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文房

当前位置: 首页» 碑帖文房

书画之鉴别(转自《古玩指南全编》)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3-16



书画之鉴别

 

中国书画之筆兴,已二千有余年。此二千年中,所产生之著名大家,车载斗量;若再将长一技者计算在内,则为数更不可屈计。至其所有之作品,则更如恒河之砂,不可数数关。若以一人之所知、所见、所闻,而谓对从来所有之著名书画,均能有确切之认识,是诚欺人之谈。故对书画之真伪,吉人仅能书一合理之推断。若谓确能辨别至当,鉴定极精,任何人亦不能相信。谨将推断之途,径述之如下:

历代关于书画之专门著录,为书甚多。谈书者,如梁凍肩吉之《书品》,唐张怀躍之《书断》,唐孙过庭之《书谱》,宋《宣和书谱》、姜之《续书谱》、米带之《书史》、董更之《书录》、陈思之《书小史》,明丰坊之《书诀》,陶宗仪之《画史会要》,清冯武之《书法正传》等。谈画者,如南齐谢赫之《画品》,唐张該远之《历代名画记》、宋《宣和画谱》、米带之《画史》,元汤带之《画鉴》,明朱谋厘之《画史会要》,清耸重光之《画窒》,张康之《画征录》,彭蕴灿之《画史汇传》等书,对于历代著名书画大家及其作品,叙述琴详。如能参阅对于书画之鉴定,自操左券。册目太多,内容繁总。吉人既不以书画名家为职志,只不过以消清玩为目的,安有余力读尽若海之书。仅就简易之辨别方法述之于下。

书画之真伪,固宜分辨,但亦不可过于拘执,宜以佳者为真,劣者为伪,且不可必以真者为佳,伪者为劣。盖真伪之分,至难确定;优劣之分,又不可专恃真伪也。从来书画名家,均有代笔。其代笔之佳者,虽本人亦难分辨,况局外人而又逾数百年之后乎?且代笔之作品,尚有优于本人者。如乾隆之书,多出自张得天之手;陆润库之书,多为朱孔扬代笔。张、朱之书,确优于乾、陆。只以一非皇帝,一非状元,而屈为人捉刀。若必以真为优,是非违心之论乎?又况名家之作品,在成名后,其作品固佳;未成名时及初学时,亦未必尽佳也。明代大家之唐伯虎,初从周东村学画,及成名由东村为之代笔。伯虎初期之作品,能优于东村代笔之伪品乎?故以真伪定取舍,未有不失之优劣颠倒者。故吉人购买,只论其佳与劣,固不必专事真与伪。真者且佳,方为上选:真者而劣,虽真亦不取。伪而佳亦可取,伪而劣斯不足道关。

若从书画之本体,以辨别其真伪,则应注意者,为作品纸绢、墨迹、图章、帮手等事。由作品之优劣,以辨别真伪固为难事。因须有充分之学识、眼光、经验,方能辨到其精妙者。非指示不能分晓。但太低劣者,固人人所能辨出也。所有著名之作品,必精必妙。非特内行人好之,即外行人见之,亦无不爱之。故凡所遇之书画,吉人见之不知其好坏,即可八分断定其绝非佳品,绝非真迹,不必购买,定不致有交臂之叹。

绢之发明甚早,用以作书画者亦甚早。其耐久性甚短,不及纸者远甚。无论如何收藏,虽不受意外之折伤,而空气之自然变化,即能使之糟脆。百年以上之绢,其柔韧性即完全失掉。明初之绢,迄今腐败不能着手。在今宋代之绢,因袜托之保护,尚多可见。宋代以前,虽有亦不辨模样关。考宋初之绢,横竖皆单丝,横丝稍宽似双丝。及中叶横竖始一律,较前稍粗耳。颜色与深藏经纸色略同。及元则略有进步。虽横竖仍单,但丝细而纹理稀。明初则竖丝为单而横丝变为双丝关。且丝之粗细均匀,而密度齐整,较前大有进步。降及清初,横竖丝皆变为双丝,以前之单丝无复存者。明以前之绢,传之今日,其表面上绝无亮光,丝上之绒毛,因多年之使用,已完全退掉绝无有绒毛存在丝上。且其颜色非仅绢之内外如一,即丝之内外亦完全一致。造伪者若用新绢,由于横竖丝之变单,即可知之。即特制之元丝绢,虽遗观之下,与宋元之绢相似,但其表面之亮光,及丝上之绒毛,无论用何方法,亦不能退净,与旧者相同。且其颜色内外不同,种种情形均为伪造之痕迹。如能详细检验,真伪可立辨也。至纸之情形复杂,较绢为难辨。

