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研班(第二期)学员高度赞美九天书法集训,文化书法大美大雅精神深入人心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7-21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研班(第二期)学员高度赞美

天书法集训,文化书法大美大雅精神深入人心

 

 

编者按2024713日至721日,为期天的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二期)在北大举行,经过天的学习,学员对北大文化书法的理念有更深的领悟,对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有了更真切的感知,通过文字纷纷表达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的由衷认可和高度赞美,并表示要通过实际行动,切实推进大美大雅的文化书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以下是选录部分学员撰写的对文化书法的全新体认和正能量展望,借此展现北大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学员的全身心投入的闻道精神饮之太和大美的文化追求。

 

 

微信图片_20240716234024

北大书法高研班授课现场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

 

陈俊贤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等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针对当代书法重笔墨而轻文化、重技巧而轻修养等不良倾向,大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立足北京大学深厚的书法文化传统,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在深入的学术思考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独树一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书法”的理论,核心宗旨是:“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十六字将文化书法做了明确的定位,可谓高瞻远瞩、醍醐灌顶!

“文化书法”理论的提出,以其卓越的学术认知,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美学品格,为中国书法界注入一股清风,成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一个标杆。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强调“文化先行”,即在学习书法技巧之前,首先强调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包括学习‌经典作品、理解书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例如,在二期北大文化书法高级研修班中,学首先学习经典文献,理解其文化和历史价值,然后再进行实际的书写练习不断加深理解如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北宋苏轼《黄州寒食帖》,都是艺文兼备的传世精品。此外,教学理念还包括“‌技法古正、‌求真务实”和“‌包容并蓄、‌博采众长”,即在保持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和多元化。‌

二是化书法的美学品格: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体现在‌动静结合、‌意境与情感、个性与风格等多个方面。动静结合体现在笔画的静态稳定与笔墨的流动变化中;意境与情感则通过笔墨的运用和形式的安排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个性与风格则强调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例如,通过不同的笔画技法和线条变化,创造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美感,每个字、每一笔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文化书法是突显中国书法的文化根基和内涵,强调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使书法成为文化的审美呈现,文化和书法具有非此不可的关系,书法是“无法至法”的艺术形式,是超越技法之上直指心性的文化审美形式。连用五个文化词语以突出其本质,强调书法的重要属性是文化。

总体来说,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不仅关注技艺的传承与提升,更重视文化和精神价值的传递,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同时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更好的人文精神,使每个人因文化书法而受益,文学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格修炼进入一个崭薪时代,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善莫大焉!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

 

陈踊

 

自从文字产生,就有了书法,至今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书法历史长河中,产生了王羲之、怀素、米芾等无数的书法大师,留存了无数的书法经典作品,成为中华文明独树一帜的一朵奇葩。

时至今日,受西方外来文化的侵蚀影响以及追金逐名,有相当多的书写者打着创新的招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产生了如裸书等不一而足的书法怪象,影响之大,追随者不少,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污浊之风,带偏了一大批年轻的书法爱好者,严重破坏了中华文化和文字的根基。不加纠正,任其发展,对中华文明和人们的审美认知将形成灾难性的伤害。

针对这一乱象,好在还有一批头脑清醒、不为名利、全身心捍卫书法正道成绩卓然的书法大家,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就是一股清流,就是捍卫书法正道的书法大家的代表之一,他提出了“文化书法”的新思想和书法的16字理念——“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一思想理念的提出,对纠正当前书法乱象,对当前书法乱象的拨乱反正,使得书法回归正途和书审美回归正途,无疑是一刘良药猛药,对当代书法重回正道、大道,将会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什么是文化书法?王岳川先生认为,文化书法就是书法人不只是会写字,将字写得好写得美,还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底蕴,能辩证地处理书法和文化的关系,还能在充分继承书法传统的同时有所创新,强调创新不是所谓的标“新”逐“后”,而是对文化的担当和传承,尽可能在书写中融入个人对文化的理解,尽可能在书写中表征出强烈的个体人格精神,让书法成为人性修为的一种文化训练,达到传统文化修养、个性人格精神和艺术形式的综合统一。他同时提出,当代书家不应只满足于技术性的创新和拓展,而应该使书法者学者化,强调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技术,更是一种道德,最高的书法境界是哲学。只有具备超越天地人之间的思想境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书法者,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学术文化精神的书法家。这是对所有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的要求,要达到如此境界和构绘出这一宏大蓝图,对书法来说,将是不畏时艰,任重道远。

深刻领会“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内涵,对指导书法回归正道走正道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就是书法教学要坚守理念,就是要求书法爱好者多学习古人,并古为今用,习古师古而不法古,拒绝书法上的乱书,讲规矩,尊法则。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就是书法的美学品格,是指针,是航向,其精髓所在就是摒弃以丑为美,追求书法过程中真正意义的大雅之美。

书法教育者和书法爱好者,不只善书者,更是有丰富文化底蕴和具备高度文化自信的“智者”,历代能成为书法大家,真正意义上称得上书法家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辞人等等。他们都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对于当时的社会具有重大影响。他们存流于世的书法经典作品,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所以,善书而没有底蕴,只能称其为写字,如过江之鲫,一晃而逝,只能自求自乐罢了。

真正知道书法意义所在。书法家在灵魂深处知道怎么写?为谁写?写什么?书法不是画出来的美,书法有自己的美。所谓字如其人。书正者,德自高;书乱者,性自乱。有志向成为书法人的人,从学书法之日起,必须走书法正道,从书写的过程中,将汉字结构之美线条之美,升华至书写者人格魅力的高尚之美,真正意义上全释书法的正大气象。

勤学苦练写好字,才能成其为书法者。勤学是学文化知识,学经史百家,用知识丰富和武装自己,在此基础上苦练,多学经典就是平常说的练帖,不辞劳苦,反复临习,让经典铭刻于脑海中,铭刻于心中,形成肌肉记忆,最终在书写过程当中形成神、眼、手三合一,把书写者个人的思想对社会的理解,对于世间美好的追求,表征在那些跌宕多变、宛如龙蛇游走的、优美的文字线条中。

总之书法就是练身、练心、悟道,她如跳动的音符,有武者的招式,或刚或柔,如奔腾的江河,跃然纸上。学书者、好书者、书法传承者,在自己的书法过程中,只有将“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一以贯之,其书法方能有成。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实践

 

刘思思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作为当代中国书法界的重要领军人物,不仅以其卓越的书法技艺闻名于世,更以其独特的文化书法教学理念备受推崇。王岳川教授不仅在追求书法形式上的美感,更在内容上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将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文化书法”的理念,其中又以“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为方针。“文化书法”不仅提升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内涵和高度,也为书法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文化书法教学十六字理念的重要性

1、回归经典——文化书法的艺术源头

“回归经典”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尊重,‌通过回归经典来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将历经百代而不衰的书法经典作为标尺,尊重经典,走进经典,感受经典,接近经典。

经典书法作品承载着历代书法家的智慧和精神,是书法艺术的根基。东晋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具有一种浑然天成、洗练含蓄的美,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字字挺拔、笔笔奔放、圆劲激越,锋芒咄咄逼人,渴笔和萦带历历在目,可使人看到行笔的过程和转折处笔锋变换之妙,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苏东坡的《寒食帖》,笔迹匀净流丽、锋实墨饱、字势开张,行距疏朗空阔,给人以“端庄杂流丽,刚健复婀娜”的审美感受,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可以认为,只有这样的兼具笔法和内容的兼具时代情怀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书法经典。

王岳川教授在书法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经典作品临习中关于笔法、字法和章法的训练,而且在每一次临帖开始之前,王教授都会悉心解读帖文的背景、内容以及文人创作时的心境。他认为,书法家需要学者化,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书法家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才能在书法创作中融入文化内涵,让书法作品成为文化修养的体现。在临习的过程中,王岳川教授还激发大家的创造力,理解经典,承袭经典,再有自我性情的展现,实现古今统一,使书法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2、走进魏晋——追寻书法的自由与神韵

将魏晋“二王”这一“书法自觉时代”“书法高峰时代”作为文化书法领略的审美风貌。如果说,思想的轴心时代是先秦诸子的话,那么书法的轴心时代就是魏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活跃、哲学繁荣的时期,书法家们受老庄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追求自然、无为的境界。他们在书法创作中注重心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强调“书如其人”、“人书俱老”的艺术理念。这种哲学思想的融入,使魏晋书法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从形式到内容凸显经典意义:他把隶书、章草、草书揉合为行书,使行书书写规范化和写意化,将其在艺术上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同时强调线条的浑厚生动,以一种艺术感极强的随机态度对待提按、顿挫,绞转和行笔的力度、方向、节奏和空间切割,使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通过轻重坚柔、光润滞湿的墨痕,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王羲之美学上强调“意”,空前注重书家的心性情感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认为书法可以表现人的内心的悲喜哀乐和意绪情操。而且这“意”必须融入笔墨之中:“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书论》)书“意”还指书法的意趣笔韵,讲求飞动美、错落美、中和美,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

可以说,魏晋时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书法家们追求自由、表达个性,作品呈现出潇洒飘逸、自然天成的风格,使得魏晋时期的书法作品因风格多样化、个人风格突出、技法创新、书法与文学及哲学的结合等特点,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魏晋书法不仅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更在内容和精神上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3、“守正创新”——书法发展的正道

将“守正”作为“创新”的前提,强调中国书法不能守西创新、守日创新、守诞创新、守俗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书法艺术需要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创新,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但创新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则的出新、出怪,理应在守住传统书法的根基之上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守正”是指保持和传承书法的传统技法和精神,包括笔法、字形、结构、章法等方面的基本规范和美学原则。守正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文化传承: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守正,可以确保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得到有效传承;2技法规范:传统书法技法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和演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规范和标准。守正能够帮助书法家掌握和巩固这些基本技法,保证作品的质量和水平;3美学价值:传统书法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和谐、均衡、对称等原则。通过守正,可以保持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守正创新,这才是守住了书法艺术的根本。

4、“正大气象”——文化书法的精神境界

在书法美学风格上追求“正大气象”,一要“正”——正宗、正脉、正统;二要“大”,作为书法大国文化大国,仅仅搞小趣味小技巧有什么用?三要有浩然之“气”,四有大国气“象”,不能仅仅沉浸在清代民国衰败之象中,而要上追“晋唐气象”乃至先秦“孔颜气象”。只有守正创新才能获得正大气象,只有坚持正大气象才能守正创新。我们这一代如果不守正不创新,肯定成为盲人瞎马,其行不远!书法的“正大气象”是指书法作品所呈现出的端庄、雄伟、磅礴的气度和格局。这种气象是书法艺术的高层次表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要求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如柳公权所说的“心正则笔正”,黄庭坚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即书法创作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承载了他对叛军的义愤和对为国献身侄儿的悲痛,体现了其情感与气节。

同时,书法家的创作格局也需正大。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精神的承载体,不只是技术,更是文化。像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创造出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要写出正大气象,书法家需正确认识书法艺术、深入研究书法传统,学习先贤治学之道,在掌握传统法度和美学意蕴的基础上着力提振作品的“精气神”,不媚俗、不取巧,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代精神的提炼融入其中,实现形式与内容、意境与意蕴相统一,成就书法艺术内在的精神品格。

 

二、文化书法的美学实践及其21世纪重要意义

王岳川教授提出的“文化书法”大书法大美学概念及其十六字方针,强调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美学表达方式。书法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艺术,通过书法的创作,书法家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传递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价值。

北大文化书法十六字方针教学理念确立后,为培养人才计,北大书法所开始大量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根据统计,二十年来,招收了硕士研究生班共四届将近260多人,招收书法精英班共三届220多人,招收高研班近200人,招收书法与美学访问学者100多人,全部加起来二十年来共培养800多书法专业人才。学员中有近60名先后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中,中书协理事有近十名。

不仅如此,为坚持大美大雅的美育传统和书法守正创新理念,北大书法所还致力于科研工作,据统计出版书法学术研究著作《北京大学书法所“文化书法”丛书》7本(北大出版社),主编出版书法教材近40部(人民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北大学术书法研究生书法精品集》20本(荣宝斋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创办北大书法刊物《书法中国》五期(公开发行);召开国际书法会议和举办国际书法展三十几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组织师生出访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瑞士、捷克、印尼、古巴、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等国并举办书法展和书法文化讲座,传播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还同其他高校书法所联合多次举办书法高峰论坛,以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得到著名学者、书法家的现场指导。组织北大师生书法国内各省市巡展,传播文化书法理念。总之,尽力弘扬中国书法正能量!

