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东方思想

陈凤珍:女性书法边缘话语的新阐释(上)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6-18



女性书法边缘话语新阐释(上)

 

陈凤珍

(北大书法所访问学者,邢台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全国人大代表)

 

翻开中国古代书法史,就会发现书法似乎比其他艺术门类更显男性本位。其实,书法是中华文明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最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旧时每一个读书识字的人都要接受书法训练,自然也就有许多女性参与其间并有所造诣。

清人厉鹗虽然辑历代妇女能书者211人编撰成《玉台书史》[1],但在这唯一详尽的史料中,我们亦只能列出屈指可数的名家——蔡琰、卫铄、武则天、吴彩鸾、管道昇、蔡玉卿等。可以说,女性书家不仅凤毛麟角,而且更难见她们的作品流传于世。即便如教授一代书圣王羲之习书的卫夫人也没有留下一纸断简残篇。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禁锢中,妇女在政治上无地位,经济上不独立,婚姻中不自主,她们是男性社会的屈从者,温良柔顺的性格注定了她们总是扮演着夫唱妇随的角色,很难于男性书家之外别树一帜。管道昇书类子昂,蔡玉卿书似黄道周,多数中国古代妇女在保持传统女性本色的同时,亦多少缺乏自身的艺术追求。

并且,纵观中国书法史千百年是以男性书家对笔墨形式的霸权话语写成的古代女书家的作品大多缺乏女性独有的个性书家创作时缺乏女性独个性并非她们不想表现女性独特的个性,而是找不到表现自己个性的语言。千百年来,摆在女性书家面前的传统,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书法文化范式。女性要么没有机会接触笔墨,要么接受男人所教的笔墨技巧,这就是女性书家所面临的选择。因此,找到属于自己的女性话语是摆在女性书家面前的首任务。

什么是女性话语”呢简单来说,“女性话语”就一种区别于男性话语风格类型话语,是女性书家自己体验自己创新的那部分笔墨语言即女性的笔墨语言,其“点画的形态是女性化的,有女性阴柔之美,其用笔方式、章法布置都能体现女性的审美情趣。因此,强调女性书法注重“女性话语”,就是强调女性书法女性化。

由于中国历史上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过于漫长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父权制一直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性别差异意识向来们所忽视。但是,与我国“女性文学”、女性绘画的发展状态相比,“女性书法”则更加落后这表现在从事书法创作的女性人数比从事文学创作和绘画创作的女性要少得多,同时对女性书法进行理性分析与研究的批评家更寥寥无几,毫不夸张地说,在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中,女性直至今天仍然是缺席的可以说,“女性书法”一直是书法研究中的盲区。就具体书坛而论,整个书坛对“女性书法”的轻视乃至忽视也是这一课题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目前,对“女性书法”的定位与研究,依然是理论上的软肋。然而,随着女性书法家的不断增多,书坛多元风格日渐形成,如何为“女性书法”正名成为摆在当前书法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论题。

么,什么是女性书法呢?严格来说,所谓“女性书法”,是指书写女性以女性的视角去体验,以女性的方式去书写,能充分抒发女性情感体验、表达女性生命感悟、体现女性的自我价值写出女性的生命意识的文字墨象,其艺术语素包括:女性化的笔墨、女性化的字象、女性化的意象等。

由此我们重新审视判断“女性书法”,就可以从精神和技法两方面对传统女书“去蔽”。女性书法不能只局限于倡导男女平等的书写地位,也决不是女性简单情绪化的笔影墨舞。女性书法应该是在多元化思想认知指导下造就的具有书法文化含义的能彰显女性生命意识的女性书写图式。

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的千年书法史上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女性书法。虽然书史上有过王右军的老师卫夫人,有过唐代的吴彩鸾、元代的管道升、明代的邢慈静和蔡玉卿等女书家,但她们的书迹中基本上都是沿用男性的笔墨语言,表现男人书法世界的内容,女性意识几乎没有体现,也很少见出个性的特征。近代书法史上以碑学著称的女书家萧娴也是如此,一生没有脱离康体面目,片面追求雄强和魄力这些男性的审美特征,而完全忽视女性的特点。