宋代以前之纸,究有若干种,其材料均为何物,并无正确详细之记载。仅由遗品之揭袜时,略得梗概。虽书史所载,纸有多种。但今日均不得见。所能见者,只棉纸与麻纸而已。究竟成分如何不同,亦无定论。只就其表面观之,棉纸类今日之宣纸;麻纸纹理粗疏,似由麻制之者。其实最要而最多之成分,均为丝也。若就成分言之,即谓之相同亦无不可。不过棉纸丝短,麻纸丝长,且均无后日造纸杂质之多也。若欲鉴别,其法亦易。试取一块旧纸,和以水,以针挑之,如系宋纸则有许多之长绒,且无论如何破碎,仍可装袜;宋代以后之纸,则不可能也。若用显微镜观之,尤易分辨。真者其表面并不平匀,伊如剥去一层,膜皮如虫蚀之状,且必有一层白灰,若隐若现,其颜色无论深浅,所有厚薄、里外、凸凹均系一致。伪作者,因用颜色染成,厚则深,薄则浅,里则.,外则重,凸则有,凹则无,因质地之不同,受色之程度必异。用显微镜以检验,极易分辨真伪也。

至墨迹及颜色亦迎不相同。宋以上之作品,其墨色之上发现一层白霜,细视则无。任何剥刮亦不退去。墨色之内,现有毒苔一层,似隐似现,剥刮不退。伪作者,系用香灰吹散,使之翻附于上,若一擦拭,则墨迹黑亮,与自然生成绝不相同也。至于彩色更不能仿。宋以上物,其色均已沈于纸或绢之内,与刻丝无异。即其墨迹或彩色,均已将纸或绢之纤维完全染透也。元明之物,虽于宋,然亦深入其地。若夫新作者或伪仿者,其墨迹或彩色均在表面轻浮,而不沉着,光亮而不浓重,虽施以蕉旧之法,仍露新作之痕。用心一比,真伪立分关。

图章虽小事,其关于真伪者亦重。古人虚荣心,不若后人之切。清宫收藏,时有五代及宋人之书,作品甚精,而不露作者姓氏。今人则未之有也。即图章亦然。唐宋作品盖有图章者甚少,非如今日,不有图章不能为完卷也。宋以前均用铜章,间有象牙、犀角之章。明初王冕始用花乳石为名章。明中叶以后,始有青田、寿山、昌化各石章。作伪者不明此事,为易刻计,率用石章。不知印章之质,可于印迹辨认伪作。宋元作品而用石章,是不最大破绽也!且宋以前,均用水印。以水调朱涂之使厚。南宋以后渐用蜜印以蜜调朱使之浓附。元时始用油朱调艾。及清乾隆朝始用八宝印泥。作伪者不明此事用八宝印泥盖宋元书画是不明显伪迹也!且元以前不讲求印章。故图书均由匠人为之文人治印者甚少印多不精亦无奇异式样。今之作伪者反用心以为之是不画蛇添足郎!

由于题跋可以鉴别书画之真伪古书画之有题跋者率出各代名贤之手。名贤文字非轻易下笔者必对其所题跋之书画有深切之认识方肯为之。否则对于所题跋之书画关系尚小而对于自身之立场关系甚大也。故凡有名贤题跋之书画如能证明其所题跋者为真迹则不必详察其作品之如何即可确定其为真迹毫无疑义也。盖凡属古代名人书画无题无跋亦有价值保护收藏尚恐有伤。如伪作题跋被人发现岂不损毁其作品也。真迹而伪为题跋者绝无人出此愚行。故题跋伪者其作品万无为真迹之理。是以题跋真者其作品必为真迹。题跋伪者其作品必为伪造。故鉴别题跋之真伪即可断定作品之真伪也。

由于收藏或鉴赏图章亦可鉴别书画之真伪。数百年以上之书画其能流传于今日者端赖各代收藏家为之保存否则早已毁灭不彰关。但在国人之习惯收藏者每图章于其上以达成其领有欲之表现。是以古名书画经过一人之收藏则即盖有一之图章。且为夸示起见收藏者每邀当世之名贤盖有鉴赏图章以增高作品之声价。故年代愈久之书画其收藏及鉴赏之图章亦愈多。中国社会制度平均分产绝无数百年之富室亦即绝无在一人一姓之手保存数百年之名物。保有者之常变,亦即收藏及鉴赏图章之增多。即帝王大内所存,每易一代,且多一代之图章。若系数百年之名物,而无著名收藏家或鉴赏之图章。其必为伪制,可断言也。作伪者既明此理,故伪制书画时,必同时伪造许多之著名收藏家及各代名人之收藏及鉴赏图章。夫果真为名迹,绝无盖印伪图章之理。是以鉴别时,若能证明其收藏及鉴赏图章之真伪,即可确定其作品之真伪也。

