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李金泰楚简书法展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4-09-26

 

李金泰楚简书法展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





     2014年9月13日上午,“大道至简——李金泰楚简书法艺术全国巡回展暨《楚简书道德经》百米长卷首展首发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为学术主持单位,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为学术主持。
 


 

 



 


 

  本次展览展出李金泰先生以战国楚文字精心创作的《楚简书道德经》百米长卷;楚简书法作品一百幅。李金泰楚简书法艺术的生命气韵之美,表现为博大和浪漫,具有洒脱奔放的神韵,凝重朴拙的气质,稚趣天然的神态,瑰丽飘逸的风姿,把楚简毛笔书写的意趣表现得酣畅淋漓。在开幕式现场,李金泰先生向中华慈善总会明天会更好慈善爱心书画艺术交流基金捐赠10幅书法作品。北京首展后,“李金泰楚简书法艺术全国巡回展”将在武汉、上海、宁波、深圳、广州、成都等地陆续开展。

  开幕式后,王岳川教授主持了“李金泰楚简书法艺术研讨会”,刘艺、李一、郑晓华、李胜洪、华奎、张鄂生、朱中原、杨豪良、严学章、李德哲、吴向明、彭一超等我国书法界专家、学者出席。由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楚简书道德经》也举办了首发式。
 




李金泰楚简书法艺术研讨会纪录


 

学术主持:王岳川(教授,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
参加人:
刘艺、李一、郑晓华、李胜洪、华奎、张鄂生、朱中原、杨豪良、严学章、李德哲、吴向明、彭一超

记录人李金泰

地  点:北京大学图书馆

时  间:2014年9月13日    1100—13:00

 

主持人:李金泰楚简书法艺术全国巡回展首展在我们北大举办。我来主持这个研讨会。现在请李人毅先生发言。

 

 

李人毅:(人民美术网主编)

 

参加李金泰的楚简书法展开幕式,尤其是那个拜师仪式,令我感动。我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开幕式,像这样的拜师仪式,我是第一次见到。我曾经请教过一个资深和尚,开光是什么意思,他跟我解释,开光就是开幕式,按这个说法,我们今天就是来给李金泰开光,祝李金泰开光成功。

今天听了李金泰宣读的拜师帖,我说叫感恩文,那文字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的论文。因为他说清楚了我为什么拜师,我的艺术从哪儿来,又往哪儿发展。今天这个书法展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文化的洗礼,这个洗礼就是他创作的楚简书法。我觉得,用楚简写道德经至少有两层的文化含义,他把我们的中华文化,用书法探索深入到一个很深的领域,让沉睡了几千年的竹简活跃了起来,走向现代,走向时尚,这是书法家李金泰的一个贡献。同时,通过书展,我们感觉到李金泰的生命状态特别顽强,人们评价他的生命状态,有四个字,叫:“书坛忍者”,忍者,本身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搞艺术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心来,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因为这是一个新兴的事业。李金泰从艺六十年,扎扎实实,六十年如一日进行创作,并且有成就,有建树,在中国,在文科的最高学府举办书法展,进行展示,这种文化符号是非常鲜明的,这就给我们树了一个榜样。我祝愿李金泰先生的学问艺术不断增进,书法艺术的学术符号越来越鲜明。

 

主持人:司马迁《史记》上说,老子,楚人也。李金泰用楚简写楚文,我觉得很有意思。现在请马啸先生讲话。

 

 

马啸:(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中心副主任)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楚简热,不少人临摹,研习。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也就十几年近二十年的历史。我们对楚简美的发现比较晚。它不像金文,汉简,一出现就引起广泛的重视。这个原因,可能是楚简特别难认,特别复杂,我看到 一个介绍,说,楚简一个字多的有七八种写法,这就让人为难了,懂得艺术的人可能感到美,觉得好,而一般的人对于汉字,你多一笔少一笔,他就觉得不像字。这样一种现象,就导致了一个时期楚简的沉寂。近几年,随着中国文化热的兴起,楚简也一下子热了。楚简的热有一个客观条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像秦国的简牍,楚简特别信息化。像秦国的篆书,齐国的篆书,吴越的鸟虫篆,它们这种信息化都很少。楚简含着中国书法笔法演变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在那里隐含着。中国书法笔法的演变,从大篆,小篆演变到隶书,草书甚至行书楷书,这个规律在楚简里面隐含着。楚简属于一种非常活泼的因式,绝不是那种惰性的因式,这就造成了九十年代以来的楚简热。李老师可能是那种比较早的学习、研究楚简书法,从事楚简书法创作的,作为长辈,他可能带动了一批后学。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站在这个立场上,我觉得那些做文化研究以及把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的人,特别了不起,真正做文化传承,要做具体的工作,泛泛而谈没有意义。因为任何文化都附着在具体的物态上,如果脱离来具体形态,文化就会发生变异。我们写楚简,看了展览,我们可以再买一本关于楚简的书看看,做些研究,找回原味的东西。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从原有文化的起点上出发。

