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文房

当前位置: 首页» 碑帖文房

沈尹默、白蕉、启功三老谈临帖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7-20



 

沈尹默、白蕉、启功三老谈临帖

 

 

沈尹默先生谈临帖

 

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写字不是临帖,然而不从临帖入手又不知写字之道。临摹名家法帖要取得最佳效果,宜着力抓好以下四要

要坚持循序渐进前人讲练习书法须经五个阶段: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以遒劲,五遍每加抽拔。同时,在重点安排上也应注意循序渐进。如这一阶段侧重临习结构,下阶段侧重临习笔法,接着进行综合练习等。如此持之以恒,就能从一点一滴中看到成绩,从而坚定自己学好书法的决心与信心。

要坚持意在笔先王羲之云:凡书之时,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先,笔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然后下笔。欧阳询也强调书写时要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这些论述都认为临帖或独立书写时要多揣摩字的笔画结构、笔意法度,待成竹在胸,方可入笔。

要坚持提高人文涵养清人刘熙载《艺概》认为: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晚清学者杨守敬亦云:若要成大家,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俗套;一要学富,胸有万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要坚持相互切磋要练好书法,一方面须从自己的临摹实践中去揣摩、领会;另一方面应向有经验者学习,请教,使自己少走弯路。因为技艺的传授有时很难口头表达其微妙之处,如能亲自看看造诣较深者的书写实践,细心揣摩其书写时怎样运指、运腕、运肘,就可得到不少启发。

这里须注意的是,按孙过庭所说的拟之者贵似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写的字与法帖上的字相,这应是相互切磋的重点。这样相互学习,严格要求,就能从形似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的理想境界。

 

白蕉先生谈临帖

 

传统学习书法的步骤是由描红、填黑(填写空心字)到影格、脱格(脱一字二字至一行),最后才是临写。这个循序渐进的安排是很合理的,科学的。

描红和填黑,事实上是在初步锻炼中锋铺毫,下基本功,使点画就范,写得圆满周到。为什么说是在下基本功呢?因为,如果你不能中锋铺毫,红字就不能被盖罩,空心字就填不满;再进一步要求分布结构,才写影格、脱格。写脱格时,事实就在引向临写。什么叫临写?临写就是一面学习某一字体的笔迹,同时要把某一字体的架子搭像样外,还要注意学习它的神气,是学习遗产的手段。这个时期是一个较长的时期。一个书家往往是终身不懈地不废临写功夫的。

临写要三到——心到、眼到、手到,是心眼手三个方面的紧密结合。心到第一。一般初学只有二到——眼到、手到,进步不快;顶差的只有一到——手到,甚至说一到都觉得勉强,因为他不是在帖而是在帖,写的字总算是帖上有的几个字,像么,一点也不像。

,眼睛看,心里想,手下写,有帖在面前,是要对着写的,所以叫。我们应用的大楷簿、中楷簿,有的是九宫格(井字格)、米字格,可是恰恰帖上没有九宫格、米字格,怎么办?可以用明胶板或小玻璃,照习字簿上的格子用红色或黑色细笔打的格子,放到帖上去对临。这样,一个字的点画位置,在临写落笔前可以先仔细看一遍。过去写不好的字,架子老是搭不好的字,在格子中要特地仔细检查,一定能够把原因都找出来,从而也就能够写好那个字了。

九宫格、米字格两种习字格子作用不同。九宫格主要在求得点画位置,米字格主要在求得结构中心,要写得团结紧密。

临写的目的,既要得,又要得,形神俱得,工夫才到家。明九宫格、米字格可以求得形似,求神似怎么办?要。读要在临帖之前,或者并不准备临写,作为专门的一课。宋人书家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元朝书家赵孟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笔,乃为有益。他这话是有深刻体会的。三国时曹操喜爱其时大书家师宜官的书法,把它放在帐上,一有空就读。唐代大书家欧阳询,某次在路上看到索靖写的碑,已经走远了,重新回来再认真读,站得脚酸了,索性坐着,这样一连读了三天。

读在乎认识书法的神理,不但在点画分布结构上看他具体用笔的道理,笔势的往来;还要在整体上看它的精神面貌,寻玩它的韵味。

临帖好比做演员,光是扮相像是不够的,一定要能够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然后能演好戏。临帖光是把字写得端正还不够,写那一家那一帖,一定要摸透他的用笔方法,一定要临写得神气活现才好。

