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文化书法社会观:澡雪精神生态平和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1-09-26

 

 

文化书法社会观:澡雪精神生态平和

 

王岳川


 

当今世界是一个正在走向全球化的世界。但全球化不是一个同质化的时代,而是一个学会尊重差异性的多元化过程,是东西方共同组成的人类性的过程,也是西方中心主义习惯自己成为多元中的一元的过程。这意味着,全球化使得第三世界发声成为可能。现代艺术有一个尖锐的悖论:制度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制度的现代性讲求理性、规范、新教伦理,而审美的现代性则张扬非理性、反权威、反道德。但在西方,由于制度现代性非常严格,因而审美现代性仅仅作为一种文化游戏者出现,未成为西方现代性的主流。而中国则不同,由于制度现代性正在建立过程中,审美现代性的游戏人生态度作为一种思潮则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思潮对当代中国书法负面影响很大,值得重新确定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

 

一  书法的社会功能之一:人性精神提升

 

中国书法发展史是人性不断觉醒、生命不断高扬的历史。人通过审美和书艺实践,在发展着的社会关系中不断扬弃自身的历史形态而完善自身。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同人性一道发展,同样长久。在传统书法向“现代性书法”转型中,那种一味反传统、否定历史的态度,是对传统和历史的解释学结构缺乏了解的结果;同样,那种一味固守传统,不容任何文化转型和书法艺术范式转换的固执,也是对世界性文化语境缺乏了解的结果。中国书法的转型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一个侧面,也是现代人情感、理性和生命智慧不断更新的表征。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书法是一种超越表象模拟而直指心性的艺术,在意象的抽象线条中展现出人的胸怀襟抱。中国书法正是在这一点上与心相通(“书者散也”),与道相通(“以形媚道”),与人生相通(“书人不朽于千古”)。今天,人们创作和欣赏书法,并非只是怀古之幽思或伸展林间笛音般的淡远情思,而是以这种直指心性的艺术,把人还原成历史、传统、文化的倾听者和追问者,使人们沉潜到文化的深层去对话、去问答、去释疑。历史上每一卷书法珍品都是一个人性的深度,都向我们叙述那个世界的故事并使我们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不是在读古董,相反,当作品向理解它的欣赏者敞开时,它就是将艺术和世界双重奥秘展示出来,并指明走向精神家园之路。无疑,历代书法杰作将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理解,重新阐释,并在文化的解码中显示出新的生命力。

书法艺术的自由精神在今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当代世界笼罩着一种形式化、规格化的气氛,人变得空虚并被虚无化了。印刷品泛滥,复制使艺术日益走向商品化。对整体性普遍性的追求导致形式化思想的充分膨胀。包括现代书法在内的现代艺术表现了形式化思想对人的异化。当代艺术家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受过正投身于一种空前的精神冒险之中。当代书法和其他艺术正变成不断求新求异的过程,作品成为一种没有尽头的试验。这种令人窒息的花样翻新的结果是意义消散和和价值失语。无庸讳言,艺术与现代文明面临同一个世界性历史困境。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科层化的文明中,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的意义和艺术和憧憬,是迈向现代化的社会所必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的基石。文化传统贯注在艺术生命之中并不断扬弃,不断汰变,不断吐纳,不断创新。正惟此,中国书法才能在几千年发展史上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在铸造中国人文精神和诗性人生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痕,并必将在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为重铸华夏审美人格和艺术精神而展现新貌。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的美学追问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精神自觉的历程。今天,我们被生生不息的文化带到了二十一世纪,仍必得追问:为何中国文字的毛笔书写竟能成为一门极高深、极精粹的艺术?古今法帖名碑所禀有的沉雄洒脱之气,使其历百代而益葆宇宙人生凛然之气的原因何在逸笔草草,墨气四射的写意为何胜过工细排列的布算人为境高意胜者大多为虚空留白、惜墨如金,论意则点划不周而意势有余,其理论依据又何在甚至,为何中国文化哲学将书品与人品相联系,讲求在书法四品(神品、逸品、妙品、能品)中直观心性根基中国书法究意要在一笺素白上表达何种意绪、情怀、观念、精神这盘旋飞动的线条之舞叙述了中国文化怎样的禀赋气质?这些问题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的奥秘等待着每个书法家和理论家的回答。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首先,书法艺术有极丰厚的文化历史意味。看一块拓片,一帖古代书法,透过那斑驳失据的点划,那墨色依稀的笔划,感悟到的不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浑厚气息么尤其是在荒郊野岭面对残碑断简时,那种历史人生的苍茫感每每使人踟蹰难返。其次,书法形式作为华夏民族审美精神的外化而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笔法、墨法、章法同天地万物的形式具有某种神秘的同构关系。书法在点线飞舞、墨色枯润中将审美情感迹化、将空间时间化,以有限去指涉无限,并通过无限反观有限。透过这一切,我们能不感到书家抛弃一个繁文缛节、分毫不爽的现实世界,从自然万象中净化出抽象的线条之美、结构之美的那种独特的意向性和形式感么?而这种抽象美将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再次,中国书法深蕴中国哲学精神,这就是老子的为道日损,损而又损,至于无为,反者道之动,庄子的心斋”“凝神。书家仰观万物,独出机杼,将大千世界精约为道之动、道之迹、道之气,而使人在诗意凝神的瞬间与道相通,与生命本源相通,使那为日常生活所遮蔽的气息重返心灵世界。