 

主持人:请李一先生发言。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美术观察》杂志主编)

李先生的展览,有特点,主题性比较鲜明,就是楚简书法艺术。整个展览,楚简为主,也有其他的书体,行书,草书。但都不如楚简有特点。感觉就是,借用新出土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的一个展览。八十年代以来,用楚简,秦简,汉简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形成风气。李先生生在荆楚大地,借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书法创作,这是很有特点的。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说是再创造,就不是原来的形态了,就字形而言,放大了很多倍,这个放大,就带来了问题,如何再造?原来的楚简,在字形上,用笔上如何借鉴,如何组织成今天的书法作品?五千言的道德经,肯定有不少的的字没有,文字要再造,笔法也要再造。李先生写道德经,肯定动了不少脑筋,优点是把楚简活泼、生动的一面发挥了,我们从中看得到楚文化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这是十分可贵的地方。在楚简书法的创作上,我觉得,在用笔,在节奏,在字与字之间如何传达神韵上,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另外,楚简,秦简,汉简都是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写楚简,可以把其他的简书近一步整合,效果可能更好一些。总之,李先生的这种探索还是很有成就的。

 

主持人:李先生的楚简书法是严谨,求实,创新的,李一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搞楚简书法,就有一个再造文字,再造笔法的问题,五千字的道德经如此,离骚也会遇到这个问题,屈原也是楚国人嘛,也有一个再造文字,再造笔法的问题。这是值得金泰先生认真思索探究的。

 

 

刘艺:(中国书协顾问)

 

李金泰弘扬楚文化是以楚简书法为标志的,令人钦佩。写古文字书法遇到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写楷书,写行书都有范本,古文字书法,没有范本,只有实物,研究古文字书法,确实艰辛,冷落,寂寞。现在,流行的是草书,狂草。在书法创作上简便易行的还是草书,因为比较容易上手,因此,在书法展览中,草书作品占了主要位置。而现在的书法展览,比草书更容易上手的,就是制造,不是挥毫泼墨,不是抒情达意,而是制造。书协主办的一个展览,审稿要求八尺,这就造成一种现象——拼凑,非拼成八尺不可。我看有些展览,失去了原来因地制宜,顺理成章的一些创作方法。为了入选获奖,就以制造为主。一幅作品,小块拼成大幅,还有的五颜六色,跟早年的“广西现象”差不多。制造,拼凑不厌其烦,颜色不厌其艳,比起李金泰他们写楚简,写汉简,写甲骨,要聪明得多,便捷得多,成功的机会更是多的多。李金泰刻苦钻研,沉湎于楚文字书法,为了创作一件作品,用了几年时间,首先在文字学方面,要考察推敲,是否能站得住,其次是字形,考虑艺术性,观赏性,各个方面的因素,再斟酌,再改造,再创新。我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我对楚简书法也有一些感受,于是有了一些交流,算是忘年交吧。他的这种精神是可嘉的。因此,我跟他写了一首诗,“五载辛勤修正果,书坛忍者美名扬”。对于李金泰的楚简书法,有人提出,是否真正的传达了楚简原汁原味的东西,还是添加了一些自己的东西?不是不可以添加自己的东西,关键是你添加的东西是古朴高雅,还是粗头乱服?这都值得李金泰好好斟酌。这里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书法美,无非是“神采为上,形质次之”,首先是神采,神采通过形质表现,形质通过笔墨、功底来表现,字形是楚简,笔墨必须是书法的。

你的草书《滚滚长江东逝水》,我感觉是小笔写的,快节奏书写,与你的楚简风格相去甚远,楚简是大笔写的,雄强,厚重。你写草书要保持和楚简的风格一致,厚重,沉着,高古,雄强,走这个路子,不要写得过于飘逸,我们不管什么书体,都要追求共同的审美标准,就是格调高古,高雅,神采奕奕。(李金泰插话:感谢老师的指导,我一定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刘艺老讲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展览,好多人从草书便捷入手,成了速成草书家,我们好多大学校长都是如此。第二个是拼凑好色的问题。书法本来是白纸黑字,现在搞成了五颜六色。第三个是金泰先生的创作问题,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草书和楚简书法像是两个人写的。