尽管严格来说,中国千年书法史上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女性书法,但是,我们在探究“女性书法”的生存与未来时,还是要从追溯中国历代女性书法的演变历程入手,因为,追溯中国历代女性书法的生态,无疑可以为我们今天探究“女性书法”提供历史延续的综合背景。

 

  寥若星寰的古代女性书法家

 

(一)史载最早的女书家

迄今所见的最早的具有完整形态的汉字,是盘庚迁殷后留下的殷文,至秦朝灭亡,汉字的书写实践至少经历了一千一百多年(前1401—前207年)。先秦书体由大篆演变为小篆,产生了历史上最早的规范化书法艺术;又由草篆演变为隶体,开创了今体书的新纪元。连笔书写的隶体也偶有所见,出现了今体书草化的迹象。书体的规范化、今体化、草化交织在一起,在实用功能的催化下时时表现出特有的审美意趣,自觉形态的书法艺术在自然形态的书体演变中渐露峥嵘。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男性书法家的名字也很少见到,这只能说明,书法的自觉时期还没有来到,女性书法家和男性书法家一样都面临着历史的空白。有幸的是,在这段历史中还保存了一位女性书法家的记载。这位史载最早的女书家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秋胡妻。

鲁秋胡妻,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史载最早的女书家。马宗霍的《书林藻鉴》[2]记载:相传她从浣茧的实践中创“雕虫篆”,垂画纤长,旋绕屈曲,有若虫形,从整个形状看,像“玄鸟优游,落花散漫矣”。清人厉鹗的《玉台书史》也有此记载:鲁秋胡妻,雕虫篆鲁秋胡妻所作,秋胡随牒远仕,荏苒三年,桑时间玩,集为此书,亦云战笔书,其丰遒律垂,画织长,旋绕屈曲,有若虫形(僧梦英十八体书)。又曰:二十二虫书,鲁秋胡妇浣暨所作,亦曰雕虫篆(韦续纂五十六种书)。

暂不说“雕虫篆”是否秋胡妻首创,但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就是秋胡妻的作品是“雕虫篆”,是鸟篆之体。由此可反映一定的文化问题。当时正处春秋战国时期,书风因地域文化特质的不同,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盛行东西南北风。以齐、鲁为代表的是东土书风,在儒学思想重礼崇义的背景下,有“泱泱乎大国之风”。而身为鲁国的秋胡妻却创作出了颇具南风[3]的好发想象的“雕虫篆”,说明当时女性创作,出于本性好发想象,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小。

(二)书法自觉时期的女书家

两汉是中国书法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可以说,两汉书法是书法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当时,人们已开始把书法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形式。书体演变也出现篆、隶、草、行、楷并存而互为影响的复杂格局。两汉书法文化的繁荣表现在各个方面,尤以隶书和草书为代表,史载中的书法家也远远超过以往,形成了书法家群体,“工书”、“善书”往往是史籍人物传中的常用语。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女性书法家从数量和质量上,虽比不过男性书法家,但也出现了几位前所未有的女性擅书者。

第一,汉朝的才女书法家。当时的一些才女,博学好思,大多通书学,如班婕妤、曹大家,冯扶风马夫人。班婕妤、曹大家的身世与成就见第一章《文化缺席: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古典女性文学》,在此不再赘述。

1、,西汉的楚主侍者,能“史书”,就是说会写流行的隶书。《汉书·西域传》[4]有记载:“楚主侍者冯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尝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2、扶风马夫人,安定皇甫规之妻,有才学,工隶书。唐·张怀瓘《书断》[5]有记载:扶风马夫人,大司农皇甫规之妻也,有才学,工隶书,夫人寡,董卓聘之夫人,不屈,卓杀之”。

第二,汉代后宫尚书。精美质朴、气势恢弘的书法艺术在两汉之所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跟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强盛不无关系,跟汉代人开拓进取的文化心怀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跟汉代皇帝的推波助澜有关。汉代,“以书课吏”、“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设书博士,对书法艺术的社会化和艺术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皇帝对书法的热衷,也影响着后宫,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代出现了一些皇后美人善书者。

