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王东亭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辨伪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2-27

王东亭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辨伪

——暨历代舘刻本中《快雪时晴帖》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王羲之

 

本文概要

 

(1),本文从书法鉴定角度论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与真正的王羲之书法基本无关,其为纯商业目的的伪造品,上限不超过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墨池堂选帖》的成帖时间,下限不低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成帖的《快雪堂法帖》。推翻徐邦达先生“但不能晚于北宋”之说。

 

(2)鉴定、论证《快雪时晴帖》之赵孟頫跋文属于伪造假托。

 

(3)论证墨迹本及历代舘刻本中的《快雪时晴帖》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出处;包括与唐.褚遂良记载的“快雪时晴。六行(行书)”之间的关系。

 

 

《快雪时晴帖》,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文共4行,28字。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爲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快雪时晴帖》被乾隆誉为“二十八骊珠”,其后也被称为“天下法书第一”,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此帖列于首位。乾隆“三希堂帖”,以《快雪时晴帖》为尊,信为真迹。

 

那么,墨迹本《快雪时晴帖》是否名如其实呢,下面先将其与真正的王羲之书法对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一,墨迹本《快雪时晴帖》的书法问题以及对比真正的王羲之书法:

 

如图一、图二中“羲”字左右两边竖线所指处,墨迹本《快雪时晴帖》上下款中两个“羲”字,其并排的横画几乎都是一样长,没有长短和错落;横与横之间也没有空间上的疏密处理;所以横画起笔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此种种现象表明,此书写者对书法的认知还处在相当低级的阶段。对比王羲之中年时期的《丧乱帖》[图三(组图)]以及早年时期的《姨母帖》[图四(组图)]中“羲”字的相同部位,其并排的横画非但表现为形态长短上的错落,空间上的疏密(尤其如《丧乱帖》第二横与第三横之间),还有其所有并排横画起笔与收笔的不同处理的丰富性,以及《丧乱帖》、《姨母帖》中分别出现的两个“羲”字,在造型上都不重复(而《快雪时晴帖》中则造型几乎一致),这才是王羲之,而《快雪时晴帖》两“羲”字中并排的所有横画起笔都几乎类同,且都没有神,一团烂墨。

 

《快雪时晴帖》中“顿首”二字,其“顿”字右部与“首”字是作为草书的连续转折性线条书写及造型的(图一、图二方框中),其上下款两组线条的书写节奏都单一,转折等距,没有开合,且笔法雷同(按:这些都是草书中的大忌,这也是书法认知程度低级的表现,包括其审美能力低下)。我们来看王羲之《得示帖》(图五)“吾亦劣”三字的连续使转,由于使转过程中提按的轻重而造成线条形态上的丰富多变,由书写节奏的变化而造成形态上的聚散开合,呈现出优美的韵律,此三字足以体现出王羲之的书写功力(尤其是使转),审美层次以及综合修为。

墨迹本《快雪时晴帖》(上款)局部图一/ 墨迹本《快雪时晴帖》(下款)局部图二

图三(组图),王羲之《丧乱帖》局部

图四(组图)王羲之《姨母帖》局部

图五,王羲之《得示帖》局部

墨迹本《快雪时晴帖》中“时”和“晴”右上部竖画的起笔[(图六)箭头一、二所指处],都丑态百出,毫无神气;对照王羲之《得示帖》中箭头一所指处“未”字(图八)中间竖画的起笔,其如刀切一般地干净利落,这才是王羲之。“晴”字右部横画的收笔按顿[(图六)箭头三所指处],这种收笔习惯是典型的隋唐楷书才开始有的收笔,东晋没有这样的横画收笔法。

 

《快雪时晴帖》中“佳”字的撇画和竖画[(图七)左部方框中],皆形同烂木桩、烧火棍;而王羲之所有的存世书帖中的笔画都有清晰的起收笔(特别是切割般的起笔以及形态各异的收笔),起收动作交代清楚,绝不含糊,形神具足。“佳”字首横画(右部箭头处),因下面这个面的线条凹陷而造成此横画形态两边下垂,非但显得无力、无神,且形态极其猥琐。对照王羲之《得示帖》“佳”字首短横[(图八)右部箭头所指处],其起收笔交代清晰且行笔干净利落,刚毅挺拔,笔画丰神俊朗,这才是王羲之;较之《快雪时晴帖》中“佳”字相同此笔画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墨迹本《快雪时晴帖》中还有诸多问题,就不一一指出,这种形神俱不堪入目的下三滥书法多看一眼都是污染,都是罪过。仅以上数点就足以看出,此帖绝非唐代摹本(响搨本)。