可以看到,北大文化书法不仅在理论上创新,而且在书法实践上坚定不移地前行,得到了书法界、学术界、文化界的普遍认同。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跟随北大文化书法创作实践和美学原则。“文化书法”这一理念定位上,追求向上升华超越的文化超越性和向下寻根的文化根基;强调书法是超越技法直指心性的文化审美形式;针对书法界存在的书法乱象,具有文化突围的意义;具备国际眼光,标志着东方文化身份与汉字审美价值;发掘“魏晋书法风骨”,加强书法文化学术性研修提升;内容上涉及经史子集等,实现书法灵性并贯穿中庸精神;风格上典雅清正、简淡流美。这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文化书法强调对古代经典书法应该有虔敬之情,这建立在二重体验的欣赏书法上。恰切书法欣赏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是一个人生不断修为不断提升的过程。蔡小石在《拜石房词》序里形容意境层次极为精妙:“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也,余霞绮天,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悠悠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最初看书法是平淡无奇,然后看出门道——内容和形式是否统一,然后看出这个人格境界高度,最终看出书法家的是否有正大气象。正可谓: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庄子《庄子·人世间》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可谓目击道存!

文化书法强调书家出经入史,使书法内容在自己创作的诗文以外也多书经写史。文化书法强调精神与形式的统一。书法的精神内容和形式解构都有其文化性,但在形式方面应警惕非文化和泛文化的倾向,而精神内容上则要注重书写内容的完整性、意义的超越性、心性的合拍性,这应变成书法创作中最不可缺少的要素。书法是与中国人的心性联系在一起的,在优秀书法作品中不仅能看到灵动飞舞的线条,更能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独特的阴阳节奏。

在全球多元多极化的21世纪,在历史与当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相生相荡中,文化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通过文化对话这一美学软权力“化干戈为玉帛”,使得文化书法书写汉字而促使“汉字文化圈”逐渐成为和谐友谊的文化圈,而不是战争硝烟的包围圈。人类历史已然表明,是世界各地人类共同缔造了世界文化。中国文化从来没有完全封闭而脱离世界,中国在不断地走向世界文化并改造和丰富着世界文化。中国书法包括文化书法不仅是亚洲的,更是世界命运共同体的!

总体上看,文化书法在21世纪初(2003年)提出,强调书法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美丽精神和大雅大美的审美吁求,有助于在国际上树立东方文化身份与汉字审美价值,维护书法的国际正能量创新播撒文化软实力。北大“文化书法”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书法文化、促进书法理论发展等方面的重大贡献,在未来的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会日益显现它那耀眼的美学光芒!

 

 

◎推进文化书法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怀瑞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提出“文化书法”理念,在全国书法界引发广泛反响,得到大部分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认同和点赞。通过参加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学习研讨,对“文化书法”的基本内涵和思路举措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下一步如何推进文化书法建设,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首先,要立“魂”,就是高高举起国学大旗。国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份瑰宝,和西方一样值得全世界的人们尊重、学习和践行。中华文化最精粹的部分是国学,理应为中华民族、每一位炎黄子孙所欣赏诠释进而价值重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就是中庸和合,强调尊重历史,尊重教化,尊重道义,注重个体精神修养。国学中阐述的诸多思想,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皆贯穿在宇宙万事万物规律之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思维和人们的处事行为,皆具有历久弥新的重要价值。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倡导全民大力学习国学经典,从小学到大学开设国学专门课程,并作为考试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要把学习国学经典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把优秀国学内容融入当前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广大书法家和爱好者要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重塑中国文化之身,带头学国学、讲国学、写国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其二,要尚“文”,就是扎实学好汉字文化。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在《光明日报》刊发的《书法灵韵》一文中提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汉字是书法的最基本的载体。没有汉字,书法就无从谈起。可见,要学习书法,推进文化书法建设,首要的任务是人人学好汉字,懂汉字,尤其对每一位书家而言更不能不识汉字、写错汉字,否则一幅笔法较好的作品因错字而大失水准。作为一名合格的书家,除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外,还要具备其他的文学知识素质。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倡导书法求“韵”脱“俗”,最佳途径就是多读书,以使胸中有书千卷,这也就佐证了为什么宋代书法家都是“文人”的缘故。所以,古代凡是有名的书法家,都有着丰厚的文化修养根基。对此,各个学校要加强汉字、语文的学习,多设置一些诸如书法史、古文字史、古代汉语以及诗歌、散文课程。各级书协吸纳会员,要先过汉字关、文学修养关,以此激发广大书家学习古文、汉字和运用汉字的热情。

其三,守“正”,就是坚定不移回归经典。赵孟书论的核心理论是“用笔千古不易”,提出变中的“不变”,把技法提到相当的高度,强调“书法以用笔为上”,将汉字书写的笔法的基本要素和根本规矩的不变看成根本。纵观中国书法史,历代书家对书写用笔变化奥秘都皆有一种内在价值的尊重和坚守。这就是说,学习书法一定不能摒弃古人优秀的东西,要倡导以经典名帖为本,读帖、摹帖临帖,打牢基本功,提升硬实力。各级书法院校、大中小学的书法课程,都要以临摹经典名帖为主,大力倡导举办各种形式的临帖比赛或展览,为各级书家施展学、临帖提供竞技平台,以此全方位、更广度提升广大书家、爱好者掌握古人书法大家笔法水平。

其四,育“美”,就是全面打造“风神”精神。书法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王岳川教授认为,书法之美是多层次的,它不仅呈现出线条之美,还蕴含了结构之美、布白之美、墨韵之美、印章之魅、意境之美。这就告诉我们,书法不仅要在技法上下功夫,还要在神情上下功夫。宋代书法家孙过庭曾阐述“神”与“情”的关系,即“风”“神”关系,认为二者所指虽有不同,但都与书家的内在修养和澄清情怀有关。就是说,要想提高书法整体水平,不仅要在“技”的层面上下功夫,还要在“神”“情”方面细加琢磨尤为重要。为此,为提高文化书法的审美情趣,必须采取综合施教的措施,让书写者不仅懂得书法内容和技法,还要重点掌握其他学科对书法创作的美育功能。要倡导当代书家和爱好者广泛涉猎诸如哲学、文学、美学以及文艺、音乐、戏剧、绘画等方面理论和知识,进一步丰富自己美育修养,真正成为具备“风神”的书法大家。

最后,推“广”,就是让书法艺术走向世界。艺术无国界,同样书法艺术也无国界。中国书法审美经验不仅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人类的;中国书法文化的可持续输入,将使中国书法文化走向世界而获得书法文化复兴。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国策的进一步扩大推进,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目标成为可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开阔国际视野,在世界各国筹建更多的孔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习培训机构,让更多中国书法家走出国门,站上国际书法讲坛;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组织,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加快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国外中国书法学者,全面提升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中国书法艺术的光芒普照全球大地。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做新时代的书者

 

高长林

 

一、弘扬国学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近代梁启超先生之言,发自肺腑振聋发聩。《少年中国说》讲述清朝末年泱泱华夏在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之后而发出的呼唤让中国青年一代要奋发图强扬我国威而我以为弘扬国学中华民族之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倘使我华夏有志儿女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学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中国岂有不强之理学习国学并不完全等同于读死书死读书我们既要学习孔孟之道学习诗、经、礼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要学习古代先贤的爱国报国精神。书者必有爱国之心有正者仁心的志向要多写古书上书先贤名言作为书法之人一定要弘扬国学,要有正大气象方不负书者之称。倘遇宵小作为书者我们胸中有学问有正气,我们可以用笔痛批之则宵小自远遁矣。倘遇强入侵,吾辈定当振臂呼之唤民众同起抗之刚敌人必败也。如今中华盛世我们必用所学报效祖国则中国经济腾飞国强民富。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必屹立于东方矣。

 

文化书法

先有文化再谈书法做为一个书法人,其作品必须有内涵要写乐观积极向上的内容作为书法人也要做一个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形势之人。而不是一个只知写字的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每天发生不少大事有好事有坏事我们写书法的人,坏人坏事一定要发声声讨让其无所遁形;好人好事我们一定要多宣扬多肯定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人。另外我们的书法作品也应多写一些励志学习的古典文学诗句多写爱国情怀。试问一个毫无文化底蕴的人能写出什么有内蕴的作品呢顶多写一些俗不可耐的作品比如“挣大钱”“发大财等肤浅庸俗之作品误导世人。所以,一个书者所写作品一定出自古语古先贤先烈之作能启发世人奋发向上或自作诗、文痛批时弊弘扬正气试问没有文化作为底蕴能写出这些好作品吗文化书法书家必须学习之路。

 

美学品格

我们通过学习文化书法的理念让书法人成为有学问有优秀人格人品的人。看似两个毫不相关的命题其实是不对的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试问一个毫无文化的人他能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吗或者能说出天下兴之匹夫有责亦或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豪情报国的话语吗。一个没有国学没学孔子先贤的人即使他字写得再好又当如何。而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书法家还必须具备一个高尚的品格否则也不过是沦为有心人利用的一枚棋子而沦落为千夫所指。文化书法文化在前,书形其后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熟读《大学》、《诗经》、《乐府》、《左传》、《战国策》等古先贤之作要学习其爱国立志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在明明德,明者,明白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可以增强自信了解自己的不足可以发奋图强完善自己。明者明旁人也。知旁人好坏善恶。德者在明自己,明白旁人之后才能树立好的品德。在止于至善善者,善良完善完也做人做事常思自己做事是否完美完善否则不能止步也。所有书法人我只列举《大学》篇首两句,若诸位都能做到相信大家都明白文化对一个人的思想影响有多大吧。

故各位,诸位请思考一下、请认真思考一下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有关系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所有书法人都应该学习文化树立美学品格做一个新时代的书者。

 

 

◎文化书法之美

 

纪海虹

 

在中国文化的浩瀚海洋中,书法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而熠熠生辉。它不仅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体现。几千年来,书写者的笔墨湍兴与情感的交织,使书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审美形式之一。

汉字作为书法的唯一载体,在书写者笔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风貌与风格流变。无论书法如何变化,它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而变化的只是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有汉字的地方就有书写者和阅读者,就存在着书法审美的主客体。可以说,书法是中国人在时间长河中普及范围最广的审美活动。

书法之美在于笔法的线条美、字法的结构美,章法的布白美,墨法的墨韵美等,当然最终还在于同内容整体形成的意境之美。这种意境之美,是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其中的结果。在书法的世界里,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有了生命,它们或轻盈飘逸,或遒劲有力,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文化是书法的核心写字就是写文化,写岁月;见天地,见自己。中国文化中讲“诗书画同源其中的“书”即为书法。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外在的形式美,还要有内在的意涵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有机统一。书法的外在美可以是线条急徐、粗细、浓淡、枯润变化形成的节奏与韵律,也可以是线条空间的结构之美、布局之美;书法的内在美则在于能与文字所承载的思想相融合,以抽象的线条表现文字所蕴含的情绪与感悟。书法家在创作时会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其中,通过线条、章法、布局的变化来表达它们。这种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不仅让书法作品更加生动,也让其深具感染力。

历代文人墨客以文学、音乐、文人画等艺术形式留下了对生命的体验,书法无疑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通路,使其通过对线条的心摹手追去进入书写者的情境,去领略那份感悟和心境。一万个临摹者心中,有一万个曲水流觞的兰亭空间。不知唐太宗的心中是怎样的兰亭?

