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当代书法需回归经典并守正创新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6-03

 

王岳川

 

一些西化人士说,书法是逸老逸少最后的晚餐。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书法不是古董,是中国文化中有勃勃生机的高端文化载体。今年春季,我到法国的卢浮宫,一法国教授对我说,从卫星上高清晰度地拍摄法国巴黎市,照片跟100年前的巴黎几乎一模一样。而从卫星上拍摄北京,它和100年前的北京完全是两个城市。100年,房子肯定漏了坏了,怎么办?他说,在巴黎,房子修缮的时候政府管“五面”——管四面外墙和顶部外观。至于房子里边的大小、高低,则由居民自己做主。为了保持这种古典性或是古董性,浪漫的法国人可谓呕心沥血。相比较中国一些人在全盘西化的怂恿下,则唯恐与一百年前的传统有任何关系,这是典型的文化不自信和文化失败主义作怪。

在我看来,书法不应该激进地全盘西化,也不应该过分民间化或反精英文化。书法文化不应成为现代社会的古董,而应该在回归经典中守正创新!书法在现代的社会生活,在现代人的心灵世界,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应该像巴黎的时尚性和古典性的统一那样,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化形象和。今天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努力激活书法文化的精神魅力!

 

  书法与文字的内在关系

 

一般人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就是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其实不是这样。中国书法文化涉及面可谓洋洋大观,诸如书法与儒家、道教、佛教、兵家、法家;书法与政治、经济、养生;书法与音乐、美术、建筑、园林等等。书法有其技法之类的内部规律,还有涉及书法和文化多重复杂关系的外部规律,尤其是书法与文字的关系——书法的篆、隶、真、行、草,都与文字发展史相关,谈书法离不开文字。

有的人说,一个书法家心里只要熟记3000个字就可以挥毫了。我说,一个书法家心里边要有10万个字。篆书有甲骨文、大篆、小篆等,隶书有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等多家,每块碑有上千字,还有很多汉简,合起来就是万余字;楷书有初唐四家、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以及宋元明清的诸多楷书家……合起来超过万字;行书有王羲之、王献之,还有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等等。这些都要心里有谱,一看就知道是谁的字。草书更多,恣肆汪洋,从张芝到王羲之、王献之、怀素、张旭、王铎、傅山数不胜数……

一个优秀书法家心里边如果没有3万字甚至10万字,可能看不懂篆、隶、正、行、草书法作品,面对一幅作品却不知道是哪一家哪一派。所以书法的“书”——文字是第一关,书体与文字紧密相关。

书法与深层文化紧密相关。题跋、落款也反映了深层文化问题。唐以前的书法大多没有名字,没有题跋。大规模的题跋是明清以后。文人加入画坛以后,才使得书法的艺术变得更加浪漫,更加自由,更加文人气。今天的许多书法家落款有诸多问题,里面的文化缺失不可忽略。

书法与宗教气质相互吐纳,具有道家精神的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是散淡的;具有儒家精神的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有磅礴的正气,士可杀不可辱;具有佛家思想的居士苏东坡写的《寒食帖》有禅佛的感觉。书法和佛教在长期的历史话语中彼此走近——佛教借书法得以广泛传播弘扬和普及,书法藉佛法形成经久不息的书经热潮,大大提升了佛法的巨大影响力和书法的内在精神气质。抄写佛经、碑刻佛经、书法理论的禅学化,无疑是书法对佛法的普及和促进的几个主要方面。

书法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古代书法名作极少是抄别人的诗文,《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等代表作都是书法家自己的文字。今天的人则少有原作,因为格律解决不了,平仄不分,古文不通,下笔当然惶然。

如果说书法是艺术的或技术的也没有问题,但主要指的是书法的笔法,关注下笔是方是圆,行笔是慢是快,墨色是枯是润,结构是圆还是外方等,章法的是否合度等,化约地说,就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但是,书法的更高阶段里不可忽略大文化的提升。

 

 学书法是三个境界的不断提升

 

学书有三个境界,与禅宗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相对应。

第一个境界,写字是技术。如果技术没达到,就是一个拙劣的书法爱好者。这一层面要求,书法五体皆通,字要精到,结构要精准,章法要合法则,墨法要通透,淡、浓、枯、润等与作品浑然一体达到很高的水准。这其中很多是可以分解的技术,也是王羲之“池水尽墨”专精要求。但是仅仅达到这一步,只是达到了能品。