1、孝成许皇后,大司马车骑将军恩侯嘉女,自幼聪慧,善史书。《汉书·外戚传》有记载:“大司马车骑将军恩侯嘉女也,后聪慧,善史书”。

2、和熹鄧皇后,太傅禹之孙,校尉護羌之女,自幼博学。《后汉书·皇后传》[6]有记载:“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護羌校尉,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家人号曰诸生,是时方国贡献竟求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纸墨而已”。

3、左姬,字小娥,汉安帝生母,善史书,喜词赋。《清河孝王传》有记载:“安帝生母也,善史书,喜词赋,和帝赐诸王宫人,因入清河第”[7]

汉代皇后美人善书者还有章德窦皇后、和帝阴皇后、顺烈梁皇后及王美人等等。

第三,得家族世传的姐妹。在“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社会风气中,书法的师承行为和观念也已初步形成,直接的师承以家族世传和从师受业为表现方式,如张芝家族和钟繇、胡昭从师刘德昇等;间接的师承以追摹临帖为表现方式,如赵壹非草书》里所描绘的那样,狂热地追踪杜度、崔瑗、张芝的书法。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深得家族世传的姐妹。作为书法家的蔡邕,我们难窥其书法“庐山真面目”,但蔡邕书艺以其家族世传的方式,经蔡琰姐妹传入河东卫氏、泰山羊氏,对后世产生过不小影响。尤其是蔡琰得父亲真传,黄山谷认为她自书的《胡笳十八拍》甚有可观处。

1、蔡琰字文姬,又称蔡文姬东汉末年有名的女诗人,女书法家是大书法家蔡邕[8]的女儿文姬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她受父亲教得笔法而善书,当曹操要她背述蔡邕著述时,她以“乞给纸笔,真草惟命”答之。十六岁时嫁到河东卫氏,丈夫卫仲道早亡而不见史载,但与河东卫觊、卫瓘、卫恒、卫夫人等一门,似是同族。所以,蔡琰笔法融入卫门书法。代表作《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宋黄庭坚《山谷题跋》记载,蔡琰的书法温润柔和,方圆自如,笔笔有力,书写的《胡笳引》十八章,最能体现她的书法特色。可惜的是蔡琰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传,仅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耶。”[9]《历代书法论文选》[10]记载,蔡琰曰:“臣父造八分时,怳然一客曰:‘吾授汝笔法’。言讫而殁。”《后汉书·烈女传》也有记载:“蔡文姬,蔡邕女也,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兴平中乱没于南匈奴,曹操赎之,操问曰:闻夫人家多典籍,犹能忆识之否?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惟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古今传授笔法人名》也有记载:“蔡邕得笔法于神人,传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11]

2、蔡琰妹,蔡邕之女,蔡琰之妹,是西晋名臣羊祜的母亲也善书,颇有家教,但史书上不见其名。其长,嫁给泰山羊衜,有一女二子。女儿羊徽瑜,嫁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妻即景献羊皇后;一子羊承早亡,关于儿子羊承早亡,史书上有记载,有一次丈夫前妻的孩子羊发和自己生的孩子羊承同时生病,不能两全,为照顾羊发,羊因照顾不周而死;另一子羊祜是羊氏世家中第一个以工书而载入史传的名臣,其后羊氏世家才代出书家,至羊欣而声震江南。羊祜之前,羊氏无人工书,说明蔡琰妹对其家教含有传授蔡邕笔法的内容。

(三)三国时期的女书家

三国时期,女性书家有记载的就更少了,屈指可数的有文昭甄皇后,吴王赵夫人。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今河北保定市一带)人,年幼即喜书,九岁能诗。初为袁绍次子熙妻,魏武破绍,文帝(曹丕)私纳为夫人,立为皇后,为魏明帝母。她是曹植的伟大作品《洛神赋》中的女主人公,她和曹植可能还有一层到现在还是秘密着的关系。在袁绍破灭的时候,为了她,曹丕和曹植曾起过剧烈的争执,最终曹植失败。从此,便郁郁终身,为文帝所嫉忌,她也因此为郭后所谗,失宠被“赐死”。清人厉鹗的《玉台书史》有记载:“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皇后也,父逸上蔡令,后年九岁喜书,视字即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言,闻古贤女,未有不览前世成败以为己诫者,不知书何由见之”[12]