书法与音乐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来表达情感与思想;而书法则是空间的艺术,它通过线条、结构、布局等元素来呈现情感与思想。虽然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在表达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书法的创作过程中,书法家会在音乐的旋律中寻找到书写的韵致,在音乐的节奏中感受到书写的律动。这种启发不仅让书法家的创作更加富有灵性,也让他们的作品更加动人。

总之,书法是最具有大国国学意味的艺术,文化书法散发着书卷气、文人气和金石气。它是中国人在时间长河中流传范围最广的审美活动。它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令其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文化书法精神,走进魏晋,回归传统,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共同构建中华现代文明。

 

 

◎文化书法与音乐艺术相结合进行美育活动

 

李百华

 

7月13日,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二期)上午开班仪式上,王岳川教授演讲了“国学智慧与文化书法”大师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体包含了古典诗文、词、、书音乐等等。王岳川教授在上课中所倡导的“文化书法”理念与音乐艺术在美育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所以,国学、国乐、文化书法与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就能更好地守正创新、赓续文脉、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王岳川教授精讲“赓续国学乃中国书法之精神正脉”,深感“文化书法”在美学品格、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更让学生了解到文化书法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的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组成。

王岳川教授倡“文化书法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强调文化书法要学习领略字帖的历史背景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教授学生书法技艺与技法,更加注重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追求与家国情怀。强调书写之前要学会读字、再写字,就像音乐家先读谱、再演奏一样,在书写的过程中要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只有在书写时娴熟地掌握了节奏和韵律,才能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富有感染力的原创作品。

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述,亦尚美观。其中音乐和书法的融合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体象征,有着美学相同之处。“文化书法与“音乐艺术”都通过虚实的结合来表达“韵外之致”和“无声胜有声”的美雅、高雅、典雅、风雅、大雅的境界。

建议在书法创作中,有条件的情况下:

1、书法家在运笔写字创作时,将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融入其中,如狂草对应交响乐,交响乐具有戏剧性、英雄性的特点。

2、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对应国乐,国乐具有叙事性、典雅性、优雅性、抒情性的特点。

3、在重要演绎活动中,将书法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用轻歌曼舞演绎古典诗词,进行书法、书艺、书写的展示。

4、用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来传达深刻的书法创作情感和思想。提高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给人带来舒缓优雅、净心静心、陶冶情操、大雅的美妙之感。

美育“浸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音乐和书法在美育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在拓宽审美视野的同时,让人们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感受美的多样性,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之美。

总言,文化书法与音乐艺术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但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许多微妙互补性、相通性与关联性。二者的关联对双方艺术家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全社会充分发挥文化书法与音乐艺术在美育中的作用,在各个领域努力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审美素养全面发展的国家人才。

这次,在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研班学习,作为一个只知书写的音乐人,深感自己对“中国书法之精神、书法里的中国”的严重欠缺与不足。通过这次短暂的学习,对我今后的教学与音乐创作又增添了无限的力量与激情,艺无止境、学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书道犹兵——将文化书法融入军魂塑造中

 

李晋宇

 

书法是十分精练的艺术表现形式,别看它只有简单的笔画线条,但“笔笔有灵性、字字有生命”。王岳川教授讲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意象美雅之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

挥毫尚武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可以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和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精神气象,为强军事业增添一把艺术的火炬。

王岳川教授讲“赓续国学乃中国书法之精神正脉”,让我深刻感悟到“文化书法”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的丰富内涵。“书道犹兵”,讲的是“书法”与“兵法”有着天然契合,兵学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组成。自从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法文化被引入书法,兵道对书法文化发展的影响,就不仅仅是势、气、意、形等方面的浸染模仿,还表现在内在机理和方法论上的贯通提领。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书法在军旅中吸吮兵道养料,文脉绵延相承,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及军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军旅书法艺术,能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中华传统兵学智慧的魅力。从千年历史深处走来的兵道之魂,其背后饱含着几多苍茫悲壮乃至血雨腥风,是中国军人在民族存亡之际表现出来的气质与风骨,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既然可以把传统文化融入军旅,当然也可以把文化书法作为涵养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

军人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这反映出在军旅书法创作上希望书写者能够走出个人笔墨世界,关注国家、军队的建设发展。比较而言,军旅书法更强调作品境界高远、思想充沛,通常都有一个鲜明的思想文化主题。铸魂、立身、尚武、崇德、忠诚、胜战等词眼都蕴含了军魂的精神内核。

军魂,是军事文化的核心内涵。新时代军旅书法,融军魂的崇高思想文化与书法的筋骨血肉于一体,可以造就出独特的美学理想和价值追求。

军旅书法充盈着阳刚之气,往往以大义凛然、剑胆琴心发为翰墨,在书写内容上经过反复酝酿和甄选,既可以有中国历代军旅诗词,也有革命先辈战斗诗词、部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构成气势恢宏的艺术长廊,成为极具感染力的形象教材,这就是文化书法在军营的最好体现。

王岳川教授讲书法是生动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军事谋略、作战策略、对决阵图、习武之法等,移植到书法的结字、笔法、布局中,就在点画之间经纬出一片神奇变幻的哲学天地。观赏书法如观阵习武,我们可以从意在笔先的酝酿中,联想到打仗要谋划在先;从书法用笔善于变通中,联想到临阵要随机应变;从书法结构安排好点画中,联想到挥师要善于调兵遣将;从书法布局有起伏攲正中,联想到作战贵在出其不意等,从中感悟兵道、书道和文化的交相辉映。

总而言之,文化书法在军旅生活中的融入至关重要,有助于部队战斗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次,在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研班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对以后自身书法的学习、创作指明了一个很清晰的方向,更增强了我矢志军营、建功立业的信心,同时很感谢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提供这个平台,更感谢各位老师的授业解惑。

 

 

◎学习王岳川老师提出“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方针感悟

 

葛增勇

 

这里,将我泡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王岳川老师以其深厚的书法造诣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为我指明了一条回归经典、守正创新的道路。在跟随王老师学习的一天一天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和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也领悟到了书法艺术的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也让自己的“无知”心性瞬间的顿悟,顿悟!

王老师强调的“回归经典”方针,让我深刻认识到书法艺术的根基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系统地学习古代书法经典,如王献之的《洛神赋》、王羲之的《兰亭序》丧乱帖》等。每次通过5-10分钟读帖理解文字来源,欣赏笔墨结构章法,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美,反复品味这些经典作品,笔法中的藏锋、露锋、出锋、回锋等技巧,这些线条的起承转合,疾徐交替,展现出动态的节奏美,传达出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内在美。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为我提供了学习的范本,更让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守正”方面,王老师要求我们坚守书法的本质和精髓,尊重传统、尊重经典。他强调,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认识到,守正并非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要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这种守正的精神让我更加坚定了在书法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决心。同时,王老师也让理解文法和书法具有非此不可的关系,书法“无法至法”的艺术形式。

这几天来,我不仅在技巧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逐渐领悟到了书法艺术的内涵。我认识到,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中,通过笔墨的挥洒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采。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让书法艺术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注重培养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我们在学术和艺术上追求卓越。我深知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王老师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更加倍感珍惜自己这次的学习机会,不仅让我能够亲身感受书法的独特魅力,还能在专业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和修养。总之,学习王岳川老师的书法“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方针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在技巧上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我深刻认识到书法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在书法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决心。

感谢王老师,让我在书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书法之道,源远流长,愿我辈汲取古人智慧,传承千年经典

 

 

◎论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

 

衡为民

 

一、引言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文化书法理念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王岳川老师提出“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十六字理念,为书法教学指引了方向。其中“回归经典”要求我们追寻书法历史中的经典之作,从中汲取养分;“走进魏晋”引领我们深入探究魏晋时期书法的神韵与精髓,把握书法发展的关键脉络。

在此基础上,书法教学应回归文化本源,将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汉字的诞生相传源于仓颉造字,这一伟大创举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且每一个字都有着不同的能量,我们要对汉字书写有足够的尊重,也是对民族智慧的敬仰和对文化根源的追溯与坚守。同时,书法的书写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规律,对书写形式的尊重,是传承书法艺术真谛的必要前提,决不可急功近利哗众取宠。

《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为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提供了深邃的智慧指引。“无为”并非消极怠惰、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之道,不妄为、不强求。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无为”思想启示我们,应避免过度干预学生的自然创作状态,不过分强调技巧的训练和功利性目标,让学生在顺应书法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由地探索与表达。

“守正创新”则强调在坚守传统正道以古为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正大气象”要求培养学生作品中展现出浩然正气与宏大的艺术格局。教师应如同春风化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书法线条的律动、结构的和谐以及墨韵的韵味,使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让书法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和内心的需求及精神的追求,而非外在的压力与负担。

 

三、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

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体现在对自然、和谐、意境的极致追求。书法作品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结构、每一处布局,都应如自然万物般顺应天道、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质朴而本真的自然之美。

同时,书法作品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呼应,彼此交融共生,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和谐之美,犹如《道德经》中所描述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矛盾对立中实现统一,展现出一种平衡、稳定的艺术美感。

在意境营造方面,书法作品透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刚柔疏密以及布局的虚实相生,传递出一种深远、含蓄、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正如《道德经》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书法的意境之美往往超越了具体的形式与表象,给观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心灵共鸣的契机,使观者在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回归本真的精神体验。

 

四、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感悟

有幸参加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使我得以在文化书法的广袤天地中深入探寻与思索。在研修班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在技法上得到了系统的训练与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深刻领悟到了书法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哲学智慧。

聆听恩师王岳川教授的教诲,如醍醐灌顶,使我对“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理念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与把握,也对文化书法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在这里找到了对美学的认知,每一个汉字的创造都有着它的使命,那些不尊重汉字射书脑袋书,以及各种杂耍的丑书绝对不是书法更谈不上文化,在与同窗学友的相互交流与切磋中,深刻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与强大生命力。

通过此次研修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将文化书法的理念融入今后的学习、创作与实践中的决心与信念,努力影响更多具有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怀的书法人才,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九十位文化书法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乃至全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结论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推动着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应深入汲取王岳川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智慧精华,将《道德经》中的“无为”等思想与文化书法理念有机融合,遵循自然之道,尊重汉字书写与书写形式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规律。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审美境界,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书法艺术这一民族瑰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文化书法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

 

黄思源

 

一、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

书法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种书写技巧,更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在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期间,深刻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回归经典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法又是一种技艺,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强调书法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学员了解书法的发展历程和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注重基础笔画的训练,使学员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运笔技巧的同时,还将文学、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欣赏和理解书法作品的美感。

(二)走进魏晋

研修期间,学员了解到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艺术等方面,迅速理解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特点。同时,疏通和研究魏晋时期的书法理论著作,深刻理解书法的基本技法和审美观念。进而深入研究魏晋时期的书法名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等,学习他们的作品,分析其笔法、结构和章法。选择一些魏晋时期的书法经典作品进行临摹,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等,通过临摹来体会和掌握魏晋书法的技巧和韵味,学习如何运用不同的笔法和墨色来表现书法的力度和节奏。

 

二、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

文化书法融合了视觉艺术、文学、哲学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通过本阶段研修,对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的认识有以下几点:

(一)守正创新

书法是一种需要不断实践和创新的艺术,通过不断的练习,尝试不同的风格和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教学中,老师鼓励学员发展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学员模仿名家。同时还反复强调,书法虽然是一种传统艺术,但每一位学员应尝试不同的书写材料和形式,探索书法的新可能性。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频繁,通过观摩、讨论和批评等教学形式来提高学员的书法水平。

(二)正大气象

在书法艺术中,“正大气象”指的是一种具有深厚传统根基、纯正艺术法则、生动气韵和高雅健康审美风格的作品特质。它体现了书法作品的纯正血统、宏大法度、生动气韵和健康精神。

正如中国文化史上以“圣人气象”来赞颂孔子等圣贤的人格气象,书法艺术中的“正大气象”也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在书法作品的形式美上,更体现在作品所蕴含的精神气度和审美境界上。它要求作品具有清雅而刚健的风格,以及雄强而深厚的内在力量。类似于“盛唐气象”代表了盛唐时期诗歌的审美风范,“正大气象”也反映了书法艺术在特定时代或流派中的风格和审美特质。

书法作品中的“正大气象”要求创作者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达到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使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宏大、纯正、生动和高雅的效果。书家在创作时,需要深入研究传统,掌握纯正的艺术法则,同时注入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使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这种个性特色也是对书法家个人修养和艺术造诣的一种考验,它要求书法家在技艺上达到精熟,在精神上达到高远。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

 

黄中领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长河中,书法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逐渐明晰,美学品格亦得以丰富和升华。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文化书法进行深入探讨。

 

一、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

1.传承与创新并重

文化书法的教学,首先要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书法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现代审美观念融入书法创作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2.知识与技能结合

文化书法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技能的培养。在传授书法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书写技能的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书写水平。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让学生逐步掌握书法的精髓和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3.情感与品格熏陶

文化书法的教学还应注重情感与品格的熏陶。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在书写过程中,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排除杂念,专心致志。这种心态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书法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格塑造。

 

二、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

1.自然与和谐

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首先体现在自然与和谐上。书法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即在书写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这种美学品格不仅体现在书法的笔画、结构和章法上,更体现在书法的意境和气韵上。

2.简约与深邃

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还体现在简约与深邃上。书法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美,即在简洁的笔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境。这种美学品格要求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要精简笔画、提炼精髓,用最简单的线条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3.个性与风格

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还体现在个性与风格上。书法艺术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式,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和个性特点。这种美学品格要求书法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和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个性和风格,形成多元化的书法艺术格局。

综上所述,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传承与创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品格的培养;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应追求自然与和谐、简约与深邃、个性与风格的美学品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略到文化书法的魅力所在。

 

 

◎文化书法的理念与美学品格

 

刘云鹏

 