第二个境界,写字是写人格情感。所谓艺术就是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等人性深层情感。书法有愤怒的书法(比如岳飞的满江红)、喜气的书法、散淡的书法。书法精品往往能传达人的情感、胸襟、眼光、人格,超越了技术层面,达到了与人格胸襟统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个境界,写字是写文化精神。书法作品能传达时代的精神气质,成为时代的风尚。比如王羲之之所以成为时代的高峰在于两点,一是魏晋时期人的觉醒,表明了个性重于一切,人的精神重于一切,只有按照自己我心写我手,我手写我字,才可能形成自己的境界。二是魏晋时期人处于非常艰难境况,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你想想嵇康痛苦,阮籍悲惨的命运都可以看出,竹林七贤几乎没有几个有好的下场。王羲之处在大变动大自由的时代中,他由外向内、由动向静、由粗犷到精细,以其神骏的书法改变了汉代以来的时代审美风格。他是把整个生命和自己的精神完全投注在书法上,从而构成了他的书法的时代高峰。

被日本人尊为“后王”的王铎承受了由明入清的巨大痛苦,其心中愤懑、悲怆、焦虑、做了贰臣的耻辱通过书法线条狂热的表现出来——章法摇曳、巨幅大作、涨墨满纸,不如此不能抒发他那种郁勃之气、愤懑之气、压抑之气。王铎的大草成为了那个剧痛时代的审美风标。

为什么启功的字在“文革”后成为时代的书法欣赏趣味风向标?为什么林散之的草书在“文革”黑压压的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之后成为时代的新审美诉求?就是因为“文革”后思想解放,不再需要霸气杀气斗争气大字报,而需要启功书法的平淡和合、境界高远的一派儒者文者的君子气概;需要林散之书法的飘然出尘,不食人间烟火的美感。“文革”中很多字黑压压一片,令观者触目惊心。文革后,人们看到这种春风雅致的字,觉得神清气爽,精神自由的时代来临了。

可以说,文化精神是一个书法家最后成为书法大家的必然条件,而不是偶然条件。王羲之是右将军,颜真卿是大将军,苏东坡是“杭州市市长”,于右任是国民党高官,舒同是共产党高官,启功、欧阳中石是大学教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只记载那些真正有学问、有人格精神者的书法作品。那些过分炫技的书法和人格低下的书法,将被历史逐渐遗忘!

 

 书法文化应回归经典并守正创新

 

书法的文字内容多出自经史子集。“言,心声也;书,心话也”、“会古通今,极虑专精”,这些文词都是古代精神的结晶。全世界都有文字书写,美国、法国的文字书写尽管可以称为书法(Calligraphy),但却没有把这种所谓的书法装裱起来挂在房间和展厅里作为独立艺术品欣赏。西方的书法只是题个词,或者是印成书,从来没有成为独立的观赏艺术品,更没有拍卖这样的艺术品。他们的书法是现实实用品,中国的书法是精粹的艺术品。

今天最大的误区就是跟着西方走。自从“五四”以来,中国书法就脱离了文化,变成美术的附庸。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只有美术卷中收入书法条目;美术院校过去没有独立书法系书法学院,只有美术系,把书法作为附庸附在美术院校;在国家招生中,书法学科授予的是美术学位。可以看出,经过现代化以后,书法成为边缘化被淘汰的对象,甚至成为成为美术的末流。于是所有西方美术流派都可以在书法中重新活一次,书法成为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试验场。以至于一些书法家致力于书法美术化,我认为这是处在卑微的状态还不知其卑,处在末流的状态还欣赏其末流。书法应该真正从美术中走出来,应该和美术形成一种不同的书法文化。

除了书法形式以外,书法书写的内容大多是中国经史子集中的精妙的思想结晶,无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还是“立己达人”“依人游艺”,还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心远地自偏”,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史子集中的仍有生命力的思想。反过来说,现在的艺术中国骂很多,但却没有骂人的书法,挂到大门和登堂入室的作品都是励志的、正面的书法。根据我对文化的理解和从事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我在北大提出了十六字的书法教学理念。

第一是“回归经典”。全世界所有大师都是从经典中出来的。傅抱石,日临古画,终成大家;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为创新而进行,而是要传承的。甚至可以说,传承的深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