 

 

李胜洪:(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

 

我和金泰先生都是荆州老乡。荆州,楚国故都。这块土地上,孕育过很多传奇故事,曾经有过很大的辉煌。八百年的历史,五千里的江山。楚人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奋发图强,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楚文明。我们那儿有一句土话,叫“不服周”,就是不服气的意思。这个“周”,就是指的周天子。楚人不服周王朝的管制。我看李金泰的身上就有这种不服周的精神。这是典型的楚人精神,楚国文化,能够发扬光大,并且一直到现在,仍然指引着我们前进的路,我觉得这个精神很重要。多年来,金泰先生从楚简入手进行书法创作,连续发表了很多文章,期间,碰到了不少困难和困惑,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但他靠这种不服周的精神把这些都克服了,所有的这些困难、困惑、障碍,就像一块磨刀石一样,把他磨砺得愈来愈锋利。这个展览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

今天这个展览气场很好,来了这么多领导和专家,洋洋洒洒的场面,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这些作品,带来的不仅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金泰先生的作品古朴生动,体现了一种新的很美好的追求,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他取法高古。现在,好多人急功近利,看到今天某人得奖了,就跟着他学一学;明天又一种东西吃香了,就又跟着跑,就是不肯下苦功夫去学习传统,不愿意从传统上吸取营养。而金泰先生,是很深入的钻研传统,几十年如一日,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书法取法,怎么取法?就是取法古人留下的墨宝,或者古人留下的书法资源。问题是,第一对传统的态度,我们是真正的深入传统,还是浅赏辄止?今天看了金泰先生的展览,我想我们是应该有所体会,有所感触的,那就是我们都应该像金泰先生一样,向传统更深的扎进去,吸取营养。另外继承传统,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古人的好东西要吸收,要学到手,有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楚简在战国简书中是最有个性的书体。它与秦牍汉简不一样,它的结体,笔画,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这种独特的风格,审美的东西,一直延续下来,从秦汉魏晋,一直到今天。我讨教过一个文字专家,我说楷书里的一横,左低右高,影响到行书,也是左低右高,那么,这种审美定势从何而来,两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没有,金文没有,刻符有的有,有的没有,没有形成一种自觉的东西,而楚简里比比皆是。楚国的东西很奇特,很神秘,你看,楚国的漆器,雕塑,都有一种奇特的神秘的特质,楚国的文字里也有这种东西,大家说的金泰先生的书法里也有这种浪漫的特质。金泰的楚简书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前面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结体,用笔,还有精神气质方面都是大有可为的。作为老乡,我祝愿金泰先生这条路上越走越好,取得更大的成绩。

 

主持人:李院长作为楚人,对楚国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作了很好的阐释;并且就书法创作的传统和继承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朱中原:(《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我对李金泰老师的这种执着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刚才陪邵华泽老一同观看展览时,邵老对我说,他对李金泰老师在楚简书法创作上的探索精神评价很高,非常赞叹。邵老一般是不轻易表态的,我感到他的赞扬是发自内心的;今天,他亲自出席,还来了这么多老领导,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对李金泰老师的肯定。

李金泰老师一直从事楚简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他的楚简书创作应该是当代书法复兴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尽管很小,但却非常美丽。楚简书法是中国书法对楚文化楚文字的一种重新认识。秦始皇统一文字,书同文,从政治上、文字上看都是一种进步,但从艺术上看,我觉得是一种倒退,就是把六国古文字中那种丰富的笔法丢失了,变成了一种相对比较规整的小篆。六国古文字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楚文字,楚文字既吸收了中原文字的字型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表现,它的笔法非常丰富,那种浪漫、开张、诡谲的精神气息,都足以和中原文字相媲美。我觉得,复兴中华文化,也应该包括楚文化,包括楚简书法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李老师是在做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很可贵。当然,正如李一老师所说,李金泰老师的楚简书法,不完全是对楚简的模仿和照搬,而是源于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再创造。写楚简,写古文字,写篆书,确实难度很大。民国以降,学者书法家写篆书金文的很少,比如梁启超,尽管他是国学大师,但却很少写篆书,他觉得自己还不是专门的古文字学家,所以很谨慎,当然他是出于谦逊,但今天的书法家可以拿起笔来就写。写篆书首先得有古文字学功夫,也就是小学的功夫。我们现在提倡复兴国学,那可不是喊喊口号这么简单的事。你要搞楚简书法,你必须精通古文字学,而这,可能要花一辈子乃至几辈子的功夫,你要从事这门艺术,就要像李老师那样甘坐几十年的冷板凳,要花大量的时间和功夫去认那些枯燥乏味的古文字。我们写秦篆,写金文,写甲骨文,都不是简单的临摹字形,或者是按照自己的所谓理念去表现。这都需要花精力去做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说,首先要认字,其次是要搞清楚笔法。李老师首先是一位学者,他的作品里,并不完全是楚文字,那些没有的字,他必须用他所具备的古文字学知识去解决它。同时,在艺术层面上,李老师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因为用楚文字进行艺术创作,太难太难了,他自己也说他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困惑。没有困难和困惑,也就没有探索,也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总的来说,李老师对楚文化的把握,对楚简书法的探索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在当今复兴国学的大背景下,我觉得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复兴国学,不是喊口号,需要很多人扎扎实实的工作,而这个工作是寂寞的,甚至还有可能是无功的。再次对李老师的这种精神表示敬意。