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之根本,在止于至善。在不断强化完善自我,追求真善美的同时,还要对自身学习的立场,进行有批判性的建设。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标举文化书法理念,王岳川教授提出以“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为十六字方针。这是立足于中华文化与美学精神而形成的时代新命题。这样的命题颇具时代性和建设性,而且会引发我们对中国书法所面临的时代课题、艺术挑战、文化机遇等的深沉的思考。

 

二、求真于经典的文化自觉

何谓文化书法?对此,王岳川教授有较为明确的界定:“‘文化书法’是文化大理论的诉求,它要求从事书法的人具有相当的文化积淀,在经史子集方面,在诗词歌赋方面,在韵律格律平仄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要求。”

正如《周易》所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书法人,他应该是一个文化人,从事书法艺术的这些工作者、爱好者都应当把书法当成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学习书法要从回归经典开始。王教授认为,纵观世界,大师都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传承经典的深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

中国书法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魏晋是老庄哲学流行的时代,也是史上少有的人性觉醒和文学自觉的时代。宗白华先生称魏晋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他说:“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淡,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他还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这种“天人合一”、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统一,正是“魏晋风度”在文学艺术上的集中表现。

古人云:书不入魏晋终成下品。尊崇古人,取法乎上。这些“法”必定是经过历史、时间的沉淀与审视的。

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文化书法展示了一种可视的书法发展路向。“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应运而生。

 

三、文化书法预设两个高度

文化书法预设了两个高度,一是文化,二是书法。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书法是文化的审美呈现。书法应以汉字为原点进行文化延展。假如书法是一棵大树的话,那文字则是树之根本,文学能为大树提供养料,文化则彰显树之气质,文人则是这片土地。文人所取得的高度,取决于深耕的能力与方向。

“文化书法”突显书法作品的文化属性,基本以书写中国经典一一经史子集为主,提倡自创的合乎格律的诗词,或者是具有当代意义的作品。同时,在笔墨结体中,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夫,又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注重书法家文化内涵和艺术深度。

当然,这个高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大家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或群体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书法的重要性,并对此展开实质性的行动。

 

四、文化价值与书法审美的本体统一

王岳川教授特别重视传统文化在书法中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书法要以国学经典作为主要书写内容,这可以保证书法作品的思想文化意义不会自行流失。如果书写的内容文意粗率鄙陋,格调卑下,就算是再好的线条形式也无济于事。另一方面,文化书法同样重视艺术水准的提升,注重传统技法功夫与现代笔墨视觉效果的结合。

这是“形式美”与“内涵美”的本体统一。

文化书法也倡导书法之境与内容之境的一致性、人文精神的超越和谐性以及书法风格与诗意品格的同一性。就如《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无疑是文化书法的重要典范。

 

五、当代“展厅文化”的正大气象

当今我们艺术创作,要能产生共鸣,必须有学理的追问和确认。笔者认为无论是写自作的诗词歌赋,或是抄录经典诗文,都应当注重这一典型特征。我们要知道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这四问,是审美实践之问,如不搞清楚,那么书法创作就犹如无源之水。

比如写毛泽东《沁园春·雪》,若以小楷或欧体等俊秀风格来表现,就不足以彰显其大气磅礴的形质格调。而毛泽东以狂草书法来表现,就像我们站在风雨雷电、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上,观看万马奔腾、纵横驰骋的壮观景象一样,豪迈大气、恣意放纵、横扫千里。书法的审美意趣与文意交相辉映。因此,我认为好的书法作品,书者的文化思想性居于首位;作品所呈现的观赏性居其次;最后才是艺术的表达。

展厅视角下文化书法的创新探索,必须遵循审美规律,了解人文内涵,承载传统之趣。展厅时代的书法创作与审美必然走向重大气象的艺术探索,创造出契合时代引领时代的精品佳作。

 

 

 

◎书先圣之文,法前贤之章——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

 

卢位安

 

北京大学第二届文化书法高级研修班于2024年7月13日-7月21日顺利举办,九天的课程始终践行王岳川老师的文化书法理念:“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一、汉字基因的书法美学

(一)书法展示汉字之造型美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汉字为载体,从实用到艺术,一直在追求美的规律。汉字从造字之初就具备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汉字一直没有脱离方块字的框架,书法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出线条的多样变化达到美的表达,实现无限的艺术构想。有人把书法称为纸上的舞蹈,足以说明汉字蕴含的造型美。

艺术源于自然生活,汉字最基本的造字原则就是“象形”,先人们把自然生活中美的形象通过点画线条融合在汉字中,从早期画在石头上的图形,到刻在龟甲兽骨和金属上的文字,再到后来通过毛笔这种特殊工具写在简牍丝帛上的文字,以及纸张出现之后运用水墨在纸上写出来的文字,都充分展现出汉字独特的造型美。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各自美的形式,经过历代书法家的继承创新发展,形成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

(二)书法表现书者之人格美

任何一项技艺如果倾注了人的情感,在表现的过程中能产生情感的变化并且感动别人,那就是艺术,如音乐戏剧舞蹈一样,书法正是这样一种艺术,书法在表现造型美的同时还表现书写者的人格美。苏轼《论书》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这就赋予了书法以人格化。在历代文化艺术作品评判中人品重于文品、书品、画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楷书被称为“颜体”,结体宽博、骨力遒劲、气势恢宏,体现了颜真卿笃实纯厚、清正廉洁、秉性正直的人格美。

(三)书法展现中国之精神美

书法在明清以前的很长时间里都是为皇家贵族等上流社会文人墨客所独有,他们接受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把儒释道进行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精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儒家的文质又有道家的飘逸,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充分展现了凝练厚重、凛然正义的儒家情怀,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集儒释道于一身,给后人留下的是豁达超脱、返璞归真、潇洒从容的文人精神,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核心体现。

 

二、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

在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书法的美学实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代大师留下来的经典书法,许多作品不仅书法美,而且文章也美,我们临摹学习,每天面对先圣前贤手追心慕,美化心灵陶冶情操,书法就是一把打开民族文化灵魂的钥匙。

(一)经典字帖之书法审美

书法有法,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临摹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历代大家如王羲之、王献之、智永、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等,都留下了经典的书法作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认真临习。

1、笔法之美

书法能成为艺术取决于线条,要在文字结构上追求静动相间的生命的美,就必然需要使用不同的笔法塑造一种律动的有生命力的线条。用笔变化丰富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的主要特点,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众多手札中能够一一领略。

2、字法之美

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其丰富多样的笔画结构是自然万象的多样性决定的,而多样的形体又具有结构规律的一致性,书写者在笔画安排上疏密相间,聚散开合,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当中追求变化,粗细对比,主次分明,充分运用点线面的搭配组合,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汉字的方形空间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

3、章法之美

书法中的章法是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通篇布局。欣赏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经典书法作品的布局,有的淡雅简远,有的中庸含蓄,犹如一段段优美的旋律,有高低起伏、轻重缓急,让人回味无穷。

(二)经典字帖之文章审美

文化书法首先要突出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书法学习上就是要先学好书法文章,比如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兰亭序》,深入了解《兰亭序》书法美学之外的文学价值,能够为书写经典做更多的内涵修炼。

 

三、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通过书法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以及文化修养,培养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文化书法美学的传承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根植传统立足汉字

书法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立足于汉字的书写,讲求汉字笔画结构的准确性,是书写者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书法与造型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盲目把书法美术化,刻意追求视觉上的新奇,更不能盲目把西方现代艺术形态的审美方式放到书法上,离开了汉字的书写就不是书法。

(二)崇尚经典守正创新

在中国书法史上,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书法家,他们在认真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形成新的经典书法艺术作品,古人说学书取法乎上,要学习最经典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颜真卿这些品学兼优的大家为主线,书先圣之文,法前贤之章,远离和抵制那些脱离传统、哗众取宠、粗俗低级的“丑书”。

(三)书法传承教育为本

西汉文学家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艺术陶冶性情,有着丰富的审美属性,书法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探索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以书法进行美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进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文化书法感悟

 

尚宇姝

 

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是一门学问;书法是一门文化,书法艺术;书法技艺博大精深。鲁迅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中国文化书法之美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化书法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书法是在北大王岳川教授倡导下孕育而生:强调“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文化书法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使沈尹默宗白华季羡林开诚吴小等学者的北大书法美学、书法学术、书法艺术得到新的传承和弘扬。

在极为特殊的中国书法转折期,书法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有种(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书法艺术界精神坠入虚无主义,不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

“文化书法”的出现更进一步彰显“文化书法”的美学的深远意义,在书法艺术领域更是独树一帜的倡导!文化书法还具有美学的标准:

笔法是具有线条美;字法是具有结构美;章法是具有墨韵美;刻印是具有印章美;整体美是具有意境美,

王岳川教授《发现东方》一书中说:“书法不只是技艺,而是更要注重文化内涵。”文化书法理念的意义,在于强调书法的文化性;书法的生态性和精神性,促进东方文化形象和内在精神,同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王岳川教授授课时,文化书法与美学给予我很大的感悟:在临摹《丧乱帖》时才真正了解其深意,《丧乱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于东晋永和年间的行草书法作品。当我在没有解《丧乱帖》写的内容和涵义之下。临摹《丧乱帖》时,手握着笔不知所云,无从下笔,那只是照猫画虎,比着葫芦画瓢。犹如画一个人只有骨架没有肉!没有灵魂。《丧乱帖》是王羲之在得知祖父坟遭毁的痛苦和无奈,他给朋友写了一封短信札,为表示自己“痛贯心肝,痛当奈何”的情,以及“临纸感哽,不知何言”,书法行书和心情融会贯通,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有压抑至激动的剧烈变化,把书法的意境表现淋漓尽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深刻感受到文化书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古人云:先文后墨(唐张怀瓘《书议》),“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明王《书画传习录》)。“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闲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清杨守敬《学书迩言》)。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书外求之,乃之上乘”(民国简经纶《书画漫谈》)。

王岳川教授这一课,让我深刻感悟到,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它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是古老东方智慧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书法以它奇特的魅力穿越时空流传至今。书法有了文化才是一门完整的艺术;书法有了文化才了灵魂,文化书法的完美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文化书法才能永久流传。

综上所述,文化书法让我在学习中深刻感悟到心理上的妙觉,自身的心境也豁然一亮。书法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心灵的表达。通过学习书法,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同时在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方面有着极大提高。书法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从隶书到楷书,书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书法艺术一定是文化贯穿,文化是书法艺术的一个纽带,书法才能源远流长,书法才能流芳千古!也再次验证了王岳川教授倡导的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理论的重要性!

 

 

◎从当前书法乱象,看书法美学品格的重要性!

 

宋超鹏

 

在北大书法高研班学习,聆听了王岳川教授和其他老师的精彩分享,让我对书法历史的变迁、书法的美学品格书法的博大精深以及书法的实践有了崭新的认识,受益极大,现在我把学习的书法美学品格与对当前书法乱象的思考,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着种种乱象,这不仅对书法艺术本身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使得人们对书法美学品格的理解和重视逐渐减弱。本文将从当前书法乱象出发,探讨书法美学品格的重要性。

 

一、当前书法乱象

1、急功近利、商业化严重。

近年来,书法艺术逐渐被商业化,一些书法家追求名利,忽视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内涵。书法作品被大量复制、拍卖,甚至出现了一些虚假宣传和炒作行为。这种商业化的趋势使得书法艺术变得浮躁和功利,丧失了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一些书法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创作出大量商业化的作品,忽视了书法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追求。

2.滥竽充数、技法浮夸。

在书法创作中,一些书法家过分追求技法的炫耀,忽视了书法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他们注重形式上的复杂和技巧上的炫耀,导致作品缺乏应有的气韵和神采。这种技法浮夸的现象使得书法作品变得空洞和浅薄,难以打动人心。一些初学者在追求技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书法的基本功和内在的修养,导致作品缺乏深度和内涵。

3.缺乏百花齐放、作品雷同化。

由于缺乏创新和个性,许多书法作品呈现出雷同的现象。书法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模仿前人的风格,缺乏自己的创意和特色。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也使得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大打折扣。一些书法家为了追求市场认可,盲目跟风,创作出大量形式雷同的作品,忽视了书法的独特性和个性,派系之间相互诋毁,缺乏包容和百花齐放的氛围。

4.教育缺失

书法教育在当今社会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许多学校和培训机构过于注重技法的教授,忽视了书法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的教育。另一方面,一些书法教师自身素质不高,难以胜任书法教育的重任。这些问题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只注重技法的掌握,忽视了书法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追求。

5、成为挣钱工具。

现在各种评比、大赛满天飞,网上投票票想要的更多,在会务组买东西换票,比如毛笔1000票、砚台10000票等等。谁愿意出钱谁就可以获得不同的奖。各种培训班良莠不齐,只为挣钱!等等。