 

  书法的社会功能之二:文化持续输出

 

 我近年提出的“发现东方”思想中,中国书法首当其冲,意义重大。中国书法的非意识形态性和抽象性,使得西方有可能最多地、最大面积地接受。在中国书法普及了二十年以后,要推出一大批书法大师,只有中国书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才可能对世界文化形成更多的影响,才可能从发现东方文化的精髓到推出一个新的理念——中国书法文化的输出。书法不仅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在我看来,当代书法创作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当代书法要解决“为谁写”的问题。过去有为时代写的书家,也有为自己写的书家。中国书法史是一部官方书法史,包括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以降,书法家几乎都是大官或是属于官方的范围,因而他们的书法与当时的时代精神相一致,而那种时代精神基本上是体现官方精神的。而民间精神从另一个侧面抵砺时代精神或修正时代精神。官方书法家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书家,也影响了后世的书家。今天,我们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为自己写的人越来越少,于是为评委写?为洋人写、为金钱写、为市场写……。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的话,那么,过十年我们再回过头来总结当代书法,可能会有很多遗憾的地方。

第二,是“怎样写”。关于怎样写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二者之间不是保守与先锋的问题,而是个体精神深度问题。写现代书法有可能因一味追新而境界粗疏低下,写传统书法也可能精神境界高迈深厚,说到底,艺术的魅力不在于风格的新与旧,而在于内涵价值高与低。如果否弃传统一味凭空创新,就可能象某些当代书家那样,不仅是写现代而且写后殖民书法(如用英文的方式写汉字书法),甚至是将书法行为艺术化、装置艺术化,这些都是“怎样写”的问题没能解决好造成的。为谁写没有解决好,怎样写解决不好,“写”就仅仅剩下一种本能的冲动了,它没有一种清明理性的制约,没有直指心性境界。可以说,“怎样写”不仅是书家要探索的事,也是当代中国十万书法大军未来发展必得思考的重要事情。

第三,是“写什么”。究竟是写自己创作的诗词呢?还是写名言警句呢?或者写一些非文字呢?抑或写一些抽象画呢?每个人都在思考。也许,写一些非传统的、非文字的抽象画,不写他人的诗句可能更容易写出标新立异来,但我认为,这中间要注意一个尺度,书法或者任何艺术都有一个尺度:形式的创新、空间的张力、线条的变化、墨色的和谐之外,有一种看不见的规律,那就是个人境界的大小,这是书法作为一次性的徒手线条艺术所特有的。中国书法线条笔墨中究竟要表现什么?如今,亚太地区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在慢慢地往汉字书法里塞进一些非汉字的东西,或者在进行一些文本试验,包括一些空间布局的夸张性变化。但是一切与精神无关的所谓实验,当然也与人的存在的本真性表现无关。所以,写什么的问题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新世纪课题。

