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碑帖文房
听徐邦达先生讲书画作伪的那些事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3-07-24
听徐邦达先生讲书画作伪的那些事
徐邦达(1911.7.7-2012.2.23)字孚尹,号李庵,浙江海宁人,家藏丰富,自幼学习书画,由书画而入鉴定,加之名师(吴湖帆)提携,技艺精湛,遂成书画鉴定一代宗师。小编整理了徐邦达先生的部分著作,以飨读者。
书画作伪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完全由作伪者自书自画,另一种是以旧本改头换面,别立名目。前者主要是摹、临、仿、造。后者主要是古代书画的改头换面,包括删改、更换名款、做旧等手段。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摹
比如唐代双钩,以硬黄纸(熨烫过黄蜡的纸)蒙在原作上面,用细的墨线勾勒轮廓,以浓淡干墨填成。作品几乎可以与原作媲美,比如现存唐代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三个兰亭摹本。比如武则天时期《万岁通天帖》,以双钩廓填而成,下真迹一等。但临摹存在的问题是,一些临摹者不懂得行草书的写法,会将一些字笔法搞错。
唐摹本王羲之《丧乱帖》与正常的书法笔画不符,是临摹的瑕疵
临
指对着原作边看边临,好处是避免摹写中呆滞的弊病,坏处是容易失掉形似。比如王献之《中秋帖》即为米芾的临写本,语句不通,笔法过于成熟,只要对照《宝晋斋法帖》中王献之的原作石刻本,便会真相大白。
王献之《中秋帖》,被乾隆老爷子当做珍宝,闹出了跟《富春山居图》一样的尴尬
仿
即作伪者凭借自己想象,一般没有蓝本,自由写作而成。仿作带有时代风格和作伪者个人特征,相对容易辨别。
如王蒙的《仙居图》,收入石渠宝笈,黄公望《山坞远村图》均为王石谷早年的仿作。
造
即凭空伪造,署名人之作。如岳飞、海瑞的书法,杨维桢的鸡,方孝孺的松,取其死无对证,便于欺骗,稍有常识的人便知基本属于伪造。
一般来说,伪作多仿老年时作品,因为此时风格基本固定,容易脱手。
代笔
即找人代作书画,落上自己名款。此风自古皆然,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代吴道子勾勒线条后,填色工作常由他人完成,王维作画,像设计师一样指挥工人。
南宋岳珂的《揆序帖》由两人合写而成,是代笔的一个例子。明代董其昌,专门聘请一位文人为自己代笔,而宋徽宗,宣和画谱中题写御制的作品,大多数是画院高手代笔。
书画的改头换面,主要是改、添、减、拆。
改
指挖去原作的名款、印章,改成古代名家的款识。这在明代浙派、宫廷绘画上表现突出,因为明代风格类似宋画,如戴进、边景昭、吕纪、林良等人的作品,多被改造成南宋院画以求高价。
清顾复《平生壮观》即有记述:“先君云文进(边景昭)、廷振(吕纪)、以善(林良)翎毛花卉,宋人余教未衰。……迩来三人之笔寥寥,说者谓洗去名款,竟作宋人易之,好事家所见之翎毛花卉宋人款者,强半三人笔也。
传黄筌《竹梅寒雀图》,即为边景昭一派的作品
添
即无款作品添加名人,抬高身价的行为。
如世传唐代卢楞伽《六尊者像》,即为南宋无名画家作品,被好事者强行添加名款,但风格均不似唐风。
减
即移花接木,如两幅作品有小名人的画作与大名家的题句,作伪者把作者的歀题印记割去,使之成为大名家的画作。
《吴淞春色图》为元代张中真迹,有倪瓒题诗,附董其昌、陈继儒跋,作伪者挖去张中名款,伪作倪云林作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拆
即把一幅作品拆成多件作品。比如周文矩的《宫中图》被切成5段,分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米友仁的《五洲烟雨图》被分割成多段,目前仅存三分之一。巨幅作品不便悬挂的,被裁减,让戴进的《崆峒问道图》,切去不少,影响了整体构图。
上个世纪30年代,故宫文物南迁,徐邦达先生曾经翻阅清宫旧藏,发现乾隆把《富春山居图》辨假为真,把真品打入冷宫,仿品却爱不释手,推翻了前人的定论。
鉴定是一门科学,需要材料、方法和长时间的积累,对此徐邦达先生曾言:我并非样样精通。目下字画造假的方式稀奇古怪,层出不穷。我初涉鉴定时是虚心,现在是心虚。这自然是自谦之言,但收藏爱好者也需要不断学习,而艺术家也要有保真意识。
转自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