 

二、书法美学品格的重要性

书法美学品格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和灵魂,它不仅体现在书法作品的形式美上,更体现在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上。面对当前书法乱象,重视书法美学品格的培养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1.形式美的追求

书法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点画、结构、章法等方面。优秀的书法作品应当在点画的运笔、字的结构和整篇的章法上达到和谐美的统一。通过对形式美的追求,书法作品可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在当前浮躁和功利的书法创作中,回归书法的形式美,追求点画的流畅、结构的严谨和章法的和谐,是提升书法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2.气韵生动的表现

气韵生动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是书法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核心。书法作品的气韵生动主要通过点画的运笔、字的结构和整篇的章法来体现。好的书法作品能够通过流畅的运笔、合理的结构和协调的章法,表现出一种自然生动的气韵,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当前技法浮夸和形式雷同的书法创作中,追求气韵生动,注重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提升书法艺术品格的重要途径。

3.意境深远的追求

书法的意境深远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内涵和精神上。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点画、结构和章法,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书法的意境深远使得作品具有持久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在当前作品雷同和文化内涵缺失的书法创作中,追求意境深远,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提升书法艺术品格的重要途径。

4.文化内涵的体现

书法的文化内涵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是书法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书法作品的文化内涵主要通过字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来体现。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够通过点画、结构和章法,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在当前书法教育缺失和文化内涵薄弱的书法创作中,注重文化内涵的体现,提升书法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是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结语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面对当前书法乱象,重视书法美学品格的培养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追求形式美、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和文化内涵,书法艺术可以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只有在书法创作和教育中注重美学品格的培养和传承,书法艺术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书法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探幽

 

宋今

 

古人云“书,心画也。”“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字正则文正。”可见书法之教,首重于心。乃人品之高下,皆寓其中。昔之圣贤,书法之宗,笔法精妙,意蕴深厚。当今世人谈书法之教诲,实则应探求文化之精髓,美学之品格。欲使后学得其法度,必先悟其精神。

此次在北大书法所举办的第二届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北大的教授们始终坚持以十六字教学为理念的原则——“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自仓颉造字,至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元草,书法的演变,实为华夏文明的缩影。观王羲之《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神韵天成,自然流畅,它蕴含着作者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王珣、陶渊明视金钱如粪土,达到了人格的超迈。他们的作品皆是千古之佳作,传承之典范。我们学习书法要深入研习经典,传承前人的智慧与审美。

以魏晋为时代基点追溯,名家辈出。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多样,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走进魏晋,意味着要深入研习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借鉴其美学理念与技术手法,体会书法艺术的高雅与深邃。

书法之道,在于其变通。书道虽有其规矩,但并非死板之法。古人云“书如其人。”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书法风格也各有千秋。我们在掌握古典技法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将自己的情感与修养,品格与气质,洞察与思考统统注入笔端,以恭敬之心,勤学不辍,笔墨舞动,心手交融,努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

在一个国家经济振兴的今天,文化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要。老师说现在是中国崛起的时代,需要正大气象的审美风貌的书法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要展现出大气磅礴、正大光明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能体现书者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传达正能量,激发人们的美好情感,帮助提升社会整体文化的品位。

论书法的美学品格,首先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书法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展示,而是承载着千百年来哲学思想、人文情怀和历史记忆的活化石。通过书法,可以触摸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灵轨迹,感受到他们对于自然、宇宙以及人生哲理的感悟。书法美学品格也强调了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每位书法家的笔触、布局、气韵都蕴含着个人的独特印记,这些个性化的表达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生命力。同时,书法又遵循着一系列公认的美学原则,包括笔法呈现线条美,章法展示布白美,墨法的墨韵美,刻印烘托印章美,整体和合意境美等,这些共性确保了作品的艺术品质和审美共识。再者,书法美学品格还体现在其时空转换的动态美感上。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时间的痕迹,笔墨之间流露出的是书法家那一刻的心境与情绪,这种瞬间的捕捉让静态的字迹拥有了生命般的灵动。

吾辈当以古文之典雅,辅以现代之思辨,于静默中倾听笔墨之声,于思考中领悟书法之道。如此,则书法之美,不仅停留于视觉之享受,更深入至灵魂的触动,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意蕴深远”的艺术境界。

 

 

◎关于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的思考

 

魏毓

 

一、核心概念

1、文化书法:是基于王岳川老师提出的十六字理念:“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以魏晋文化为根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一种书法艺术发展理念。文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书法是中国文字、文化的传承手段,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避免过于注重技法而忽视文化,使得书法僵化失去灵魂。

2、教学理念:所谓教学理念,是指人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观念,这涉及理论、实践、学科等各方面的观念。书法教学理念,是指将传统教学理念应用于书法教学中,并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书法课程文化与历史融合、实践与理论结合、审美与创作统一等的特点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实时的调整。

 

二、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

1、基于书法课程文化与历史相结合的特点,要合理运用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避免学生一味追求入展、获奖,而忽视书法作为文化艺术本身的价值。应培养学生以发展自身的文化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习书法的目标。

2、基于书法课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要适时运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书法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考试科目,不能单纯的停留在纸面的理论知识,以完成考试题目为目的的书法教育就会失去其本身的艺术性能。应当以技法、文化为两翼,充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3、基于书法课程审美与创作相统一的特点,要切实落实主体性教育、个性化教育、创造性教育的教学理念。书法的书写千篇一律即与打印机无异,所以学习书法要做的事情是从书法源头出发,多读魏晋时代的碑帖,提升自己的眼界,多临习魏晋时代的碑帖,提升自己的技艺。使得学生将自己在古帖中学习到的内容经过内化后,在其创作作品中得以体现。

 

三、以“良”字的发展历史为例

作为初学者,掌握一本字帖最基础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临习,而是在了解碑帖的历史背景后,进行深入读帖,对每一处细节进行分析研究。以图3-1《张迁碑》中“良”的字为例。

 

图3-1《张迁碑》“良”            图3-2 《张迁碑》“良”断开的笔划

 

缺少文化积淀的学生,在临帖的过程中多半会根据当代简体字中“良”字的书写习惯,将这个断开的部分(图3-2)只当作是碑帖经过岁月的洗礼后的残破。

 

图3-3  甲骨文“良”     图3-4⾦⽂“良”    图3-5楚简“良”  图3-6说文解字真本“良”

 

从“良”字的演变过程来分析,“良”字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广泛应用的过程。

1.甲骨文阶段:“良”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被认为是象形字,可能象征半穴居的屋廊庑之形,中间的口形为屋室,上下曲线代表屋与屋之间的通道。

2.金文阶段:“良”字在金文中增加了一些纹饰笔画,但基本形状未变,仍保留了屋廊的特征。

3.战国文字阶段:“良”字的下部通道部分逐渐演变成“亾”形,这与篆文的形式更为接近。

4.篆文阶段:《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上端与中间部分相连,形成了更整齐划一的样式,而“良”字的基本形状则在此基础上逐步固定下来。

总之,“良”字的演变过程展现了汉字从象形到表意、表音的发展趋势,以及汉字字形结构的逐步规范化。从这一系列演变中就能理解,《张迁碑》中“良”字的断开是由于该笔划在象形文字中形象的表达是分开的。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汉字适应语言表达需求的演变特点,也体现了汉字作为文化符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扩展和文化传承。

 

四、关于此次书法学习的思考与感受

1、自身的不足

①在为期十天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感自己文化的匮乏,在过去的书法学习中过于重视技法的学习而忽视了书法本身蓬勃的生命力。

②自身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作业完成的有点仓促,只是简单涉及了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在北大的课程虽然结束,但是在北大学习的课程引发我的思考不能结束,希望在接下来几个月可以对这篇论文不断补充丰富,并对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进行论述,使得整篇论文更加完整。

2、在课程中的收获

①在思想方面,对“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十六个字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同时意识到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文化应重于技法,单纯的练习技法只能成为一名书法匠人,应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为目的来学习书法,不断自我革新。

②在书写方面,王岳川老师对于课程的安排良苦用心,将不同字体之间做到了全面开花,不同风格之间又做到了匠心独运。希望在以后的书法之路上书写每一本字帖前,先认真研读,从作者到背景、从识字到分析布局,一步一步进行,将每一步都走扎实。回顾经典,守正创新。

 

 

◎汉字——书法艺术的载体

 

颜頔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我们都知道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造字方法,但又有多少人了解过英文字母的创造方式也是象形呢?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汉字为象形字,而英语却为象形构型词。汉字是以字为单位,而英语则以词为单位,这就是时老师课上提到的“字思维”。在理论学习时,王老师也讲授了“书法”的内涵、“乐”的含义,这里我从汉字的角度来谈谈文化书法与美学品格的关系。

世界上那么多文字,每一种文字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为什么只有中国汉字能够成为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呢?这还得从汉字本身来讨论了。

 

一、汉字的线条艺术

许多学书者称书法是一门线条的艺术,但书法或汉字的线条与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几何线条不同,第一,它具有一定的含义,如甲骨文中的“人”字,古人用一根线条来表示人的头、背和腿,又用另外一条短线来代表人的手,而现代人称“人”的左一撇右一捺为人的双腿,显然是不恰当的;第二,它有一定的笔法,在书法中,一条线的写法会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篆书的“藏头护尾”、隶书的“蚕头燕尾”等,无一不丰富了书法线条的艺术表达;第三,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素描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拉线,而汉字隶变之后,由于“蚕头燕尾”的出现,书法线条形成了向右性的原则,毕竟用左手写“蚕头燕尾”或从右往左写“蚕头燕尾”都有一定的难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线条是分割空间而存在的一种载体,它是虚的。从分割线的角度出发,我们又可以把汉字视为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用线条(书法线条)将其分割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空间,由于分割线的摆动不同,它所分割出来的空间模块不同。

 

 

 

二、汉字的形意美学

“书画同源”,汉字的产生源于象形,它最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种图形,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外国人通常将写汉字的过程看似画画的过程,更直接体现出了汉字中的形;上文中我们谈到书法线条,汉字中的每一根线条都具有一定的含义,这就是汉字的意,也是汉字最早的形意关系。汉字中的形意美学还体现在汉字的识读方面。

回忆小时候识字的场景,我们发现:我们对新字的理解是从发音开始的,每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最先探究的是这个字的读音,随后才是这个字的含义,而甲骨文,即使我们不认识这个字,我们也能通过判断该字的形状、联想其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物,从而判断出它的含义,但并不看重其读音,这便是中国汉字从甲骨文的见形知意到现代汉字的见形而并不知其意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不正是中国汉字从形到意的变化吗?

中国汉字从形到意转变的例子还有许多,如:甲骨文“2329_2320031”、“IMG_256”、“IMG_256”与“IMG_256”;再如:“IMG_256”、“IMG_256”、“IMG_256”与“IMG_256”,它们都由“IMG_256”与“IMG_256”或“IMG_256”与“IMG_256”组成,但妙的是,由于“IMG_256”的位置、“IMG_256”的方向不同,它们所表示的汉字也不相同,这种由于位置、方向等变化导致形状的变化,最终导致其含义的变化,也是甲骨文中从形到意的转变。

汉字除了从形到意的转变之外,也有从意到形的变化,我们来看看甲骨文“从”的写法。

甲骨文中,“从”,“IMG_256”,由两个甲骨文“人”组成,与现代汉字一样,但为什么“从”的繁体字是“從”呢?《说文解字》中对“从”的解释为“二人,随行也。”现如今,“从”字的含义不仅仅是一前一后,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人行走,它还可以表示时间、地理位置上的变化等,因此,古人为了还原“从”原本的含义,才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表示行走的“彳”与“止”,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从”的繁体字,而这种因引申义的产生导致汉字形状的变化便是汉字中从意到形的转变。

 

三、汉字的空间美学

在上文的叙述中,我们谈论汉字的分割线特征,提及汉字空间范围的概念,在汉字中,有许多字可引申出空间的概念,如:“口”。“口”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说就是吃,在汉字的取义中,“口”多半取“说”的含义,当“口”表示“吃”的含义时,便可引申出空间的概念,我们对比一下“IMG_256”与“IMG_256”。

IMG_256”,动词,拘禁犯罪或奴隶。

IMG_256”,动词,躺在席子上。

这两个字都是全包围的结构,其四框便是“口”字的衍生,都指代着空间,但不同的是,“IMG_256”的四框指的是一个封闭式的空间,即三维空间;而“IMG_256”的四框指的是席子,为二维空间,至于三维空间与二维空间,我们可以对比中文与英文,想想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够看到英文字母的竖式排版?