最后,是书法“赶潮”的问题,我认为书法不能“赶潮”,那会造成一个时代的书法群体在羊肠小道上的拥挤和类型化。那种为试验而实验的书法是一种焦虑的、对抗的、狂躁的、显示内心紧张的东西,而不能显示其真实的存在的升华状态。当代书法需要学术精神资源,学术可能会进入到当代书法的思想和神经之中。这样,民间立场与经典力度,个人色彩与精神境界,市场赶潮与价值提升,会形成不同的书法精神文化进路——这是个体自己的选择并对选择负责,在多元时代实属正常。我想说的是,书法在学术价值的充实中,可能会使在提高自身文化品味的同时对其他艺术有新的启迪作用。       

只抓住书法创作,没有理论批评的这种所谓“创作”是盲目的。反过来说,没有创作的理论家是空头理论家,很多理论文章之所以说不到位,说不到精彩的地方,正是因为缺乏创作实践造成的。另外,如果没有书法史,尤其是没有经过今天考古学科最新资料发现的书法史的研究,书法家就没有坐标,即使有理论、有创作,也仅仅是一种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充其量只是一个“书法个体户”,不是高瞻远瞩的书法文化发展战略家。

我强调书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当代中国应该注重“文化输出”比较好,就是源源不断输出——这是一个“文化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现在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短期行为。“文化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概念,也不是一个国策的问题,而是东西方文化共同发展问题,甚至是中国新世纪文化战略问题。我们需要弄清:中国文化哪些东西还残存着思想的碎片可以被我们整合起来?哪些残存的文物和文化形态可以被我们聚集起来?当代学者都应该用心去思考,这样方可以发掘出本土文化精髓,逐渐地生成出新文化的可能性。我们不要把中国书法搞成千人一面,而是要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不可替代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又同中国整体文化的根相联系。可持续性发展就是发掘民族的根、发掘具体心灵的根,应尽量以不同的形式做得更完美。在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将书法写好了提升了,我们才可以输出。我想,送出去不好的过时的东西,甚至已经被抛弃了的、僵化的东西,人家当然不要。如果你送出去的是一个具有特色的东西,我就不相信我们具有乡土气息的中国书法就没有人要。所以不是“新就是好”,而是“好就是好”!

在新世纪,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输出中国活生生的文化和思想——我们有很多创新的思想包括书法创新思想(而不是横向搬用西方行为艺术、观念艺术、pop艺术、现成品艺术等)。当代中国书法思想是什么?在反思和寻觅中我认为有四个方面:总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以及文化精神遗产;更新观念对当代实验性书法正负面效应加以批评总结;清理当代顶尖级人物的书法理论与艺术实践;最后,将这些成果整合成新的文化成果和艺术形式,并策划组织英文水平好的专家,将中国的各个方面顶尖的人物(包括书法界)的代表著作译成外文在西方出版发行,输出中国现代思想家学者的思想,使世界真正了解当代中国思想和艺术。

 

  当代书法社会功能之三:文化生态平衡

 

就价值层面而言,书法艺术是人的不断延伸的精神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平衡和审美教养的功能。

书法文化在当代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前沿性代表性程度。在文化发展中,可以分为老、中、青“代际文化”,如果说古代时书法因其强大的使用功能而被社会上三代通用,那么在当代状况中,书法在青年中的流失就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青年一代中进行书法艺术趣味教育,是书法社会功能当代性的重要体现。可以说,书法艺术同样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地线——调动人性和人类性的共同的心性价值,创造既合道德又超越道德的更美好的东西,应该和人的生活的温馨、内在的感动和不断的精神拓展紧密相关。

在世俗化时代,我们更要关注自己的问题和语言的深度。语言背后是思想,思想背后是灵魂。让全民族凝聚起来的不应该是世俗娱乐,而应该是思想文化。“汉字文化”无可否定地说在亚洲具有重要的文化凝聚作用,它的重要性远远在“筷子文化”之上。我在新著《中国书法》(英汉对照本)一书中说过:书法的精粹在于人格力量的笔墨呈现,当我们面对飘若游云,惊若游龙的《兰亭集序》,或是摩挲把玩丰润秀美的《鸭头丸帖》,千载之下的悠然心会又怎么会不让人欣然握管挥毫。但在心神激荡提笔欲写的时候,突然发现不自信而不敢落笔,那就是一种文化失根状态,一种虚无主义的结果。