 

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中说:“此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我阅看过二、三次,觉得纸墨昏暗,笔法滞泥不生动,其牵丝带笔处,极不自然,如'顿首’、'果’、'为’等字,更为明显,定是后世勾填,且非善本。其勾摹时代,一时难断,但不能晚于北宋”[[1]]。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墨迹本《快雪时晴帖》它与历代舘刻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出自于哪里,它的书写年代上限是哪个朝代。

图六,《快雪时晴帖》局部 / 图七,《快雪时晴帖》局部

图八,王羲之《得示帖》局部

二,墨迹本《快雪时晴帖》与《宝晋斋法帖》卷五本及明代《墨池堂选帖》、《快雪堂法帖》舘刻本之间的关系

 

《快雪时晴帖》最早入刻于《宝晋斋法帖》,其中卷二、卷五两本不尽相同。明代《墨池堂选帖》、《戏鸿堂》、《快雪堂法帖》等也均入刻。

 

1,墨迹本与《宝晋斋法帖》卷五本、《墨池堂选帖》本

 

下列三图中左箭头一处,墨迹本《快雪时晴帖》中上款“羲”字[(图九)]连续横画的笔画轨迹关系与明代《墨池堂选帖》本(图十)中相同部位吻合,而与《宝晋斋法帖》卷五本(图十一)中不吻合。左箭头二所指处《宝晋斋》卷五本(图十一中)“之”字首横省略作竖笔起笔,墨迹本和《墨池堂选帖》本中一样皆出头;而《宝晋斋》卷五本中则未有出头(按:这是王羲“之”字典型的习惯性的写法)。右箭头所指处,“顿首”之“首”字末笔收笔,《墨池堂选帖》本中略有提意,墨迹本中则更为明显,而《宝晋斋》卷五本中则全无。

图九墨迹本《快雪时晴帖》/ 图十《墨池堂选帖》本 / 图十一《宝晋斋法帖》卷五本

以下三图右箭头一所指处,墨迹本(图十二)和《墨池堂选帖》(图十三)中“雪”字右上部横钩都较短,唯《宝晋斋》(图十四)卷五本中独长;右二箭头所指处,“雪”字末二短横,《宝晋斋》卷五本中有收笔往下带的回钩,墨迹本和《墨池堂选帖》中则均无。右三箭头所指处,“晴”字右部横画收笔处,墨迹本和《墨池堂选帖》本中皆有往下按顿的动作(墨迹本中更为明显),唯独《宝晋斋》卷五本中无。方框所示处,“佳”字单人旁之短撇和短竖,墨迹本也与《墨池堂选帖》类似,形神全无;唯独《宝晋斋法帖》中有棱有角(按:此符合王羲之书写习惯)。

图十二墨迹本 / 图十三《墨池堂选帖》本 / 图十四《宝晋斋法帖》卷五本

以下三图右箭头一所指处,“安”字右上部横钩带笔,墨迹本(图十五)和《墨池堂选帖》(图十六)本中相似,唯《宝晋斋》卷五本(图十七)中的横钩带笔明显由粗到细。右箭头二处,“善”字中部墨迹本中出现转笔失误;右箭头三处“善”字末笔短横,《宝晋斋》卷五本中笔画形态向下且行笔渐提,笔画渐细(这种现象是王羲之习惯,如其《二谢帖》(图十八)中“善”字末笔);而墨迹本与《墨池堂选帖》中一致,皆为平势且笔画形态无变化。左箭头二处,“果”字上方横画,唯《宝晋斋》卷五本中起笔不规则,其笔画形态变化丰富(按:这也是王羲之典型风格),而墨迹本和《墨池堂选帖》本中皆作俗笔楷书起笔。

图十五 墨迹本 / 图十六《墨池堂选帖》本 / 图十七《宝晋斋法帖》卷五本

图十八 王羲之《二谢帖》中“善”字

以下三图中右箭头一处,“为”字右上部翻笔,唯《宝晋斋》卷五本(图二十一)中有清晰的翻笔动作,墨迹本(图十九)和《墨池堂选帖》本(图二十)中皆含糊不清。右箭头二处,“为”字末笔短横,唯《宝晋斋》卷五本中有明显回钩现象,墨迹本和《墨池堂选帖》本中皆作按顿收笔。左箭头一处,“结”字之绞丝旁,《宝晋斋》卷五本中似有因为洇墨造成的笔迹模糊状,而墨迹本与《墨池堂选帖》本中都相对较清晰;右箭头三处,“结”字末笔收笔,唯《宝晋斋》卷五本中作隶书收笔之法、之状。右箭头四处,“不”字末笔点,墨迹本和《墨池堂选帖》本中皆作断开之点,唯《宝晋斋》卷五本中作连笔长点。右箭头五处,“次”字右下部末笔点,墨迹本与《墨池堂选帖》本中皆作短点,唯《宝晋斋》卷五本中作反捺。