吴王赵夫人[13],吴王孙权之夫人,丞相达之妹,巧妙无双,不仅善画,而且还善书。王嘉撰《拾遗记》有记载:“丞相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云霞龙蛇之锦,大则盈尺,小则方寸,宫中谓之‘机绝’,孙权常叹,魏蜀未夷军旅之隙,思得善书者使图山川地势,军阵之像,达乃进其妹,权使写九州江湖方岳之势,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既成,乃进于吴主。时人谓之‘针绝’,虽棘刺木猴云梯飞鸢,无过此丽也”[14]

 

   男权书法映衬下的女性书法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纸的发明,佛教的传入和书法美学理论的自觉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一时期,随着王朝更迭,群雄并起,儒、道、释、玄融会结合,士人崇尚清谈之风,讲求内慧外仪、寄情山水的全身远祸、安息精神。在中国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长卷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寄情书法的“度高韵胜”,同时也可以看到在世事艰难中对人生和审美的执着。

同时,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削弱,妇女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在当时以艺术怡养性情、崇尚书法的历史氛围中,一些上层妇女涉足书坛,在师承基础上有所创造,产生了不少女性书法家。最著名的卫夫人(铄)还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除卫夫人外,王羲之妻郗璇,王羲之儿媳、王凝之妻谢道韫,王献之女儿安僖皇后,郗愔夫人傅氏,王献之保姆李意如等,皆“工书”或“善书”。东晋太尉庾亮之妻荀夫人,也善书,其正、行、篆、隶书被唐韦续评为“品上之下”[15]

(一)书法“女神”卫铄

卫铄(272~349年):卫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书法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女子,她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大略相当于李清照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卫铄,铄,字茂漪,世称李夫人或卫夫人,东晋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廷尉展之女,卫恒之侄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晋中书院李充之母,东晋著名书法家卫夫人出生在一个著名的书法世家里,有深远的家学渊源她的曾祖父卫觊、祖父卫瓘、从父卫恒,都是开一代书风的大家,称雄于当时书坛。生活在这样的书法世家里,耳濡目染,对她从艺影响极大。早年她一直生活在金陵,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其子李充出任剡县令,她也随子同来剡县,次年她写下了《笔阵图》以总结一生的书法经验,不久于永和五年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葬于独秀山。一代书圣王羲之年少时,常师从之,得益良多。代表作《古名姬帖》小楷。她在书法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过相当的成就,为中国古代书法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卫夫人善书,工正、行书体。《书苑菁华》[16]里说她“善)法,王逸少(王羲之)之师。”历代书法史家、书法评论家对她都比较重视。梁代庾肩吾在《书品》里列其书法为“上之下品”。元代盛熙明在《法书考》一书里,记录了五位女书法家的名字,而列入从上古至宋代以前这段漫长时间里三十九名“上品”书法家行列的妇女,只有卫夫人一人。

卫夫人的书法上追钟繇。虽未亲聆钟繇的教诲,但是她和钟繇生活的时代相距不远,她在钟繇去世后四十二年出生,学书时见到钟繇的法书真迹应不是很困难的。宋代米芾说过,学书“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17]在这一点上,卫夫人是有幸的。卫夫人在深得“古隶”及“汉隶”笔法基础上参以卫氏家学,融会贯通于一体,这种书体时称“今隶”。同时她也擅长楷、行、篆,楷体造诣尤高卫铄书风,秀媚清雅,隶、楷皆精妙。唐张怀瓘《书断》将她的隶书列为妙品,评其书法:“隶书尤善,规矩钟公”唐代韦续则说:“李嗣真书列上下品,云卫夫人正体尤绝”,又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印水,碧浮霞”。“其书法清宛灵动,妩媚娇柔从这些评论中可见一斑[18]“插花舞女,低昂美容”,这是唐人对卫铄书体的评价,想见其书的一番风采。虽然前人对其书法评价都比较玄乎,但依前人用的比喻推测,她的书法应该走的是清娇柔媚一路,既有女性特有的气质,又有魏晋的时代风度。这种风格似乎更加符合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是抒发女性感情世界的极佳手段,可惜,竟没有留下一纸断简残篇。

