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园地

王晓南 | 书法文化身份的当代语境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9-05



 

书法文化身份的当代语境

 

王晓南

 

2022年9月3日,北大书法所“文化书法与美育国策”学术论坛举办,本文系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王晓南提交的论文。

 

文化身份的问题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无法回避,涉及到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各个门类。人们常把文化身份看做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是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它也体现一个时代的“国族意识”。

书法历史悠久,几千年一直不断的改变,在改变中发展,每一次都留下属于那个时期的历史与文化的痕迹。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书法逐步成为从原始的实用性慢慢演变发展为既具有实用性又体现传统书写技法、并赋予艺术性、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载体。当下,书法作品重形式、重技法,缺失书法传统文化精神,只求“技”而失“意”弃“格”,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主流文化如果以默认、参与甚至推崇,将是这个时代民族的悲剧。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身份展示的是一个民族自信的体现,它的身份是否明确,映射出这个时代人对国家民族的坚定信心与爱戴,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繁荣,何谈传承?北京大学书法所对书法的教育发展坚持“文化书法”的方向,秉承“回归经典 走近魏晋 守正创新 正大气象”的教育理念,这个理念肩负着民族文化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书法的文化身份特质

 

中国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习主席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主体,必然存在自我文化身份。

全世界的文字可以成为审美艺术的只有中国的汉字书法,真正成为精到艺术的“书法”只有中国书法。书法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信仰的直接表述它包含着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文化精神。书法在书写中体会生命与精神律动,抒写着人的生命情感,它汇通音乐、绘画、诗词、建筑、戏剧等多门艺术,对意境的追求讲究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对精神的追求遵循中国哲学观,在书法中无处不体现其中国文化的身份特质。

上世纪初清华有梁启超,北大有沈尹默等。这些文化大家不仅讲究书法的典雅清正,且要求书法要与深厚的文化意味相合,从他们书法中不仅欣赏到传统的艺术,更是体现对汉文字的美化和文化性。从他们书法中可以看到文化修养和宽宏眼界。书法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其原本的实用性在技完善的前体下,注入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对美的认知和文化素养,并使其成为具有历史传承、体现文化意义的书法艺术。书法从微观的技法到宏观的精神境界,都暗合着中国哲学精神的审美观。尤其在“意”、“格”皆以传统儒释道的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超越技法层面的单一性和狭隘性,以人的精神审美为最高境界,成为“技”、“意”、“格”融入一体而高度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书法之本应体现历史性、文化性,更是具有纯粹的中国身份并含有极高文化价值的文化艺术载体。

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变迁,书法从记事的实用性逐步在现代成为文化传承和艺术的展示。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和寻求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书法的中国传统文化身份特质,应该始终遵循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最高境界的本原,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当代具有华夏血统、具有时代感、有传承、教育、社会价值的优秀作品。我认为,书法作品如果仅仅展示技巧,把技巧作为艺术,而缺失文化内涵,将会造成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变异的悲剧。保持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要求,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具有书法的文化身份特质,才是当代所需要的书法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当下意识形态的文化身份缺失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信仰的直接表述,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从作品创作的当代风格中可以透视、剖析并映射当代人对文化精神的追求。二十一世,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观点下,中国文化逐步以西方意识体系的规则为标准,并将非西方的意识界定为非主流,失去应有文化主体意识及文化价值观。

