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文房

当前位置: 首页» 碑帖文房

刘寿堂 | 尚“摆”一一从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看当代书法审美的转向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3-08-04



尚“摆”——从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看当代书法审美的转

 

刘寿堂

 

我们提出尚“摆”的美学观念的时候,一定会联想到尚“韵”、尚“法”、尚“态”、尚“技”这些词汇。从以上词语的转换中,似乎感觉到一丝书法审美演进的无奈。无论是张海先生的当代书法尚“技”说也好,还是笔者本文提出的尚“摆”说,跟“韵、法、态”相比,好像都不在一个层级。

其实,“技”“摆”都与当代书法创作观念的提倡密切相关,如碑帖融合观念的滥觞及正大气象的振拔。从清末发轫的碑帖融合观念到今天,似乎进入了一个特别纠缠与迷惑的“碑帖融合创作思维”,无论从官方主办的展览还是民间的书法实践,几乎言必称“碑帖融合”,融合到最后便闯进了尚“技”与尚“摆”的“迷魂阵”而无法自洽。正大气象的提出本来抓住了时代审美发展的趋向,但因当代书法创作本身的准备不足,还无法对正大气象的内涵本质有着令人信服的阐释与实践回应,而展现在当代人面前的正大气象书法创作其实也跟碑帖融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重合。因为在很多观众看来,没有碑帖融合,谈何正大气象?

很多书法从业者在官方主办的展览导向裹挟下,似乎不需要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审视,无需面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个性以及文化修养,直接跟风,提笔便被吸进了“碑帖融合”的超级黑洞而“生产”出大量雷同的“产品”。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对“碑帖融合”业已产生的弊端有着一定程度的纠偏,因为特别明显的亦碑亦帖的作品数量大大减少了;同时也有着对“碑帖融合”观念的演进和转移,这便实现了尚“摆”的美学转向。

尚“摆”的书法审美包括“摆笔法、摆墨色、摆结字、摆空间”四个维度。本届草书展对这四向“摆墨色”成为当前很多国展高手培训学徒的惯用措施。“浓到淡”,再由“淡到浓”的交替演进成为机械的反复,把王铎丰富多姿的墨色变化刻板地套用为作品的“三板斧”。如此而来众多作品悬挂在同一展厅,便给人一种参观同批次商品展览会的琳琅感。

“摆结字”的程式化严重削弱了汉字结构本身的张力变化,束缚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全国第五届草书展中,最受青睐的莫过于黄庭坚“点”、徐渭“点”,也不乏王铎与倪元璐“点”,明明可以用线条结字的,很多作者都“摆点上瘾”。当我们将几幅风格类似的作品一起比对时,一股甜腻与滑俗感便悄然而至。

对空间的高度关注成为当代书法审美转向的重要标志。这既有进步也有弊端。弊端主要体现在对“摆空间”认识的欠缺与实践的粗疏。笔者在2018年发表的《试论当代书法“摆空间”美学观念的理论和实践》一文中提及:“为空间而空间”的摆设作品充斥着当代书坛。“摆动”与“摆设”相差一个字,其优劣对比却泾渭分明。“摆设空间”正是“以刻意安排为前提”的装饰空间,缺乏书家思想和情感的参与,仿佛制造工艺品。而“摆动空间”便是白砥先生提出的“有义空白与形式空间”。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虽然出现了部分可喜的“摆动空间”作品,但更多的还是“无义空白与均衡空间”的“摆设”,如每幅作品如期而至的“长竖画”,必定出现在我们似曾相识的“老地方”,这是“摆设空间”最典型的模式化产品。

郑荣明先生在2018年《书法》杂志连载十期“当代书坛十批判书”,其中有两个尖锐的话题至今依然。有人说,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这个论点实在显得偏颇,对书法学习者产生了误导。当创作者把所有精力都高度集中在笔法的“呈现”时,创作就成为了笔法的奴役。第五届草书展作品有众多高度模仿的黄庭坚、王铎笔法,皇象、宋克甚至民国的章草笔法。这里说的是模仿而不是继承,因为作者写得太没有自己了,也就只能在“为展而拼凑”的“摆笔法”。

题今依然值得书法界深思当代书法“国展”,创作的“价值”何在?“工匠精神”损坏了书法的人文精神!当代书法审美朝尚“摆”转向已不可逆转,然而,在无法选择的背景下,却需谨记,切勿将尚“摆”蜕变为尚“匠”!

 

转自《书法报》2023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