 

主持人:中原从文字学,小学的角度谈了金泰先生书法创作的意义。关于书法家过不过文字关的问题,我们和书协的几位领导探讨过,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今后可以继续探讨。

 

 

严学章:(中国艺术创作院院长)

 

我想谈三点感受,第一点,李金泰先生写楚简,是找到了自己的本位。定位很好,楚人写楚简。湖北打什么牌,打楚牌。2010年,湖北在中国美术馆办展,我就提出湖北打什么牌的问题。李金泰先生写了几十年字,近十年来把主要精力定位在楚简书法,是非常英明的。我看了这里所有的作品,我认为写的最好的还是道德经,如果顺着这个方向继续往前走,定有大成。

第二点,在北大,王岳川教授提出了“文化书法”的理论。现在的书法创作大致上有三个等级,一个是文化书法,一个是书法文化,还有一个是形式书法。这三个等级,谁高谁低,见仁见智,不好下定论。什么是形式书法?就是形式至上,它成了当前书法的主流,或者说是主要方面,人们津津乐道的,梦寐以求的,各种各样的展览所追求的,都是各种形式。为书法而书法,为展览而展览。这是当前的书法状态,这种现状,是因为文化的丢失,才导致了这种形式主义。第二种是书法文化。是就书法领域来研究文化。我给李金泰先生定位为楚简书法,实质上是简帛书法和文化一起来做。湖北郭店出土的有道德经,那只是全本道德经的三分之一,李金泰花五六年的时间,从文字到书法进行研究,我们也好多次应邀和他一起进行探讨。李金泰研究道德经,研究楚简书法,花费了大量心血,这期间,他发表了大量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的包括文字学在内的很多新论点新看法。比如说,他提出了“中国书法自楚简始”的新观点。他的研究层次是比较高的,比形式书法高得多。他是研究楚简文化,用楚简文化来指导自己的书法创作。第三种是文化书法,这是王教授提出来的,起点非常高。过去的书法,是没有学科性的。它只是文化的衍生品,是文人读书做学问自热而然形成的东西,,这才是书法的本源。为文化而文化,是一个文人自然的说法,从这个层面看,它是古典的,非常高的。退一步,因为书法而文化,,带有一定的艺术性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就书法而书法,就形式而书法,这样的书法肯定是走不远的。我们讲传统文化的复兴,复兴到什么程度?如果还是复兴到为书法而书法,为形式而形式,我可以断定,这样的文化复兴是复兴不了的。从这个角度,李金泰先生达到的高度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点,我觉得,李金泰先生是一个研究性的人才,他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他的文章写得好,他的诗词也写的好,国文功底很深厚,在研究、考据方面也颇有建树,是个学者型的书法家。王学仲先生研究中国书法史,提出了三条线,就是碑,帖,简。简,这个方面,我觉得需要搞一个专门的学科研究,是不是搞一个简学,,比如湖北就搞一个楚简学。湖北书法就是要写楚简。发扬楚简,就是发扬楚文化,别人就没法跟你争。湖北书法要想搞出新气象,就要搞楚学,或者楚简学,楚学物化形态就是楚简。湖北需不需要有一个人提出楚学或楚简学的概念来,这可能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具有双重的意义。我觉得,李金泰老师就具备了这方面的条件和基础,我建议李老师在这方面做些尝试。这样的展览,湖北为什么没有来人,湖北应该有人来主办这样的活动。李老师的楚简书法是很成功的,这个展览,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祝愿李老师取得更大的成功。