第二是“走进魏晋”,中国书法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魏晋人的字写得好,天真浪漫,童心可嘉。今天是酒心、肉心、是非心、功利心占了上风。一些人一下笔就想能不能获奖、能不能赚到几万块钱。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陶渊明都视金钱如粪土,真正达到了人格的超迈。魏晋人的平均寿命很短,朝不虑夕,常感人世苍茫,人生苦短,譬如朝露。“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魏晋人对生死体会很深,这种生死观是今天的人所没有的。今天的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很好,没有生命危机意识,没有看到艰难和死亡,没有体会到生命的虚幻。今天的书法家案头都有一套《中国书法全集》或《中国书法集》,要看历代书法真迹也不是难事,博物馆、图书馆、拍卖行都有机会见到历代真迹,而二玄社的高仿品和印刷精美的书法册也仅仅下真品一等。但是今天书法家的《书法全集》基本上是摆设,很少有人像古人那样如饥似渴地从中吸取精神养料。

第三是“守正创新”,“正”是传统的“正”经典的“正”。今天可以说是守“西”创新,西方有什么,中国就来什么;西方有天书,中国就来个天书。艺术可以试验,拿过来没有关系,但是中西艺术史上,真正的路只有一条。守正创新是抵制守“歪”创新,守“怪”创新,守“西”创新,守“商”创新。

第四是“正大气象”。今天拍卖市场,明清的作品通过反复炒作卖得很好。实际上,明末是衰败之相,清末被坚船利炮打得很惨,这是败国之相。为什么拍卖行拍得那么高,是因为唐宋的作品大多为国家重点文物,收藏不了,只有买明清的。但是这种个人的收藏爱好,不能影响新世纪大国书法美学的气象。现在是中国崛起的时代,需要正大气象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而不是衰败之相的书法。中国一个世纪以前是衰败之相,在全世界排名100多位之后,现在大国崛起排名第二位,说明中国崛起意义重大,书法大国形象的崛起同样需要书界同仁精诚合作。

现在有些人反对守正创新,他们只认洋人,认为正大气象与己无关。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可以看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王羲之的《兰亭序》都有正大气象,这是一个人心里边的阳光,是一个人对美的憧憬,是一个人的人格精神的提升。

 

  东方文化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慢、柔

 

在大文化战略上,中国文化对世界有意义的普世价值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和合”等。在具体精神文化上则表征为:

第一,“和”的价值。西方文化是竞争。个人是竞争,集体是斗争,国家是战争,现在仍然如此。中国是“和为贵”。孔子总是坚持“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老子厌恶战争,认为兵者乃“凶器也”,不宜多为;墨家讲“非攻”;连孙子兵法也提出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很多的思想尽管派别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以和为贵。总体上说,中国文化是和的文化。这个文化现在被西方边缘化,被西方打败。但它一定会铁树开花,一定会成为让西方人刮目相看的新生态文化。

第二,“慢”的价值。中国文化给人一个慢的印象,京剧慢慢唱,二胡慢慢拉。书法除了狂草,慢慢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青年到了云南丽江,看到一个老太太早上晒太阳、择菜,下午还在那里晒太阳、择菜。美国青年说“老太太,现在时间是金钱,时间是效率,你这么慢慢腾腾地干嘛呀?”老太太抬头看看他说,“小伙子,慢慢走,前面是坟墓。你走那么急干嘛?”今天这个“慢”字很重要。人们现在匆匆忙忙地吃饭,匆匆忙忙地喝水,匆匆忙忙地看通宵电影,匆匆忙忙地结婚,匆匆忙忙地离婚,匆匆忙忙地生,匆匆忙忙地死,匆匆忙忙地开追悼会……。今天是个被现代性拽着的狂乱、焦躁、不安的世界。

结果,人类越是加速,世界的报复就越是强烈。空调、汽车越是多,气温越是上升。上升两度,海平面就会增加6米,人类苦心积虑建设的沿海城市就会淹到水下。上升6度,海平面会上升60米,世界地图将重画。(见《上海沉没》)人类正在加速破坏自己的生态家园,破坏赖以生存的地球,破坏自己的惟一栖居之所。所以我相信,“慢”生活一定会重新出场。西方人忽悠说“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钱,金钱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快乐”,把人绕进去了。而今天,英国人却提出了“慢生活主义”,可谓迷途知返。

第三、“柔”的文化。今天的女人不柔了,变成“我的野蛮女友”;今天男人不柔了,家庭暴力触目惊心;今天的政府官员不柔了,强拆强作;今天的媒体不柔了,惟恐天下不乱。我们的世界需要柔的文化。只有柔,才能写出冰心,写出泰戈尔,才能有真正的托尔斯泰式的艺术和关爱。

书法文化最重要的品性在于生命动中之“静”,在于从喧嚣的世界中退出来,还我宁静的空间。静才能纳万物,如果都塞得满满的,连一滴水都挤不进去,人的心灵就自满僵化了。回到本心,不要生活在别处!回到书法的文化本源,不要拿任何外在的东西使书法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