书法家自我的道德提升同样重要。在我看来,艺术家的生存不应是故作先锋的孤立,不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反道德而是力争获得超越性境界。真正反道德的艺术家往往脱离公众,而公共领域中的公众今天已经不是庸众,他们每个人正在成为日常艺术家,并以自己的审美观来评价艺术家。艺术家的专业界限和独特身份正在被改写,一味地反道德是没有前途的。同样,我曾看到有批评一位著名老书家的文章,说他的书法“千人一面”——写的字永远是一个样子。但是我后来发现,有些书展才是真正的“千人一面”,进入展厅,如果把所有的名字盖住的话,就好像是一个人写的。我认为这是最可悲的事情。我们在今天张扬个性、张扬边缘特性的时候,为什么还会出现新的“千人一面”呢?我推重的是:每个书家都坚守自己的个性,将传统与创新整合起来——这应该是中国书法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即兼收并蓄,多元并存,风格各异,尊重差异。

进一步看,一些艺术家缺乏相关的历史文化感,缺乏民族国家感,以自我为中心,以游戏心态对待严肃的艺术,甚至怎么赚钱就怎么干。不少出道不久的人文化素质低,历史感觉弱化,对时下的一些所谓本能艺术非常倾心,把事实真实的一面歪曲虚假化了,产生了诸多不良游戏心态,也助长了年轻一代逆反心理。同时,传媒的炒作也是让很多理论家非常头疼的事情。传媒为了商机为了赚钱,会违背传媒应有的规则去行事,为了寻求某种轰动性的效应不择手段。这些现象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危言耸听地夸大新闻;一种是杜撰虚假新闻以炒做市场。这两种都是不合法的,比如今天很多媒体从业人员,不负责任地随意对某个事情加以褒贬都是非常常见,这对中国艺术的反审美非道德化起了促进作用。可以说,当前的大众传媒的“捧星机制”是有问题的。真正有高瞻远瞩意识的艺术大师和文艺批评家,对飞速发展的传媒已经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和机会。而一些制作人、经纪人,反倒成了广大民众思想文化的指导者和青少年厚黑学的人生指南者。其结果是捧红了一些徒有其表的明星,明星的浅薄反过来增加了文化的无根状态失水状态。迅速窜红而成了明星的人,其自身成长发展的土壤不深厚,本人没素质,成为非文化主义拜金主义者,其前景实在堪忧。可以说,文化界不乏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文化冷漠主义,这种风气直接影响着当代人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心态。

当代书展中的评委审美趣味问题,形成中国书法精神生态平衡的瓶颈。应怎样看待评委思想对书法发展的影响?越写越坏的书法家不是真正的好书法家。同样,越评越差甚至以自己固定模式去要求别人的评委也不是好的评委。这是创作与评判双向互动的问题。当代文化艺术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期,既要保持自己个性,又跟社会其他艺术门类分不开,跟中国哲学思想、西方思想以及整个社会语境和现代技巧分不开。所以,评委也需要有新的学术思想渗入到整个评价过程中。这种新的审美标准的确定,将使书法艺术的趣味教育有了精神提升的维度。

当代世界张扬“生态文化”和“生态美学”,注重对文化市场的整理,对文化垃圾的加以清理,这对中国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圈的制度性的建设,用以规范文化圈人们的言行举动,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是中国文化界非常紧迫也非常必要的工作。我们应以一种宽阔的人类眼光、一种生态文艺学、生态艺术观的思想,将人类亘古以来所有美好的有价值的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艺术要素抽离出来,使它非空间化而置换到自己的艺术创作空间中。如今,应该进入新世纪建构生态学的更大的历史语境中,即天地人的全面协调、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协调、语言和行为的协调、精神和物质的协调、生活与体验的协调。只有这样,艺术家才会真正的寻找到自己的艺术尊严,才可能真正寻找到自己的艺术地线。

在书法艺术价值层面上我赞同的是:我们应该用一个更高、更远的视野来看如今同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我们只可能在神性和兽性之间找到人性或者人类性的基本价值平台。在文化转型与文化发展中,只能是尽可能多地遵守不断超越的“人类性”的共同价值和认识,遵循一定的国际审美共识,同时加上通过中国知识分子审理过的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的“文化财”(狄尔泰),才有可能组成为新世纪的中国新文化艺术形态。只有这样的差异性和多元化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维持整个世界精神的文化生态平衡。