卫夫人的书法真迹虽然早已湮没无存了,但宋《淳化阁帖》[19]里刻有她所书的《和南》帖,仍可看到她的书法风采。此帖,行楷书,八行,九十六字,其书法真有“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20]之姿,那种清逸冲淡之美,跃然纸上。

同时,卫夫人在书法理论上有着重要建树。她的一生的书法总结《笔阵图》,更是一篇最早论执笔、讲笔法与结字艺术的论著,为后来著名的“永字八法”的章本,向受书法理论家垂青。《笔阵图》,仅五百字,却以简练的笔触,概括的文辞,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及笔、墨、纸砚的选择,并列举点、横、竖、撇、捺等七种基本笔画的写法,是论述书法技艺较早的一部著作。其理论之精辟,见解之卓越,堪称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之精髓。让我们走进《笔阵图》,领略其风采。

《笔阵图》,首先提出了执笔与运笔中的一些基本法则。她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若初学者先大书,不得先从小。”凡如此,字才能写得遒劲雄健。

其次,她提出了一个较科学、合理的评书标准——“力筋”说。她说,“昔秦丞相李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于其源者少,闇于其理者多。……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她很有见地地总结、发展了前辈书法理论家在这方面的有关学说,提出了自己比较新颖、权威性的论断,“……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科学论断,使我们了解到卫夫人提倡、赞成劲美刚强的书风,抵制、反对那种纤柔软滑的书风,在当时魏晋时代是颇具时代意义和战斗价值的。卫夫人这一正确的评书标准,对我国后来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有着较积极的前导作用。在其后,不少人把这种理论运用到书法评论或书法创作中去,如后人称誉颜真卿、柳公权的字是“颜筋柳骨”。

再次,她强调了“意”在书法创作中,起着决定成败的关键作用。早于她的蔡邕在《笔里提出了“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卫夫人则提出了“意前笔后”,她说,“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强调了书法主体思维活动的准确和充分,是后面的创作成败的决定因素。虽然蔡邕已看到了书家创作前主观心理准备的重要,但卫夫人把它认定为“成败”的关键,这却是蔡邕所不及。

另,卫铄的《笔阵图》还提供了不少字体起源、书法史、字典等方面的资料。

值得一提的还有,她论书的基本笔法,不仅对后世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我国古代民族绘画的用笔也产生了一定作用。被誉为“古代四大画家”之一的“疏体”画派的开创者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唐代画家曹霸都曾从她的笔法里获得启发,受到教益。“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官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21]卫夫人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创造,为张僧繇创“笔阵图”直接提供了原创资源。卫夫人的书法能为如此一位男性美术大家借鉴运用于绘画,创造出传统的“点、曳、斫、拂”四种用笔方法,为锋芒张露、森然的“疏体”发射出震撼人心的画面效果,的确值得我们女性为她感到骄傲。虽然卫夫人在美术发展史上没有一席之地,但通过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对张僧繇的评价,我们却从中悟出卫夫人在书法方面的造诣绝非一般。可以说,这位中国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女性这位在诗礼悠扬的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女性,被奉为中国书法的“女神”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书法史上有如此大成就的卫夫人,留名青史的,却不仅仅是她的书法创作,也并非仅仅是她独特的书法理论,更重要的是她教出了绝代书圣王羲之,这不能不说是男权书写对一位伟大女性的不公。史载风流儒雅的少年王羲之曾经投于卫夫人门下学习书法,他退笔成冢、鹅池成墨,笔管所致,皆为神品,“兰亭之上,茂林修竹,少长咸集,群贤毕至”,他一气呵成的《兰亭集序》将汉文字线条之美又推至神妙境界。《淳化阁帖》有记载:“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黄山谷集》[22]云“黄山谷题绛本法帖云,王会稽初学书于卫夫人,中年遂妙绝古今”。