 

 

 

除了“口”以外,再比如:“自”。“自”指的是鼻子,而鼻子呼吸空气,空气进入鼻腔内形成了一定的空间;又“白”,“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凡白之属皆从白。疾二切。”因此,空白也可视为空间,这里的空间可分为①客观空间(黑白):自然的客观实在,以人的经验感知;②视觉空间(虚实):人眼中的自然,为透视空间,以人的视觉感知;③未知空间(阴阳):人既无法依靠经验得到,也难以用视觉感知的自然存在。

上述是我对汉字以及文化书法的理解。如今,不少书家缺少了文化书法的学习,对汉字的书写不准确。

 

一、现代汉字相同,但甲骨文不同

在现代,有许多文字写起来是一样的,但在古时,它们却不同,像王老师提到的“云”字,只有当“云”表示“云朵”时,它才能写作“雲”;再如:“后”,当“后”表示“皇后”的含义时可没有繁体字,这就是古今书写的差异,然而,现代人由于对文字认识的缺失,他们在使用文字中通常出错。

古今书写差异还不仅仅是简繁那么简单,如:“俞”与“前”。我们先来看看历代书家的写法,为什么“俞”的“刂”可以写成“/Users/yan/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40719224444/output_1.pngoutput_1”,而“前”的“刂”却不能呢?在《说文解字》中,称“俞”:“空中木爲舟也。从亼。从舟。从巜。”小篆作“IMG_256”;“前”:“齐断也。从刀。”原来古人早已将答案告诉了我们。

 

 

 

二、书写不准确

一个汉字不仅仅是它自身具备一定的艺术魅力,还可折射出一种文字系统,比如:图片中的“读”字,从字形看,它属于楚文字,“读”字繁体字下面的“贝”应该怎样写呢?

 

 

楚系文字

 

IMG_2161IMG_2161

 

IMG_2161

 

通过归纳、整理,我们可以看出,图片中“读”字中的“贝”字写的不准确,在楚系文字中,这是“见”字的写法。

一个个汉字竟能折射出如此多的学问!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AI逐渐步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AI技术的强大却无法在书法上得以体现,目前,它还无法制作出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这或许也跟我们的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文字学的学习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

 

杨晓亮

 

经过几天的学习,尤其是王岳川教授及其他多位老师讲述的内容让我感悟颇多。比如在当今的商业社会里。因为有资本市场推手的存在,书画艺术品市场弄虚作假、乱象丛生,造成了不少人迷失了本心,唯利是图,且又浮躁难耐,急功近利。我们和古人相比,不仅缺少板凳宁坐十年冷的硬功夫,更觉得我们读书不够,学养不够,灵气不够。我们的肤浅庸俗在所难免。但其初心也值得肯定,尤其是走进北大这次书法班,有些书家技法虽高,但因为欠缺学养而导致作品呈现出“无本之源,行而不远”。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觉得文化书法对于治疗我们目前急功近利的浮躁病,效果非常好。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像学习书法一样,需要静下心来,老老实实,下苦功夫。一个书法家真的要想在这门艺术上有所成就,我们就必须树立起更长远的目标,有大目标,大追求、大抱负。首先就必须增强个人修养,多读书。如今在读书的问题上,我们确实更需要下更大的功夫,甚至比书法的功夫下的还要大,最后其实是殊途同归。

书法技法以外的关键因素而言。书法之外的功夫,尤其是自身文化修养,越在往后,越在你的上升阶段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既然说书法是艺术,那么艺术的审美就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主观精神。那么在书法艺术的本质构成当中,作为艺术的主体,那就是我们书法家本人,他的内心是最根本的思想的源泉。也正是因为如此,只有那种发自内心艺术本体的感性冲动,才能催发出绚丽无比的生命的花朵。那么这种花朵既包括对线条的精心构造,然后能连带干湿等等,又体现出他的本心的那种悸动,那种节律,那种纸上太极的感觉才是终生值得追求的高度。同时,这又与美学品格融会贯通呈现出一脉相承的血肉关系。

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同样取决于书法家本人的思想是否丰厚,审美是否高端,这就取决于美学品格。比如我们内心对现实的感受是不是纯粹?我们既然觉得书而无文,行之不远。那么,书法注定需要文化作为源源不断的支撑。文化核心,书法仅为载体,因此,书法家应该勤读书。这次北大书法班老师强调文化书法为教学理念,实际上它直击了书法审美的最核心的问题。也为广大书友们拨云见日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证明。所以在以后的这个工作和生活当中对待书法,我一定会老老实实多读书,读好书。争取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以确保书法能按照文化的轨道加以修炼提升。客观说,一个人经过数年的基本功训练,技法都应该差不多了。然后再执着从形式上下功夫根本出不了什么花样,那么其实真正有变化的恰恰是人,我们书家的本心。那么我们就会问自己,你的内心的精神世界是否构筑无限丰富?你对世界的认识是否随着读书不断深入?而你的个性在各种书籍的视野的扩充之下,是否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系统体系?你把你自己表现出来本身不就是创新吗?本身不就是风格嘛?本身不就是个性吗?当然,人的主观世界繁杂多样,人的审美意识即美学品格的塑造,从产生到发展,都会走过这段曲折复杂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个书家特有的汉字造型形象中,来窥探出他独特的审美意识,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而这种审美意识和书法风格大多通过其作品的意境来体现,并最终作为一种比较稳定而概括的面目来出现。

你的书风可以诸如儒雅与庸俗、雄健与妩媚、苍劲与秀润、老辣与工稳、狂暴与静物、沉郁、飘逸与空灵等等。而书法说的书如其人,以及要求书家在作品中呈现出精、气、神或者意有所指。从我们的书品中显露出人品,从书格见人格就是同样的道理。书法艺术根结底是人创造的,是由人的审美、情感、趣味、想象,来综合呈现的。我们要了解书法艺术的审美品格。只有从汉字的起源开始去用心去感悟、捕捉寻找。而我们中国的书法理论历来都重视书法本体之意在书法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历代书法家,比如说王羲之、虞世南、孙过庭都主张书法这一观点。所以说这个是我们今天书法班培训的一个重点。而这个需要我们尽可能多读书,读好书,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阅历来使得自己的作品逐渐的具备艺术的张力和精神的艺气,以及成为情感宣泄的符号。最后,我认为书法和歌曲在创作上都有同样的讲究。比如都讲究抑扬顿挫的节奏。都强调起承转、合拍的章法,都孕育着耐人寻味的韵致。

在书法的创作当中,都往往以真善美的语言作为艺术的内容来创作,本意就作为传达真善美的这样的一种唯美艺术。不仅气质美、线条美还有内容美。有些高明的书家会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创作内容来完成临场挥毫。正是他的这个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笔墨书体线条、节奏,达到心与意合,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看出,另外结合个人的创作实践看,我认为书家自身的这个文化素养,确实对书法的提高起了重要的支撑和升华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我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通过这次学习,我深知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文化修养对于我们书法的创作是具备着非常独特的地位。我也同时感到。书写别人的内容的一个作品。那么,我可能都要去设计精心的设计,另外去根据内容无论是在浓淡、疏密、连带、粗细、长短上都加以考量,这本身包含很多繁杂的工作量。因此,我们看到很多老师一辈子就写几首唐诗宋词,我如今特别理解了。但是对于自身的原创作品,在书写当中,往往具备独特的游刃有余之感,它具有独特的、娴熟的且自然的这样一个章法的逻辑。提笔挥来,往往不假思索往往都能洋洋洒洒,一气呵成。那么这个时候更容易触及书法本身的灵魂。我的作品呢自然也会生动起来,也自然具备了审美品格。与我本身诗作的内涵形成高度的统一。所以说我觉得在文化的书法里才能够真正找到自我,审视自我、提升自我。

最后,我认为书法一定强调个性。具备个性的作品才具备灵动和风格,也才具备审美品格。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和喜爱。我们经常讲出古入新,师古维新等等。当我们通过后期大量的临帖,将自己思想融入古人的世界里,我们才能够将现在笔墨的不足、内涵的匮乏,灵动的欠缺、同质化的面貌借以弥补丰盈。最后才能谈及实现我们共同的创新发展。

 

 

◎浅谈书法与音乐、舞蹈相通之美

 

叶予清

 

“世人公认为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

书法、绘画、舞蹈、音乐、戏剧、建筑……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宗白华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说:“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中国自古书画同源,笔法的顿挫转折、气脉的连贯,在山水画里蕴含的音乐律动,在书法作品中则应更强了。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

 

一、书法具有节奏感,是一种动态的美

在音乐与舞蹈中,节奏是非常细腻丰富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诗歌也具有节奏之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王岳川教授曾说:“音乐的审美精神是生命的自然流露,艺术需要亲历沉醉。我一生喜欢钢琴和二胡,下过诸多功夫。”他在授课中也会强调书写的节奏感。

速度上有缓急,节奏上有起伏,力度上有强弱,情感上有张弛,就如同音乐的韵律一样复杂多变,只不过书法是通过抑扬顿挫用笔,淋漓生动的用墨来表现的。

唐人杜甫有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全诗讲述了杜甫看到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表演剑器舞,回忆年幼时曾观公孙大娘表演剑器舞的情景,十分感慨,写下了这首诗。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剑光璀灿夺目,舞姿矫健敏捷,他把当年公孙大娘所跳的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高难度、快节奏的舞动,还有收舞时忽然静止的亮相,好似时间凝滞,江海风平浪静,以及鼓声如雷鸣、剑光似闪电的演出效果,写得令人目眩神迷!

他在诗序中写道:“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说的就是书法家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后,悟出了写狂草的真谛,找到了紧凑有力、飘忽多变的狂草书法神韵,至此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这里体现了舞蹈与书法艺术的共通之妙。

张旭的《草书古诗四首》,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线条变化自然,上下起伏有致,墨时浓时淡,字忽大忽小、忽轻忽重,节奏感强,极尽提按顿挫之妙,满纸如云烟缭绕,这不正如剑器浑脱舞一般,似蛟龙飞翔。

 

二、书法是时间的艺术,具有内涵意蕴之美

王岳川教授在《书法灵韵》一文中说“书法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笔法中的藏锋与露锋、回锋与出锋等技巧,传达出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内在美。通过线条的起承转合,空间的留白处理,墨色的浓淡变化,产生了节奏与韵律之美,使每一笔每一画都如同音乐中的旋律,疾徐交替、轻重缓急,展现出动态的节奏美,反映了书法家内心的情感波动与意境营造。此为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

当你演奏一段音乐,从第一个音符,一直演奏到最后一个音符,这首曲子就演奏完成了。当你拿起毛笔写书法,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随着时间的流淌,一篇书法作品也就完成了。书法的书写过程不可逆的,就是一个时间流动的过程。

如《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因其草稿性质,书法真诚意率,线条节奏随着情感的激越而不断改变,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作品。《祭侄文稿》里面我们看到他有很多的涂改,这是颜真卿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回忆战争,回忆失去亲人的痛苦。以致我们在欣赏这幅书法作品的时候,仿佛可以亲眼所见他正在书写的样子。

王岳川教授曾说“书法在点线飞舞、墨色枯润中将审美情感迹化,将空间时间化,以有限去指涉无限,并通过无限反观有限。”如姜夔所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结合书写时的背景、情境,书写的文字、内容,书法成为跨越时空的艺术。

 

三、书法是生命的艺术

如果说在西方音乐史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表达了在饱尝人生磨难、忍受身体与心灵双重伤害后,向命运发出的挑战与呐喊;那么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于《祭侄文稿》中倾诉的是血泪交加、悲恸欲绝的切身之痛。

胸中有垒块当以酒浇之。古往今来,艺术家的创作都与其自身的情感和命运交织在一起。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的理论,他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赞美张旭之书:“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他站在儒家积极入世的立场,认为张旭狂草是其个人情感与思想再现的过程。外动于物而内感于心,他把生命的全部精神倾注于草书之中了。熊秉明先生以为,张旭创作并不是技术派的表演,他所显示的是生命在酣醉时的状态、意识、潜意识、情感、想象,都纷然织成不可预测的韵律,所以他说:“不能复得之”。

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称钟繇、二王他们的书法是“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这是书法的抽象的美,字的造型虽然在纸上,而它的神情意趣却在纸墨以外,给人以无尽的想象。情动于中而言于外,无论音乐还是书法,最后都终于从实象中完全挣扎出来,它们凌驾于造化与心源之上,独立于万象之表,进入了一种意识与生命的合流!

