化精英。这无疑揭示了当代文化传统面临的崩坏危机。其次,社会对书法人才的评价体制显得过于单一,过度强调中书协会员身份的地位,以及参赛入展的成就,这种倾向亟待纠正。对于书法研究者而言,当前中国学术研究体制中过度重视科研成果的量化评价,同样是一大弊病,它可能误导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价值判断。最后,当代书坛新兴的创作展览形式与西方美学理念层出不穷,这些时风也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以确保它们能够符合“正大气象”的书法理念。

总之,当前书法界需要在“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理念指导下,运用当代的学术语言去构建新的书法美学理论范式,以规范并解决当代书坛存在的问题。当代书法文艺理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既继承了乾嘉朴学考据的传统,又吸纳了大量西方理论进入国学领域。这些都为当代书法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储备和资源。然而,这也对书法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深厚的国学修养、扎实的文艺理论基础、丰富的书法实践经验,以及运用当代学术语言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书法作者应怀有如姜白石等古人“庶竭涓尘,少裨海岳”的远大志向与奉献精神,为国学、书法穷尽一生精力,吾辈当共勉之。(作者系北大第二届书法文化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