(二)书法世家的女眷善书者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王羲之称得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书法大家,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而他的家族王氏家族,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也可称得上是“第一书法世家”了。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从祖父王基在晋均任治书侍御史。他的父辈中的王敦、王导、王含、王廙、王旷、王邃、王舒等均能书,兄弟行中更是书家群起、众星闪耀,如王恬、王洽、王荟等都精于此道。他的七个儿子也都善书。子侄群中善书的还有王珣、王珉、王恢等一批知名者。以及后来的王昙首、王僧虔、王慈、王志等。直至七世孙隋僧智永到武则天时的王方庆十余代人,代代相传。生活在这样的书法世家的女眷,耳濡目染,产生了一批女性善书者。如王羲之之妻郗夫人、王羲之妻弟郗愔之妻傅夫人、王凝之(王羲之第二子)之妻谢道韫、王洽之妻荀夫人、王珉之妻汪夫人、王献之保姆李意如、献之之女安僖皇后等,名气较大的当推谢道韫和安僖皇后。

谢道韫,字道韫,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太傅谢安之侄女,王凝之(王羲之第二子)之妻,聪慧有才华,既善书又善诗,甚为舅氏所重。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说,谢道韫是“王凝之妻,雍容和雅,芬馥可玩,列中下品”[23]。《王羲之外传》中也有记载:“道韫,有才华,亦善书,甚为舅氏所重”。清人厉鹗的《玉台书史》也有记载:“韦续《九品书人论》上下品有王凝之妻谢道韫行草”。

安僖皇后,琅邪临沂人,献之之女,善书。张怀瓘《书断》有记载:“安僖王皇后,讳神爱琅邪临沂人也,父献之,尚新安愍公主,无子,唯一女,后立为安僖皇后,后亦善书。”。

(三)魏晋南北朝其他女性书法家

魏晋时期,妇女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再加上当时以艺术怡养性情、崇尚书法的历史氛围,和书法“女神”卫夫人以及王氏书法世家女眷涉足书坛的影响,一些上层妇女也涉足书坛,产生了一些女性书法家。东晋太尉庾亮之妻荀夫人、南朝(宋)孔琳之妻谢夫人、南朝齐王融母谢氏,陈武帝宣章皇后,陈后主皇后沈婺华等皆善书法。其中较有影响的是:

荀夫人,东晋太尉庾亮之妻,善书。清人厉鹗的《玉台书史》有记载:“荀夫人,庾亮之妻也,韦续《九品书人论》上下品有庾亮荀夫人正行隶篆”。

陈武帝宣章皇后,本姓钮,父景明,为章氏所养,后改姓章,自幼聪慧,善书计,能诵诗及楚词。《南史陈后妃传》有记载:“讳耍儿吴兴乌程人,本姓钮,父景明,为章氏所养,因改姓焉,后少聪慧美容仪,善书计,能诵诗及楚词”[24]

后主沈皇后,讳婺华,吴兴武康人,君理之女,聪明强记,善书。《书史会要》[25]中有记载:“后主皇后,沈氏,吴兴人,君理之女,善书”。《南史陈后妃传》也有记载:“讳婺华吴兴武康人也,后性端静,聪明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26]

 

 


[1]厉鹗,《玉台书史》[M],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玉台书史》,书法史传一卷,清人厉鹗辑。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康熙举人清代书学家嗜书,工诗。此书专辑历代妇女中工书者,各具一传,并附书迹、题跋,各注出处,征引有据。

[2]《书林藻鉴》,马宗霍,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版。

[3]以楚、越为代表的南土书风,处于道家浪漫尚气的氛围中,好发想象求文丽,书体奇巧而带文饰,文字似乎不再是文字,而是一种可以作为艺术加工的对象,甚至出现了鸟篆之体,如《越王勾践剑》和《王子午鼎》,皆属工艺性、装饰性的美术书体。

