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园地

书法意境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5-07

 

书法意境

 

刘斌

 

摘 要 书法意境是书法作品表现出的信息,它包含了书法家对自然、人生或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书法意境是书法艺术的核心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书法意境通过书法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欣赏,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书法意境通常具有明确的主题,

关键词书法意境书法意象;书法动象立象尽意

 

书法概述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日文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和英文书法等。书法是文字的艺术化,即按照文字特点和含义,以其书体、字体,用相应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创作书法作品。书法艺术是对世界万物内在规律的抽象概括,书法作品中艺术化的文字表现出绘画所具有的空间造型美,构成文字的线条表现出抽象美,整幅作品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意境。线条抽象的特征保证了书法家可以最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天才,文字造型的特征决定了书法家的创作离不开既定文字结构的约束,丰富多彩的意境表现出书法家对自然、人生或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本文只讨论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的艺术形式。本文中汉字的点画统一称作线条,点是最短的线条。             

书法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书法内容是其文字内容,每一副书法作品都有具体的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有文本意义。书法形式是美的规律,是有意味的形式即艺术化的文字,它包括线条、结字、章法和空白,是书法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书法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同时形成,同时展现的。

 

书法是表意艺术

表意艺术不追求形象的逼真和客观的真实,而是注重发挥书法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形象,让读者能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丰富的内涵和意境。书法是表意艺术,书法强调线条的意趣以及结字、章法的表意性,在书法的世界里,书法作品的线条、结字、章法都蕴含着丰富的意味和作者的情感。表意艺术作品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书法家通过创作独特的书法作品,表达主题的内容和意义,以此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过程中,不是表现真实的对象,书法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表现的是物象之本。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中讲:书法家要把握和表现生命的形象,要构思深层的生命形象,就需要关注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一个个文字符号,注入筋骨肉,使之成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书者,如也,写出来的字要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生命的把握和理解,这样,抽象的点画就表现出了物象之本,即有了生命。元人陶宗仪有云:夫兵无常势,字无常法……若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矣。书法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对汉字这一成为系统的线条符号作了特殊加工的结果。书法是以形态模拟为主,提神取意,书法家在心中构思好艺术形象,然后把它们写入到具体的线条、结字、章法中,再现对象主体的精神意气、情感意绪。使书法作品形式成为一种积淀着深厚心理内容的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书法家心意的转化。《书法雅言心相》讲: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彩,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书法家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能够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书法作品通过书法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欣赏,实现了情感、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与传递。

 

书法意象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信息的符号系统。汉字从其出现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形状,并且每个汉字的结构是相对固定的,字形的变化范围也是相对固定的,汉字这种独特的造型特征,形成了汉字丰富多样的视觉形象。汉字是具体的,可识可读。书法是造型艺术。

书法家通过艺术的手段将汉字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化的文字产生一种抽象的美感,呈现出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这个有意味的视觉形象就是书法的意象。书法意象不仅来自于文字本身的形态美,更来自于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所倾注的情感和审美追求。书法意象产生于书法家的头脑中、表现在书法作品中以及出现在欣赏者的头脑中。

书法意象是丰富多样的,它既有形式之美,又有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书法家将自己的审美态度和情感表达融入到艺术化的文字之中,使文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能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的艺术形式。书法家以自己主体的审美态度去创作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运用和字体的表现以及章法布局形成丰富多样的书法意象,这种意象是主客体结合的产物。

书法线条形态千变万化、寓意丰富,线条的起伏和运动,流美而富于动感。线条组合构成各种各样的单字,单字的大小、形状、位置各异。单字之间的关系,墨色的变化,整体布局安排,构成和谐统一的章法,整幅作品营造出具体的书法意象。茹桂《试谈书法欣赏》中讲:书法虽然不像其他艺术那样去直接创造人物或实物形象,但它通过点画线条的搭配和章法的布局,来完成字的造型,并显示出各种动态神情、风韵气势,特别是通过书法家强烈的感情活动与丰富的想象,可以而且应该在读者的心灵中打上一个意想浮游的境界,这实际上也就为读者提供了生动的形象。

书法意象通常具有明确的方向和主题。文字内容是其文本意义,是抽象的概念。书法意象是自然界相对具体的对象,是具体的有意味的形象。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讲到: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笔论》讲: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一连串的比喻,是说书法点画和自然物象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说书法的点画象征某一个具体的物象,是人的审美心理(情感、趣味、想象等)的物理显现。书者,散也,自己不拘束自己。书法必须将人或自然的某种形态化入其中。书法各种变化有根据、有来源,符合客观的美的形象、美的关系,这就是书法。

