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李青刚 | 当代展厅时代之文化书法“正大气象”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4-01

 

当代展厅时代之文化书法正大气象

 

李青刚

 

 

【内容提要】文化是书法生态变迁中的时代坐标。当代书法经历了复苏发展、创变探索、回归经典等发展阶段后,走进了以技为美的展厅时代。当代书法如何回归“师承、技正、文美、出新”的艺术本境,“文化书法”理念给出了答案,并得到书法界和教育界的推崇。回归艺术本体和文化本因,聚焦书法的传统审美与时代精神,当代书法实现了从“小雅遣兴”到“正大气象”的时代嬗变,推动了文化书法的当代审美转向。

【关键词】 展厅时代  文化书法  正大气象  艺术本体

 

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书法是文化的审美出现。书法脱离不开文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学科而独立存在,其文化性是第一位的,这是从古至今书学界的共识。同时,书法离不开文字、文学、文化、文人四个“标签”。如果把书法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文字是树之根基,文学是树之养料,文化是树之气质,文人是树之观象。文字、文人是具象的,文学、文化是抽象的。

北京大学书法所倡导的“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文化书法”理念,在书法文化生态变迁中暗合了时代精神和艺术本体,意在强调书法的人文基因,进而重申中国书法的文化根基和人文内涵。“文化书法”强调文本的完整性、境界的高远性、心性的合拍性[①]。可见,“文化书法”的提出,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契合时代并将持续引领时代。

自1980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开始,中国书法正式进入了“展厅时代”,创造了良好的艺术发展契机,也让我们对新时代书法的艺术形式有了新的认知和突破。“文化书法”在这一时期应时而生,与当代书法的展厅文化同频共振,同时完成了自成体系的美学纲领、本质特性、教学理念、创作原则、身份立场、内容形式等理念阐释,对当前及未来书法理论与创作实践提供创新支撑。文艺大繁荣的今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书法,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文明传承,逐渐摆脱了实用性的制约和束缚,悄然从“实用工具”向“审美艺术”、从“自我表达”向“文艺生产”、从“书斋文化”向“展厅文化”、从“小雅遣兴”向“正大气象”悄然转变[②],当代书法越来越强调书法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在展厅时代逐步实现审美转向。

 

一、当代书法从“小雅遣兴”到“正大气象”的审美转向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新探索是对艺术创作从“审美实验”到“技术实践”,再到“艺术实现”的升华思考。文艺创新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叠加的问题,往往与时代发展具有同频作用。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成为时代进步的重要引擎。

书法发展到今天,不再是书斋里面的孤情小调,必然走向彰显时代力量的文化表达,既要有形式的创新,更要有内容的突破。“当代书法创作需不需要创新探索?”这已经不是一个拿来讨论的问题,之所以再次提出,是因为还有不少人对这一问题讳而不言或不愿正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中国书法的传承史,就是一部书法创作探索、推陈出新的辩证史。盛世国强,文脉兴畅。书法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是时代文化的标本。数千年来,历代文人对中国书法创作的创新探索,如笔法的应用、章法的多元、书体的变化等从未停止。展厅视角下,当代书法幅式的变化,审美意识的扩展,让“鸿篇巨制”的书法创作应时而来,成为新时代书法艺术创新探索的新表征。

文化是书法生态变迁中的时代坐标,创新是书法艺术历久弥新的时代基因。书法创作不管是古人书斋里的“小雅遣兴”,还是展厅时代的“正大气象”,都不是简单地对立和冲突关系,必须要有鉴思古今、回应时代的审美探求。南宋姜夔《续书谱》曰: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③]。古人认为“书之极品,必寻新意”,是对书法创作的更高探索。书法创作中的创新探索,必须把传统审美与时代审美结合起来,有“创”的实践,才能出“新”的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只有“新”的外表,没有“创”的本质,说到底是在标新立异或哗众取宠。诸如时兴的“现代书法”“前卫派书法”“丑态书法”“无字书法”等,难称书法创新;至于“江湖书法”,关注点仅是书写的俗化表达及文字的扭曲变态,不属于艺术美学范畴的问题,不做学理讨论。

 

二、展厅时代对“正大气象”书法创作的误解

 

文化书法的时代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文化书法”的提出者、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曾指出:“中国书法的审美转型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一个侧面,也是现代人情感、理性和生命智慧不断更新的表征[④]”在书法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从“传承复古”升华到“外在形式+内涵审美”的创变,更大地解放了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正大气象”是文化书法在展厅时代文化精神的突出体现,带有艺术审美的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那么,展厅时代对“正大气象”书法创作有哪些误解呢?

