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东方思想

董水荣:守住书法传统的正脉(转载)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3-04-07

 

展览观察|守住书法传统的正脉

 

 

 

守住书法传统的正脉

 

 

文|董水荣

 

任何时代,对经典的追怀和崇拜都带有一种精神行为。我们也确实需要对经典不断重温以对抗当下日益平庸化与世俗化的物质潮流。书法经典的重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临帖,不断的临帖,不断的追认。当下临帖有两种导向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经典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书法史的基石与本源,其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得到认同与阐扬;另一方面,书法经典的僵化与文本技术的固化构成了对于当下书法“人书”分离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临帖、如何认识经典,正在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

 

临经典,走正途

 

中国书协举办的“临帖展”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守住传统书法的正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毫无疑问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精华所在。书法经典也是书法艺术的根与魂。“临帖展”临什么,以经典为主脉,也成了这次“临帖展”的特质之一。

 

无论是古代还是在当代,很多优秀书法家的笔下,总有一经典,做为自己书写表达的方式。怀素于张旭的追随;褚遂良于虞世南的师承;何绍基对颜真卿的倾羡。如果一个人的书写不带着经典的印记而来,让我们无从看到书法创作的技术来源,也让我们的欣赏无从安放。

 

书法创作对于书写技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经典的临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以书写为天职的书法家来说,书写技术之外一切都是空的。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书写技法的粗糙,我们很重视技法的锤炼,每一次书坛对书写的推进都是由技法的深入来获得的。每一次对技法的深入,都与经典的临习有着血肉的关联。

 

可以说每一种经典,都是书写技术的源头。任何精神与审美的表达都依赖于书写技术,当精神与审美融入技术的细节里,技术就有了意味。书写技术在书法史的发展长河中不断地积存与变化,这就构成了书写技术的复杂面貌。古代书法大师的书写技术高超、方法多样,比如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从他们的书写技术里都可以看到精神的积存。因此,我们在经典书写技术里可以看到审美记忆和积存,可以透过技术看到精神的细节。

 

书写的技术越扎实,表达就越得心应手,精神的表达就有可能更清晰、更饱满,作品就越令人印象深刻。很多学养深厚的学者,无法在书法里体现其优雅精神,主要原因就是书写技术不足以表达他的精神。以展览为平台,在激烈的竞争之下,书写的技术成为书法界一较高下最为公平的评判标准——再好的人文修养都不如扎实的书写技术来得真切,技术是可见的,也是公平的。也许技术时代正如海德格尔说的:“由于技术生产,人本身和他的事物遭受到日益增长的危险,即成为单纯的物质、对象化的功能。”越来越重视书写的技术性成了当代书法特性之一,也是精神表达的载体。提倡从经典临习入手,这是习书的不二方法,也是走上正途的关键。

 

临经典,得正道

 

临帖,我们重视看得见的经典技术,然而常常忽视了看不见的审美熏陶。正因为忽视了经典的审美与精神的熏陶,将经典文本僵化了,临帖成了一种人工复制。我一直认为临帖不是一个技法自足的自我空间,它的审美伦理背后关联着生命的意趣、精神状态。经典之所以显得复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和我们整个民族和个体审美有着隐秘的联系。如果在经典临习中,无法辨析和察觉这种复杂的关系,便只能停留在文本技术的表层。

 

漫长的回望经典,临习经典这种训练培育了一个人的审美品好以及判断力。经典的魅力不仅仅培育了一个人,而是一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积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审美价值观,经典的范式符号也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精神密码,把经典视为审美潜在尺码与参照标准。甚至可以说经典培育了民族的审美基因,经典也成为了一种审美伦理。书法经典的观察与辨析中,立足民族文化的基点,经典才不会偏离中国审美经验和文化身份。对于大众而言,经典审美的感知和培育,就是一种审美普及。

 

对于书法家而言,更应该深入经典内在,在经典作品里感受人的精神。书法家关注的是如何写出人的精神,而读者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这些语言追寻到这些精神。当代书法对于经典审美感知的简陋与麻木,极需要要书法审美的培育。

 

扎根经典的深度,保持着心中那份经典的谨慎。体悟、研究、深入,从经典深处成长出一个丰富的世界来。经典也是开放自己想象力的地方,书法家心中的经典未必是经典的本身,强调扎根的地方,就是强调书法家要有自己的书写根据地。书法家从经典中获得书写的技术,才是正途。没有临过经典的书法都值得怀疑,没有临过传统的创作都是野狐禅。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渴望用自己的眼光,真实地触摸着经典。点画形质,书写时的笔锋状态、书写的节奏、体势的变化都通向审美、情愫、精神,从而才有可能让经典获得富有洞见的精神视力。

 

书法审美的普及与深化,都离不开书法经典的观察、辨析与感知。而这些都必须进入到经典的微观与细节中来,不见精微无以致广大。对经典洞察能力的深化,也是建立在细化的基础上,由此更多的细节符号与书写意义关联,也越有可能准确挖掘出丰富的表达方式,也会带动书法创作向精神表达方向转身,这样才能真正“由技入道”。

 

临经典,守正脉

 

临帖无疑让当代的书法家,重视经典形塑的作用对于创作主流与正途的引导。临帖从经典开始,临帖就是不断地回望经典,让自己获得创作力量,不断地在辨析经典的创作经验。成熟的书法家就是把一种经典写深了、写透了,一种有自己风格的书写可能就建立起来了。一个书法家把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扎根于一种经典之上,再拓展到一种经典的系列里头,先把书写的边界缩小一些,使之具有在一个点上往下钻探的力量。我强调这样的小,是希望看见一种能写出经典的深,而不仅是写一些经典文本的表层。

 

细细辨析经典,重申经典的审美与精神之于当代书法的重要意义。当代书法经过这些年来对书写技术细节的观察与实证,已经在经典的微观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体悟笔尖上的每一次颤动,每一个控笔动作,每一个点画形质,所组合成的不同书写节奏,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审美意趣和精神状态。有了这些细节才有可能洞察到隐秘的情态。有了这些书写的细节,经典才能有动人的书写,才能根连着多么鲜活的生命状态。

 

书法能那么生动而深入地表达一个民族的审美与精神,它就不会是简陋的。特别是经典形态、形质与情感、精神的隐蔽关系,自在、常态与内在的独到书写,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但对于一般的作者而言,简化、粗化经典,将自己浮于文本之上,无法把眼光转向更为复杂的表达深度。这种表象的临摹不仅无法反映出经典内在的艺术特质,更不可能从经典里找到独具风度的创作资源。

 

这次“临帖展”,不仅仅只是临帖,还必须有一件对经典有解读的创作作品。这是检阅书法家对经典技术的应用,对经典美学的理解。事实告诉我们除了经典的技术,还需要有一种思想照见的眼光。很多经典的意义也只有在思想的观照之下,才有可能呈现它的价值。如何让经典从技法的观念中上升到审美与精神的意义。对于经典的活力,技术背后的审美连同精神呈现更为重要。重新让书写的技术与审美的表达接通起来,使得书写带有一种生命力的表现。重新建构经典对审美伦理的渴求,就在这时候被提出来了。静止的书写技术与精神状态的剥离,它的局限性是把书法的技法看成了封闭、自足的体系,缺少开放的审美与精神的对话。要让经典重回到一种开放的旷野精神生态中,通向一个更广大而深刻的审美世界。

 

在深度回望经典中,守住书法的传统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