图十九墨迹本 / 图二十《墨池堂选帖》本 / 图二十一《宝晋斋》卷五本

以下三图中右箭头一处,“山”字右部短竖底部,墨迹本(图二十二)和《墨池堂选帖》本(图二十三)中皆未向下出头,而《宝晋斋》卷五本(图二十四)中则例外。左箭头一处,“阴”之左撇笔,墨迹本中明显穿插而过左边竖画,《墨池堂选帖》本中次之;《宝晋斋》卷五本中则几无;右箭头二处,“阴”字右上方捺画,墨迹本中显得短而硬(笔画质量最差),《墨池堂选帖》本中略优,而《宝晋斋》卷五本中则呈飞扬之势(最佳)。左箭头二处,“张”字左弯弓部之起笔,《宝晋斋》卷五本中厚重而不规则(按:此可为王羲之习惯性用笔);而墨迹本与《墨池堂选帖》本中皆作楷法俗笔起笔(包括其连续转折)。右箭头三处,“张”字末笔反捺,《宝晋斋》卷五本中有明显棱角,而墨迹本与《墨池堂选帖》本中收笔皆不知所以然,含糊不清。图中横线条所指处,“侯”字下部左竖与右撇底部之间的高低关系,《宝晋斋》卷五本中是左竖长于右撇,而墨迹本和《墨池堂选帖》本中皆作水平状;右箭头四处。“侯”字末笔《宝晋斋》卷五本中作反捺,而墨迹本与《墨池堂选帖》本皆作短点。帖末(如图方框中),墨迹本与《墨池堂选帖》本中皆有小字“君倩”两字,而《宝晋斋》卷五本中则无。

图二十二墨迹本 / 图二十三《墨池堂选帖》本 / 图二十四《宝晋斋》卷五本

综上,墨迹本《快雪时晴帖》与明代《墨池堂选帖》吻合度极高,但书法水平各方面都次之,其当出自《墨池堂选帖》。《墨池堂选帖》当为《宝晋斋法帖》卷五中的翻刻本[参见附图(组图)]。

 

2,墨迹本与《快雪堂法帖》本

墨迹本与明代《快雪堂法帖》中《快雪时晴帖》几乎无差别,比如两本中“时”、“晴”二字的“日”字旁内部,都因为洇墨而导致笔迹模糊,而《墨池堂选帖》本和《宝晋斋》卷五本中则都比较清晰。“佳”字,墨迹本与《快雪堂法帖》本中也最像[图二十四十(组图)]。且墨迹本中包括帖后赵孟頫跋文也均为一致(且属于假托伪造,详下)。由此可以认为墨迹本《快雪时晴帖》是明代《快雪堂法帖》中的母本。

墨迹本 /《快雪堂法帖》本/《墨池堂选帖》本/《宝晋斋》卷五本

墨迹本 《快雪时晴帖》及赵孟頫跋文

《快雪堂法帖》本 《快雪时晴帖》及赵孟頫跋文

图二十四十 (组图)

附图(组图)《墨池堂选帖》本 /《宝晋斋法帖》卷五本

三,墨迹本《快雪时晴帖》赵孟頫跋文之书法鉴定: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墨迹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之所以被宋代以后至今所推崇,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其帖后元代赵孟頫对其的赞美跋文:“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传流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延祐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臣赵孟頫奉勅恭跋。”

 

赵孟頫(1254-1322年),享年69岁。赵孟頫“跋《快雪时晴帖》”(图二十五),其落款为元延祐五年(公元1318),即赵孟頫时年65岁。赵孟頫《洛神赋》的落款时间为大德四年(1300),即赵孟頫47岁时所作。赵孟頫书写《洛神赋》的时间比“跋《快雪时晴帖》”早十八年,我们来看看此两帖书法哪个更好。

 

如下列三图中箭头所指处,“赵孟頫跋《快雪时晴帖》”(图二十六)中的长横画,其下面中间部分都有向上凹进去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连续出现的“五、年、二、十、一”这五个带有长横画的字中集体出现(按:这可以认为是作为一个书写者的习惯性,包括性格乃至审美方面的综合因素的体现和表达)。赵孟頫《洛神赋》(图二十七、二十八)中的长横画,此两图中所有长横画共十三笔,没有一笔是像赵孟頫“跋《快雪时晴帖》”中那样的(包括《快雪堂法帖》本中)。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两种书迹完全不是同一个人的书写习惯以及个性及其审美;且“跋《快雪时晴帖》”字迹看上去是清秀,但实则笔力柔弱,而《洛神赋》则笔力劲健,俊秀。更何况“跋《快雪时晴帖》”比《洛神赋》从时间跨度上晚了十八年,赵孟頫练书法的勤奋是书法史上出了名的“日书万字”,哪有十八年过后笔力越来越柔弱的?性格如此变化以及审美即品位也如此下降的?