误解一:感性冲动而非理性思考。刘熙载《艺概》曰:“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可见,书法是寓“情”与“理”的艺术创造。“正大气象”书法创作被有些人认为是借性情之名的自我满足,是靠瞬时灵感而迸发的“感性冲动”。其实不然,以展览为主导的书法创作,专业书家多是在“正”和“大”的艺术协同上经过“理性思考”:提前谋局构思,设计小样,反复修改确认后下笔,再一气呵成;同时,下笔之时,胸中万壑,气象万千,以书法的理性法度表达人文的感性情绪,绝非信笔为体的冲动表达。

误解二:形式的扩展而非艺术的创新。有书法评论家说展厅时代书法创作只是放大比例的书写,是形式的扩展,简单点说无非就是“写大了点”;作品给人的感觉也仅是只可远观,不可近读;缺乏实质内涵,也并非艺术创新,不值得探讨研究。其实,任何一个经典碑帖放大临摹,都要涉及到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创作习惯的调整,不是简单放大书写。“正大气象”书法创作在字法结构、书写方式、技法处理、章法设计等方面多是“反惯性创作”,是新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对书法创作的再创造,怎么会不是艺术创新呢?

误解三:走不出“大必空小必精”的审美困境。古人作书,受创作材料、文房用品等限制,无法写大,只能以小见精,以雅取胜。古今书家临帖摹碑,也多以书章大小为宜,故很多人对明清之后大幅书作缺乏审美认同,固守“大必空,小必精”的审美逻辑。就书法本身而言无论尺幅大小,影响作品格调高低的是创作者学养、审美、技法等因素。展厅时代的书法创作,仅靠幅式大小取胜,绝非书家所愿。更多书家的创作追求是“远观气象,细察精微”的文化意境升维,实现书法的多维度审美。

误解四:创作风格难以实现多元化传承有人把展厅时代书法作品片面理解成某个阶段、某些展览倡导的独立风格,是一股创作风潮,认为无法持久影响书坛。其实展厅效应下书法创作从形式到内涵的创新突破已经势不可挡,不管是观众需要、展厅需要还是作者自己创作需要,都已经深深进入我们的创作场域,这是一个无法逆回的审美趋向。至于艺术形式的多元化传承,应该依靠作品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来决定,幅式只是书法作品的外在表达形式而已,文化属性和艺术内涵才是书法真正的艺术语言。

当然,消除误解的同时,对当代书法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回避。展厅视角下,书法的时代精神强调情感与技术融于笔下、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书法创作不可能全面回到书斋时代,以展览为目的的书法作品成为展厅时代的主流和必然,但伴随而来的“竞技创作”的问题也很突出。近年来,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中,部分作品中出现的精致化制作、热点化跟风、美术化解构、形式化审美、身份化模仿等“展览体”通病,让我们看到,范式精品的创作少了一些“创”,多了一些“作”,失去了书法的自然性情。若不加以正面对待,亦将会成为书坛误导,这与文化书法“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

 

三、回归艺术本体的文化书法“正大气象”审美思考

 

艺术本体是以艺术实践为基础,趋向审美自由的人的感性认知的生命活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想深入人心,都必须回归艺术本体,才能体现创作者真实的情感世界与审美表达。研究艺术本体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创作,回应和引领时代审美。当代书法走向“正大气象”,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要求。要摆好创作与艺术本体的关系,必须遵循书法发展的美学和史学路径,注重创作者内心感受与外部感知的同时开掘,探索对书法审美新的、更高的领悟和理解,这是“文化书法”自概念提出到实践探索的最佳验证。