 

杨豪良:(教授,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

我是受金泰先生的请托,为他的这次巡展的作品集写序,才有机会学习金泰先生的楚简,也才有机会面对浩瀚的楚简文化的。我谈几点感受。一,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书法创作要找准切入点。金泰先生以楚简为依托,这个切入点就好,定位就正确。二,楚简作为相对独立的文字系统,我们对它的研究和探讨才刚刚开始。它和甲骨文,金文,小篆都不同,它的文字,还有字形,技法,这些都需要进行探讨,因为它就是写在不到一厘米宽的竹片上的,我们的创作不是模仿,不是简单的放大。另外,还存在一个受众问题。三,这个巡展,我觉得已经不再是李金泰一个人的事。作为楚人后裔,我们是不是都有责任进行推广和宣传。希望大家都来做些探讨,做些工作。

 

田耕之:(南京随园诗社社长)

 

我想就金泰先生的楚简书法研究和创作谈三点感受。一,金泰先生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楚简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不断出土,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们的书法资源主要是三大类,即碑,帖和楚简。楚简可以说是除碑帖之外最大的流派。金泰先生专心致志的研究创作楚简书法,对自己的定位十分准确。二,金泰先生执着追求的精神。他是03年北漂到北京的,那时候,就五十好几了,搞楚简,谈何容易,他钻进去了,他先是过文字关,几年之后,他成了文字学专家。他搞创作,废纸三千,道德经寒暑六载,八易其稿,他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我都感到由衷的高兴。三,他是创作研究齐头并进。研究推动了创作。他的精神甚至感动了陈方既老先生,说“他是写楚简方面大块文章的人”,并欣然为之作序。

 

彭一超:

 

我从03年认识李老师以来,就知道李老师一直在从事楚简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我觉得李老师的定位很准确。李老师是楚国人,出生在楚国,成长在楚国,应该说,李老师是在楚国成长起来的书法家。他到北京来,一直从事楚简书法,不像一些人,今天草书,明天行书,后天又换了花样。而李老师自始至终都在研究和创作楚简书法。而且,李老师的创作,是在认识楚文字后,对楚文字作了学术性的改造。楚简原文是非常细腻,线条是十分飘逸的。你们看李老师作品,雄强厚重,明显是糅合了隶书的某些特质或者笔意。这就是一种创造,我以为这个路子是对的。还有,李老师是善于学习的。他今天请来了当代章草大家刘艺老,并且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令人感动。李老师的楚简书法配上章草,面貌为之一新。

 

吴向明:(中央中国国礼研究院院长)

 

    看了展览,很是震撼。一个展,有那么一件两件作品让人震撼就很不错了,李金泰的展览让人震撼的作品确实不少。全国巡展,我觉得还可以精选,就是精品展。我今天主要谈一谈李金泰道存创新的问题。古人云,“无言独化,目击道存”。一是形式的创新。如对联中的分与合,斗方中的方与圆,横批中的多与少等等。二是笔墨的创新。如,草书《龙舞九天》,写出了动感,写出了韵律,写出了新意。又如《藏修息游》,敢于触及矛盾,又善于化解矛盾,画面协调统一。《茶》也是如此,方圆中叠加三维空间,效果很好。三是材料创新。书法家的创作材料是宣纸,宣纸怎么样,那是厂家的事。但是,李金泰对材质的要求很高,他不是简单的白纸黑字,他会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如《三余斋记》、《十二生肖》、《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等,既丰富了作品的形式,又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李金泰笔耕六十年,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珍品,而且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学术论文,已经在艺术界和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可喜可贺。

 

张鄂生:(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书画台主任)

 

看了李老师的展览,感到震撼,激动。震撼激动之余,是觉得不容易,李老师真的不容易。他有一幅作品写的就是“不容易”,这应该是他自己的心声。从湖北公安到京城,从一个中学的普通老师走进北大,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办展,你说容不容易?古人说,京城米贵,居之不易。当然,又有人说,为其有才,居之易安。李老师确实有才,书法有目共睹,在文字研究,书学评论,理论建树,这几个方面都有成果。诗也写得好,出了诗集,合格律,有意境。但能走进北大,举办展览,还举办研讨会,谈何容易。第二个不容易是,李老师的楚简书法不容易。老子道德经,洋洋五千言,有很多字是楚简里没有的,必须再造。李老师是学者型的,他绝不拼凑臆造,为了一个字怎么解决,怎么写,怎么安排合理,他花费了很多心血,往往为了一个字,他可能花费好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其间甘苦,唯有自知。第三个不容易是弘扬荆楚文化。他是真心实意要把荆楚文化推向全国,推向学术界,推向书法界的,他敢于担当大任,他毅然决然地把这个大任拉到自己的肩上。这个真是太不容易了。为了办这个展,他花了几年时间,耗费了大量心血,他的这个展,完全是自己拿钱办事,他确实是以传承楚文化、弘扬楚文化为己任的。他跟我说,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个展办好。他这种精神太了不起了,我是由衷的敬佩。