 

湖州博物馆藏,落款为元祐四年(1317),即赵孟頫64岁时所书的《赵孟頫为云山书归去来辞卷》(图二十九),这才是真正的赵孟頫书法的样子;此时人书俱老,笔力较47岁时之《洛神赋》雄浑而强劲,老气横秋而又体现出宝刀未老。此比“赵孟頫跋《快雪时晴帖》”还早一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赵孟頫《题跋怀素<论书帖>》(图三十),落款时间为延祐五年(1318),即与“赵孟頫跋《快雪时晴帖》”同年此跋显得雄浑厚重,而且行草书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行书《两书帖》(图三十一),凡二十七行,计280字。信中提及老妻去世“既将半载”。据此,从延佑六年(1319)五月十日管夫人卒算起,此札当书于是年十一月初冬(赵孟頫66岁)。此帖书写娴熟而酣畅,这些才是晚年赵孟頫书法的样子。而落款为元祐五年(65岁)的所谓赵孟頫“跋《快雪时晴帖》”,这种的书法显得造假得太幼稚了,此造假者根本不了解赵孟頫各个时期的书法面貌,仅仅知道其《洛神赋》时期的书法面貌;且其笔力太柔弱,书写功力与赵孟頫相比差得实在太远(仅形式上有几分相似之处),更不要说其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及其他层次上的差别。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墨迹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年代超过元代,就根本不会需要造假赵孟頫的跋文,以其作为元代著名书法家及鉴赏大家的身份地位来佐证它,这叫贼喊捉贼。据上文笔迹比对可知,墨迹本《快雪时晴帖》与明代《墨池堂选帖》刻本基本一致,而与北宋《宝晋斋》卷五本差距相对较大;而又因为墨迹本《快雪时晴帖》书法无论哪方面都不及《墨池堂选帖》刻本,所以,可以认为墨迹本《快雪时晴帖》是以明代《墨池堂选帖》刻本为蓝本的造假之帖。徐邦先生也曾有言:“此本(《快雪时晴帖》)我阅看过二、三次,觉得纸墨昏暗,笔法滞泥不生动,其牵丝带笔处,极不自然,如‘顿首’、‘果’、‘为’等字,更为明显,定是后世勾填,且非善本。”(出处同上)。

 

书法鉴定结论:墨迹本中《快雪时晴帖》赵孟頫跋文属于伪造。

 

《快雪堂法帖》本与墨迹本中赵孟頫跋文一致。这种现象只有墨迹本为母本时,由于摹刻的精良,才能做到,如果反过来,墨迹本仿造刻本,是无法做到如此无差别的。由此,综合判断,墨迹本《快雪时晴帖》的产生年代为《墨池堂选帖》[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至《快雪堂法帖》[崇祯十四年(1641)]的三十一年之间。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宝晋斋法帖》中两种版本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到底与王羲之有没有关系、或者有多少关系。

王羲之墨迹本《快雪时晴帖》赵孟頫跋文 /《快雪堂法帖》本

图二十五

图二十六“赵孟頫跋《快雪时晴帖》” / 图二十七赵孟頫《洛神赋》局部一 / 图二十八《洛神赋》局部二

图二十九《赵孟頫为云山书归去来辞卷》27.4x190cm,湖州博物馆藏

图三十,赵孟頫65岁书法题跋怀素《论书帖》,延祐五年(1318年)书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三十一,赵孟頫66岁行书《两书帖》局部

四,《宝晋斋法帖》卷五、卷二中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与王羲之之间的关系探究及《戏鸿堂法帖》、明拓本《二王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最早见录于唐.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第十一:“羲之顿首,快雪时晴,“行”(书),“六行”(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

 