[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5]张怀瓘《书断》。《书断》,是讲书法史的,是中国唐代品鉴、评论书法家和书法的著作。张怀瓘,书画理论家动于开元时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曾官鄂州司马开元中任翰林院供奉。工书擅长真、行、小篆、八分。著有《书议》、《书估》、《文字论》、《六体书论》、《画断》等《书断》3卷创稿于开元甲子(724)脱稿于开元十五年(727)。上卷记述10种书体的源流和发展变化历史中卷和下卷按神、妙、能三品评论书品等级。

[6]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后汉书》纪传体中国东汉断代史共120卷,包括纪10卷、传80卷、志30卷。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为晋司马彪撰,一般称《续汉志》。范晔撰写《后汉书》以前,已经出现了多家后汉史作。范晔博采众书、斟酌去取,成一家之言。他原拟效法《汉书》,撰写10志,但因被杀而未及完成。范书记事简明扼要,疏而不漏,后来居上。《后汉书》纪、传的编次与《汉书》有所不同,纪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纪》,相当于《汉书·外戚传》。传于《汉书》之外创立了7篇类传,包括《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志中《舆服志》为《汉书》所无。《汉书》有《百官公卿表》,记述西汉职官制度。司马彪改表为志,创立《百官志》,叙述东汉分官设职情况。这两篇志,后人修史多有因袭。志中未设《食货志》,漏载一代经济制度。后来《晋书·食货志》追述了前代经济状况,多少弥补了这一不足。南朝梁刘昭第一个集各家后汉史书同异以注范书,并从司马彪《续汉书》中抽出志,也加以注释,补入范书。唐高宗之子李贤和张大安、刘纳言等为范书作注,征引广博,训释简当。今存最早刻本是南宋绍兴本,其中残缺5卷。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是质量较好的本子。

[7]转引自清人厉鹗的《玉台书史》[M],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

[8]蔡邕,东汉学者,字伯喈,东汉陈留(今河南杞县)人,著名书法家,是《熹评石经》(现保存于西安碑林)的书写者。

[9]宋黄庭坚《山谷题跋》(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版。

[10]《历代书法论文选》黄简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1979年版。本书按作者生卒年代的前后次序,编排或收录从汉到清代的历代有关书法的论文,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有关书法的研究成果,对书法爱好者提高书法技艺具有较大的帮助。

[11]转引自清人厉鹗的《玉台书史》[M],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

[12]《魏志本传》,选自清人厉鹗的《玉台书史》。

[13]详见第三章《走出空白历史:古代女性绘画的现象学审理》。

[14]《拾遗记》,《拾遗记》十卷,又称《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十六国時期前秦人王嘉撰,梁蕭绮录。王嘉,字子年,西安(今甘肃渭源)人。史他有方居,不世人交。苻屡次征召不起,秦姚萇死。南朝梁蕭绮为评论的意思。蕭本書所作序中,原书为十九卷,经战有失佚,绮于是輯集文,合十卷。蕭在保存、整理《拾遗记》方面,做出了很大献。《拾遗记》事,起庖,迄末。前九卷,按朝代順序敘述历史传说、神故事和奇闻异事,第十卷为记诸大名山,体例有些奇特。它在內容上的一大特,是想像力富,有科幻想成分。按功能来说本书故事情曲折,辞藻赡丽,刘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称它“事,辞富膏腴”。其中不少故事成为后奇小本,故《四庫全书总目》称其“历代人,取材不竭”。《拾遺記》今最早的本子,是明世德堂的翻宋刻本,稍的《汉魏丛书》本、《古今逸史》本均属一系統。另一系統是《稗海》本,文字前本有大差,且无标题,蕭“录”也不完全。

[15]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

[16]《书苑菁华》,中国南宋书法理论总集陈思编,共29卷,是继宋朱长文《墨池编》之后的书论总集共收集宋以前书法理论 160篇,共分书法、书势、书状、书体、书旨……陈思,生卒年不详,活动于理宗年间,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曾官成忠郎、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著有《书小史》、《宝刻丛编》、《书苑菁华》等。

