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园地

王岳川 | 魏颖《向美而生》序言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5-25



魏颖《向美而生》序

 

王岳川

 

在文学艺术美学理论方面写过不少评论或序言,大多是应友人之邀,发其书中思考之幽深,或惊其识见之高妙,或评其理论言说之勇气,或遗憾作品之疏漏。总之,写序是先睹为快,评论是后发制人。能够同潜心学术的同道们一起纯粹地琢磨学问,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后来,逐渐给后辈学人或自己的博士博士后的著作写序多了起来,才悚然一惊,叹时光无情,我辈已经不再年轻,大抵已无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干云豪情了。同时,也给我只争朝夕的警示,痛下决心,绝不为那些日常琐事无益耗去生命不可再生的宝贵光阴,潜心写作,守正创新。

我的访问学者魏颖博士,到北大一年,勤奋写作,每有神思妙想,就提笔成篇。不经意一年下来,竟然成了一本有相当学术性和文学性的文化散文。其中大部分篇章都传给我看过。因为我总在国外或外地讲演,事务繁多,因而回信总是三言两语,或告知文章颇有厚度,或言其文章之不足,或提出修改看法,或击节赞赏之。但我分明感受到,新一代学者更为敏感的审美知觉,更为宽阔的文化眼光。

书名《向美而生》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化生出来,更具有一种消解虚无主义之后的潇洒除尘,一种人生审美的诗意微笑之感。其中第一辑逍遥游诸篇,从自然到情感,从人性到宗教,从北大到圆明园,纵横捭阖,目击道存。尤其是《有多少霸蛮可以重来》对湖湘文化昔日辉煌和今日踟蹰进行深入考辨,让人有久违的慷慨之感。而《走过未名湖的冬天》《穿越北大的情怀》对北大精神和人文高度加以测量,情感真挚。《走近观音》《青青菩提树》等篇,对真善美的大德和人间的感恩情怀做了现代的阐释,别具慧眼童心。

在今天跟随他人经验成为大众流行的时代,作家魏颖却坚持以我手写我心,使得她的创作成为一种永不知足的探索和创新,而她写作在充满激奋之时,仍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一个在圆明园寓所孤寂中独立创作的人,假若确实不同凡晌,就必然会面对永恒之物,直面永恒缺席的生命状态。只有这样,她才能以其独特体验透视出戛戛独造的生命世界,在一种心灵搏斗中,认识到存在的有限和撼动心魄的创痛,关注生命的苦难之重和不可承受之轻,注目时代的风云和决裂与选择的双重痛苦。这使她否弃媚俗、平庸和安于现状,与生活懒庸主义相决裂,以自己的生命和笔为自己的思考作证!

第二辑《随缘感》我喜欢其淡雅清新,又文化意味深长。《天意从来高难问》《也就是3秒钟》《信仰》包含了作者对生活中细致的观察考量,其话语的潜对话触及到人性的深度。作者超越生命之悲,而感悟到生命的支撑是爱、是友情,这一份悟非经历人性之门不能获得。她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带出了问题的当代性。这种对当代问题的关注,这是一般的学者所往往忽略的。作者或者从读书中疑,或者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疑,或者从历史参照中反衬中疑,并通过自己的言说,留下对时代问题的思考的尖锐性。

第三辑《静夜思》其实是作者的评论当下文化诸现象的犀利之作。《释:用武功勾勒传统文化的灵魂》《游走在历史和娱乐之间》文风犀利而充满正义和良知,其中可圈可点的文字不少。但我最喜欢或者说更令我感动的是《星语心愿——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生命力和当代演绎》《真诚地,活着》《现代版的灰姑娘》等篇,从中我从作者的笔下感悟到平凡的生命哲理。通过魏颖娓娓道来之笔,我悟到,平淡与素朴才使平凡的生活充满温馨和爱意,才会经笔尖流淌出真情而不是文字游戏和谎言。

通过对技术至上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分析,魏颖发现了当代生活的缺省状态——只要形式不要内容,只要速度不要积淀,只要麻木不要心境,只要功利目标不要过程意义。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现代性问题,而是人生的意义、价值、幸福的可能性问题。新世纪中国学者应怎样在前人的框架中或外看待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究竟应具有怎样的当代立场和文化身份?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民族精神和现实态度?这实在是一些绕不开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魏颖来说,仅仅是探索的开始,而非结束。

在这个多元化时代,有人向美而生地诗意歌唱,人们为什么不能平心静气地听一听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有一些内在地精神触动呢?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