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高校书法
【访谈】张振国:收藏月亮的人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4-02
【莫道桑榆晚】张振国:收藏月亮的人
转载自人物专访 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 (pku.edu.cn)
没有华丽浮夸的语言,他是朴实坦诚的教授;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他是平易近人的长者;没有浮躁忙乱的生活,他是“收藏月亮”的老人。他就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振国先生。近日,记者寻访张振国先生燕北园居所,对他进行了采访。
“逼”出来的书法兴趣
张振国字翁图,被大家尊称为翁图先生。张振国出生在河北晋州的一个烈士家庭,父亲和舅舅都在抗日战场上牺牲了,从小便随着母亲在外祖父家生活。不识字的外祖父知识非常渴望,能背诵很多诗词歌赋。一次赶集的路上,祖孙二人偶遇一个算命先生,他预言张振国长大之后一定会特别有福气。外祖父为此非常高兴,便决定以后省吃俭用供外孙读书。如此,张振国走上了一条读书治学的道路。
当被问及如何与书法结缘的时候,张振国笑着说:“有的人说自己自幼酷爱书法,我并不这样认为。”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的书法就是老师和家长逼出来的。”张振国小学时的老师不仅自己写得一手好字,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学生稍有马虎还要遭受打手板的惩罚。家长亦是对其充满期待,“后来觉得不能老挨打,所以就好好写。老师也觉得这个学生有前途就着力培养”。十三岁的他开始为全村的家庭写春联,“看到家家户户都挂着自己写的春联,心里特别有成就感,觉得书法有用,能为老百姓办事。”张振国打趣道,“不光这样,还能给家里挣工分呢。”从此他便渐渐喜欢上了书法,到了中年竟嗜书法如命。张振国把练书法比作“练气功”,他的朋友曾说做一晚上气功之后,第二天精神依然很好,他认为练字也有如此“功效”,即使通宵写字,翌日上课也一点不累。此后,每天练字成了张振国的习惯,对书法的热爱之情愈益深厚。
“作为北大人很自豪”
张振国除了外出留学访问的几段时间以外,其余的时候都在北大度过,对北大感情很深。谈起年轻时在北大求学苦读的故事时,张振国滔滔不绝、兴致盎然。本想学习中文的他阴差阳错进入了西语系学习德语。然而,河北口音浓重加上对德语兴趣索然,使得他的德语学习困难重重,成绩也不甚乐观,甚至“有留级的风险”。并且他心猿意马,出于对文学的热爱,经常跑到中文系蹭课。张振国在北大受到过很多老师的鼓励,当时德语系的老师冯至便是其中之一。冯至激励他“既然在德语系学习就要专心,即使没有兴趣也可以培养兴趣。”为了不辜负老师和家乡父老的期望,也为了能给自己一个光明的未来,他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德语能力。“首先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树立信心”,他坚定地说到。其次,张振国利用当时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机会,运用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来攻克德语听说读写的难题。“在战略上是被动的,在战术上要主动。”他先从自己擅长的德语读、写做起,把这两样做到精致,在班上取得优秀的成绩,自己也有了自信。然后再去解决自己不太擅长的德语听、说问题。长期下来不仅自身的德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还在老师的要求下把自己灵活运用毛主席著作取得优良成绩的经验向全校作报告,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为了学好德语,每周两次的舞会和精彩的电影都被他放弃了;即使放假也不回家,坚持留在学校学习。但张振国并不觉得委屈或是后悔,“看见他们跳舞,想到自己很有意志地在学习,就觉得很骄傲。”毕业之后,张振国作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留校,担任西语系党支部书记,亚非研究所的副所长,并从事教学工作,在北大开设的“中国书法与文化”课很受学生们欢迎。“北大历史底蕴深厚,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大学像北大一样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现在北大的各个方面都是走在全国前列,作为一个北大人很自豪。”张振国如是说。
“清风明月无人管,收于两袖做珍藏”