 

 电脑时代的书法危机与机遇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钻石,但是否是当代社会的弃儿,在于我们当下的的文化态度。事实上,书法由一种纯实用性的书写技术,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审美性和文化内涵的艺术,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书法艺术的成熟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总结创新,慢慢积累而成。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浓缩了文化的精神内涵,展露出独特的灵性和韵味。

在电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书法的实用性已经微乎其微。东方文化危机表现在书法方面,首先是钢笔硬笔取代了毛笔,然后是电脑取代了手写,使得今天公文、写作、论文、通信都由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博客、网络所取代。东方的笔墨韵味趣味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艺术和西方趣味。往深里看,书法的危机其实是全球化时代的东方文化被边缘化的危机,在美国的操纵下,“汉字文字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所取代,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被边缘化了。于是,当代书坛中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怪现象,比如所谓的书法实验、先锋书法、行为艺术中的书法实践等。西式书法主张取消书法的文字载体,完全依赖线条和墨像来传达一种书法理念,而行为艺术中的书法实践将书法定义为“笔墨在纸上的运动”,书法偏离了它的原有含义和内在规定性,成为一种哗众取宠的事件。

由此一来,中国书法面临着几层危机,值得申说:

一,笔墨的危机。中国书法的文字、笔法、墨法、章法都已经被彻底改变。现在一些人开始用块面和宿墨体积感表现,无视线条神采和文化韵味。由于精准线条感的缺失,使得今天不少书家找不到典雅的书写感,只有少数重视书法文化的书法家还在坚持线条的隽永韵味,把线条尽可能运用到精妙的程度。可以说,丧失典雅的线条感,使得当代书法正在背离正大气象的美学原则。

二,形式丑陋化危机。某些书家往往赋予“丑”以反讽、仇视、反思等意义,但实际上这都是艺术无意义无方向的标榜,是严重的文化自卑带来的书法扭曲。现代的审美趣味使书法出现了诸多问题。过去的形式感是尊重审美心理的,如今唯技法主义的危机出现了,现代性借用书法作载体的所谓现代书法,使得一部分传统功夫很差的人走捷径成为了“后现代书法家”,这真是书法界的怪事。仅仅表榜西方病态文化并使之中国化,试图颠覆人们对美的直觉认识无疑是对人的极度不尊重,而试图抹杀人性中的真善美不仅是不道德的,更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文化偏执。如果说以消失人文知识分子、消失天才的艺术家向上攀登的刚度和高度而为代价的话,人类(包括西方和东方)的整体素质就降低了,艺术家就会变成一滩平面化的动物,可以称其为艺术侏儒!

三,东方文化身份危机。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他不知道是为谁创作——过去有为领导创作,有为派别创作,有为老板创作,有为自个创作。现在的不少书法家是为西方为老外创作。老外说好就好,忘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真正的文化身份是使其为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超越性意义。现在很多作品拿出去,西方人一看说:这不是中国的,这是贩卖的西方东西,这不就是西方艺术的批发品吗?文化身份丧失,此关乎精神深度的问题,不可不察啊。

四,“汉字文化圈”失效导致的汉字书法的危机。1945年美国强制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都“去中国化”、“废除汉字”。现在越南全部废除汉字,韩国全部废除汉字,日本大部分废除汉字,菲律宾也是同样如此,新加坡也贬抑汉字而把英文看成是最好的。可以说,整个东南亚“汉字文化圈”正在变成“美国文化圈”。汉字书法正在失去她的漫长历史形成的文化圈,正在失去她的强大的文化凝聚力。

在我看来,书法是逐渐恢复“汉字文化圈”的重要途径。为什么要从书法去做,因为书法书写的是文字,成为中国思想传承的载体。换个角度看,危机产生新的机遇:电脑时代不用笔写公文,在某种意义上对书法也是福音。因为书法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实用功能,办理公示要写布告通知,一般是楷书书写,书法的实用功能正在被电脑字取代;二是艺术功能,书法的文化性艺术性在今天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不仅书法能够陶冶人的性情,还能凸显书法文化独特性和艺术审美性。写字时人心从繁华浮躁的世界中抽身出来,进入收视反听,胸有成竹的境界,然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进入非功利审美境界。所书写的经典文辞:“立己达人”、“道不远人”、“神与物游”,其心灵定会受到陶冶,他通过书写的精深内容和高度技法使自己达到心手合一。