“在我看来,“书如其人”有其合理的心理学成分,不能死板地理解和僵化地对应和曲解。人的内在的气象和他外在的书法表达有深层关系。”(王岳川《书法大美:美育浸润,培根铸魂》)我们总说字如其人,看字的品位就像看到这人的品位一样,书法发展的过程与人文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称赞苏东坡的字有“书卷气”,更是对他艺文兼备的赞美。苏东坡《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诗中有“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句,意思是工夫深不如多读书,只有学富才能使书法达到神化的境界由此。由此可见,在书法的学习中,书法家不仅刻苦练字,更特别重视文学修养,要学习传统文化,研习古文字,试图用合适的文意来表达自己更加确定的意志和情感。

草书、石鼓文、汉隶,二王、颜鲁公、杨风子、苏东坡——直至赵雪松、董其昌……传统文化之大美,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之大成。

 

 

◎文化书法美育应注重“学问”“学者”“学术生命”

 

余丽亭

 

书法,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倾心追寻。王岳川教授说:“一部中国书法发展史,是一部中国艺术精神不断觉醒、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从商周以来,风格因时代而嬗变:有商周的古拙、秦汉的气势、魏晋的风韵、隋唐的法度,也有宋元的意趣和明清的朴态,展示出每一时代独特的文化风尚。”所以,书法不仅是一种书写技艺,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

 

一、踏实做学问

在书法的世界里,笔走龙蛇,墨舞飞云。每一笔,每一划,都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王岳川教授说:“书法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笔法中的藏锋与露锋、回锋与出锋等技巧,传达出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内在美。通过线条的起承转合,空间的留白处理,墨色的浓淡变化,产生了节奏与韵律之美,使每一笔每一画都如同音乐中的旋律,疾徐交替、轻重缓急,展现出动态的节奏美,反映了书法家内心的情感波动与意境营造。此为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在于墨韵、气韵和意境。”因此,书法家们通过笔墨的挥洒,将内心的情感、思考和对世界的理解,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灵魂。

 

二、良心做学者

书法需要良心做学者。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去体会,去传承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只有用良心去做学问,用心去研究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书法的精髓,让自己的书法作品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书法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书法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三、延续书法的学术生命

若为一书法家,即书法学者,必要谈其书法学术生命问题。人无生命即死亡,书法失去学术生命也等于其学问之死亡。

学术生命非自然所言人的生命,自然生命是生理性的,天然赋予的,我们每个人获得生命归功于父母之力。而书法学术生命则是精神性的,后天创造的,需要书法家个人乃至于书法家群体的努力才能获得。书法学术生命发源于自然生命,但又超脱于自然生命。那些已经逝去的书法家的学问,如二王,如欧颜柳赵,如苏黄米蔡,人类几千年书法文化与知识的传承,早已跳出个人的生死范围。某个书法家会逝去,但是他的影响一直延续,王羲之生于魏晋南北朝,但年来依然延续着他的书法生命,指引着我们。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需要一种能够静心养性的方式。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可以让人们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书法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

 

张典军

 

中国书法,作为技艺升华与文化底蕴的璀璨结晶,是中国文化哲学中不可或缺的精粹。在人类的文化活动中,书写的意义远超乎技术层面,它是指腕间流淌的精神轨迹,是心灵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笔墨之下,流淌的是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文字河流,这些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思想的传承者。它们串联起历代先贤的智慧火花,又在当代人的心田中绽放出新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思想与精神、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对于当代东方书法发展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书法教学理念精粹

书法,作为视觉与动作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教学核心理念聚焦于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强调观察与感知,旨在培育学生敏锐的美学眼光,深刻理解并传达书法之美。其次,注重笔墨技巧与书写姿态的锤炼,确保学生书写流畅自然,展现书法艺术的动态魅力。理论与实践并重,是书法教学的另一大特色。在传授书法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反复练习与创作,使学生逐步掌握书法技艺,提升书写品质。尤为重要的是,书法教学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创造。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应激发他们的潜能,鼓励其探索个人风格,形成对书法的独到见解与创造力。综上所述,中国书法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感知力、技艺、实践能力及个性创造力,全方位提升其在书法艺术领域的素养与成就。

 

二、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

书法文化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品格。以下将从姿势与力度、气韵与意境等方面进行论述。

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在书写姿势与笔墨力度的精妙运用中得以彰显。书法强调书写时姿势的端正与笔墨力度的恰到好处,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书法作品,赋予其流畅而有力的线条,显著提升其美学价值与表现力。以欧阳询的楷书杰作《九成宫醴泉铭》为例,他通过严格的姿势控制与稳定的力度把握,使得每一笔一划都显得饱满而充满力量,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而不失雄浑的美感,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对姿势与力度的精准驾驭,不仅是书法技艺的体现,更是书法艺术美学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艺术之精髓,深蕴于气韵与意境的非凡创造之中。气韵,作为艺术生命的脉动,与意境共筑了艺术本体的至高境界。意境之美的构筑过程,正是中国艺术精神中审美意识逐渐觉醒与升华的生动写照。自古以来,书法家们以虚怀若谷之心,吸纳天地之精华,将宇宙之气融于笔端,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深邃的审美意境。这种意境,如同晶莹剔透的宝石,映射出华夏美学精神的璀璨光芒。

(一)气韵之美

气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书法的灵魂。当作品蕴含气韵时,它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字书写,转而成为心灵的抒发与展现。气韵之美,不在于形的精准复刻,而在于神的生动传达,它要求以形写神,重意轻形,追求那份超脱于感官之外的神韵。在线条的流动中,神韵的捕捉成为关键,它源自心灵的深处,而非外在的规范与法度所能束缚。中国艺术精神对意境的不懈追求,正是这一美学理念的鲜明体现。

(二)意境之美

意境,并非简单的自然景象再现,而是艺术家心灵深处对宇宙、人生深刻理解的创造性表达。它构建了一个深邃而丰富的精神空间,引领观者穿越表象,探寻生命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意境的审美本质,在于其创造过程本身,它如同一个谜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开那关于人生价值与宇宙真理的答案。艺术意境巧妙地将人的短暂存在与永恒之道相融合,这种融合源自艺术家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与不懈追求。

这些美学品格共同构筑了书法艺术独一无二的地位,为其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审美价值。深入探究书法文化的教学理念及其美学品格,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欣赏、领悟并传承这一艺术瑰宝,还能在教育的沃土中播撒美的种子。在教学实践中,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尤为注重学理性的培养。这意味着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技巧的传授,更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法的历史脉络、发展轨迹及其背后的艺术理论,如布局构图的精妙、笔法技巧的细腻、用墨浓淡的考究等。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学生能够构建起对书法艺术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框架,进而在创作实践中更加自如地抒发个人情感与思想,实现艺术表达与内心世界的深刻共鸣。学理性的教学理念,无疑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坚实桥梁,助力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与创作境界。

总而言之,书法艺术之美宛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其创造与探索的旅途充满了无限可能。我们坚信,在浩瀚的时空中,书法艺术之美并无固定不变的模式,它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面对历史上的一座座书法丰碑,我们固然有能力攀登其巅,但更为艰巨的任务在于深入理解这些丰碑所根植的坚实文化土壤——即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此基础上重塑新的丰碑,真正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美丽精神,让书法艺术之美在新的时代继续熠熠生辉。

 

 

以文化书法开启少儿美育启蒙

 

赵克礼

 

北大为百年老校,有悠久国学美育传统。借北大书法文化高研班之机,让我们有机会进入北大乃至中国最高的人文殿堂——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岳川教授在开班讲话中,以“书法高研班”的关键词书、法、高、研为线索,深入论述了文化书法的精神理念,其中对书提到三个含义,一是文字,二是书写,三是著作,这无疑不是在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还有背后的更深重更高迈的文化载体,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需要不断做文化的深厚积累。

王岳川教授提出的“文化书法”教学理念,让我立马想到了少儿美育启蒙。我们做书法教学的,更应该把文化经典指引给学生,让学习书法的孩子们都能够回归经典。从少儿抓起,根红苗正之时,传承书法艺术,就要应有美育启蒙,让诗意化的教育,开启少儿美学认知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培养具有文化视野,又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孩子是我们的愿望。

美育最核心的意义和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可现实中,有太多从事书法教学人员重技轻道,过于强调书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培养,把书法丰富的国学文化内容置若罔闻,将书法深厚的历史脉络去掉,只剩下所谓的技能教学。‌书法在美学领域备受推崇,却在美育思潮中被忽视,以致少儿学生学书多年却不知自己所学何碑何帖,师从何处,这不得不令人思考。

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无非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学习硬笔书法主要重在实用,毛笔书法重在培养兴趣和文化艺术熏陶。从书法美育的角度来说,是培养书法审美和文化审美,而非实用性的书写技能,是它的核心目标和价值。我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曾有与王教授相似的“文化书法”理念应用到教学,或说是“书法文化”理念。能够支撑起少儿学生长期坚持学习书法的力量,一定是源于热爱,热爱书法文化,热爱其中的文化内涵,知其中的奥妙。

当然,“文化书法”和“书法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郭继明《书法文化和文化书法》中写到,前者是种概念,后者是属概念。高雅的文化书法自然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书法文化,书法文化的重量是文化书法的永恒追求。而书法美育是实用技能式的“书法教育”的升级改版,它既要讲技法,又不能局限于技法,技法只是书法的基础。

王岳川教授提出北大书法应是“文化书法”,其要义在于“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教学理念,是点明我们每人心中的一盏指明灯。不禁让我想到在少儿美育认识上,还需要我们去打破书法教育教学简单地把书法等同于写字或技法教育的误区,应当倡导用审美、文化去解读书法的形式语言。其中,“回归经典”,首先就是要强调对经典的尊称和虔诚,中国书法一端挑着中国文字,另一头挑着文化经典,书法经典代表那个时代书法美学制高点;“正大气象”,四个极其重要的审美原则,确定文化书法弘扬崇尚高美的美学原理,以及典雅美的美学创作标准。

开展美学活动,则必须懂美;要懂美,则必须进行美学启蒙;要进行美学启蒙,则必须开展美育;要开展美育,则必须坚守源头、从少儿抓起,进行美学原理和常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悟道书法有先后,黄泉路上无老幼”,在北京大学百年的国学沉淀和书法大师的指引下,我们书法美育从业者无论是职业书法家,还是书法教师,又有何理由不放低姿态,虔诚的做个学生,虚心向先贤学习,只有先“自育”,才可能“育人”,做“文化书法”的传承人和践行者。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北大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学习感悟

 

周帅冰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抹喧嚣尘世中的清流,成为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桥梁。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提出的“文化书法”理念,将传统书法艺术与文化教育相融合,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书法教育的正统路径,不仅强调书法技艺的精湛,深化了书法技艺的研习,同时将书法艺术提升至文化传承与精神寄托的高度,强调了文化书法作为经典传承与精神寄托的重要价值,为现代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

本人有幸参加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2期)为期9天的学习,在各位名师引领下,走进传统书法艺术的领域,汲取古代书法的深厚底蕴,深入体验时代变迁下的人文精神,清晰触碰到了文化书法的深度与广度,感受到了文化书法所传达的传承与创新,与之对应的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活力。也了解到王岳川教授探索书法在当代社会的新价值和新角色,做好文化书法普及与传承的决定,让文化书法能够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回归经典,走进魏晋

“回归经典,走进魏晋”是文化书法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溯源正统经典,展示魏晋风骨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文化书法教育对历史文化根脉的尊重与追溯。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书法作品不仅技艺高超,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王岳川教授强调,书法教育应引导学生深入研习经典作品和大家作品,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寒食帖》等,通过经典研习,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提升书法修养,从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通过现场深入研习这些经典之作,大家不仅能够掌握书法技艺的精髓,更能领悟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怀与美学追求,从而在传承中汲取养分,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守正创新,正大气象”,是王岳川教授对书法教育核心价值的精准概括。守正,意味着坚守书法的传统美学原则与技法规范,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创新,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勇敢探索与突破,是书法艺术生命力的体现。正大气象,则是对书法作品整体气韵的至高追求,它要求作品不仅要有雄浑博大的气势,更要具备深沉内敛的美感,展现出书法家高尚的品格与广阔的胸怀。

在课堂上,王岳川教授言简意赅指出在坚守书法的传统美学原则与技法规范的同时,学员们应主动进行探索与突破,要对自身书法作品整体气韵做出要求,像古人学习,展现出雄浑、博大、深沉的美感。这一理念鼓励学生在传承中勇于创作,但要时刻保持书法的正统与高雅。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文化书法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想要写好书法,或继承传统书法的独有气质,除了在技法方面下功夫,还需要真正理解书法的“书”、“法”、“道”分别是什么。通过回溯经典,深度的理论学习为学生们构建了书法艺术的知识框架,而实践训练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技能的关键环节。通过临摹古代名帖、名师指导作品、集体作品品鉴,让学生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对书法的理解,提升技艺水平,同时也培养了敏锐的审美眼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简约藏深,意蕴悠长

