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招生
周东芬:文化书法走大美正道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9-05
文化书法走大美正道
周东芬
2022年9月3日,北大书法所“文化书法与美育国策”学术论坛举办,本文系北大书法所访问学者周东芬提交的论文。
《论语·卫灵公篇》中,子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意思是说,前面所称的百姓,三代倚靠他们才能沿着正道而前行。孔子认为经过时间和事实检验了的夏、商、周三代的人们,因为以直道而行事,故为后世所向往。这样一种遵循直道前行的精神,同样适用于书法领域。书法,是用毛笔在“说话”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表达人的内在文化素养呈现的一门学问。我们大力倡导“文化书法”,因为文化乃书法之魂。书法如果不建立在文化这个基础之上,不深深地扎根在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以文化为根本的“文化书法”,必将大美无言正道直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现今美育国策,恰恰是“文化书法”实践真理的最好的天宇。
下面我就简单的初浅的谈一下在实践中需要的“四个坚持”:
一、坚持守正出新,本立而后道生
文化书法坚持“守正出新”,“守正”就是守持正道,恪守老祖宗留下来的正脉,弘扬其优秀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出新”,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出真正合乎书法本质的新面貌杰作。唐孙过庭在《书谱》中曰:“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书法家的立身修本,既是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也可以看作是书法的正道直行。
书法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书法发展的历史中就能发现,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先祖们就有着对美的追求。毛笔书写的点画、字体的间架结构、整篇的布白和章法的势态等,无不彰显着书法的出现和形成本身、就已经凝结了先辈们天生俱来的审美素质。当然,书法作品能得以产生发展,也来源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人的精神境界对美的追求更层次的一种升华。毋庸置疑,经一代一代留传下来的书法碑帖,都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智库。所以,我们要去研究它、学习它,把它好好继承过来,以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中国汉字文化的展现中,书法就是在用毛笔“说话”。那么,我们要守正出新,就应该恪守正道好好“说话”。也就是说,学习书法必须以“临帖”为正道。正如唐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那样:“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
正本溯源,本立而后道生也。话虽如此,但真正的“行而正”能达成此境地者,则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则是在临帖时,本末倒置,只抓其形,不能抓其神。其实,达神必先达其文。要达到帖上神韵,文化修养尤其的重要。真正的“出新”一定要立足于“守正”之上,恪守正道,敢为人先。当然,文化修养不光体现于文字文化学问上,还有文化审美境界里,其是一种多元美修养的总和。所以说,文化书法是需要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才能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一项艺术成果。这也恰恰是现今的美育国策的核心思想。
二、坚持人格境界,方能正道而行
书法家的人格境界,决定了书法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度。晚唐时期“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影响深远的名言:“心正则笔正。”柳氏一语道出了书法艺术的真谛,道出了人格魅力在文化书法中的决定性作用。人的气质是否能高贵,不是外在修饰打扮就有用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魅力——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宋苏轼《和董传留别》)的魅力;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横渠语录》)的魅力。只有达到了这样的人格境界,书法艺术才能日益精进不息。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只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太平的国家而已。国际风云多变,我们追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文明的和谐和共同繁荣。中国文化丰富灿烂,几千年来一直屹立于世界之林,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文化自信。正如复旦大学张维为先生所说:“我们一点也不害怕竞争,中国人,你要自信。无论你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是讲什么自信,最终你只有在文化上确立这种自信,它才是真的靠谱的。”学习书法也是如此,你只有在文化上确立自信,书法才能得到证明,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唐孙过庭在《书谱》中曰:“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况且,书法的“法”也是法度的意思,人生一切皆在度。“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庸之道,那是一种境界。书由心生,习字也同修心。正因此,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正道直行。书法文化人格境界,也恰恰彰显了美育国策的重要精神。
三、坚持大美书法,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教育,与中国其他文化技艺一样,最初乃是以“家学”或“师学”继承的方式口口相传、手手相传,普世的教育是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孔子的出现。孔子兴私学,将“书法教学”列入“六艺”,成为学子的必修课,在其后的 2500多年里,书法均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不渝。书法伴随着一代一代学子的“十年寒窗”,也成为了最为普遍的,终身不渝的文化技艺和精神享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书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也成为了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毫无疑问,书法是我们中华文明之骄傲、中华文化之瑰宝。近些年来,高校书法教育热潮势起,美育国策的实施,书法教育也正是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
那如何来进行现今的书法教育呢?
《庄子·知北游》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本意谓天地有大美却不言不语自我夸耀。我们借用来称大美书法,即可谓之大才、大德、上品之书法也。唐太宗在《帝范》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书法教育的取法乎上,就是首先要有高远的目标追求,要把上品书法贯穿教育之始终。高校书法教育正是要正视大美书法之教育,设计要严谨,更要格局宏大。
针对高校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从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加强国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大美”施教。修得大美,正道直行,将其弘扬四海,才可称高校成功的书法教育。
我们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自2003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文化书法为宗旨,以弘扬中国书法美丽精神为己任,积极推进书法创作和书法研究等各项工作。坚持书法作品必须“回归经典,走进魏晋”,达到高水准,对王羲之王献之的经典,存有一份敬畏之心,保持一种价值的认同和审美的虔诚。下一步工作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要积极推进中小学的师资培训工作,努力解决书法难于进课堂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正道上直行,必将道路越走越宽广,前面一定有望不尽的春光灿烂!
四、坚持美育与书法相结合,由大美而达至善
美育是为了我国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下一代心灵美、行为美的教育模式。其实就是具有“正能量”正确方向的教育;向人类最高文明的引导。
美育是提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对物质、非物质的一种认识、体验、感受、欣赏、创造能力的美感的心灵素养品格的教育。简单的说就是针对大美的一种教育。
书法学属文化中的美学。书法因大美而博大精深,徐悲鸿说:“书法之美,在心在德。”完全可以让书法成为美育实践的先行者,由于书法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文化审美感染力,其形态、势态、神态及经典文学内容都将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的情思进行陶冶,从而塑造更为美好的心灵,由大美而达至善。
况且,在我国书法教育历史悠久,特别是自隋唐之后,便以书法作为取仕条件之一,既提高了书法的地位,还增强了对书法之美的技艺追求。唐代更是以“楷书遒美”为取仕四大条件之一。书法教育不仅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有重大的影响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力、鉴赏力和创新力,都将起到无形的巨大作用。正像前副总理李岚清在《大学美育》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学校要高度重视美育,用美育来塑造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必然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那种以教化手段教育学生的时代早已过去,未来的世纪应以美去美化人们的心灵,净化人们的心灵,从而在美的欣赏和鉴赏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
又如,我们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创始所长之一的王岳川教授,在他的《美育铸魂与书法培根——新时代美育文化战略的深广度》文章中说:“审美教育作为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美育,提升全国青少年人文审美素养;通过美育,重培根铸魂去掉美盲走向审美;通过美育,让中华审美文化战胜丑怪低俗;通过美育,在文化强国之中建设美丽中国。”这些观点都可以说是灼见。
书法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当然与其他文化也是互通、互联、互补的关系,人心向美的美感这条线是不变的。孔子结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部类发挥了他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并在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那么,今天的我们就应该结合现时代需求来进行,把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正道直行,真正的“大美”教育应该就是成功的美育。
我充满信心地认为,坚持正道直行的书法,必将由大美而达至善,必将成为美育国策中一股最有中国范的精神气。
2022年七夕于长江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