回顾书法几十年现状,中国文化精神中传统的风格意趣和文化理念逐步消解,造成书法文化身份的尴尬大有母语失落的现状。虽然近年来书法获得了蓬勃发展,在众多的前辈和当今书法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别开生面的发展,近几十年的作品创作美学观上借用西方美学观念,在作品的创作及开发新的形式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改变这些诸多的书法表现形式让我们看到传统理念被深度解构的隐忧,一些书法人审美追求偏离传统而过之,将此自定位创新和体现个人风格,并以此为炫耀的资本,民族自我身份的缺位令人担忧,影响到社会一大批书法人的审美价值判断,不得不使我们进行学理反思。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中国的文化艺术引来大量“它”文化,文化艺术界变得突然“繁花似锦”使人眼花缭乱,在多元文化的局面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断被削弱、同化,整个社会大量肤浅、表面、低俗、以及西方意识价值观作品充斥着市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身份和精神特质的书法作品受到严重排挤,甚至被边缘到非主流之外。这是一场全面的文化失落的动荡期,文化的不自信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摒弃、对文化身份的忽视,出现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即将全面被“混改”、“并购”的局面。书法界亦没有逃脱此次劫难,一些书法作品在探索与实践中,借以西方美学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交融和创新为由,摒弃传统书法的规律,无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不讲文化的内涵,单一的寻求视觉效果,以借书法技法之理由而忽略书法独特的文化身份属性,淡化和漠视中国文化的审美核心是一切技术手段最终指向人的内心及精神层面,以表达人的精神世界,是儒释道精神高度统一的文化。例如创作出纯绘画,即纯采用国画机理效果、少字派、水墨造型等无内容、无文字式追求纯视觉冲击的所谓“现代”作品,刻意夸大表现自我,以杂耍式的创作吸引大众,甚至一些利用人体器官的恶搞,却还能赢得一些人的追捧,语言和文字难以描述和难以齿口,将中国书法在内容上、形式上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弃之,是对书法乃至对中国文化的侮辱,造成和误导人们对传统审美标准的认知偏差和心灵的扭曲,社会破坏力极大。虽然每一个时代需要不断发展,文化艺术也具有时代性,但是公然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性否定、摒弃,如果不加以改变和扭转,我们的当下就是未来的历史,我们留下的的作品是何等的悲哀。

 

三、北大书法的当代文化精神与担当

 

北京大学是清末政府创办的官办大学,目的是以教育强国,从一开始便于国家民族的命运精密相连。历年北大的教育导向都牵动着整个中国的教育未来,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基地,北大是开放的、是包容的,但是开放不意味着丧失传统,包容也不是摒弃自我。季羡林先生在建立北大书法所时确立:“北大应该坚持“文化书法”的方向”。坚持文化书法美学立场,传达的是中国儒、释、道传统审美原则,是以中国的文化元素为基本内核,具有中国文化根基和独特属性,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积累与传承,它是生命的艺术。力争书法在当代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在艺术中表现中国文化精神特质,是北大书法所当下的责任与担当。   

王岳川教授一直以来秉承北大书法所“文化书法”的理念,在书法中强调文化性,并将“文化书法”理念注入教学中,不仅讲求书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提出十六字方针:“回归经典 走近魏晋 守正创新 正大气象”。在书法学习中,北大从未忽略书法在传统“技”法上的要求。强调任何一门艺术的呈现,需要作者完成规范的技术标准,从不忽略书法技法是表现作品的基本手段。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临摹古人名帖、讲述书法历史和中国传统美学观、注重传统书法中的笔法、墨法、字法、章法、字体线条的艺术构成,再通过融入作者的情感创造出作品尊重传统的育学理念,以及更高的人文精神要求,加强作品中“技”到“意”的升华,感受“格”的精神境界,强调家国情怀。

书法作品是否需要传统美学意味以及人格精神,可观三大行书中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它的内容远远超过书法技巧和悠久历史的价值本身,全文的即兴涂涂改改,“孤城围逼。父陷子死。”,一门忠烈,大节凛然,精神气节反应于翰墨,并为数论者所乐举,作品内容表达的忠义气节大大提升了的书法本身的价值。再品《兰亭序》的文字,从远处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近低处的“清流急湍”,尽显魏晋的朴实自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多”等,体现美的气息,内容包含了个体体验、生命感悟和审美哲思,并融汇精神与情感升华。这些技、意、格的传统大美,让我们见识到书法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仅是艺术,书法是中国历史中璀璨的一颗文化钻石,它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民族将实用性文字在白纸上写黑字中留下踪迹的一个书写行动,变成了一种高妙绝伦的艺术和具有人格、有着鲜明的文化身份特征的文化,这才是一个民族了不起的创造。

传递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从文化中体现民族精神,提高书法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的远大格局,是很重要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也是一种精深的传统文化教育,让书法从炫耀技法的小格局提升到注入传统文化的灵魂、展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传承并肩负着民族文化使命的责任与担当,才是北大书法所教学理念的真正意义所在。

 

结语

 

传承中国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弘扬书法文化,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它的文化性是中国书法文化的独特之处。北大书法将守住传统精神,传承中国文化,彰显其文化身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高远志向、高尚品格、爱国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坚信北大提倡的“文化书法”这一理念会影响着当代社会,推动和引导着书法界乃至文化艺术界的发展方向。期待共同携手把书法作为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使命。让我们的书法真正显示中国文化身份特质,充满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