《宝晋斋法帖》卷二(上图三十二)和卷五(图三十四)是两种不同版本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从大体上看,卷二本笔画较瘦,卷五本较肥,并且卷二左下方有“君倩”两字,卷五本中则无。从细处看,卷二本中两个“羲”字(图十五方框中)写法与卷五本中完全不同。而且卷二本中两“羲”字并排横画的写法也没有长短错落,这些低级错误都不是王羲之能够犯的,所以仅凭这一点,卷二本也不是描摹王羲之真迹或者唐摹本,而至多是临摹本。卷二本中“顿”字右部和“首”字的连续转折连写(右下方框中),此处明显比卷五本中具有错落开合,这部分有符合王羲之对书法的认知,但全帖综合起来看还不是王羲之。

 

综上,褚遂良记载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行书“六行”)应该是真王羲之书帖,《宝晋斋法帖》卷五中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四行”)应该就是褚遂良所载的“六行”本的残帖(据上文所鉴,其中不乏王羲之的书法用笔和结体习惯,但我认为是临本,不是王羲之原迹),也是宣和内府藏本。但由于《宝晋斋法帖》的整体摹刻质量较差故而更加失真。“四行”本《快雪时晴帖》之文字较难断句、文意也难懂的原因是因为它是残帖。明代《墨池堂选帖》中的《快雪时晴帖》是《宝晋斋法帖》卷五中摹写再生刻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墨迹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是《墨池堂选帖》为母本的仿制品。《快雪堂法帖》中是以墨迹本为母本的刻本。《宝晋斋法帖》卷二本中的《快雪时晴帖》属于臆临本的刻本,明代《戏鸿堂法帖》中的《快雪时晴帖》(图三十三)及明拓本《二王帖》本《雪晴帖》(图三十四十 )是《宝晋斋法帖》卷二本中的翻刻本。

 

墨迹本与明代《墨池堂选帖》及《快雪堂法帖》本中“君倩”二字应该出自于《宝晋斋法帖》卷二本(臆临本)中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见(图三十二)方框中]。也就是说真正的王羲之《快雪堂法帖》中无此二字(宣和内府藏本,即《宝晋斋法帖》卷五本)。此“君倩”二字应该是意临者的落款签名。

 

徐邦达先生对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墨迹本王羲之《快雪堂法帖》的断代“但不能晚于北宋”之说(《古书画伪讹考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其应该是将赵孟頫“跋《快雪时晴帖》”当做是真迹了,同时他也可能将此墨迹本认为是《宝晋斋法帖》中的母本。

图三十二《宝晋斋法帖》卷二本 / 图三十三《戏鸿堂法帖》本 / 图三十四 《宝晋斋法帖》卷五本

图三十四 十 明拓《二王帖》本《雪晴帖》

图三十五 《宝晋斋法帖》卷二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放大

五,墨迹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性质与存在意义

 

由于墨迹本《快雪时晴帖》一并仿造《快雪堂法帖》中的赵孟頫题跋文,据此可以认定为此墨迹本属于商业目的的造假(年代为明末)。基于墨迹本《快雪时晴帖》其书法水准连三流都不到,与真正的王羲之书法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此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墨迹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没有任何价值,它的存在,是对王羲之的侮辱。这种纯商业造假的下三滥《快雪时晴帖》,被当代选入“《国宝档案》”,这是中国书法及书法史上的耻辱。

 

墨迹本《快雪时晴帖》几乎家喻户晓的名气,最主要是因为那个不学无术、好大喜功的乾隆的鼎力推崇;其次就是清代至今没人发现其中赵孟頫跋文是伪造。比如乾隆在赵孟頫跋文之后跋:“右军跋语具佳,纸亦清莹可玩。朕题识数番,喜其与笔墨相和,爱不释手。得意輙书无拘次第也。乾隆偶记”(图三十六)。乾隆“三希堂”所供奉的三件宝贝,《快雪时晴帖》列于首位,帖首亲题“神乎技矣”四字。第二帖是明显米芾风格的假王献之的《中秋帖》,帖首亲题“至宝”二字,王珣《伯远帖》被置于最后,仅题“江左风华”四字。据说此卷上面被乾隆盖了172颗印章。乾隆对于中国古代文物特别在古书画作品上肆无忌惮的题跋和钤印,这是一种对文化艺术极为野蛮的毁坏行为。尤其如《万岁通天帖》中王羲之《姨母帖》,其印泥几乎掩盖了局部墨迹(图三十七)。乾隆的平庸和好大喜功造成了中国古代书画史的真假莫辨,经我研究,发现一个惊人规律:但凡是经由乾隆收藏、钤印、题跋的古代各名家的字画,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假的,其中有些是包括宋内府玺印、历代名家题跋等等一条龙生产线上出来的,康、雍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底,被乾隆这个败家子败光了。

图三十六 乾隆跋 / 图三十七 王羲之《姨母帖》

注:

[[1]]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