书法艺术的简约与含蓄是其美学品格的重要体现。在每日课堂授课前,王岳川教授所阐述的书法艺术简约与含蓄之美,深刻揭示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精髓所在。书法艺术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寄托和审美的追求。在魏晋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们,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简约之美。研习魏晋书帖,学习者能够逐渐掌握这种简约之美,以极少的笔墨,勾勒出文字的基本形态,避免自己书写时所带来的繁复与冗杂。使笔下的文字既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又蕴含深邃的意境。

含蓄之美。是书法艺术内在魅力的体现,通过笔画的起伏、转折、快慢等微妙变化,以及整体布局的和谐统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正如王岳川教授所强调的,放慢脚步、用心品读,是领悟书法艺术之美的关键。

流动与静逸。书法追求动静结合的美感。动态之美体现在笔画的流动与变化之中;静态之美则体现在笔画的稳定与均衡之中。动静结合使书法作品既具有生动的表现力,又不失稳重与沉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韵律与节奏。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种韵律与节奏,埋藏在经典名作之中,除去自学苦练,更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在读、赏上,通过把握这种韵律与节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的内在逻辑和审美价值。

 

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在这短短的9天时间里,幸由各位老师的教导,让我们窥视到了书法之美,也体会到了文化书法的内核精神。书法是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塑造。书法家通过笔墨的运用,以其独特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将个人的情感与思想融入作品中与天地万物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美学宇宙,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意境与情感。有了这种意境与情感的表达,使书法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成为连接作者与观者心灵的桥梁。

而文化书法,则是连亘不断的精神传承。它不仅仅关乎笔墨纸砚的技艺,更是中华民族审美观念、哲学思想、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通过书法,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文人的风骨,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与自豪。

在王岳川教授的文化书法理念指导下,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2期)的学员是通过经典研习、文韵脉络梳理、技艺训练和文化修养提升等多方面的研学,不仅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巧和理论知识,更深刻理解了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和美学价值。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当代书法艺术创新实践的引领与推动。它要求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提升自我,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拥抱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更多学子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书法艺术定能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文化书法的双重价值意蕴

 

尚建科

 

文化书法理论提出以来,在学界和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文化书法标举“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在当代书法理论、书法创作、书法鉴赏和书法美育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书法的提出,将书法艺术和人文精神相融合,将书法技术和国学智慧相接通,开创了当代书法理论的新境界。文化书法顺应当代艺术的文化转向,为古老的书法艺术注入全新理念,也为匡正当下书法艺术领域的各种时弊提供了良方。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时代语境下,进一步揭示和探讨文化书法的价值意蕴,对于促进文化书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书法助推当代书法的文化转向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书法艺术始终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身份标识。历代著名书法家都是精通学问的饱学之士。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没有专职从事书法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只有精通人文思想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王维、苏轼、黄庭坚、姜夔、文天祥等历代书法家,都是集学问与书法艺术于一身的文化大家。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和西方教育体系的引进,书法逐渐以专业身份进入现代学科体系,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开展。书法教育以培养职业书法家为己任,形成了一整套学术和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书法艺术逐渐脱离了传统书法的文化土壤,成为独立自足的领域。在书法创作领域,职业书法家重视技术而轻视文化,致使书法艺术呈现出技术有余而文化不足的窘境。

文化书法理念的提出,有力改变了当代书法艺术领域出现的种种弊端。文化书法认为,所有的创新应该建立在对传统书学理论和经典名帖的临习与实践,书法艺术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深厚的国学基础之上,接通我国古老的诗史传统和国学思想,将书法艺术与国学精神、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利推动了当代书法艺术的文化转向。这种转向也顺应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文化转向趋势,使书法艺术具有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二、文化书法彰显大国文化身份

书法以汉字为书写内容,伴随汉字的演变而发展,是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文化标识。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学术观念和西方教育体系的系统性移入,书法进入美术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种强调形式和技巧的专业性书法人才培养体系和鉴赏体系蔚然成风。在“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影响下,书法所承载的文化功能逐渐弱化,导致书法所代表的文化身份也逐渐式微。

文化书法理念的提出,将书法置于中华国学和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是对书法艺术所承担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的回归。从根本上来说,这一理念是对传统书法精神的呼唤,有利于书法与文化的互动。在当前国家强调文化主体性、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背景下,有利于凸显书法的大国文化身份,促进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艺术形式,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书法的提出,有利于复兴汉字文化圈,通过书法这一载体重建汉字文化圈,通过书法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尤其是通过书法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精神,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精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书法为途径,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形象,以鲜明的文化姿态,彰显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和中华艺术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总之,文化书法是书法艺术回归其本体功能的重要体现,这一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文化书法理念使书法艺术展现出自身独特的人文精神,是21世纪书法艺术回归雅正平和特质的集中体现。文化书法散发的文化魅力将引领书法艺术走上新境界和新征途。

 

 

◎书法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与呈现——话说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                         

 

郎德辉

 

盛夏七月,我有幸走进北京大学,走进中国最高的人文殿堂,亲身感受北大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这次我来北京参加北大书法文化高研班的学习,除了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习书法艺术外,我还有另一个想法,就是到北大来寻找书法艺术与文化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寻找文学创作怎么学习书法艺术的美学表达?找到书法艺术与文学创作完美融合呈现一种新的文本样式的答案。

第一天跨进北大中文系,驻足墙壁上挂着的一幅“海纳百川”的书法作品,我仿佛伫立在一扇沉重的艺术之门前。当我终于跨过这一道高高的门槛,坐在教室里聆听大师们精彩的讲课,一种“穿越”的神圣和“在场”的真实感涌上心头。

“美是生活。”在庄重的开班仪式结束后,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理事、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王岳川先生给高研班的学员上了第一课:《国学智慧与文化书法》。在这个顶级的课堂上,王教授非凡的专业知识,具有穿透力的教学理念恰似一篇振聋发聩的大散文,与他幽默的讲课风格并驾齐驱,直入我的心田,令人震撼使我受益匪浅。

回望北大的书法史,从1917年蔡元培校长立校训:“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设“书法研究会”,到2003年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北大书法走过80余年的发展历程。而首任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提出文化书法理念而形成文化书法学派和他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以及美学品格是其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的使然。这种“正道人心”的“教学就是法”的教学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使北大书法实现了华丽转身,文化书法的旗帜高扬在人文殿堂北大。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文化书法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一种“大文化”现象,被广大受众关注和认可。

这里笔者提出的“大文化”概念认为: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乃至于一切生产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文化。以这样的视角来看文化书法的教育理念,就能窥视到它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

当下我国多元化的文化和多样化的生活,使文学艺术的各种样式(文本)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文本呈碎片化。跨界(跨文本)的创作和艺术实践的学者、文化人越来越多。我以为王教授的文化书法理念和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书法和文化完美融合与呈现,更是一种书法思想的个性表达。文化书法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发展,与大散文形成过程极为相似,辨证地处理好保留与继承,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在新时期传统书法理念的弘扬和传承中,既回归经典保留传统书法的规范性,又守正创新张扬和放大文化书法的鲜明个性。

因此可以说,这个变革的标志性成果就是文化书法教育理念与美学品格形成和逐渐成熟的涅槃过程。百年北大书法在其书法艺术(文本)形式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中,是这种教育理念(模式)在讲授时有一种“在场”的表达,这种表达是书法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和践行。王教授在课堂上多次讲到文化书法的鉴赏之美,他说:“文字一旦写出来就成了凝滞的,但写作者的思想却像水一样流动,文字只是他思想所及之处掀起的一道波澜。”这样的口授叙事和议论颇具文学性和大散文的特点。在文学的语境下讲授书法,其创新和发展的理念亦显而易见。王教授还说,北大讲书法,要先讲文学,讲帖的内容。足见北大书法教学的与众不同,足见其美学品格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著名文艺评论家、辞赋家、钱学专家、鲁迅文学奖评委、茅盾文学奖评委、北大校友何开四先生曾说:“美就是求真、求善,就是探索符合规律的东西。美是思想独立、形象和情感的感性艺术化的表达。”何开四先生的这段话用来阐释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和美学品格再合适不过。在高研班的书法理论的学习和书法练习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贯穿王教授的教学理念,就是求真、求善,培养每一位学员的审美感知和对书法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以及对文化的敬畏。王教授指出:“书法不仅仅是认字,更是厚重的文化载体。”文化书法的内涵和美学理念正在于此,书写者笔下文字的流动,是“神与情的细加琢磨”(王教授语),是思想的穿越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书法与文化关系的哲学表达。书法的形式美(审美性)与作品的意念穿越及其思想美浑然一体,既是对书法自然魅力的展现,又是对文化书法在教学上的法度要求。

历史上的书法家大都是文学家,文化是可以养书法的。我以为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亦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写字的人或者说书家要有文化,要向古人学习诗词歌赋修炼自己,提升文化素养,用文化来养自己的书法。在北大高研班的学习,一路追寻而来,一路芬芳的文化书法之花惊艳绽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书法的思想美、才华美和形式美,在无比的喜悦中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致敬经典!感恩北大师长的淳淳教诲!在北大中文系学习的这段经历将成为我永远珍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会把北大文化书法的教育理念和美学品格用来指导我的书法和文学创作,并成为我的书法和文学创作关照社会,回归心灵的新的开始。谢谢北大!谢谢北大的师长!感恩人生中每一次美好的遇见!

 

 

◎修志、养神、笃行:文化书法之我见

 

杨文超

 

今年7月13日-21日是我至今六十余年以来,人生履历中将会留下一段很有意义的记忆。我从不敢奢望这一辈子还能有机会走进北京大学,走进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做为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二期学员,全身心地来感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字之美妙、书法之魅力、文化书法其精神所在。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被誉为“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北京大学书法所坚持文化书法理念,不仅关注书法的艺术表现,还强调书法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笔墨之间的流转,展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和性情志趣。文化书法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深入探讨书法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促进书法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书法的魅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王岳川提出文化书法的十六字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旨在全面落实文化书法的理念,提振中国书法在当代的文化境界。

回归经典:强调对历代书法经典的整体回归,旨在强调对书法史上经典作品的全面重新体认,以及对反文化反经典书风的批判。

走进魏晋:这一方针强调对古代文化的深入理解,通过研究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来提升书法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守正创新:在坚守书法传统的基础上,鼓励创新,追求在传统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

正大气象:强调书法的整体气象和风格,追求高远、宏大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注重书法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

这一方针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鼓励了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旨在提升书法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中国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活水和传承基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天人合一”和“贵和尚中”。书法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墨汁的流动和笔画的组合,传达出书家的情感和技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中国书法的核心不仅是技术上的笔法,还包括文化上的价值观和精神传承。笔法作为书法艺术的基础,决定了其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而文化价值观和精神传承则赋予了书法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影响力。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但不限于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等思想的影响。书法的本质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而是通过笔墨表达情感、思想和精神气质的一种视觉艺术。书法与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1.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基础:书法以国学和传统文化为基础,强调书法与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国学教育在古代是从小学起就开始的,而现代很多书法家与传统文化有所脱离,这被认为是一种内涵的退化。

2.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书法承载了中华文化中儒、释、道互融互补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阳刚与阴柔的和谐统一。这种精神在书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无论是通过笔墨线条的表现,还是通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创意。

3.与自然界的联系:书法的技艺和理论从具体的点画写法开始至整幅作品的审美,都告诉你如何与自然界的物象相联系、相对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4.情感与心灵的表达:书法是一种表现心灵情感的视觉艺术,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它通过笔墨线条抒发情感,展示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中国书法的核心不仅仅是技巧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这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使得书法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岳川教授认为,中国书法要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离不开国际艺术界对书法艺术的认同和重新审视。目前国内书法展赛与理论研究工作向纵深推进,但对书法文化输出及国际交流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欣赏中国,使中国文化和书法逐渐世界化变为可能。北大王岳川教授及其北大书法所提出和倡导的文化书法十六字方针“回归经典 走进魏晋 守正创新 正大气象”有着深厚的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将发挥和引领着书法艺术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短短的九天时间学习,每天都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领悟到文化书法的内涵,感受到中华历史上贤人辈出的时代,精典作品能立于世界之林的伟大。我觉得走进北大书法所,不仅是一次学习书法的书写技艺层面,更是一次修其志、养其神、笃其行的重要培育。为此,我深深为之骄傲,为其自豪,并立志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书写好中国文字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