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东方思想

欧阳中石 | 什么是中国书法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3-27



什么是中国书法

 

欧阳中石

 

中国书法,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它成了一个热题。应当说,这是一种极好的现象,也应当说这是文化潮中的一涌而不息,一浪接着一浪,人们在这里得到了文化的熏陶,徜徉其间,获得了美的享受。

我们在这种热潮中稍微冷静一下,细细思索一下,也感觉到一点忧郁,觉得也有一些误解,对所谓书法艺术,并不甚了了,而给予了一些似是而非”“神乎其神的玄虚的认识。譬如说我现在正写书法,搞书法是气功等等。书法是什么,能吗?写成的一张字能叫书法吗?是不是气功,我们不敢说,反正写字的人未必都会气功。总之,有些事我们还搞不清楚,是与不是,不敢贸然肯定或否定,我们先讲一点有过研究的话,没有把握的先不说。

为了比较准确地认识书法,我们必须对这一概念加以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正确的理解,我们必须把书法放在我国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观察,才能看清楚她的意义,否则便会似是而非,或者根本不着边际。

什么是中国书法呢?

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门学问。

以这门学问为依据,为法则,书写出一些汉文字,形成了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可能非常符合书写的法度,可供别人以之为,称之为法书。可供别人欣赏,称之为艺术品。为此,我们可以把汉字的书写看成是一种艺术活动。书写取得了成功,便创作出来了一种艺术品。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字都不能让人认识,文不成文,不知其意,谈不到是什么法书,谈不到什么书法艺术

为什么汉字的书写可以看作一种艺术?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她既是我们先民们的科学发明,又是祖先一代又一代艺术创造的结晶。

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时,无非是藉助于两种办法:一是出声说话,一是画出符号。

说出话来,最直接,最方便。但在时间上,不能持续,在距离上,不能传远。书写符号,虽然不如说话方便,但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古迄今,承担整个历史的记录者,汉字的功绩,恐怕是无可代替的。固有许多实际的器物,可为佐证,然而记载明确、意义无误,则莫过于文字

我们的汉字作为一种表示意义、记录声音的符号,是先民们的一种创造。在多少年来的实践中,在多少年来的不断完善中,汉字已是相当成熟的一种文字。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

汉字中有一些直接描摹事物形象的字,或早已约定为某种代表符号的字——这是一些最为基本的字,如”“”“”“等;再以它们为基本意义或原则、范围,又组合成为”“”“等;再有一些是两种意义结合而表示一个新意的字,如”“”“”“等;更多的是以一些基本字表示意义,再加一表声的音符,结合成为一种既有意义偏旁,又有声音偏旁的字,如”“”“”“等。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有一些通假借用的字,辗转相注的形异意同的字。

统观起来,大量的汉字是以形体表意的,以形体符号为字根组合起来的。正因为如此,汉字便有了对形体加以美化的要求与可能。仔细追寻起来,从她的萌芽,便有着美的因素,她的发展,除了更符合实用的要求外,与之同重齐来的就是美的要求。

近年,在我的学习与教学中有了一个突出的看法,我国汉字的分,并列出部首,是人们对各种事物认识的结果,不管我们用《说文》为准的分部,或用《辞源》的分部,都显示了事物的类别范畴(虽有少数以笔画分部的,但大部分是与事物类别相同的)。所谓部首,不过是一个类别的代表。作为这个代表正是一类事物的共性所在。如,至于”“”“”“,”“”“”“,”“”“”“”……都又是一些具体的个别情况了。范畴既定,便是一个大的贡献,循此以往,逐类分去,逐层分去,条贯、层次都有了头绪。所以,我由衷地承认有的大家提出的汉字是我们先民们的最大发明。

不错,我们有过四大发明,有人说汉字是第五大发明。其实,那四大发明都已过时了,而汉字,不但现在不过时,而且她将发出更大的更加灿烂的光辉。

汉字的显现是书写出来的。不管曾用过什么工具,显现在什么质地上,总是经过了书写的过程而显现出来的。工具和载体的问题都随着当时的社会条件而决定。从保留下来的历史遗物上我们知道:曾契刻在龟甲、兽骨上,曾契铸在青铜器上,曾留痕在竹简、木牍上,缣帛上,山崖、碑石上,从汉代开始有了纸张的使用;从用刀,发展到用笔,从简单的笔到各种制作精美的笔。纸张的使用,也是经过了各个时期的不断改进。随之而来的砚、墨等等器物,这是与书写直接相关的环节,这些事物不可或缺,必与每个时代的物质条件、文化文明相适应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写什么?当然需要什么写什么。在生活中需要表达什么写什么,需要记录什么写什么。字有字的意义,词有词的意义,语有语的意义,句有句的意义,文有文的意义,诗有诗的意义……写什么呢?当然要合于时,合于事。否则,不合于事,合于时,书写就没有必要。所以书写要有书写的内容

内容则有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有表达成文字形式的问题。且不谈认识如何,只谈表达的文字形式,这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社会环境都对他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书写的内容、文字形式都应满足这个特定的要求。譬如王羲之的《兰亭叙》,王羲之在这个集会上,要写出这个集会的叙文,他对这个集会的意义、参加者的思想要求及当时的心境,以至于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都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否则便没法完成的要求。

所以,研究书法艺术,必须对她所能涉及到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对她所能涉及到的文字形式有相应的创作能力才成。诗有诗的要求,联有联的要求,翰札有翰札的要求,作书不可能写不成章之字。所以书法艺术离不开思想内容及文字形式。我们从历史上不会看到没有思想内容及文字形式的书作,我们必须把书法艺术的各种作品与她所处的文化背景统一起来认识,才能真正地深刻地认识到她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能够较深刻的认识这一点,我们对历史上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从历史中得到有益的借鉴。我们梳理一下我们的历史,以求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书法艺术的真谛。

为了使书法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她应当有的位置,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把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作为进入研究的基础。在积年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对书法艺术这一概念有了更全面准确的理解,比较准确地找到了中国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