临帖临到后来还要把它出来,先不把帖打开,背着临,背不出,然后再翻开帖来核对,这个功夫叫背临

很重要,临写过的字,任何时候,只要你拿起笔来,就应该把它默写出来。帖在面前写得像,帖不在面前自来体,成绩就不能巩固。

读帖临帖背帖三道功夫要结合起来,然后能够保证学习胜利。看一笔写一笔的临帖,说明没有下的功夫。帖拿开写字就不像,说明没有下的功夫。总的说心到功夫欠缺。

临帖虽说是书法学习的后期功夫,但它毕竟和描红、填黑、影格、脱格一样,是手段,不是目的。因为真正写好字,一定要有自己面目的缘故。

 

启功先生谈临帖

 

常有人问入手时或某个阶段宜临什么帖,常问你看我临什么帖好,或问我学哪一体好,或问为什么要临帖,更常有人问我怎么总临不像,问题很多。据我个人的理解,在此试做探讨。

这里做样本、范本的代称。临学范本,不是为了和它完全一样,不是要写成自己手边帖上字的复印本,而是以范本为谱子,练熟自己手下的技巧。譬如练钢琴,每天对着名曲的谱子弹,来练基本功。当然初临总要求相似,学会了范本中各方面的方法,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字句上来,就是临帖的目的。

选什么帖,这完全要看几项条件。自己喜爱哪样风格的字,如同口味的嗜好,旁人无从代出主意。其次是有哪本帖,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迹不易,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有一本范本学了一生也没练好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现在影印技术发达,好范本随处可以买到,按照自己的爱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学,没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选范本可以换吗?学习什么都要有一段稳定的熟练的阶段,但发现手边范本实在有不对胃口或违背自己个性的地方,换学另一种又有何不可?随便见异思迁固然不好,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语)又有何不该呢?

或问:我怎么总临不像?任何人学另一人的笔迹,都不能像,如果学就像,还都逼真,那么签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献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苏辙的字不能十分像苏轼,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所谓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语),何况时间地点相隔很远,未曾见过面的古人呢?临学足为吸取方法,而不是为造假帖。学习求,是为方法准确

问:碑帖上字中的某些特征是怎么写成的?如龙门造像记中的方笔,颜真卿字中捺笔出锋,应该怎么去学?圆锥形的毛笔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么刀斩斧齐的方笔画,碑上那些方笔画.都是刀刻时留下的痕迹。所以,见过那时代的墨迹之后,再看石刻拓本,就不难理解未刻之先那些底本上笔画轻重应是什么样的情况。再能掌握笔画疏密的主要轨道,即使看那些刀痕斧迹也都能成为书法的参考。至于颜体捺脚另出一个小道,那是唐代毛笔制法上的特点所造成,唐笔的中心主锋较硬较长,旁边的副毫渐外渐短,形成半个枣核那样,捺脚按住后,抬起笔时,副毫停止,主锋在抬起处还留下痕迹,即是那个像是另加的小尖。不但捺笔如此,有些向下的竖笔末端再向左的钩处也常有这种现象,前人称之为蟹爪,即是主锋和副毫步调不能一致的结果。

又常有人问应学哪一体。所谓,即是指某一人或某一类的书法风格,我们试看古代某人所写的若干碑,若干帖,常常互有不同处。我们学什么体,又拿哪里为那体的界限呢?那一人对他自己的作品还没有绝对的、固定的界限,我们又何从学定他那一体呢?还有什么当先学谁然后学谁的说法,恐怕都不可信。另外还有一样说法,以为字是先有篆,再有隶,再有楷,因而要有根本渊源,必须先学好篆隶,才能写好楷书。我们看鸡是从蛋中孵出的,但是没见过学画的人必先学好画蛋,然后才会画鸡的!

还有人误解笔画中的力量,以为必须自己使劲去写才能出现。其实笔画的有力,是由于它的轨道准确,给看者以有力的感觉,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不出美观的力感。还有人有意追求什么雄伟挺拔俊秀古朴等等,不但无法实现,甚至写不成一个平常的字了。清代翁方纲题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诗说:浑朴当居用笔先。我们真无法设想,笔还没落时就先浑朴,除非这个书家是个婴儿。

问:每天要写多少字?这和每天要吃多少饭的问题一样,每人的食量不同,不能规定一致。总在食欲旺盛时吃,消化吸收也很容易。学生功课有定额是一种目的和要求,爱好者练字又是一种目的和要求,不能等同。我有一位朋友,每天一定要写几篇字,都是临张迁碑,写了的元书纸,叠在地上,有一人高的两大叠。我去翻看,上层的不如下层的好。因为他已经写得腻烦了,但还要写,只是完成任务,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还有给旁人看成绩的思想。其实真成绩高下不在数量的多少。

有人误解功夫二字。以为时间久、数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实上功夫准确的积累。熟练了,下笔即能准确,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枪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弹,不如精心用手眼俱准地打一枪,如能每次射二中一,已经不错了。所以可说:功夫不是盲目的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

 

(选自沃德利成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