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文化书法的新实践:相逢在《和风春晓》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4-05-20

 

 

文化书法的新实践:相逢在《和风春晓》

 

杨飞云
 

 (北大书法所首届书法研究生班学员)



 

       是什么拌住了我前行的脚步?是一位不到二周岁的小友推着的婴儿车。耳际传来后面的妈妈亲切的声音:“小宝宝慢点走,前面有叔叔!”我缓过神来,也许我跟小朋友有缘吧。年轻的妈妈问我看什么书,那么着迷?我随手翻给她看,她不敢相信一位六岁的小朋友能写出这么有灵气的毛笔字,这是百忍兄给我寄来的《和风春晓》,她还想往下看,可孩子推着车子已走远了。
 

《和风春晓》 
 

       回到工作室,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一幅幅活泼生机的字,一句句发自童心的嘉言妙语,不妨摘录如下:

   “人生最重要的是读书,我们要珍惜时间。”林熙六岁语;

   “君子要弘道,早晚都要读书。”曾梓论六岁语;

   “我知道学书法不单是为了写好看的字而是为了学做人。”谢宗言八岁语;

   “写毛笔字,让我认识到做事要持之恒。”肖永洲十岁语;

   “书法要有一种安静的力量,一种永不停息的运动。”邱慕涛十四岁语;

   “汉以后的文学大家,大多是倒霉后才写出震古烁今的大作,而状元宰相,却是少有成为文学大家的。”傅夷澜(初一)语;

    “学习靠的不是聪明,而是好学。”施一苇(初二)语。

        ……

捧读这些童言话语,你还能坐得住吗?我想,读懂这些孩子们说的话,足以影响一生。
 

《和风春晓》首发现场
 

      在我看来,《和风春晓》 可谓倾注了百忍十年的心血,或许更为久远。我是从他2004年问道北大算起的,这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收到这本新书,首先是手感视觉好,匠心独运;其次,扉页6和风堂黑白照光影移动,引人走向积极的空间;其三,扉页8在整页空白中唯见一方朱文印章“太和元气”,此印系清·吴昌硕制,大匠运斤,大印存信,传递出和风学堂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精神追求;其四,扉页7“散步书法空间,演绎人文关怀”以及扉页9“和风学堂简介”释义办学理念。其外,正文组图反映和风足迹。

结尾两页整面的大尺寸书房黑白照让人回味眺望,仿佛携手文化空间,迎面春风拂来。
 

施百忍介绍《和风春晓》
 

      百忍是我的同学,更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对儒家《四书》所做的功课非常充分,在他初入北大时,即受到王岳川先生的赏识!十年来,百忍不仅写了《文化书法》一文,更是“文化书法”的践行者。2005年,我们在北大的课堂上第一次听到王岳川教授倡导的“文化书法”,想不到百忍竟然在王教授的观点上择善固执,可谓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百忍很好地给合本土民俗,在“书法·经典·生活·自然”的维度中实践他的教学,极其成功地打造一条和风之路。去年,他的一篇论文《从心性看笔性》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当代书法创作暨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国际论坛”,据说,这是在平时课堂教学的录音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一篇文章。文中提要,不妨转录如下:

      本文延续了孟子以心善言性善的传统,讨论了礼乐及书法对于情感的安顿。然其至要处,莫过于“游”。游的前提是回归己心,学习“成人”。在毛笔的柔软与心性的柔嫩这一同构关系中,笔性取决于心性。当书者从“习相远”回归“性相近”时,将使“毛锥子”发出力量,产生律动。此时,毛笔在善人、信人、美人与大人、圣人、神人之间使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人文之新。若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的代表书作,莫不被人们视为书法艺术中人文精神的典范而加以致敬。其中,不乏“绘事后素”、“尽善尽美”或“尽力尽美”的努力坚持。这是“字以人传”,而非“人以字传”。于是,书法成了生命的延续。在心手双畅中,书者通会妙有自然,赏会古人之书,写出富有生命底色的书象,自觉、自证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简言之,中国书法的源头活水在人文精神。

可见,百忍对“文化书法”的理念已经延伸到对儒家主体精神的思考。更为难能的是,这样的思考同时也是他的教学实践,是“知行合一”的儒者之风。这样看来,许多家长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和风书塾”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这将是最为直接的熏陶,并非书本上所能学来。在这里,我必须说明一下,和风书塾是和风学堂的升华,以家庭教育为主,学生与老师住在一起,在充满文化精神的氛围中知学、好学、乐学。我经常看百忍的博客和微信图片,家长、学生读书写字的场面不下百人,蔚为大观,十分感人。在我看来,和风之路深得民心,是当代教育有益的补充,做了全日制常规学校想做而做不了的文化传承,展示出了活泼泼的古典精神在转型社会的当下转化。

其实,教育并不复杂,老子提倡的“能婴孩乎”以及“上善若水”的理念,很值得我们效仿。在石狮那样一个地方,当我看到公立学校的老师邀请百忍前去讲学,或者组织学生参访和风书塾时,我都遥祝我的这位同窗好友,同时也将掌声献给所有同仁。今年八月,和风学堂将走进北京大学,作为此次走进北大的献礼,《和风春晓》的文化意义尤其显著。届时,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将专门为远道而来的朋友开设文化书法讲座。百忍拿出的策划书中写道:我们有同一个梦想——问道北大。这个编织了至少八年的梦想,承蒙王岳川教授的仁爱之心,即将在今年的八月实现了。实现这个梦想,将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意义和价值,必将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生生不息。

2004年,笔者有幸到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学习。2005年,始而听闻“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2006年,当笔者从北大结业后,又继续在“童蒙养正”的教学中实践“文化书法”。其中艰难,早已化作平日教学的点点滴滴,并浓缩成《和风春晓》这本小书,这是我们追梦的结晶,是对北大书法所深深的敬意。

大致而言,我们从“书法·经典·生活·自然”等四个维度对“文化书法”进行“接气”,在书法的文化性、生态性和精神性方面携手共建“良性的文化公共空间,正大的学习交流平台”。在观摩闽南故乡的老房子,乡村小路的田园风光中,我们又开启了武夷探胜、游历山东、上博观画、黄山登顶、行脚泉州、杭州之行等文化活动,并将在走进北大这所中国最高的学府中感受文化书法的正大气象与刚健清新。

本次活动,以集体、小组、家庭为单位,除13日、14日为集体活动以外,其余以目的地按小组或家庭自己活动,旨在让家长引领孩子,在短时间里融入京城,经历文化的步伐。此时,我愈加期待和风精神焕发新天地,福音每位小朋友!

无疑,百忍专为他的小朋友们编写的这本新书,将是最值得怀念的童年与最好人生礼物!这里,让我在这本书的目录纲要中与诸位再次分享编者的结构性思维:一、笔耕砚田;二、嘤嘤新语;三、美丽家园;四、和风瑶林;五、浮光掠影。另外,前后分别为序言《从心性看笔性》以及跋《文化书法溯源》,详细内容,君不妨细读。

最后,我想改用古人的一句诗来表达我的读后感:

空山新雨后,天地本来清!

        祝福每个孩子,祝福每位同仁,愿你我相逢在《和风春晓》!

书声流过千灯影,

胸襟豁达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