我对中国书法创作和理论的忧虑,主要在于中国书法的当代文化定位上。有些人将中国书法西方波普化:将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中丑陋恶心元素引进书法,使中国书法也变得丑陋恶心起来。同时,抛弃中国书法经典传统,将经典书法颓变为西方当代艺术实验,这种错位使得当代书法变成了不东不西、不伦不类的形态,而自行不断萎缩颓败。

通过书法危机的剖析可以找到了今人和古人的差距:古人精到典雅,用力甚深,把书法看成是具有本体意义的生命存在,强调文化和书法并行不悖,注重书法作为人性修为的根基。而今人书法尚俗,强调书法与人品分裂,反经典非经典,注重技法装饰性,书法走向世俗化。更大的问题在于:今人还认为自己高于古人,嘲笑古人书法没有视觉冲击力,拿西方后现代虚无手段和虚拟方法来嘲笑历史,嘲弄经典,反而将自己抄袭模仿西方看成是一种先锋创造!追求大开大合、大拼大凑、狂躁不安的视觉冲击效应。这与中国书法精神无疑是隔离的。在一个多元书法时代,具有自身文化身份的中国书法,其主要维度还应该是经典书法,其次才是具有异域性的现代书法或后现代书法。

在我看来,要尊敬传统走进传统,不能诋毁传统抛弃传统,使中国书法在新世纪大国崛起中历史时期,古与今,中与西,获得一种新的文化视野的视界融合,一个文化书法国际互动对话的交叉点。如何既可以欣赏到古典书法手札作品的雅致,也可以欣赏到摩崖石刻的雄浑,也可在展厅欣赏到类西方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更可欣赏到内敛温润内在修为的艺术感悟。今人应该思考的是:东方艺术正在成为人类重要的思想艺术表达方式,东方人和西方人应共同构成人类的双元,而不是抹掉东方文化精神而幻想把自己变成“伪西方人”。坚持通过“经典之门”获得自我“守正”创新,坚持人格精神风范的书法气息,逐渐缩小古人书法和今人书法的差距,应是新世纪中国书法家努力的方向。

书法在信息时代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书法不仅与文字相关,书法也与文化经典相关。除了书写个人生命体验的诗文以外,还需有儒家写经、道家写经、佛家写经。儒家、道家、佛家都依赖于书法保存传播最精粹的经文思想。除了书法与宗教以外,还有书法与文学、书法与音乐、美术与书法、书法与建筑、书法与文人、书法与兵家、书法与日常生活等等,中国书法与文化有多维联系,书法因为文化而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同样,书法具有广阔的人类文化空间——书法与亭台楼阁,书法与园林,书法与文庙、书法与道观、书法与佛寺等。不能设想,西湖如果没有对联、斗方、条屏、长卷匾额,西湖还剩下什么?西湖是一个文人湖,一个文化湖,一个书书法湖,这是南宋以后中国的文化史的缩影,寄托了将近一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情思。书法的广阔空间还表征在在千家万户写书法,小孩写书法、中年人写书法、老年人写书法;中国历朝历代文官武将帝王也都会写书法。书法代表着文化传承不绝的精神和实践,书法是生命的净化器,书法是人生的心电图,书法是引领人们精神提升前行之道。

   最后,书法是文化外交的重要途径。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最早交流不是政治团体,甚至也不是京剧,而是书法。大陆和香港、澳门文化来往交流最多的也是书法,同美国、日本,韩国交流最多的也是书法。如今已经六千多万外国人在海外学习汉语,将汉字用毛笔书写出来就有可能成为书法。我们何乐而不为?

