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碑帖文房
王乃栋: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真伪鉴定与赝品失误度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10-01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真伪鉴定与赝品失误度
王乃栋
宋徽宗赵佶书《草书千字文》卷,泥金云龙笺本,纵35.1厘米,横1172厘米,辽宁博物馆藏。
此草书卷于1988年7月27日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书画鉴定专家组巡回鉴定中被鉴定为:“真迹 精”。⑴
徐邦达先生评宋徽宗《草书千字文》说:“此是徽宗晚年真迹,笔法劲健流畅,稍学怀素,也不为师法所拘,应是极得意笔。”⑵
杨仁恺先生论此卷草书说:“草法飞动,有如急风骤雨,要不是意在笔先,就不可能表现得如此连绵不断,大珠小珠错错落落,滚木坠石,惊心动魄,具有一种音乐旋律的美,且无一字超出草法的规范,确已达到挥洒自如、笔不越矩的境地。”⑶“此卷草书行笔飞动,全长数丈,一气呵成,几无败笔可寻。”⑷
由于国家文物局的书画鉴定组专家在鉴定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卷时无一人有不同意见,又由于徐、杨二先生对此书的推崇论说,宋徽宗《草书千字文》一直被视为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多年以来,被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多种或大或小、或精印或简装的字帖。多年以来,从未有人怀疑过此书的可靠性。
《中国书画定级图典》(萧燕翼主编)一书将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定为“国宝级书画”:“书法学唐人怀素草法,但全出于自运,笔法劲健流畅。因笔画挺健似‘瘦筋’,故其所作楷书被称为‘瘦金书’,此卷草书亦有其意。后归清内府收藏。本幅钤有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藏印。《清河书画舫》等书著录。此卷为赵佶草书的代表作,且全卷书用泥金云龙笺,长达十一米多而无一接缝,是北宋高度发达的造纸术的实物证明,故定为国宝”。⑸
《全彩中国书法艺术史》(刘守安主编)一书也认为:“(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洋洋千字,长达11米多,一气呵成,毫无倦笔。其章法争让穿插,如凤舞龙翔,笔势飞动,变幻莫测。通篇圆通流畅,毫无浮滑之象”。⑹
此卷《草书千文字》果真是“草书的代表作”,“几无败笔可寻”,“应是极得意笔”的“徽宗晚年真迹”?
笔者2009年3月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艺术品鉴定专业7531班讲授《中国书画鉴定实用教程》时,安排学生对宋徽宗《草书千文字》(字帖)进行鉴析并写出鉴定意见,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但必须独立完成作业。在学生讨论时,女生一组有人说有几行字写得平行雷同,艺术性较差(图1);男生一组有人指着“巨”等字说写得太肥,与楷书瘦金体笔性不符(图2)。
学生们的敏锐眼光和大胆分析着实使人吃惊。但这完全符合书画鉴定的主要鉴定依据:一、着眼于书画本体的艺术性;二、着眼于书画作者的艺术风格和笔墨特性。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中书写得很差的字其实很多,如头重脚轻的“万方”和头轻脚重的“通”字(图3)。左右分家的“张”、“映”和上下脱节的“巨阙”字(图4)。等等。
我们可以通过较为可靠的宋徽宗瘦金书(《腊梅山禽图》题诗,台北故宫藏)来分析赵佶的书法笔性:用笔轻佻麻利,结字紧密灵动(图5)。理性的笔法中不乏气势的流畅和意态的飘逸。《草书千字文》的书写笔法不免肥浊拖拉,结体粗软庸俗,如“审”、“黎”、“射”、“嵇”等字(图6)。其中运笔最拙劣的就是向上的连笔,如“束”、“帷”、“帝”、“炜”、“市”等字(图7),这说明书者根本不懂运腕用锋,与宋徽宗的书体笔性风马牛。人们无法理解一位书写楷体时笔法精巧瘦劲的书家所写草书中竟会出现如此肥俗粗浊的笔画。
杨仁恺先生曾说赵佶《草书千文字》中“且无一字超出草法的规范”。但此卷草书中草法不规范的字却不一而足,如 “母”:非每非母;“纸”:非姿非纸;“皆”:非湛非皆;“貌”:非翰非貌······(图8)。显然书者对草法不甚了了。而诸多论者对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的竭力吹捧,则不免眼失察、语失实、鉴失真。从而误导欣赏者、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审美标准。
如果再从考证方面来对宋徽宗《草书千文字》卷进行分析,人们就会更加惊讶,这样一件北宋皇帝所书写的十几米长的高头大卷,竟然是一件来历不明的“三无”作品:一、通篇无一方宋、元、明及清初人的收藏印章;二、卷后无一字宋、元、明及清初人的题跋;三、查遍宋、元、明及清初人的文献资料,无一书曾经著录过此卷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在这一卷款为赵佶画押的作品上,年代最早的收藏印章是清乾隆皇帝钤盖的。那么从北宋宣和年间到清乾隆年间这整整六百年内,历经南宋、元朝、明代和清初时代,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在何处“躲猫猫”呢?