 

李少青:(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

 

李先生的这个展览很好的体现了王岳川教授倡导的文化书法的精神实质。中国书法有三块基石,传承性,文化性,时代性。我觉得李先生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传承性方面,李先生的著作里有篇文章《中国书法自楚简始》,中国书法要取法高古,楚简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其文字形态自然是高古的,李先生的书法定位楚简,其传承性是不言而喻的。文化性,楚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先生的楚简书法写道德经,写楚辞体现了文化的历史性、地域性的特点。也很好的诠释了王教授文化书法的意义。时代性,当今时代是一个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李先生的楚简书法是符合时代大潮的。我觉得,我们搞艺术的,搞书法创作的,都应该向李先生学习,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

 

王岳川:(教授,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

 

在中国,一阴一阳之为道。但长期以来,中国是阳盛阴衰,他只有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慢慢被遗忘了。我们来数一数黄河文明,从马家窑、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的青铜器,一部中国书法史,几乎就是一部黄河书法史。而长江文明,从藏川,荆楚,湖湘,赣,徽文化到江苏浙江,这条线成了一条隐线。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阴衰,毛病很多,就要上火,上虚火,中国就一直上虚火,这个虚火,就是赶超英美,认贼作父,这个父,就是全盘西化。全盘西化以来,中国的母亲遭殃了,母亲河遭殃了。所以,三星堆文化,随州编钟,马王堆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这一百多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现象。我认为这个奇怪的现象到了二十一世纪,应该重新改写了。我认为,一阴一阳之为道。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文字承载了多么大的重量。全球文明,世界四大文明连他们的文字都消失了。古代的埃及文字,锲形文字,都消失了,唯独中国的汉字没有消失。在长江文明中,楚简发现了,而巴蜀文字却消失了。最近,有人告诉我,发现了几百个巴蜀文字。我们楚人,巴人可以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字了。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李金泰的楚简书法有四重意义。一个是文字学意义。崔学路用甲骨文金文写古典,也遇到了文字的问题,也需要去琢磨,去研究,我希望金泰先生能够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第二个,金泰先生发给我一条短信,说他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个展办好。正好相反,我们有的书法家是挣了钱去买很多的房子。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对经典如对至尊的虔敬,这让我很是感动,我今天本来要去上国学课,我推掉了,来主持这个研讨会。孙过庭《书谱》里有一句话“里名胜母,曾参不入”。古代圣贤对一个地名尚且如此重视,而我们今天,不尊重文字,不尊重书法,甚至把书法当做挣钱的敲门砖,对文化没有应有的敬畏感,两相对比,不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吗?第三,深厚的文学修养是一个书法家成功的秘诀。金泰先生的诗集,我刚才看了一下,我是中文系的教授,对古诗词有精深的研究。他的诗词,除了极个别的平仄外,都是合格的,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我们有的书法家,根本没有什么文学修养,不说写,就连古诗词都背不下来,可悲可叹。第四,金泰先生不是为展而展。这一点,很重要。有的人,一年十多个展,而金泰先生八年才办一个展。差别为何这么大呢?                     

最后,给金泰先生两个建议,一,楚简是一种比较陌生的文字,你可以为中小学生编一本,他们你看得懂你接受的楚简字典。前面是原字,后面是书法,让他们感受文字和书法的双重意义。二,尽量少写唐诗宋词,多写楚圣先贤的典籍,如老子,屈原等等。楚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大的空间。

 

李金泰:

感谢恩师刘艺老今天的教诲。如何把草书的风格和我楚简的风格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这是我今后要努力解决的问题。感谢王岳川教授,百忙之中,为我主持研讨会。也对我提出了希望和建议。感谢今天出席我的研讨会的所有专家和朋友,你们的肯定,批评,希望,建议,我都会铭刻在心,老老实实的搞学问,搞艺术,争取不负古人,不负今人,也不负自己。