(一)展厅时代文化书法回答了“艺术四问”时代命题。艺术是审美价值的承载者,是文化意识的诠释者,是文明社会的塑造者。艺术创作的新面貌,要产生共鸣,必须要有学理的追问和确认。文化书法的审美实践一直聚焦“艺术四问”: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1)“为何写”就是要明确书法创作情感的原始动力,创作与众不同作品的出发点;(2)“为谁写”就是要搞明白书法作品的受众对象,是为了迎合和取悦别人,为评委而写?为观众而写?还是自己艺术创作的阶段性实践和创新,为自己心性表达而写?(3)“写什么”是要解决书法创作的内容问题,什么样的文本适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创作的内容是关乎什么样的特殊情感;(4)“怎么写”即书法的创作思路和技法实现,如何着墨于字法、笔法、墨法、章法,如何在艺术情感与创作理性中找寻创作规律。艺术创作不是为“作”而“创”,而应该是因“创”而“作”。“艺术四问”是“文化书法”的审美实践之问,如不搞清楚,当代书法创作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文化书法的审美根基是“师古”与“出新”的互融。时光知味,历久弥香。书法艺术是否有持续活力,是关系书法传统的传承和创新的根本问题。张海先生曾指出:“书法创新的结果,应该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守固”[⑤]。创新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苏东坡云:“书法独在古意新境”。“古意”创作者在广征博取、厚积薄发中探寻传统渊源与脱颖而出的活力新意“新境”创作者赋予自己的艺术认知以强烈的时代感和创造精神。文化书法的审美拓源,需要在宏把握传统精神、全面理解传统真谛的基础上,以笔墨为体用之法,着力于气韵与境界的追求,淘练出新的创作语言以文化为根基的书法创作,必须在融汇传统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化古出新,必须把握书法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展厅时代书法创作如果排斥传统,抛弃基础,违背规律,割裂文化,一味只强调幅式之大、形式之变,这样的“背叛式创新”不可取。

(三)文化书法是“形式美”与“内涵美”的本体统一。书法的文化担当性,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展现的一个窗口;书法的审美超越性(思想性),使其成为人生修为的重要方式;书法的精神传承性,使它在“技进乎道”中体现与历史的统一[⑥]。文化书法倡导“正大气象”与“守正创新”同步,但强调创作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如:为了凸显作品个性面貌,照临古今书法大家的笔墨路径,机械地杂糅在一起标榜为自己的风格旁流末支的写经、旧砖、墓志上觅得些许蛛丝马迹以“创造”新奇的结构造型;舍本求末,通过拼接、染色、做旧以增强“视觉效果”;以“现代书法”的名义,舍弃汉字,用符号化表现书法,创造无根无据、无人辨识的“天书”做法突破了书法的“底线”,脱离了书法本体,实不可取。书法本体的回归,决定了“形式美”与“内涵美”在文化书法创作中的平等而重要的位置。只有回归“技道两进、情法相融”的书法本体,才是当代书法创新发展的正途,也是文化书法自提出以来的归因探索。

 

四、结语

 

从创作形式突破,到流行书风盛行,再到文化书法得到推崇,展厅时代书法创作探索经历从“小雅遣兴”到“正大气象”的创变过程。这不光是尺幅大小、内容多寡、形式繁简的变化,更是文艺大繁荣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客观创作热情和展厅时代文艺作品的时代精神力量的共同迸发。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展厅视角下文化书法的创新探索,强调“传承中创新、学古中创变”,必须遵循审美规律,了解人文内涵,涤荡古典之风,承载传统之趣,呈现创新之貌和文化自信。展厅时代的书法创作和审美必然走向“正大气象”的创新探索,创造出契合时代并引领时代的精品佳作。

 


[①] 王岳川、龚鹏程:《文化书法与文人书法——关于当代书法症候的生态文化对话》,《文艺争鸣》,2010年第4期。

[③] 朱友舟徐利明:《姜夔·续书谱》,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④]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05页。

[⑤] 张海:《努力构建和谐繁荣创新有为的当代书坛》,《中国书法》,2006年第9期。

[⑥] 时胜勋《书法艺术的文化特性及其意义》,羲献经典与书法美育精神学术研讨会,2021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