 

立象尽意

书法的活动方式是创作和欣赏书法作品。书法创作是立象尽意,立象尽意是指书法家通过塑造书法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境和精神追求。其中,立象是指书法家创作书法意象,过程是这样的,书法家创作书法作品前,首先要构思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确定书法作品要表现什么,以及创作方向和主题。依据创作主题和表现方法,书法家通过形象思维活动摄取事物的特征,提取事物的,书法家在头脑中制造出对应的书法意象。然后,书法家在创作的书法作品中塑造出相应的书法意象。而尽意则是指通过书法作品中这些意象来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与认知,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立象尽意就是书法家通过创作的书法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知。

立象的结果就是书法意象的视觉呈现,书法意象是书法家情感、思想、精神的载体。尽意则是书法传达出的深层次内容。它包括了书写者的情感、心境、修养以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有关书法立象以尽意,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讲:《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那么,圣人之意是不可能透彻表现了?《系辞》接着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以尽神。这说明立象可以尽意,即表达言辞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意蕴、意味之类)。就这一点上来看,书法与易理是相通的。因为书法也是立象以尽意,即以汉字为造型的素材,通过想象加工而成为书法艺术形象。这个形象所包含、表现的意蕴就不仅仅是所用的那些汉字的原义了,而是有了更为丰富的意味乃至于情感。倘若再进一步地,书法立象尽意远超过易卦之象。因为易卦只有八个象,重卦也只有六十四卦,即六十四种变化,可是即能表现天地万物,过去未来。书法的象千变万化,它所表现的意蕴在深广程度上就不是易卦能比了。可见由立象尽意找到了书法与易理的相通之处,就大大加深了对书法的理解。

 

书法动象

书法作品不仅具有静态的美感,更具有生动的动态意象。书法家把握和表现自然的生命活力,把握那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动象,把那种活力的扣留下来,表现在书法作品里,使书法作品充满了生动的动态意象,人人能欣赏,时时能欣赏。书法作品充满了生命力,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罗丹这样描述动象:我们先要确定是从一个状态转变到第二个状态,画家和雕刻家表现动象,就要能表现出这两个状态的中间的过程。他要雕刻出或画出,那第一个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转入到第二个状态,使观赏者在这个作品中,同时能看见第一个状态的过去的痕迹和第二个状态初生的影子,这时,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书法中的动象主要指的是通过书法的线条、结构和章法等元素构成的书法意象所表现出的动态美感和运动态势。这种动态美不仅体现在整体的动与局部的静相结合,线条的动与字的静,更表现在连续变化的字形,生动的章法。创作中,书法家通过提按、顿挫、使转等动作,使线条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和运动态势,有一种魅惑力在流动之中感动着我们。

 

书法意境

书法意境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是书法艺术的核心。书法意境是指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线条、结构、章法等元素构成书法意象,具体的书法意象和空白,在宣纸上营造出一个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意境和情感氛围。书法意境是书法意象的组合,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书法意象,书法意境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共鸣的桥梁,它具有客观的属性。同时,书法意境具有主观的属性,书法意境的产生源于书法家主观的创作意愿,书法作品的意境与书法家的心境、生活经历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书法的意境表现出书法家的审美态度和情感倾向。

书法意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书法作品中汉字本身传递信息的功能,词意是文学意境;二是,动态、循环的书法意象营造出的一种艺术的意境。如果意象是公园里的山水花草,那么意境就是整个公园。具体来说,书法的意境通过构图、线条、章法、用墨和留白等许多方面的处理来营造,是书法家以优美的字体、独特的笔触、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分间布白的章法展现出的的意象。

意象和留白共同构成书法意境,留白,使意象流动起来,活起来。留白与用墨的结合,让字体在空间中呼吸、流动,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讲:书法体现阴阳关系,阴阳变化,即相反相成的黑白对比,黑白的相互对立,牵制,衬托,消长等,以及线条、笔划、单字、章法等各种辩证关系,阴阳关系,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构成了书法艺术美的基础。

书法意境引发读者对于书法作品的认知和相关联想,欣赏书法艺术是读者沉浸式的体验,读者可以感受到书法作品传达出的情感、氛围和景象,从而体验和理解书法家的内心世界,引发读者共鸣。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表面的文字美,更要体会其深层的意境美,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书法的艺术魅力。

 