[17] 宋·米芾海岳名言》,(收入《》),台北: 局,1988年版。米芾,本名黻,四十一才改名芾,字元章,別:海外史、襄漫士、鬻熊外史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宗召为画学博士……存世书法颇多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海岳名言》一卷为米芾平日论书之语自述其经验之谈虽非生前自作为后人辑录其书法之名言而成却非徒理论空谈之作,故书名海岳“名言”。 前人所輯《海名言》共二十六,其中者十二谈结构者三,有关书评论者十四,自述学习途径态度。然其每並非仅论,常橫跨数项域,非用结构所能尽释。

[18]韦续《唐人书评》。

[19]《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3年(公元992年)由宋太宗下旨镌刻的一部古代书法丛帖,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帖。由侍书王著奉旨编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等墨迹,分为10卷镌刻在枣木板上据记载用歙州贡墨,精拓墨本,赐给亲王大臣,但不久就停止赏赐,故而在当时已难得至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宫中发生火灾,《淳化阁帖》原版焚毁殆尽,祖刻《阁帖》拓本尤为珍贵。此国宝《淳化阁帖》于2003-07-25被上海博物馆耗资450万美元从美国“抢”回。此次回归的《淳化阁帖》是十卷中的第4、6、7、8卷,而第6、7、8卷全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足有160件之多。据上博馆馆长陈燮君介绍,王羲之的作品全世界连摹本也只剩20来件,真迹是一件都找不到了。

[20]张怀瓘《书断》3卷,创稿于开元甲子(724),脱稿于开元十五年(727)。上卷记述10种书体的源流和发展变化历史,中卷和下卷按神、妙、能三品评品书法家,每品又以书体分述,总共列神品25人、妙品98人、能品107人,诸品均以人列传,按时代先后为序编排。传记征引繁博,资料丰富。书后还有《总论》1篇。书断》是书法史上重要的一篇文献,尤其对于书体、书家和主要作品做了简明系统的介绍。

[21]式古堂书画汇考》六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清朝卞永誉撰台湾正中书局民国474月初版影。

[22]《黄山谷集》,黄山谷,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早以文章诗词受知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以杜甫为宗讲究修辞造句,风格奇峻为江西诗派的祖师所著《黄山谷集》中存赋十九篇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清代内容最完整的《黄山谷集》内收《文集》三十二卷首四卷外集二十四卷首一卷别集十九卷首一卷《伐檀集》二卷。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1261页。

[23]《历代书法论文选》黄简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详见前。

[24]转引自清人厉鹗的《玉台书史》[M],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

[25]《书史会要》,书学史传著作。九卷,补遗一卷。元末明初陶宗仪编著,续编为朱谋垔补。宗仪,生卒年月不详,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家贫,教授自给。平居寡言笑,至论古今人物。洪武初累征不就,晚年有司聘为教官。著有《辍耕录》,又有《说郛》、《古刻丛钞》等多种。此书前八卷载有上古三皇五帝至元末能书者小传,有详有略。评者千余字,略者几字。卷九为书法,录其李斯、蔡邕、卫夫人、王羲之、僧智果、欧阳询、孙过庭、颜真卿、张怀瓘、虞世南、黄庭坚、姜夔、陈绎曾等众家论书之法。卷末有补遗和考评1篇。续编撰者朱谋垔,明宗室,字隐之,号八桂,又号厌厚山人。封奉国将军,擅书法,喜陶氏之书,为有益书家,乃摭有明一代,续其卷后。后人对卷九所录书法论述,评谓:“杂采古来书家绪论,真伪杂淆,殊不足取。”对《续编》谓:“多托于评者之言”。少有个人见解。有明洪武九年(1376)卢祥等刻本(无续编)、崇祯二年(1629)朱氏寒玉馆刻本、《百川学海》本、民国十八年(1929)武进陶氏影刻洪武本。

[26]转引自清人厉鹗的《玉台书史》 [M ],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