再书画添款改款者,为防止揭袜时阴污起见,其新添之墨迹必用矾水圈之。于购买时目力不能确定,可用舌尖略之,如含有矾之涩味者,其为后添者毫无可疑也。即新画染旧色者,其黑红二色亦必于未染之先,用矾水圈之。欲知其真伪,亦可同用此法试之,必得真相也。

如系旧画揭层者,设系最上层,其颜色必仔细观之,必有不合理之飞白处,或有新添之墨迹,笔迹必有深浅不同之重复处。如系下层,则表面必有浮毛,颜色亦必.。如有添补处,亦必有上述之现象。

如系用旧纸仿作者,则墨迹必浮而不沉,完全在表面,未入纸绢之内。真品用刀刮之,必将纸刮尽墨迹方无。新作者,稍刮即露有白丝痕,笔道轻处且可刮掉。而纸不破旧者,绝不能也。再如用显微镜观之,新作者墨迹均在表面,毫未入纸内也。盖中国旧纸,完全丝料,制造时并未加大力之压平。年代久远,丝之弹性自然松动。故旧纸最难吃墨,欲如旧作相同,万不可能也。

北京揭袜匠人,手艺之精巧,为世界第一。旧书画虽破碎至不可分辨时,或糟脆至呼气即能吹散时,仍能苏袜如原状。诚神乎其技关!书画之价值关于地子之整破至巨。如地之完整时值三千元之作品破烂时便值千元或数百元关。因苏袜之高妙地子之完整与否悬挂或正视时均不得真相。如能向阳处由背面视之则真相毕露。商人于此每令购者不得反照。如袜之甚厚或装在镜框之内购买时必须注意也。

就书画本体之辨别真伪以合理为最要义。盖真迹自然合理伪造者无论如何用心摹仿若仔细研讨必有破绽可寻。盖历时太久变化太多记载不全考证不易。如绢纸之成分各代不同。墨及彩色之原料各代不同。传之今日其变化之情形亦必不同。某人之特长若何落款之格式若何图章之文字若何颜色若何传之今日其变化应若何若一一详求则伪作者定有不合理处。比如晋代陆机之《平复帖》尚有真迹。王義之法帖时传有真迹。晋代距今一千六百有余年。晋时之纸系何原料书无详细记载。但总可断定其耐久性绝不如宋代之纸。苏轼谓麦光纸最佳可存至五六百年之久。是最佳者只能存至五六百年。而谓今世尚有晋代真迹是否合理明眼人自能知之。清乾隆后始有八宝印泥。乃竟有宋元人名作系用八宝印泥之图章者。明末始有折扇乃竟有宋元人书画之扇面者。其他类此者不胜例举。

购买时如能一一推敲伪迹均能发现绝不致受骗也。再者详询来历亦为购买之必要手续。夫中国历代所产之名贵书画其数量固多。在过去专制时代所有之精品其十分之九经多年帝王之威力搜扫均已收入禁内。其散在寻常百姓家者不过极为少数。且均因保藏之不当传递之失宜以致折伤损毁,虫蚀鼠嗤,风雨浸湿,空气消霉,时时耗亡。故各代总计之产量虽多,而今日宝存者甚少。照原产亦不过百分之一二耳。而此所存之一二,最多数均在禁内。此外则清之王公大臣,及民国之督军省长所搜藏也。至于平民之家,敢谓一纸无存。明乎此,则知来历为书画真伪之有力证据明关。设今有一名迹,如能确实证明出自大内,或某某王府,或某督军某省长之手,则此物尚有为真品可能,否则凭空而来,不知出自何处,则为伪制毫无可疑。故购买著名书画时,如由有门市之古玩商,或由可靠之友朋,则有真品之可能。反是,而由夫役市贩夫走卒,或由画棚之内小摊之上,绝无真品可断言也。即万一之幸,而得真品,其亦由偷盗而来,迟早必被发现,非只原物无偿交还,定有其他之纠纷。故询明来历,为最必要之事也。

 

    转自《古玩指南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