明人张丑著《清河书画舫》中有一条关于宋徽宗书《千文》的著录,于是人们纷纷把这一著录作为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的古代文献著录,已见引用此条著录的书刊有:一、《中国书迹大观 第四卷 辽宁省博物馆 上》,文物出版社、株式会社讲谈社1992年版;二、《辽宁省博物馆藏书画著录 书法卷》,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三、《古书画过眼要录》,徐邦达著,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四、《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五、《中国书画定级图典》,萧燕翼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版。然而这条著录是否指的就是这卷“三无”来历的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是极成问题的。因为张丑根本未见过宋徽宗《草书千文字》,只是在《清河书画舫》一书中引用了《格古要论》(明曹昭著)中的一句话:“余尝见宋徽庙御笔书《千文》一轴,其纸首尾长五丈有奇,信乎匹纸三丈也。”⑺而《格古要论》所记这卷《千文》究竟是楷是行还是草书都未说明,而且尺寸也不符,比传世的宋徽宗《草书千字文》长了二丈。怎么能狼腿拉到狗腿似的进行想当然的拉郎配,硬说《格古要论》著录的《千文》就是现在传世的这件宋徽宗《草书千字文》?
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弄清“三无”的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是在什么时期以及如何炮制出来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伪造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的蜘丝马迹渐露端倪。
一、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宋刻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拓本。这种拓本在明代应有流传。此拓本草书字体的线条较细,粗细差距不大,依稀可见瘦金体风范,比较符合宋徽宗草书的书风。⑻(图9)
二、如果将《宋刻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拓本(图10)与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墨迹(图11)进行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的草书写法与拓本草书写法大体相似,但很多草字的线条粗细相差悬殊,细者如丝,粗者如杵,结字聚散亦多失误,艺术性不佳,极有可能是依据拓本仿写。
三、也许是为了故弄玄虚或掩人耳目,也许是考虑到拓本上的一方宫廷巨印不易复制,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的伪造者在复制拓本最后的落款时,并未照搬原文的名款,而是抄袭仿写了明代董其昌在万历年间所刻《戏鸿堂法帖》卷二中宋徽宗一段草书后的名款印鉴,企图造成墨迹与拓本无关的假象。(图12)由此可以得知制作宋徽宗《草书千文字》的时间上限不可能早于明代万历年间。
四、《宋刻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拓本因属当代摹刻,不可能有后人的收藏印章。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据以复制,所以通篇不见宋以后古人藏印。
五、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所使用的泥金龙纹笺纸常常被当作宋徽宗书写的物证。但这一证据恰似刻舟求剑。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明时还常使用这种纸:“正如宣和龙笺、金粟藏经纸,俱可饰装褫耳”。⑼此纸可能属熟纸一类,难以用来双钩描摹,所以伪造者采用了临写的方法复制墨迹本,这就是古代造假者惯用的利用旧纸根据刻帖的拓本来翻造墨迹的“白翻黑”手法。
六、避讳问题:众所周知,避讳问题是书画考证中一项重要内容。关于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文字中的避讳字数,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一书中指出了“玄”、“让”、“殷”、“树”、“贞”、“敬”、“匡”、“恒”、“朗”等九字。但是文中另有“弦”、“廊”两字未避讳。此两字我们可以看到在宋黄庭坚所书《松风阁诗》墨迹中均缺笔避讳。
难道这两个字黄庭坚需避讳而宋徽宗可以不避讳?徐邦达先生在该书中未作任何说明。
七、赝记问题:“赝记”是笔者在书画鉴定实践中提出的鉴定专用名词,意为“伪造者在书画赝品中所留下的标记”。徐邦达先生曾说:“作伪者故意在上面露一点破绽,······由此表示:我原是告诉你们这是伪本,不是我有意骗你,看不出来 ,那是你自己的糊涂,与我无涉,以为这样可以避免‘阴谴’。”⑽在鉴定古书画时注意寻找作伪者故意留下的破绽,往往可以十拿九稳地识别赝品。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中有没有作伪者留下的赝记?请看几个错得离奇的字:寒来暑往的“来”字,明显地写成了“卒”字,“来”字中间的一竖写成了拐弯的方折形。起翦颇牧的“翦”字写成了剪刀的“剪”字还刀上出头成为“力”。还有骇躍超骧的“骧”字在右下角写出了一个 “丽”字,既非骧字又非骊字。(图13)这些离谱的草书不是赝记又是什么?千字文是古人蒙学时的必修课,难道作为皇帝的赵佶日理万机忘了怎样写么?结论只能说或者是赝记;或者是学问不高的仿写者的失误。
在我们对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的三无身世进行清理的过程中,一个严肃而尖锐的问题随之产生:赝品是如何摇身成为“国宝”的?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被有关专家誉之为“几无败笔可寻”,“应是极得意笔”。而学习书画鉴定的在校学生却认为艺术性不佳:“笔画排比雷同”,书风不符:“部分线条过肥“。老专家与大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说明了什么?