书法意境引发联想

书法意境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书法意境引发的联想是有方向、有主题的,就是说联想有明确、具体的出发点,是有依据的,有方向、有明确的范围。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讲:感受书法形象的特征,有一点是很值得注意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引起联想和想象,同观赏者在心里进行不自觉的比较很有关系。而这种联想与想象的产生,则完全是由不同寻常的笔画与结构所引起的;而所谓不同寻常,则是同汉字的一般印象在心里做了比较的结果。大抵说来,欣赏者总是通过书法创作与一般汉字的比较而切实感受它在线条结构上的某种特征,从而引发对其他具有类似特征的物象的联想与想象。

书法的活动方式是创作和欣赏书法作品,书法家创作前,确定好创作方向和主题,在具体的物象基础上想象,提取有关事物的,构思书法作品的意境。这样写出来的字,它是有根的、有自然参照物的,是的,凿凿实实地像某一个具体的物象。书法家在文字书写中,在创作的书法意象中,对审美联想的范围已经有了一个方向和范围的界定,也就是说,通过书法线条的表现力,在点画形体和节奏的暗示下,会唤起读者在一个的范围内对物象的联想,唤起读者积淀在心里的相同的感受,书法意境引发联想。

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能够感受到古人创作时的状态,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这种联想与想象的产生,则完全是由书法意境所引起的,书法意境是丰富的书法意象,丰富的书法意象是有意味的笔画形状和搭配方式,所以,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讲:笔画形状和搭配方式又相当复杂而富于变化,因而又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表现力,以引发欣赏者对物象以至于意态的联想和想象。因此,欣赏书法艺术是读者沉浸式的体验,读者不仅要看其线条、字形、章法等,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意境内涵和情感表达。同时,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引发读者文学意境联想,朱光潜《朱光潜美学论文选集》讲:在观照自然或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起联想,因为我们暂时丢开实际生活的种种牵制,心里没有一个主旨指定思路的方向,平时可以限制联想的种种力量都暂时失其作用。一般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大半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比如看画。图画的美本来在颜色线纹阴影诸成分的谐和配合所现出的意象。多数人看画却不懂这一点而着重画里的故事。乡下人欢喜把盂姜女、薛仁贵、桃园三结、安天会的图糊在壁上做装饰,并不是因为能欣赏那些木版雕刻,是因为它们可以引起许多有趣的故事的联想。这种心理习惯是很普遍的,所以往日画家都喜欢用历史宗教的题材。

书法意境引发读者的联想有两种情况,两种结果。一是,因人而异的联想的差异性,同时也带来了对书法意象理解的丰富性。西方人说,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人觉得,我们有读不完的《红楼梦》。可见对作品理解的差异和联想性,恰恰带来其审美意蕴的无限丰富性,这恰恰是一个书法作品极可宝贵的品格。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书法家能够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这种书法意境的多样性,使得书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二是,因人而异的联想的同一性,书法家在文字书写中,在创作的书法意象中,对审美联想的范围已经有了一个方向和范围的界定,书法意境会唤起族读者在一个的范围内对物象的联想,这个范围就是一个异质同构,是同构相求的联想。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讲:当人们看到’‘’‘’‘等字时,的确有可能产生对天、地、风、云的形象的联想。这种引发的联想,任何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具有的,并不因为象形,而是另有心理原因。

书法重实践,书法和文章写得非常好的人,大多能深刻表达个人的见解、志趣、意向和观点,别人看了清楚明白。张怀瓘《书议》讲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义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理解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用简单、形象的比喻说明高深、精妙、不容易理解的道理。这些不是单凭想想就能想得到的,没有深刻的体验、独到的见解,就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无法描述对这一事物的想法。

 

意义

书法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书法家对历史、文化、哲学等多方面的理解和诠释。因此,欣赏传统经典书法作品不仅是在欣赏艺术,更是在品味历史和文化。书法家创作书法作品,可以逐渐培养出一种宁静、专注的心态。在书写过程中,需要全神贯注,这种专注的过程有助于读者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压力。欣赏书法作品,读者能感受到书法家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欣赏书法作品,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美的愉悦和心灵的震撼,这是一种生活的享受,能给予人心灵上的愉悦。欣赏书法作品,读者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李可染.国画意境论——李可染画语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刘斌.《心路》刘斌抒情书法作品展[展览].兰州:甘肃美术馆,2016.9.

[5]刘斌.书法解读—“传情达意刘斌楷书作品展[展览].网络展,2017.

[6]刘斌.书法辑要[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6.

[7]刘斌.书法理论辑要[M].纽约.美国学术出版社(AAP),2016.

[8]刘斌.杏林斋书谱[M].纽约.美国学术出版社(AA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