一次一个老友向张振国抱怨收藏文物的风险和苦恼,张振国向朋友卖关子道:“我也收藏一样东西,比你任何一件东西都古老,不怕丢,不花钱,并且所有人都可以收藏,我收藏也不影响别人收藏。”“清风明月无人管,收于两袖做珍藏。”张振国最宝贵的藏品便是夜空中的朗朗明月。张振国喜欢诗化的生活,只要有月亮的时候,不管是在校园里还是自己屋后的小院,他总是会仰头欣赏天上的月亮。“不管是满月还是残月都很美。有人说过不能容忍月亮的残缺就是不能欣赏她的美丽。月亮是属于我的,所以我就把她收藏了。”为此,他的学生还专门刻了一枚印章送给他,“藏月老人”,张振国甚为喜爱。平时上下课的途中,张振国总是会去未名湖、鸣鹤园“逗留”一会儿。散步、打太极抑或仅仅是闭目养神。“北大的风景这么美,却被很多人忽视了。大自然把这风花雪月无私地奉献给了所有人,我们就要学会享受。享受生活、享受文艺、享受艺术、享受自然,保持身心健康,心情愉快。”张振国曾在课堂上寄语他的学生们:“现代社会的竞争是需要的,社会没有竞争就无法进步。但竞争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吗?如果忘掉了春夏秋冬,淡漠了风花雪月,这样的竞争还有什么意义呢?”
张振国热爱书法,享受书法。古代书法家在创作时把自己的感情经历都灌输在作品中,凝结在每个字里,后人再写的时候每个字又会充满活力。“一个个字都是有生命力的,就像在和古人聊天一样,乐此不疲。”张振国微眯着眼睛,沉浸在练字时“物我两忘”的境界里,“此种感觉无法为外人道哉”。张振国认为享受书法中的乐趣是最重要的,无关其他。住在蔚秀园时,邻居家的老太太抱怨自家门前总是有人倾倒垃圾,对此十分气愤,听说张振国会写书法,便请他为其写一条警示标语。张振国欣然接受,写“请勿在此处倒垃圾”于纸上张贴,后来发现倒垃圾的人的确少了。“自己觉得很有意义,写字也能有社会效益。”
“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
张振国热爱中国文化,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退休之后便专注与此,经常奔走于世界各地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过去我们讲‘拿来主义’,现在也要把中国文化送出去。”他曾经在泰国任商会大学的客座教授,教授中文系学生的文学、艺术;离开泰国时专门为当地的书法爱好者成立了一个书法协会,担任该协会的名誉主席,现在还经常到泰国去办讲座、参加活动。
泰国的诗琳通公主是张振国的学生之一,诗琳通公主在北大修学期间在他的指导下学习书法。在张振国眼中,“诗琳通公主是一个既聪明又勤奋的人”,“她甚至把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了,她是一个很有心的公主。”诗琳通公主在其自传《我的留学生活》中把张振国教授她学习书法的点点滴滴、生活琐事也记录在册,对这个技艺高超、和蔼可亲的老师表达了崇敬和感谢。前不久,张振国在西班牙拉斯帕尔马斯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书法展和学术讲座。他对在国外开办孔子学院很认可,认为这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他觉得文化交流要打开民间交流的渠道,多种角度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
附:张振国简介
张振国(1940-) 字翁图,河北晋州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书法研究所所长,日本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会长,泰国留中书法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全集》编委,中国名人书画大展评委,多年担任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研究生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1981年9月在瑞士把巴塞尔举办个人书展,2003年12月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翁图书写箴言展》,多次参加国内外联展。常年从事书法教育工作,曾在北大开设《书法与文化》课程,并在首都其它高校和科学院等单位以及瑞士、德国、日本、泰国和西班牙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举办书展和传授书法。曾任泰国公主诗琳通的书法老师。入编《中国历代书法家辞典》等典籍。2012年10月,在西班牙拉斯帕尔马斯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书法展及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