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无纸化时代汉字书写向何处去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4-09-23


无纸化时代汉字书写向何处去
 ——两岸书法家前沿对话


      中国书法大师于右任在上世纪30年代考量中国普罗大众识记汉字与方便使用时,曾倡导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特点的标准草书。在颠沛流离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运动没能取得成功。
 

 在22日至23日于古城江苏常熟举行的两岸汉字文化艺术节上,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傅申提起这段往事,意在说明,因为电脑广泛使用,普及书写已不需走简化汉字的路径。

 但也因为新科技的发展,“汉字如何延续其书写方式”成为书法界人士绕不开的重大议题。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在这次年度两岸文化聚会上直言,这是汉字艺术当代传承的一大忧虑。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表达了同样的担心:从中国书法当中,海内外华人可以体味到民族精神与文化灵魂。而“电子记忆”正悄然改变或抽离历史。

 言恭达引述梁漱溟先生“所谓定力,不是别的,就是他的过去,他的背景,他总要受过去的背景的决定”的话时说,中国人必须文化地活着,这可以通过书法文化来塑造社会身份、构建核心价值体系;而书法是修炼出来的。

 对策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院长骆芃芃认为,在更多的领域里变换出一种新的方式,是今天传承传统艺术的重要途径。

 2009年,骆芃芃作为参与者之一,见证篆刻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全过程。她说,过去篆刻只是笔、墨、纸、砚、石头所构筑的一个微小空间,是文人寄托闲情逸致的“雅玩”。至于如何实现它在新时期的转型,她的做法是,把印章作为主体,努力将其刻在茶壶、瓷器、茶饼以及广告标识上,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这也是使艺术得以历久弥新的一个不二法门”。

 台湾书法名家萧世琼近年和夫人一同致力于将书法融入各个门类的生活器物中。他说,让书法创作走入生活,这是潜移默化;只有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量化生产,才可使更多人接触到美好的书法艺术。

 当下,萧世琼正琢磨着如何运用3D打印技术。他说:“如果书法也能立体化展示,那就太好玩了。”

 台湾长荣大学书画学系兼任教授黄尝铭则提出,将来,孩子们或许要拿电脑来学书法。

 考虑到数字时代的资讯都集中在电脑或云端,黄尝铭已投入20余年时间来建立中国历代知名篆刻作品的资料库,“让下一代能够妥善加以应用”。如今积累资料近10万条,他呼吁两岸具有实力的文化机构加入进来,共同把这一有珍贵价值的资料库建置得更好。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汉字传承了中华民族灿烂多彩的文化和科技,承载了人文精神与伦理价值。两岸书法篆刻名家忧虑于汉字书写的文脉传承,且一刻不停地摸索着前进的路径。

 从他们的自觉实践中可以看到,不懈地在高雅汉字艺术与大众汉字书写之间建立起连结,让两者因跨界沟通相得益彰。这或许是汉字书写下一个阶段保持“历久弥新”的关键路径。(完)

   中新社常熟9月23日电 (记者 刘舒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