    

  重建文化书法绿色生态

 

书法对人格形成有重要意义,是当代生态文化的和谐呈现。这种文化不仅包括个体修为,而且包括个体心理的平衡。现代为什么那么多人那么痛苦焦虑、精神崩溃、吸毒自杀?就在于内在精神出了问题。尽管外在的财富金钱、外在的住房空间更大更多,但是内在生命越来越枯萎,越来越觉得绝望、焦虑、痛苦。书法犹如“参禅”,它能够平息内心。古人写书法的时候就像练气功一样,纳“天地之正气”于心中。当代书法应该重新回到守正创新的正道上来。以书法为代表的东方艺术是让人宁静、和平、和谐、宽容和慈爱的一种艺术,而西方的艺术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竞争、反抗、对抗,甚至自我戕害的行为艺术。我认为,“现代西方张扬丑学”而“东方应该凸显美学”,人类应该重新发现东方,回归到东方的美学的宽博仁厚中去,因为人类要生存下去,需要智慧勇气、需要审美良善、需要文化理解,同时需要差异性的文化对话。

古人对书法的看法比当代人单纯和高迈得多,认为书法是自己的人生修为,是亲友文士的佳集雅会,是字如其人的人格表征,字好大致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学问好甚至人品好,因为字如其人。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从笔之歪斜可判断心正不正,书法有“八病”,需要高明地加以疗治。但当代有人追逐洋时尚嗜好写偏锋集病笔,偏爱“反潮流”的理念弄的一些人竟然丧失了基本判断力。中国古代书法强调“过犹不及”与中庸之道、中正之气、浩然之气,别有深意。书法在古代是人我之间的保持情义的人际交流方式,今天的书法家目的更为功利——为了参展拿奖牌——不管是国内展还是国际展,不管是兰亭奖还是中青展,目的就是为了拿金奖。书法家忽略了日常交谊,忽略了朋友间人我互动,忽略了社会上真心相对的人文关怀。这大抵是西方美术对中国书法神经的侵蚀造成的,这当是西方全盘西化带给东方文化的一个弊端。

当代文人书法,从沈尹默、于右任、林散之到启功、沈鹏、欧阳中石,无一不是大学问家。当然,民间书法中朴拙、童稚的一面也很有趣味,象敦煌民间书法的东西也应该吸收。但吸收和成为大师是两码事,如酒是用粮食酿的,但是不能拿出一粒谷子说它就是酒,这里面有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转化工程。

今天的公共空间建筑发生了变化,使得书法作品越写越大;现代展览模式发生变化,书家更多地追求新奇视觉效应。人们生活居住空间也大大拓宽,我不能想象,有的人的大宅或别墅四壁空空,只买些廉价的假油画或印刷品挂在墙上,这是一种没有文化的炫富露丑。孔子说“富而后教”,经济地位提高了,应该将名人书法真迹挂在家里。今天评五星级六星级酒店是看有没有游泳池和高尔夫球场,其实应该看大堂里有没有大名家的大型书法,VIP的房间里有没有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这样才能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和审美水平。而大中小学生教室中不要光挂一些标语,也应该挂一些名人字书法,然后延展到家庭当中,使得整个民族形成一种积极的书法文化氛围。

如今,中国书法的发展,使书法在国际上也有一些文化影响力,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如很多外国人身上纹中国字,还有体恤衫文化衫经常写一些中国字,一些星级饭店开始挂上中国书画。可以说,西方已经把书法当成追求的对象,我们应该使书法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新世纪书法发展有两个优势:2011年8月6日教育部公布,中国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必须开书法课,这样在教育体制内制度化以后,会在一两代人以后会看出成效;国家汉办在海外有五百所孔子学院,很多的外国朋友,对中华文明感兴趣而学汉语,相信今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会增设一门新课“书法”,使学生在书法与经典或书法与经史子集中“文而化之”,这当很大程度上减少“黄祸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的海外杂音。

在我看来,只有把东方书法经验创化成为人类经验的艺术家,才可能成为东方艺术家甚至是世界艺术家。东方书法经验一定会成为人类审美经验,并在和谐仁厚中增添人类的幸福指数。每个文化衰微的时代似乎都呼唤着能够力挽狂澜的大师,书法也在呼唤自己的大师和代表作品。中国书法在遭遇百年文化危机的沉重之后仍有希望,它有待于中国一大批人文知识分子艰苦卓绝的思考和创作,将化一个世纪的书法危机为书法文化新时代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