当民间常说“鉴定家鉴定书画(或文物、艺术品),谁来鉴定鉴定家”?人们将如何回应?如何作为?
人非神仙,孰能无过?鉴定如同破案,刑事案件也往往会有难以破解的死案、错案。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对待:
甲:对赝品鱼目混珠的认识问题:
是认为“不能把传统遗产都否定了”,“管它真的假的,只要好的就行”,对赝品的存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还是认识到赝品的低劣水平无疑降低了华夏文明的高度,扭曲了中华艺术的史实,误导了精神审美的趋向,干扰了书画经典的准则?
乙:对鉴定结论失误的认识问题:
是把某次鉴定、或某些专家权威的鉴定结论绝对化,奉为金科玉律,矢口否认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问题?
还是努力创建书画鉴定学学科理论建设,倡导相对科学的书画鉴定方法,逐步地、系统地解决重要国宝所存在的鉴定问题,增强中国书画的艺术感染力,正确引导海内外的科学书画艺术鉴赏观?
丙:书画鉴定中的赝品失误度问题:
书画鉴定中的失误不可避免,但书画鉴定中错鉴的失误程度必然不同。因此,可以按照被错鉴书画的质量,设立赝品失误度。根据赝品失误度及由此而产生的鉴定失误率来鉴定和衡量鉴定家的真实水平。即以鉴定家本人的鉴定结论是否准确来鉴定鉴定家是否称职。
赝品失误度就是由鉴定标的物自身的艺术性所决定的、反映鉴定难易程度和准确性关系的量化指标。该指标以鉴定标准(艺术性)为参照,与鉴定标准的难易程度成反比,而与鉴定结论的失误率则成正比。
简单地说:就是书画的艺术性越高,越能乱真,鉴定的难度必然也越高。一旦出现鉴定错误,也属偶然失误,赝品失误度低,同时鉴定失误率也低,高水平的鉴定家必然失误度低。
反之,书画的艺术性差,则鉴定的难度必然不高,但失误度却高。如果错鉴这类书画,则赝品失误度高,导致鉴定失误率也高。鉴定家中的南郭先生,往往在赝品失误度上过不了关。
试分析鉴定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的赝品失误度及由此而产生的鉴定失误率:
壹: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八记录一卷“宋徽宗《草书千文》”:“徽宗《千文》,书法学怀素而腕力弱甚,后题‘宣和壬寅御书’,上用‘御书’印,签押。有云林、子久及黄琳、袁柳庄诸收藏印。予得之乱后,今已赠人。”⑾
孙承泽因此卷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的书艺不佳(腕力弱甚),虽然卷上钤有倪瓒、黄公望、黄琳等元、明人的收藏印,可谓流传有绪,但孙氏仍疑其不真(“今已赠人”)。孙承泽的鉴定可能正确,无赝品失误度。徐邦达先生也认可孙鉴,说:“当是别一伪本。”⑿
贰:辽宁省博物馆藏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同样因书者腕力软弱导致草书笔画粗细失态,结体松紧失衡,书风不同,书艺平庸,丑形败笔,有目共睹,赝品失误度较高,鉴定失误率也高。那些把宋徽宗《草书千字文》鉴定为“真迹”、“精品”、“代表作”、“国宝”的鉴者,该如何面对自己鉴定结论的赝品失误度和鉴定失误率?如何“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
注释:
⑴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七 第3539页,劳继雄著,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⑵ 《徐邦达集 三 古书画过眼要录 晋隋唐五代宋书法 贰》第651页,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⑶《书法丛刊》第十四辑第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⑷《宋徽宗 草书千字文》第83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⑸《中国书画定级图典》第20页,萧燕翼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⑹《全彩中国书法艺术史》第211页,刘守安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⑺ 《清河书画舫》第269页,明张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⑻ 《名帖善本》第87.、88页,商务印书馆(香港)2008年版。
⑼《万历野获编》第660页,明沈德符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⑽ 《古书画鉴定概论》第24页,徐邦达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⑾ 《中国书画全书》(七)第796-79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⑿ 同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